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17 22:05
让马斯克转发,40万人点赞的50个认知误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37度2,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春节刚过,诸事重启,又到了获得片刻安宁的日子。我特别珍惜这一小段时光,因为宁静才产生顿悟。因为我感觉每每持续处于高节奏状态时,自己被迫是个困惑而不自知的陀螺。只有停下来,才有能力做最清醒的自我回顾。


拿出普鲁斯特问卷,每年都问一次自己同样的28个问题,对比去年,可以看到好多想法的转变和成长;问问自己:今年有哪些恍然大悟觉得自己是傻x的时刻?


如果次数还挺多,说明今年进步得特别快。


正好前段时间看到马斯克发了个推文,文案是:Should be taught to all at a young age,阐述了50种人类容易陷入的认知偏见。


我就对照这张图再次完成了我的2021认知校正,为2022设定校准后的新航线。



为了强化记忆,我把50条误区进行了筛选、提炼,把我认为最有用也不太常见的误区成文,自勉共勉。


误区一:自私偏见(Self-Serving Bias)



“失败总是有原因的,但成功全靠自己。”


其实这个误区并不算小众,把它放在第一个,主要是希望在新的一年提醒自己:学会珍惜和感恩别人的帮助,同时也看淡自己对他人的付出。


这份感触来源于一段令我震惊的,真实的,与以上误区相关的故事。


平权运动的浪潮曾经席卷美国,他的目的主要是在就业晋升和升学方面优先照顾非裔和拉丁裔。


为的是从根本改变这些来自贫困阶层的族裔,在与更“有文化”的白人公开竞争时几乎没有胜算而子辈都陷于贫穷的绝境。


比如措施有,非裔学生和白人学生一起参加升学考试,录取并不完全按成绩拉同排名,而是在保证非裔学生被录取比例的前提下,分别排名。


某种程度上,白人学生牺牲了一部分利益成全了非裔学生。


这个运动当然就导致不少成绩更优异的白人子女,纯粹因政策被大学拒之门外,逐渐开始发出强烈抗议。


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抗议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非裔美国人,而且恰恰是那些受益于平权运动而发家的非裔中产阶级。


为什么会抗议对自己族群有好处的运动呢?


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已经成长为有头有脸的人物,但他们认为平权运动的存在时刻提醒世人他们是“被贬损的”(受过施舍和帮助的),只有废除此运动,他们族裔日后才能在中产阶级里真正挺直身板,平起平坐;


另一方面,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认为当下的环境已经足够“公平”,他们族群也足够有能力。


他们不愿承认今时今日的地位是因为得到了政策帮助,反而觉得主要凭自己的智慧和勤奋。


然而事实上,这些人的成功就是很大部分归功于平权运动。


根据后来纽约大学法学院的研究,3435名非裔法律系学生中,只有687人能真凭成绩进入本校,而正是这个专业让他们有机会进入美国最赚钱的行业。


另一份数据,随着平权政策被宣布取消,德克萨斯大学法学院的非裔新生占比立即从5.9%陡降为0.7%。


这个案例就是自私偏见的神还原。


我突然领悟,难怪会有“某贫苦男女靠家境殷实的另一半致富上位后,摇身一变将所有功劳归于自己,把对方的付出撇得一干二净甚至扫地出门”的故事。


这既不是道德的沦丧,也不是人性的泯灭,这就是原生态人性。


但平权运动的故事真实的打了这种“人性”的脸,向我们证明:


绝大多数时候获得成功不是因为自己多牛逼,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帮衬,对所得帮助永存感恩和敬畏之心,才是天道;


同时对给予他人的帮助,也不必太苛求应有的反馈,如果被辜负,也只需要明白这就是未经审视和自我改造的人性而已,平常心。


误区2: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我们倾向于去找到并记住那些能证实我们看法的信息”。


如果你相信吸引力法则,我认为这个误区恰好论证了吸引力法则原则中一个重要方法:


想要得到什么/活出怎样的状态,不仅要努力去想象并你期望的状态具体是什么样子,还切忌冒出那些负面的,与目标相悖的情绪或想法。


我个人比较相信吸引力法则,也认为它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所谓的“向宇宙下订单”其实是帮助人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你在积极状态中更轻松更快速达成目标。


