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3-07 20:00
今天的创投者,靠什么来穿越周期?

开年至今聊了不少创始人和资深投资人,面对一个全新周期的开端,很多人不适应了。企业加速降本、流量越投越亏,不少SaaS模型没通却血流不止。重注模式失灵,硬科技被CVC拿捏的死死地,财务型美元基金没方向了。


今天的创业者乃至投资人,靠什么来穿越周期?作者结合过往创业、投融资、咨询的复合经历,分享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瑞泽洞察(ID:gh_f10a7c242141),作者:蒋文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今年或是近二十年来的创业至暗时刻


先看宏观环境。中科院预测22年第一产业增速3.1%,第二产业增速4.5%,这两大产业仍占约50%就业人口。对比金融危机后的两年,当时GDP增长率仍为10%左右,社零消费额名义增长18%。


政策上,在“共同富裕”号召下,国家反垄断局数据显示,2021年反垄断处罚225亿元,其中最不幸的是福报厂、开水厂,接着是一批偷税漏税的直播大V,再到发改委重锤开水厂。


至今还有一些少缴不缴的流量平台,社区团购的团长缴税了么?不缴税对传统零售公平吗?更别说在线教育遭受的团灭式打击,百亿美金投资额打水漂,不少PEVC整个组解散,这只是开始。


再看细分赛道,新消费品牌去年整体业绩只能用“惨不忍睹”形容,2021年实际收入同比下滑1/3及以上的明星标的,两只手数不过来。别说什么GMV,请问退货率和复购率。我们的建议是,至少618前谨慎再谨慎,这场小考后观察下数据,再考虑去“捡便宜”,今年消费的投资策略就是“捡便宜”。


预计上半年消费投资很不好过,那些坑过基金的FA早就换方向了,拉下基金和创始人上演投资界的“助力砍价”。其实在美国、硅谷没那么多FA,这也是中国创投变成熟的必经阶段吧!


然后是企业服务&SaaS,很不幸,好几个细分赛道的续约率低到难以想象,如果说远低于1/3,你信吗?一些本地部署项目,客户不再扩容、不交维护费,尾款迟迟不付,弃之。当然也有还算可观的赛道,只是总体来说,SaaS会度过煎熬的一年,一些动辄上千人规模,确认收入1个亿,续约率不足30%的标的,下半年裁员是板上钉钉了。


此外,去年头部互联网企业合计裁员至少上万人,又一批强悍的创业者在摩拳擦掌了,做好准备吧!尤其是那些门槛不高的SaaS, 你2万,他1万,你1万,他免费。当然也不用太悲观,SaaS仍会持续出好标的。


再到硬科技,也是卷出新高度。比如商用机器人领域,亏着本卖设备,把BOM表都打穿了,低价的客户心智已形成,难道想垄断后再提价回去?如果说靠软件、算法和服务盈利,也得看看软件的价值和壁垒。


硬件打到没壁垒、没利润,软件如果也没壁垒,一个软硬件都没有利润和壁垒的2B赛道,服务的溢价在哪里?那些全球工业巨头,人家也卖软件、服务,但硬件也是赚钱的。从手机到家电到工业电器,国内市场每一轮价格战洗牌后,几乎很少能提价回去,通胀、原料短缺等因素除外。


把国内市场打残,又跑到海外你追我赶,诸如酒店、餐饮机器人,AGV/AMR等硬件赛道,有的餐饮机器人大幅裁员,账上就1~2亿,关注的投资人要谨慎了。还有靠疫情催生出的游戏,扫地机,食材超市,尾货超市等机会,红利也因线下逐渐恢复常态而褪去。医药医疗不在研究范畴,听说也阶段性凉了。


我曾从0到1搭建了一个IoT商业化平台,连同小程序、APP电商和企微私域运营,面过不下20个CTO,每天用JIRA管理团队,1年半里花了公司2000多万,也算A轮创始人的经历了。将心比心,今天创业者要面对的环境或是过去20年来最难的。


宏观经济下跌,绝大多数企业加速降本,线上投放ROI越来越赔,搭便车机会不在,商业模式始终跑不通,倒是高水准的潜在对手一批批候机进场,加上巨头之间开始互相渗透,做汽车的、做手机的、做汽车。乃至FA也开始抢最后10%值得做的市场,考验创始人十八般武艺的时刻到了。


二、不忘初心,回归正道


如果我们用一千年的历史视角来看,过去20年这波红利,可能每隔200年一遇,而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时间就是今天这样,这是历史的常态,但对所有70~90年的创始人、投资人来说,这是一个新周期的开端,会极其漫长。


我曾问过不下30位IPO及以后的创始人,你觉得你的成功,运气和红利占多少?最不谦虚的也说至少占50%。再想想,创业能走到IPO,岂止99死1生?走过的人知道,那是999死1生。百年难遇的红利没了,再用粗放的、基于大红利的方法来创业和投资,成功率会是多少?


