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22 18:30
“由实入虚”:元宇宙与生命的可能性

所有的人都在谈论元宇宙。在乐观主义者看来,它代表了互联网未来的终极形态,可以通过科技实现人类大同的极乐世界;在悲观主义者看来,它将是机器异化人性、囚禁人类的数字监狱,最终使文明走向堕落。


但无论是乌托邦还是海市蜃楼,已没有人能够忽视这个新现象。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多地回答微观方面的问题,并且带领大家去思考些宏观的命题,毕竟,想要理解元宇宙这个宏观的概念,还需要我们先扩大思考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尚先生(ID:esquirecn),作者:余晨(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看见未来》《元宇宙通证》作者),编辑:Neil,原文标题:《当我们谈论元宇宙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既然元宇宙被看作是下一代的互联网,我们就不妨反观一下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的转变。互联网刚刚商业化流行时,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就是电子邮件、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信息类服务,而今天互联网的外延已经从科技行业延伸到了传统行业,从虚拟经济延伸到了实体经济,覆盖了我们所有的衣食住行,打车、找餐厅、买机票、订酒店……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互联网。


90年代,人们把互联网等同于万维网,认为上网就是访问网页,而今天,互联网已经把我们和所有的智能设备连在一起,手上戴的智能手表、家中的电视、净化器、监控摄像头等智能电器都可以连在互联网上,在马斯克看来,特斯拉电动车不过是长了轮子在路上跑的互联网终端。总之,互联网的定义和外延一直在变化、延伸、扩大。


还有更早的技术外延扩张的例子:100多年前,电气刚开始普及的时候,人们把电称为“电灯光”,因为那时候电只有点亮电灯泡一种应用,用户只能把电和电灯光联系到一起,想象不到100年后电气成了通用普适的无所不在。同理,今天仍处于萌芽状态的元宇宙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高配版的游戏,或是游戏化的虚拟现实,但这远远无法覆盖元宇宙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想象。


一、走向奇点      


物理学家麦克斯,泰格马克在其著作《生命3.0》中,把广义的生命看作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信息处理系统,物理结构是其硬件,行为和“算法”是其软件。1.0版的生命是以细菌为代表的简单生物阶段,其硬件和软件都是靠生物进化获得,行为则是完全固化的;2.0版的生命是以人类为代表的文化阶段,生物进化决定了我们的硬件(肉体),但我们可以自行设计软件,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和优化“算法”;而3.0版的生命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阶段,生命不仅可以自行设计软件,还可以自行设计硬件,将“肉体”由碳基变为硅基,最终摆脱生物进化的枷锁,甚至获得数字化永生。


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激进地预言: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可以使人类在2045年便实现数字化永生和不朽,这一天被称为“奇点来临”(Singularity)。据说,为了活到2045年,库兹韦尔每天要服用超过200片药片来维持健康。


如果泰格马克和库兹韦尔的预言能够成为现实,未来有一天,所有的人类都将以数字化程序的方式,运行在电脑和网络上。我们或许不用再惧怕死亡,最后一代生物意义上的人类可以选择在其碳基肉体死亡时,把意识上传到硅基的电脑和网络上。之后的系统升级,就像我们把一台旧手机上的数据转录到新手机一样,除了速度快一些,体验上不会有任何变化。


未来的元宇宙里,将生活着数亿计的作为程序而存在的虚拟人类,他们的意识将喋喋不休地在电脑和网络上对话。当然,这些虚拟人类同样可以选择通过机器感知和控制外部的物理世界。只是他们不再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肉身,为了保护和修补肉身而曾经存在过的医学将变得毫无意义;同样,即使是脑机接口这样先进的人机交互技术也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人类和机器已融为一体。


这是一个极富争议的未来可能性。从事电脑技术的科学家往往拥有一种朴素的二元观,认为意识和大脑的关系,就如同软件和硬件的关系,只要我们破解了软件,便可将其移植到新的硬件上去。而熟悉生物学背景的神经科学家,往往会拥有更严肃和审慎的态度,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无比复杂,被认为是研究中存在不可逾越障碍的“艰难问题”,或许我们的硬件和软件是合二为一无法拆分的,所以数字化永生的美好愿景大概率永远无法实现。