积极心态特别重要,因为确认偏差正好说明了“如果有了负面消极的念头,人就会倾向于去寻找到那些能证实观点的证据”。


比如我一直想换工作,但我连简历都没投过,因为我早早在确认偏差陷阱中进行了“职业生涯”的自我了结:


我想换到外企,但我给自己下了结论“肯定换不了,因为我0外企工作经验”。


顺着这个思路,我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全在关注跳槽不成功案例,关注招聘要求中有多少次提到需要外企工作经验。


就算看到成功案例,我也认定那是个别事件,天天感叹命运负我,久而久之直接自我放弃。


直到前两天,一个外企工作的朋友找我江湖救急,委托我帮忙修改英文年终总结,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英语还行已经是块敲门砖,我还有财务和商管背景,但我为什么从未正视过它的价值?


而自我放弃太久,却导致语言太久不用刀都钝了。


我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和情绪,要是把这些精力用来强化语言技能,或不断投简历,面试不是更好?


但你看,当我有了我不行的想法,我的行动也开始潜意识去认证我不行了。


所以是时候去建立一些从未有过的正面认知,再刻意去生活中寻找一些能支持它的证据。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无比击中我的话:如果你现在做一件事发现路走不通或错了,那么千万不要再用现有思维去复盘或改正,因为正是这种思维把你引向了错误,再怎么改也还是错。


你该做的是探索和建立一套新的思维体系。       


而马斯克提到的会加强类似迷惑的误区还有: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我们在做判断时,通常依赖于脑海中出现的最直观的例子。


锚定效应(Anchoring):做决定非常依赖第一眼信息。


看完这些误区,我想你心里一定有个疑问:但有时候我反复论证过还是觉得现有认知没问题怎么办?


答案是请看下一个误区。


误区3: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时,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不符,反而会让人加深对错误信息的信任度。”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的建议或许是:再想一下。


因为逆火效应完整论述了我们是如何对某些认知产生执念。


逆火效应起源于2006年的一个实验。


密西根大学的Brendan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Jason邀请了一批实验对象(其中支持战争者和反战者都有),先是伪造了新闻让其阅读,如:


美军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再让实验对象阅读真实报道:美军在伊拉克什么也没发现。


实验结果显示,反对战争者大多不相信伪造的新闻,而支持战争者往往相信伪造的新闻。(这也是确认偏差的体现)


而最迷惑的是,即便事后告诉了支持战争者其实“什么也没发现”才是真的,进行了辟谣,他们反而更加相信假消息了。


这就是逆火,被用于更正的真实信息不仅无法消灭谣言,反而逆向燃烧把真实信息烧个粉碎,反向巩固了谣言。


可见人为了捍卫自己的认知能有多荒唐。


我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塌房明星的最好危机公关是“不解释”,因为如果社会舆论已经无可救药的朝向一边倒,即便拿出经过验证的反向事实给大家看,也只是加强大家对谣言的信任度罢了。


为避免太相信自己,还可参考的同类误区进行自我反省:


朴素现实主义(Naïve Realism):我们习惯相信自己观察到的是客观事实,而其他人是不理性,不知情和有偏见的。


朴素犬儒主义(Naïve Cynicism):相信自己是客观的,而其他人比他们表现出来的还要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误区4:悲观偏见(Pessimism Bias)



我们有时候会高估坏结果的概率。


其实这类容易使人陷入负面情绪的误区还有: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比起已经完成的任务,人们更容易记住未完成的任务。


衰落主义(Declinism):我们倾向于将过去浪漫化,并消极看待未来,认为全世界都在走下坡路。


之所以把这几个误区专门提出来说,是因为这些真的都是我们日常会经常有的想法!


而一旦这些想法挥之不去,就会逐渐把你变成浑身负能量的可怜人,定期清空年头很重要。


比如一到下班就焦虑:哎我今天都做了些啥,怎么感觉啥都没做呀?但其实你只是更容易记得还没做的事,忘记已经做了的事。


再比如以前的日子总是容易加梦幻滤镜,当下的自己和世界却总是每况愈下,疫情永远过不去,钱永远都这么少(要是什么都不做还会越来越少),日子永远都好不起来了。


但这几个误区就是在提醒我们:


有这些想法是正常的,大家都容易这么想,但这些想法大概率是错的!


所以即便这几天各位股票基金已经亏到为了不见证触目惊心的跌幅不敢打开软件打新的程度,依然要相信: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这虽然是句调侃,但永远要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倒是真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37度2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