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又一个超级工程,呼之欲出。
日前,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同时规划设立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自此,“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
这标志着,继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大超级工程之后,第4个跨区域资源调配的超级工程正式落地。
“东数西算”,影响有多大?
一、东数西算,靠什么比肩“南水北调”?
东数西算,数字时代的“南水北调”?
东数西算,“数”指的是数据,“算”代表的是算力。一如水利之于农业时代,电力之于工业时代,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底座”之一。
为何要推出“东数西算”超级工程?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输,着眼的分别是水、气、电,这一次“东数西算”着眼的则是数据和算力。
众所周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生的海量数据对算力需求愈发迫切。
然而,土地、人工成本较高,能源及电力需求紧张,早已对数据中心的发展形成了直接制约。
与东部不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空间广阔、气候适宜,风光水煤等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无论是电力成本还是土地、人力成本都远低于东部。
在西部建设数据中心等算力设施,可谓发挥其资源优势所在。
十四五规划,布局的9大清洁能源基地,绝大多数都在西部,覆盖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黑龙江、河北等地。
因此,“东数西算”,将算力资源向西部地区倾斜和分配,正是全国一盘棋思维的体现。
相比于提升算力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战略腾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一样,置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来看,东数西算不无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打造更多经济增长极的考虑。
东数西算,最直接的当属正是拉动西部地区的新基建投资。
据测算,“十四五”期间,“东数西算”每年将新增4000亿元以上相关投资。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当数据中心向西部集聚之时,与数据相关的数字经济等产业也就有了萌芽乃至发展壮大的可能。
这将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可能。
二、东数西算,哪些地区最受益?
目前,我国布局了8大国家算力枢纽、10大数据中心。
10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均位居8大枢纽之内:
京津冀(1个):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
长三角(2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芜湖数据中心集群。
大湾区(1个):韶关集群。
成渝(2个):天府数据中心集群、重庆数据中心集群。
贵州(1个):贵安集群。
内蒙古(1个):和林格尔集群。
甘肃(1个):庆阳集群。
宁夏(1个):中卫集群。
可见,8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除了覆盖4大国家级城市群之外,还囊括了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4个西部省份,可视为东西协调发展的体现。
在4大国家级城市群内,河北张家口、安徽芜湖、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上海青浦、广东韶关、成都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地被点名,这些地区有望成为数字新基建的最大受益者。
这背后的趋势是,国家数据中心,一改过去将资源集中于中心城市的格局,而布局在周边地区,其中不乏欠发达地区。
值得关注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数据中心,布局在粤北的韶关。
韶关,虽然地处广州都市圈辐射范围之内,但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人文历史、政策等因素,发展不及预期。
2021年,韶关GDP刚刚突破1500亿元,在广东21地市中位列第15位,人均GDP不到6万元,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更不到广州、深圳的4成。
韶关曾经是资源型城市,但由于资源枯竭,加上生态优先等政策限制,在广东新一轮的规划里,韶关被划入“一核一带一区”中的“北部生态发展区”。
所谓生态发展区,顾名思义是作为生态屏障而存在,传统工业面临转型压力。(参阅《官宣!中国第一个12万亿大省诞生》)
这种背景下,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到来,可谓雪中送炭,将为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规划,到2025年,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将建成50万架标准机架、500万台服务器规模,投资超500亿元(不含服务器及软件)。
对于一个只有1500亿经济体量的城市来说,数据中心带来的利好可想而知。
三、为何选中了这4个西部省份?
西部地域广阔,为何成为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却是这4个省份?
在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算力枢纽,除了能源、土地、气候、环境等因素之外,是否靠近4大国家级城市群,能否与东部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关系,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就资源禀赋而言,四省都在十四五规划的9大清洁能源基地辐射范围之内。
贵州电力充沛、气候优势突出,内蒙古风电发达,宁夏光伏产业突出,甘肃能源丰富、清洁产业发达,这成了各大区域晋级的支撑之一。
9大清洁能源基地与5大海上风电基地
就东西互补而言,贵州位居广东与成渝之间,构建“粤港澳-贵州-成渝”数据新走廊正是题中之义;内蒙古毗邻京津冀地区,可主要服务于北京等地的实时性算力需求。
而甘肃、宁夏枢纽,则更多是基于能源优势以及东西协调发展的考虑,服务面向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的算力需求。
这其中,贵州发展最为成熟,堪称典型中的典型。
说起贵州,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茅台,茅台市值一度超过贵州全省GDP,酱香白酒作为贵州支柱产业可谓众所周知。
事实上,打破传统印象,许多人再说起贵州时,已将大数据产业置于关键位置。
借助地质稳定、气候凉爽、电价便宜等优势,早在2014年开始布局大数据产业,如今已已有5000多家企业落户,其中不乏苹果、华为、阿里巴巴、联想等龙头企业。
贵州产业布局
如今在贵州,大数据产业,已成为与酱香白酒相匹比的5大支柱产业之一。
数据显示,贵州的数字经济产业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1/3,与浙江等地一道跻身全国数字经济重镇。
化区位劣势为优势,变落后产业为高新产业前沿阵地,贵州做出了有益探索。
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同样有望借助“东数西算”实现了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
四、东西差距,为什么缩小了?
这几年,宏观经济最受瞩目的现象,当属“南北差距取代东西差距”。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分析,南北经济差距有所拉大,而东西差距逐渐收缩,这背后正是西部大开发、国内大循环等战略推进的结果。
作为大国,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导致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区域差距问题备受关注。
这方面,财政“六省一市养全国”、养老金“只有7省净贡献”等说法不绝于耳,东部地区为全国贡献主要的财政、养老金转移支付来源。(参阅《官宣!中国第一个12万亿大省诞生》)
然而,正如不应忽视东部地区的贡献,同样不能低估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全国能源、粮食安全的贡献。
黑龙江贡献了全国1/3的粮食调出量,内蒙古山西等地支援了东部10多个省份的廉价煤炭需求,内蒙古云南四川等地则是净供电的主力。(参阅《这7个北方大省,“养”活半个中国》)
因此,将国家数据中心布置在西部地区,除了考虑到其能源、气候等环境之外,促进东西均衡发展,无疑是更深层的考虑。
这正是大国优势所在。东西两地分工不同,贡献不一,但在国民经济和战略安全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着东数西算、西部大开发、国内大循环等战略的推进,未来东西差距还有望进一步收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