常态就该用常态下的方法,所有的事,要获得大成就,其实都离不开四个必要阶段,也就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中的展开体系:信、解、行、证。信是基石,绝对的信心、深信不疑,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真有不少创业者,对他自己想干的事,是不信的,只是讲个故事。


未来诸如在硬科技、生物科技的创业会越来越难,好搞的早被搞完了,ABC技术赋能也暂时到瓶颈,没有追求真理般的那种信心投入,基本会死在半山腰。这两年常有投资人感叹,觉得能坚持初心的创业者越来越少,不乏有些创业者,融资时是一个故事,投资人信以为真,然后每两年面对新投资人去讲完全不同的新故事,最后把创业干成了一门小小传统生意,团队跟着受罪,投资人只好无奈。


更有甚者,拿了钱,没过两年就开始干些和主业完全不相干的事,环境越艰难时,人越容易变心,不断去选择一条更容易的路,最终失去初心。创业是入世间最终极的修行,是去创造未有之业,一些根本道理和出世修行如出一辙。纵有万千法门可选,但若屡屡浅尝而止,遇难则改道,永远无法成就。


其次是解。求解是一个不断论证创业方法的过程,内核即提升对这套方法的认知。创业,无论是创造增量需求,还是在存量市场做替代,取决于创始人对复杂的商业环境、多变的商业模式、微妙的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这种超一流的认知能力要不断进化,从而把对某件事能否做成、能做多大、怎么能做成的运行规律和原则融于深心,形成属于自己的创业方法及方法论。


求解过程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多做研究,一个是向高手请教。前者在佛门叫深入经藏,三藏经论按清藏版有7,200卷,合计3-4千万字,其中“论”是对“经”的解释,“疏、钞”是对“经、论”的解释,“注”是对“疏、钞”的解释,是一套极其严谨、专业、海量的研究库。


换到投资领域,常说的美元三大傻DST, Tiger, Coatue,每年研究费用占年管理费1%~2%,动辄是上亿美元支出,只找MBB,再不济也比国内人民币基金分析师靠谱吧?别人只是钱太多,人太少,找最聪明的脑袋用最专业方法做个研究,对避坑还是有帮助的。


另一个提升认知的办法,《杂阿含》里有句话: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听闻正法就是要找那些真有水平的人,而不是把你带进坑里的专家,内正思惟就是要有正确的思维框架、逻辑,法次法向就是这个认知提升过程是有次第的,是循序渐进的,要有耐心。


圈子也非常重要,修行特别强调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创业路上,总有人会教你一招制胜,或其他旁门左道,最难的事哪有一招制胜,哪有一招鲜?


此外,提升认知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经验主义,是路径依赖,是心生傲慢。佛法里叫所知障,即过去经验形成的定势思维和认知固化,以至于很难打破固有的认知体系,从而去吸纳、整合新的认知。


人太过于执着过往的认知,又心生傲慢、极度膨胀,觉得投资人、核心团队都靠他吃饭、绕着他转,觉得身边人是SX,那就没法提升,这类人在红利殆尽时定会现原形。那些永远以最谦卑姿态不断向善知识求教的人,提升是惊人的,因为觉性打开了,加以极致的精进,我相信天道酬勤。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所以还得小步试错、快速迭代,最终达到解行相应。行的过程中,不要一味求捷径,跟风转、赚快钱、捞小钱、割韭菜、打擦边球、忽视核心走捷径,这在今天创业圈太常见,量价齐跌的内卷浪潮下,沉得住心的人太少。


往后这漫长的历史常态中,真不是随便搞个APP就爆了,或随便开个店就估值1亿。硬科技低门槛又容易起规模效应的赛道没几个,最近还有扎堆投小家电的,无论安克还是追觅,其实都根本不可复制,说家电,真没几个投资人比我懂了……再说回来,现在无论创业还是投资,真得规规矩矩、兢兢业业的搞,没有一套专业、严谨的方法,走不远。


三、可以不谈政治,但不能没有政治意识


在线教育的大坑,很多人说是意外,可以被原谅。那只能说,从现在开始,再有这种因政治不敏感而导致的巨大策略失误,就不可被原谅。好多领域的政治风向和中长期方针,提了很多年,多少人当回事了?那些觉得领导说的不是事,还要all in的,只能说政治觉悟不够。


要知道在国企,一个3小时的会,表面上好像没什么重点,懂得人回家后感叹,今天的会真是干货满满。在圈子里你就得悟,领导都说大白话了,你还当耳边风,怪谁?


尤其是海归创业者、天生ABC们,这是新周期下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还有一些在过去10多年受益的创始人,真得认真想想,没有改革开放,哪有这波红利给你蹭?提升政治觉悟,前提是摆正心态,这个不摆正,就不好弄了。


今天还有不少既得利益者,包括我身边一些70后朋友,吃尽改革开放的红利,把资产炒起来让我们85后接盘,却极其之右,其实挺low的。总之,今天的创业者,绝不能没有一点政治敏感度。


四、永远为未来的价格战找好出路


过去流量生意是零和游戏,但平台型创业机会几乎没有了。曾经我在IoT领域创业过,这在未来会催生新的流量型机会,但短期内技术不成熟,带屏IoT在5年内还难以撼动手机带来的流量入口。消费IoT以后可细讲,但2B不是流量生意,价格战会彻底把市场搞没了。


今天我们看到不少硬科技领域,市场还没起来,价格战就把市场规模缩减了70%,相当于投资回报缩水。海外市场是个好机会,但这一仗打下来,对原本还能出海找市场的赛道来说,是沉重打击。


价格战在中国市场仍是一种必然,那作为一把手,创始人始终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打价格战?如果打,怎么应对?如果把市场打残了,对手还没死,怎么办?


还有不少想说,比如关于盈利,有些赛道今年真要考虑盈利了,不然2年后,挂的就是你。成功者70%靠运气,但剩下30%的实力和勤奋也已超越99.9%的对手,没有极致勤奋,不足以谈运气。


这轮周期变换会挺难熬,但创业最终对一生来说,磨炼的是心性,成就的是境界。惟有秉承正道,拥抱极大不确定性、对挑战感到兴奋的人,才有足够实力穿越周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瑞泽洞察(ID:gh_f10a7c242141),作者:蒋文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