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16 22:58
不要让人口买卖的罪恶延续到下一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ID:The_sun_also_rise),作者:慕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出于习惯,对于没有足够事实依据的事件,我通常倾向不公开发表意见。但丰县铁链女事件发展到今天,有些话不得不讲了。


此前,我花时间查看丰县铁链女事件的公开信息,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报道,包括地方通报、判例、过往媒体报道,以及,尤其是关于农村人口和婚姻问题的相关人口学研究资料,我还查询了江苏、徐州和丰县最新的人口数据。接着,我比较冷静的写了半篇分析,但一边写我一边发现,如果不把问题点透,不彻底解决女性和儿童买卖问题,不但这代人难以向历史交代,像今天这样人人自危、质疑公信力的情况,可能还会反复出现。所以我又重新写了本文,省去很多过程论述,直击重点。


我认为,是时候痛下决心去彻底解决人口买卖这个野蛮的历史遗留问题了。


我相信,在目前舆情下,官方也很着急。但个案终究是个案,个案一定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很显然,人们关心的并不只是个案,更是个案背后的成因、背景、覆盖面,以及未来是否可能发生在自己家人身上。


我先讲一个数据。


根据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的推算,我国80后世代多余男性138.86万人,90后世代多余男性1,012.14万人,00后世代多余男性1,301.62万人,10后世代(截至七普时点)多余男性1,191.2万人,合计3,643万人。虽然男性多余人口总量将超过3,500万人,但目前大约还有2,500万人处于隐伏状态。进入婚龄的“光棍”群体,从2020年开始,将以每十年增加1,000万人的速度,拾级而上。这是就整体人口数量而言,没有区分地域和城乡。


我们今天难以忍受的人口买卖个案,并不是发生在未来“光棍”最多的时候,而是发生在“光棍”更少的过去。我们今天看到的个案,是历史上“地域性男女比例失衡”和“地域性人口买卖习惯形成”这二者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很显然的是,未来二十年内,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将会加速体现出来。也就意味着,过往或者今天没有个案的地区,未来都会出现“男女比例失衡”这个导致人口买卖问题出现的最重要原因。所以,如果我们不从今天就痛下决心去铲除“人口买卖习惯”形成的土壤,那未来将很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局面。


今天部分地区存在人口买卖的历史,是毋庸置疑的。在一些地区,人口买卖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这种历史惯性伴随着对女婴的敌视,甚至导致这些地区男女比例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严重失调。尽管这其中有家庭经济上的考虑,但这种集体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当地男女结构严重失调后,便从外地“买入”女性或者儿童,去“延续香火”,去作为家庭劳动力。而在鼓励生育的今天,又出现了连生八胎的马尔萨斯式“生育套利”,通过多生来获得更多补助和其他福利。


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个落后地区都有这样的人口买卖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具有地域性,是长期形成的。一旦形成,只要当地的生育观念不发生彻底改变,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仍然存在,那么人口买卖行为在当地的容忍度就会非常高。当个体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环境中时,被同化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保持独立的可能性。一旦人口买卖在当地成为一件被普遍认可的事,那这种群体行为就很难自动终止。这个时候,所谓“法不责众”的情况就出现了。于是,这个地区就可能成为持续性人口买卖的地区,最终就成为危及其他地区的文明黑洞。


也就是说,如果这代人不能彻底终止人口买卖这个野蛮的罪恶,那当未来这个野蛮罪恶的最主要生成土壤更大的时候(即单身男性人口数量大幅提升),届时出现的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这的的确确事关每一个家庭。


但如果要连根拔除,困难在于,盖子要么不揭,要么就得全揭。人口买卖是刑事问题,只要符合标准,都是刑事公诉案件。但并非历史上形成的所有人口买卖家庭,都愿意看到这个刑事结果。部分被买卖人口,已经融入当地,有了下一代,甚至生活也算正常,可能不希望、也承受不起家庭成员出现刑事问题;但部分被买卖人口,则有可能像丰县铁链女和媒体过往报道的那些案例一样,还处于被救援的状态。我们不能忽视过往多年公安机关和媒体为打拐付出的辛苦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但显然,还没有到“除恶已尽”的阶段。


今天仍有可能以比较小的代价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历史上的人口买卖存在地域性的特点,这些地区,其实在多年的打拐过程中,很多是被相关部门和媒体所掌握的。关键是,必须要下定决心,并且处理得当。


要求这些地区进行本地打拐,难度非常大,因为人口买卖的地域性和历史因素导致了当地存在保护倾向。因此,如果要“除恶务尽”,必须由外力入手,自上而下,由全社会形成共同的声音。这其中,必须考虑对刑事问题进行灵活处理。


首先,要从整个社会舆论上全面否定人口买卖,舆论高压是必须的。但高压震慑会带来自我保护的后果,这可能导致证据的隐匿甚至对被买卖人口进行伤害。因此必须留有出口。出口至少应当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遵从被买卖人口自愿,如果被买卖人口自愿留在当地家庭,那么应当对其家庭成员过往的购买行为进行非罪化或非刑化处理,不对这些家庭进行伤害;


二是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对配合解决个案的家庭成员尽量降低处罚。反过来,对抗拒、造假的行为,应当严逞。


其次,当地群众往往很难理解较为复杂的刑法规定,单靠地方政策宣传,可能很难起到好的效果。不妨以当前热点地区为公开范例,在当前全社会关注的情况下,不仅解决个案,同时还集中解决一个地域内的历史性人口买卖问题,整个过程和结果全面公开,这样做有几方面好处:


一是回应全社会关切,当前社会舆论已经认识到一个地区不可能只有个案,光解决个案,人们的质疑不会消除。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的人口买卖情况已有大幅减少,让人们通过一个地区的问题处理,看到人口买卖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对于降低社会担忧,是会有所帮助的。


二是彻底解决当地的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自愿选择和严厉打击相结合的方式,抚平历史创伤,让曾经有过错但能被家庭原谅的人继续正常生活,让真正的作恶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三是通过公开范例向其他人口买卖地区展示处理方式,以普通农村人口能够看得懂的方式,让他们意识到不同选择的不同结果,为其他地区处理类似问题铺平道路、打开局面。


我认为,在当前舆论环境下,下定决心是必须的,可能也是容易的。真正不容易的,是此事关涉许多活生生的个体和家庭。如果不下定决心,那长期而言,可能会出现更麻烦的局面;如果下定决心但简单高压处理,那必然伤及许多无辜。毕竟,在互联网上的各位,都只是看客,而不是当事人。


所以我认为,既要下定决心,但还是需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做全面的准备和应对,这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希望有关方面不要被舆情现状的急迫所左右,在积极处理个案的同时,还应考虑长远。


在此,我特别想多说一句的是,互联网天生具有舆情聚集的特点。应当讲,互联网改变了各国的政治生态和官方应对民众诉求的方式。但当我们将大量精力用于急于做舆情应对的时候,一些长远的、更关键的问题,反而得不到足够重视。所以,一些高校的校友通过网络签名集体写请愿书的行为,我是非常反对的。互联网舆论中,最不缺乏的,就是能够煽动情绪的东西。如果大家都的对人口买卖问题那么关心,不妨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去提供更有价值的意见,去影响更多的人,去让舆论环境远离流量经营和谣言,这样才可能对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有真正的帮助。


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ID:The_sun_also_rise),作者:慕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