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22 12:50

企查类App一拉群,PR噩梦就开始

这些企查类软件本身无罪,但是他们拉的一系列媒体群,俨然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媒体圈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地,或者说是企业PR噩梦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口老炮(ID:yikoulaopao),作者:炮哥,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炮哥终于被别人给坑了。


炮哥上周参加一个国内五百强的竞标,正准备标书,磨刀霍霍去拿下一个数百万的单子,结果一大早被企业的对接人打电话叫醒,通知了我一个噩耗:企查类软件显示,我在公司的股份被冻结了。


于是,我打开了企查类的几个主要App看了一下,果然如此,公司的风险提示,一个东部某省的执行文书,把我的股份冻结了!


很显然,这是个错误的信息,因为我从来不找人借钱,也没有接到过任何法院的开庭通知,后来调查后也证明的确不是我,但是我确确实实因为这几家企查类App对律师们的信息误导,丢掉了一个数百万的竞标机会。


只是因为同名同姓,我就这样被乌龙了。


按说,这是我个人的事,为什么,炮哥要把这篇文章,写到一口老炮里?因为,我最终调查清楚了,企查类软件带了我的节奏。


此外,炮哥很早就知道,企查类软件已经成为了整个PR行业的公敌,没有一个企业的PR不在背后诅咒这个行业,用一些PR的话说,这些企查类软件就是谣言聚集地。


这些企查类软件本身无罪(算法应该更严谨一些,尤其去重名这一块),但是他们拉的一系列的媒体群,俨然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媒体圈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地,或者说是企业PR噩梦群。(而这类信息,往往因为未被证实,而多次摆乌龙,最近的一次就是中通上周被企查类软件带了节奏,成了被执行单位。)


据说这些企查类软件互相竞争,还花很多大价钱去媒体那里合作,就为了排他,让权重媒体用自己的信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把这些预算花在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上不好吗?


接下来,我先说说自己的遭遇,再说说一些企业的遭遇,一个原本好好的生意,怎么就越做越变形了。


一、一个重名惹出的麻烦


以下这一段,PR从业者,不想吃炮哥个人瓜的,可以不用看,直接挑战到第二段开始看。


写这篇稿子,我来来回回犹豫了好几次,因为我一直在内心里判断,到底企查类软件有没有责任,别诬陷了别人,最终周六上午,我想明白了,有责任!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我公司另外一名合伙人张三,在另外一家公司也担任股东,但是这家公司因为法人经营不善,欠了债,要被法院执行,恰巧这个法人跟我一个名字,暂且叫他假炮。也就是说,张三恰好认识炮哥和假炮两人,并曾经或现在跟这两人有过生意。


于是,向假炮讨债的人委托了一个律师,收集了假炮名下所有财产,要求法院冻结,这名律师是如何定位假炮名下财产的呢?通过了解后,竟然发现,是通过企查类软件来定位,也就是说,由于企查类软件牛X的公开信息整合能力,已经让很多法律工作者都开始偷懒,成了他们的信源,本质上,他们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对司法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既然如此,我才说,这些公司必须对自己的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有所保障。


但事实上,因为企查类软件根本无法收集到自然人身份证号,这就会导致你在企查类软件上,显示的多家名下公司,也许根本不是你的。


所以算法认为张三既然在这家欠债的公司跟假炮是合伙人,那么在炮哥的公司,还是同一个名字,大概率就是一个人,于是炮哥跟假炮在算法里,就成了一个人。


最终,我在公司的股权,就被这名奇葩律师列入了提交的冻结清单里,更奇葩的是,这家东部某省的省会法院,竟然不把身份核对清楚,就直接判罚了一个冻结执行书,一系列的不负责任,就最终出现了一场悲剧。


炮哥,在家躺着,啥也没干,就这么变成了一个被执行人,因此损失四百万。


当然,我也是一个讲理的人,这个事情的主要责任肯定是这个律师以及法院,炮哥有自知之明,不敢跟法院作对(万一它拖着不还我清白),但是企查类软件有没有责任?


必须有,而且很大,不是他们的算法乱搞,律师也不会把两个重名的人认为是一个人。


算法为什么会失灵?本质上是因为,算法根本抓不到身份证号,那么重名带来的后遗症就是必然结果。


我去企查类软件看了一下我自己的情况,该给我关联的没关联上,不该关联的给我关联了三家,这三家企业与我丝毫没有关系,却被企查类的算法归到了我头上,一旦有民事或者刑事诉讼,这就会对律师以及信息采集者造成误导,如果再遇到一些不负责的执法机关,就会出现我的惨剧。


我以为我自己是孤例,结果网上一查,很多跟我一样因为同名,被企查类软件误判,给自己征信以及贷款带来麻烦的,后来我找到我们的财务服务公司,让他们去工商给我解决这个事,他们告诉我,这种因为重名未经核实的执行,经常发生。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不能抓取身份证,中国人重名又多,这种不能建立在精准算法之上的企业关联,负责吗?而且还要公示,而且还要付费卖给消费者。


要怪,只能怪炮哥父母,没给我取一个炮哥这种霸气无比的名字,非得给我整这么个全中国高度朴实无华的名字。


二、资本、CEO、法务和PR最恨的媒体群


谈到这些企查类软件拉的媒体群,大部分PR都是咬牙切齿,能够连续骂娘一整天,炮哥上周五在群里预告了一下这篇稿子,结果不下于三十个PR私信叫好,并且给我补充了很多材料,还叮嘱我,千万别被收买,不发不是中国人!