无论如何,仅仅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会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和死亡,以及我们面临的种种相应的伦理困境和价值选择。


二、星辰大海与虚拟现实      


如果元宇宙并非要逃避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补偿、映射和超越。


现在流行的一种观点把元宇宙和现实对立了起来,认为人类的未来可以选择两条路:一条向外,通过探索宇宙走向星辰大海,不断征服自然拓展人类的新边疆;而另一条向内,通过以假乱真的虚拟现实使得人类沉迷于元宇宙,最终走向没落。


其实向内和向外的探索对于人类同样重要,发展元宇宙和探索外太空同样有意义。哲学家康德曾说: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令人敬畏,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律。银河系中大约有一千亿颗恒星,人类的大脑中大约有一千亿个神经元,人心即宇宙。人类作为一种有思想的动物,内心的精神世界是如此多彩丰富,也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才赋予了我们征服外部自然的能力。先有内心的觉醒,才有探索星辰大海的动力。


三、不可摆脱的泡沫      


有人觉得元宇宙代表了未来的科技趋势,也有人觉得元宇宙是割韭菜收智商税的炒作,更多人担心元宇宙是否是新的泡沫,早晚有一天会破灭。其实,历史上所有的科技革命,都伴随着炒作和泡沫。互联网本身在2000年就经历了第一次的泡沫破灭(.com bubble),很多公司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蒸发了90%以上的市值,灰飞烟灭,一地鸡毛。


但回顾互联网用户数量从90年代到今天的增长不难发现,即使资本市场经历了断崖式的崩盘,增长的势头也并未有明显的放缓,互联网本身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最终逐渐被市场、大众、社会所接受。


几百年前的郁金香泡沫和南海泡沫事件,也有着类似的背景和逻辑。当新的技术和商业范式出现时,人们对于未来的过度想象和贪婪往往会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催生泡沫。但泡沫本身并不见得是坏事情,关键是泡沫之后是否有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沉淀下来。


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在其著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指出: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升级和工业转型(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以电脑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金融泡沫。泡沫阶段也为转型升级中扩建基础设施提供了大量资金。


其实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展都会经过所谓的 Gartner 技术成熟度曲线,从刚开始的技术萌芽期,通过膨胀上升期达到巅峰高潮,随着泡沫破灭陷入下行低谷期,再经过缓慢的爬升恢复期,最终进入技术成熟期。实际上技术的发展一般都要经过整个兴衰周期。


四、由实入虚      


很多人担心元宇宙追求的是一个虚无缥渺的数字幻象,最终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没落。但如果我们用长时间的尺度去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则会发现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直是在由实入虚。用当代思想家史蒂芬·平克的话来讲:这是历史发展的“去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非物质的生活和生产,在人类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


例如,今天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在经济活动和 GDP 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人们所从事的前十大工作多数在一百年前都不存在的,而大多数人的工作,生产的都不是物质性产品,而是非物质性产品(服务、思想、文化、创意)。元宇宙的出现,只不过是这种由实入虚去物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1年11月,EDG 电子竞技俱乐部在国际上夺冠的喜讯刷遍全网,无数年轻人为之热血沸腾,心态开放的人甚至认为,电子竞技或许未来有一天会成为奥运会上可以为国争光的标准项目。而在这之前不久,舆论还在普遍妖魔化网上游戏,把游戏看作是数字毒品和精神鸦片。


纵观生物进化的历史,游戏是一个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在动物界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才会表现出游戏行为,大多数的低等动物并不具备游戏行为。因为游戏需要动物能暂时脱离现实,不必为基本生存所困扰,而大部分低等动物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是用来应付现实和生存压力。哺乳动物的幼崽,却可以从游戏中学习掌握生存的技能。


游戏对于人类同样必不可少,某种意义上,文明正是起源于“玩兴的闪光”。只有当我们的祖先在工具上刻上无用的花纹图案和符号,而不只是把它们当作是实用的器物时,文明才真正开始。传说民国的大军阀韩复集有一次看到一帮人在打篮球,惊呼这么多人穿着短裤抢一个球,有伤风化,实为不雅,要给每个人发一个篮球让大家不要争抢。在农业时代的人看来,我们今天做的大部分事是没有意义的;用旧眼光看新事物,大多数事自然是虚无缥缈的。