从我内心里说,企查类软件本身没有太大问题,除了我上面说的,应该优化一下算法,不要模糊定位,既然抓不到身份证,就别自作聪明去关联企业,其他大问题不多,毕竟都是国家各执法机关公开的资料,爬虫整合一下,便于商业人士调用,其实挺好。


但是呢,为什么越来越遭人厌恶?也许是商业模式没有那么的美丽,这些软件越来越像是媒体,甚至已经是媒体的源头,最大的节奏代理人。


虽然之前还因为涉嫌违规发布媒体内容被处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各家的玩法越来越高级,直接拉了一堆媒体群,然后不间断的披露各项企业的种种信息,说实话,这些企查类软件现在都有内容负责人,这些人也都是媒体人出身,深深知道如何带节奏,误导媒体去解读一些工商变更以及法院判决。


上个月,某家企查类软件就在群里公布了雷军卸任一家小米子公司法人的信息,紧接着就有媒体开始解读雷军卸任小米董事长,最终逼得雷军不得不出来向媒体澄清;再往直前数一数,还有李斌卸任蔚来董事长一事,事实上只是卸任了长安蔚来,张冠李戴的案例屡见不鲜;最夸张的一次,发生在周鸿祎身上,企查类软件说老周卸任360金融董事长,后来证明又是搞错公司主体,给企业带来无尽的麻烦。


炮哥,私下也跟一些CEO交流过这个事情,他们的观点,也大致类似,企查类软件本身没有错,但是好好做生意就得了,没事别干媒体该干的事,整天跟媒体捆在一起,靠这种模式来撬动企业的订单,无疑有些下作。


一个好好的生意,被这么给玩坏了。


另外,还有一群企业的法务,也是无比痛恨这些企查类软件的媒体群。


因为总会有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案子,被无限放大,然后被过度解读,毕竟大厂的点点滴滴都可以牵动无数人的关注,以及背后无数幻想的财富。


最后,最恨这种软件的应该就是投资机构了,因为所有人都可以非常轻松的梳理你的投资版图,让外界轻轻松松关注到资本的一举一动,资本都是低调的,却因为企查类软件的存在,变得完全透明起来。


炮哥个人认为,企查类软件拉群带节奏作恶的本质,就是因为技术门槛趋同,大家提供的信息几乎一模一样,没有太大的突破可能性,于是只能内卷。无尽的内卷,想尽一切办法扩大影响力和企业认知,于是催生出了这种畸形的想法和做法。


这几家之间,平时互黑的事情,相信大家也是有所耳闻了。


三、深挖数据的价值才是出路


有一家叫邓白氏(Dun& Bradstreet)的企业,也许是今天国内企查类软件的真正出路。


为什么国内的企查类软件不学呢?因为大部分的国内用户,没有太大的付费意愿,或者付大钱的意愿,所以导致了国内的企查类软件,就开始靠海量的爬虫技术提供海量的信息,从而引发更多交易的可能性。


邓白氏所有的查询基本都要付费,而且所有的信息都是要经过人工审核的,可以说是一家提供精准企业数据的公司,也就是说,本质上是完完全全做To B生意的一个企业,收费昂贵但是专业且精准。


咱们的国内企查类软件在怎么干?海量收集数据,不跟任何收录的企业取得数据核实的机制,也就是说,你被收录了也不会通知你,而且数据如果一旦出现错误,企查类软件就会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说都是从执法网站上抓取的,不会错。


至于这些软件,目前用爬虫技术爬取企业公开信息,并且汇集在一起牟利的行为,是否违法,我也跟一些律师朋友聊了一下,现在国家没有明文判定这种行为是否违法,所以这也是企查类软件依旧明目张胆,继续靠这些公开信息牟利的原因之一。


这些信息在国家执法机关的官网上可以呈现,但是民营企业有权利汇总到一起,再公开牟利吗?并且还会出现因为算法无法抓取身份证号,张冠李戴,提供错误信息,误导受众,给自然人带来困扰的情况,如同我上面说的,如果你叫张伟这种普通名字,你会发现点击你的名字,会出现一连串跟你无关的企业,不知情的人,都会认为,你小子发达了,做了这么多企业。


为什么邓白氏的模式,不遭人恨呢?因为是To B的业务,你需要收集哪家企业的公开信息,就付费,人家一对一给你提供,而且严格审核数据的真实性,并不会用免费的模式,向所有公众公开所有信息的整合页面。


本质上,数据属于数据所有权人,以及政府和国家,企查类软件对于私营企业的数据,是没有公示权的。况且,在部分收取To C会员费的情况下,这类软件居然对数据的真实性并不负责,这是什么商业逻辑呢?


估计,几家企查类软件的老板,都看过克里斯·安德森的《免费》,深深知道To C的生意规模要远远大于To B的生意,但是这是上一代互联网的思维了。


炮哥,在这里乌鸦嘴一下,如果这些企查类软件,依旧不走上数据专业化的道路,还是靠这样肆无忌惮公开企业以及企业家个人公开信息整合为生的话,迟早有一天会把自己的路走死。


所有,靠贩卖他人隐私做生意,终究走不远。


据我所知,这些企查类软件公司,都雇佣了大量之前在司法机关工作过的懂法资深人士来做风控。没有规定和限制,就是目前可做的生意,这是目前他们的基本判断。


借用一句别人的话,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是从来不会缺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口老炮(ID:yikoulaopao),作者:炮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