《人类简史》的作者、历史学家赫拉利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恰恰是我们可以想象虚构的秩序,并以此去改造现实。虚构不等于虚假或虚幻,金钱、国家、宗教等都是人类虚构出来的秩序。它们的存在,依赖于人们的相信与共识。虚构从来都是人类文明的底层冲动。


历史学家罗伯特·贝拉也曾讲,人是一种不能百分之百生活在日常和现实中的动物,人总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超越现实,不管是通过做梦、艺术、宗教、游戏,还是元宇宙,都是为了超越现实,而想象一个彼岸的世界,这正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美国的科技评论家、意见领袖 Shaan Puri 最近谈到元宇宙的一段话经常被大家引用:大多数人关于元宇宙的观念都是错误的,元宇宙并不是一个虚拟的地方,而是一个时刻。也就是说,元宇宙不是个空间,而是个时间的概念,它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在这一时刻之后,我们的数字生活将比物理生活更有价值。


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在虚拟世界里的化身对你来说可能比你在真实世界里的身份更重要。你在虚拟世界中的财产,也将大于你在物理世界中的财产。你每天在虚拟世界中所花的时间,将多于你在物理世界中的时间。


这并非是天方夜谭,今天有很多叱咤于数字货币和区块链领域的人,他们的数字资产远远多于物理世界中的资产,他们的很多社交关系都是在网上建立的,朋友之间互相知根知底,了解对方的资产和交易历史,有着基本的默契和信任。但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和电话号码,也基本不在线下见面。


即使是普通人,很多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也已超过了6到8小时。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生活方式,可能在未来就会变成现实;我们今天认为是例外的社会行为,可能在未来就会变成常态。元宇宙代表的不只是科技的迭代和商业的发展,而更是人类观念的变化、价值认同的迁徙。我们新的价值锚点,将从物理世界迁徙到数字世界。


五、一次生命,多条人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需求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等级,像金字塔一样由低到高。首先人们需要满足生理的需求,然后才是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温饱需求、保证生存不受威胁、有足够的安全感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被社会认可、尊重,直到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未来非常有可能的一个现象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低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安全等,都是在物理世界里得到满足的。而我们的高层次需求,包括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都是在元宇宙中获得满足的。


人是一种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动物,但是我们在物理世界里会受到很多的束缚。元宇宙恰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没有物理束缚、能够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平台。在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主要进行的是体力劳动,肌肉发达便是竞争力。工业革命之后,通过机械生产替代了我们的体力劳动,所以在工业时代大多数人进行的是技能劳动,生产线上熟练的技能就是竞争力。


而在信息和智能化时代,大部分人从事的是重复性机械式的技能劳动,甚至是像律师、会计等文书类白领工作,未来可能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未来真正需要留给人类的工作是创意劳动,创造力和想象力才是最后的竞争力。元宇宙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能够打开我们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真正发挥人生的价值。


“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YOLO)被很多人奉为人生信条,正是生命的有限性才使得其更有意义。世界首富与街头乞丐的财富可能相差亿万倍,但他们生命的长度却基本在一个数量级。我们或许无法显著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深度和丰度。元宇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增加生命丰度的舞台,脱离了物理世界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字化身和数字身份体验 N 种人生,用一次生命活出多条生命的精彩。


六、“模因”的命题      


元宇宙对于社会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了一个不断突破内卷的出口。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内卷,成为零和游戏。比如,对房地产市场而言,地球的土地存量是有限的,当有一天所有土地都被开发完了,就变成了存量市场,接下来就只有零和游戏。


当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迁徙,相信数字世界的资产比物理世界更有价值时,元宇宙中开发虚拟土地就会变得有意义。而元宇宙中的虚拟土地,原则上是可以无限开发的,因为数字产品复制的边际成本原则上为零,任何虚拟资产都可以无限叠加。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于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能源挑战带来了碳排放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如果世界的发展如史蒂芬·平克所讲的那样不断 “去物质化”,人类发展对于环境的压力就会放缓。当更多的人在元宇宙追求价值实现时,我们或许会相应地减少碳排放,从根本上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


历史上每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新兴增量市场,新的价值需求,和对原有內卷的突破。所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元宇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济可以无穷增长的引擎。


纽约大学的历史教授詹姆斯·卡斯把从商业到文化到战争等所有人类事务都归结为两种类型: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有限游戏的目的在于赢得胜利;而无限游戏却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有限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游戏玩的是边界。不难看出,有限游戏对应着零和游戏,而无限游戏对应着非零和游戏。思想家罗伯特,赖特则认为,正是各种非零和博弈(例如市场),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元宇宙使得我们可以把非零和的无限游戏永远进行下去。


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模因”的概念来理解元宇宙的意义。模因的英文 meme 与英文基因 gene 押韵,可以被理解为文化基因或思想基因。模因的概念首先是由生物学家道金斯在其1976年的成名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我们知道,所有的生命现象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便是生命都要复制、拷贝自身的基因,不论是人这样的高等智慧动物还是新冠病毒这样代等的生命现象,无一例外。把自身的基因复制、传播下去,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就得以了延续,超越了死亡。


但是人与低等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不只是生物基因的载体,还是思想基因和文化基因即模因的载体。人类所有的行为模式、我们的思想、文化都可以被看作模因,因为它们传播的方式和生物基因、病毒是类似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做互联网营销时会说病毒式营销或者病毒式传播。病毒是从一个宿主传到另外一个宿主,而模因是从一个大脑传到另外一个大脑。互联网每年的流行语、流行的歌曲、短视频、时尚、 爆款产品、理论学说、宗教信仰等,都是模因的例子。


对于人类来讲,要实现自我价值、超越死亡,通过传播模因比传播基因更为有效。在有性繁殖中,生一个孩子只有一半基因是你的,另外一半来自你的配偶。传到第三代只有四分之一,每一代都会减半。我们知道孔子的后代到今天已经是80多代,他们身上所携带的孔子的生物基因是2的80次方分之一。但是孔子的思想基因——儒家思想,传承到今天依旧可以生生不息,影响着所有的中国人。所以,生命的意义更在于传播模因。


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理解元宇宙这样的技术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在于什么。有语言之前,模因的传播靠的是人和人之间面对面手舞足蹈地比画;语言的出现提高了传播效率,文字的出现则可以让人类超越时空地传播模因,用不同时期创造的文化在不同的国度点燃另一个人心灵中的火花。印刷术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大规模复制、传播模因,随之而来的是形形色色的大众媒体的出现,如杂志、广播、电视。


最终,互联网出现带来了一个可以互动、几乎不需成本就可以大规模复制传播模因的媒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就是模因的超导体。而互联网经历了 Web 1.0、2.0和3.0阶段。Web 1.0上的用户行为是只读,别人发布的内容你只能看,你的大脑只能被动拷贝别人的模因;Web 2.0上的用户行为是可以读写,每个人都可成为自媒体发布信息,传播自己的模因让别人来拷贝复制,每个人可以通过模因影响世界。而与元宇宙联系在一起的 Web 3.0的特征是,用户不只可以读写,还可以用技术机制——NFT——来确认模因的所有权和价值, 推动真正的“模因经济”。


很多人把元宇宙比作是新的大航海时代,让我们发现新的大陆,开拓新的边疆。也有人把元宇宙比作是新的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文化的解放,创造了非凡的精神成就。而我们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更久远的启迪: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00年到200年称为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和精神领袖,包括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孟老庄,印度的佛祖释迦牟尼,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希伯来传统中的众犹太教先知。他们思考着生命与死亡,个体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终极性命题,这些精神遗产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人类社会。而元宇宙会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这些根本性问题,或许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我们将开启新的文明,甚至会将自己塑造成新的物种。


两千多年前,庄周梦蝶的故事便在思考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一虚一实之间,是不变的人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尚先生(ID:esquirecn),作者:余晨(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看见未来》《元宇宙通证》作者),编辑:Neil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