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肖一凉介(ID:xiaoyiliangjie),作者:肖一,头图来自:《隐藏人物》剧照
一年一度的妇女节如期而至。
妇女节全称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简写IWD),设在每年的3月8日,节日初衷是为了纪念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重要贡献。
但在当前的中国社会,随着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的来势汹汹,妇女节的核心意涵似乎被逐步淡化与剥离。
为此,我们就妇女节需要重新审视的一些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196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4份。
透过这些观点表达,我们旨在谈论妇女节是否偏航到他者凝视与建构的彼岸,是否正在“去妇女化”。
以下是问卷回收概况。
Q1. 妇女节与情人节、母亲节间的界限是否已不甚清晰?
在妇女节这一天,中国男性常会为妻子、女儿、母亲或其他重要的女性买花和礼物,而一些女性也会主动向男性索取礼物,妇女节似成为又一个情人节或母亲节?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问卷回收总体概况统计:
部分观点展示: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起源归因于20世纪初一系列的妇女运动大事,而这些事件是女性为了捍卫个人权利所发生的,可以说是20世纪女性意识的唤醒和女权运动崛起促使妇女节的诞生。
然而在今天,人们对于妇女节的理解越来越狭隘,觉得妇女节仅仅是关爱、祝福女性的节日。男性为重要女性买花和礼物固然是好事,但是如今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这样的行为慢慢消解了妇女节原本的内涵。妇女节不是情人节也不是母亲节,男性在妇女节这一天应该做的事情是提醒自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尊重女性,仅此而已。
而且我认为把妇女节过成母亲节或情人节,恰恰体现了对于女性的不尊重。因为在很多时候,女性只能先是别人的妻子和母亲,然后才能是自己,甚至许多女性一辈子都没做过自己。在西方神话里,女性是男性的第七根肋骨;在中国封建社会,许多女性只有姓氏。这种依附关系是社会给予女性的枷锁。为什么不能有一个节日提醒所有人,女性仅仅是作为自己本身而存在的。女性不是谁的附属品,女性也应该有独立的人格。
——@臧青
我觉得这种现象很正常。一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妇女在妇女节当天被亲人、爱人送予祝福是一种爱意的表现。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表达爱意,在节日表达爱意会有仪式感。妇女节不是成为又一个情人节或母亲节,因为女性在家庭中拥有重要的身份,女性作为爱人,作为母亲,所以很多节日都会收到来自亲人的关心,接受祝福的人都是同一个人。比如教师节,作为教师的妻子也会收到来自亲人的祝福。是因为妇女节要向妇女释放善意,才会看起来像“情人节”或“母亲节”,而不是将其单纯理解为情人节或母亲节,这里有些本末倒置。至于妇女节建立的本意,或许现在真的被淡忘了,这需要宣传和强化认知。
——@海鑫如
这样的行为依然没有挣脱父权的逻辑牢笼,包括“女生节”男生为女生送祝福、拉横幅的行为,背后仍是父权的补偿性的傲慢与思维。女性需要帮助,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女性的价值依附于男性——故需要额外的关注体贴。
妇女节是用来“纪念”的,不是用来“过”的。它是纪念日,不是节日。纪念日的原意常在历史的翻页中流失,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提及:今天所有被认为理所当然存在的权利,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无数女性先驱,用奋斗甚至牺牲换来婚姻自由、生育自由、堕胎权、受教育权。
——@麦子
说明越来越多人重视妇女节,女性的地位有所提升,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女性的力量是一种伟大的存在。
——@麦旋风
我认为当前妇女节变得越来越泛化、盛大乃至被重视的大环境下,不单单是作为一个节日,它更变成一个和情人节或某个周年庆一样具有仪式性质的符号。虽然社会普遍产生对女性节日的认同和关注,但随着突如其来的视野聚焦,伴随而生的是更多“物化”和“无差别想象”。当我们回到1924年时,那是中国第一次举行妇女节纪念活动彰显出女性的觉醒力量,在这种解放运动中迸发的是后续女性地位的重新建构和不断崛起。
然而随着多元平等文化盛行下,当今天的大众无一例外包容妇女节并将它纳入其他有关性别或女性的节日进行标记时,这种纪念反而变得无差别化,实质上更是一种对妇女节这个社会节日最底层和本质的支配。从男性视角的中国男性无差别将这一具有伟大女性意义的节日概念泛化为任何一个通过奖赏礼物便可容纳的概念,看似合情合理实际却将妇女节本身和其他节日模糊化,让大众在欢庆妇女这一群体时反而变得麻木与去思考。
与此同时,通过购买礼物花束等一系列看似具有馈赠性质的物品时,也可能出现男性视角下潜移默化的对于妇女群体的物化,当男性不假思索便把一件礼物和妇女在生活、家庭和婚姻中所承担的一切对等时,这种泛化且物化的节日标准本就失去原有的自由色彩。
——@enjie
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们都知道在古时的中国社会,女性的地位是很低的,在家庭中也是没有话语权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句谚语就很好地表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当下,女性在社会中成了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存在,是个独立而有思想、值得被尊重和重视的个体,而绝对不仅仅是男性的附属。
在妇女节这天,男性为女性买花和礼物,或是孩子给母亲送礼物,都能体现出两性、或家庭成员之间对女性一方的关爱。花和礼物,只是一种表达方式,重要的是这背后的意义,即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贴。因此我认为这很好,并且值得提倡。
——@星航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种风气。首先妇女不应当只被定义为“伴侣”“女儿”或“母亲”,她们可以是这些身份,但同时她们也是独立的个体,她们也有着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其次,妇女节不单单是在庆祝“女性”这个身份,就像骄傲月也不单单是庆祝单一身份,我们也要在这天去了解历史,回顾过去那些女性为了工作、选举等权利作出的抗争,激励更多女性实现自我,并思考我们的社会能否在保护女性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女性的生活质量、保障女性接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宣扬性别平等等方面作出切实的努力。
——@Mev
女性通过购买或索取具有符号化的商品(红包金额)来标榜自己在婚恋市场或家庭场域中的地位,从而消解了国际妇女节的严肃意义,让人惰于思考,不利于当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陈璇
妇女节本该是歌颂女性价值的节日,这一节日存在的原因本身就是为了强调女性的独立、坚强和力量。之所以会出现送礼物这一点本身就是因为似乎在当代社会,人们潜意识里就认为女性是依托他物而存在的,三八节成为了歌颂母亲、妻子等身份的节日,而不是歌颂女性自己。因此,作为一种依附品,强权者自然而然地用鲜花和礼物来奖励他的依附者,而男权产物下的女性也自然而然认为自己是付出者应当受到男性的回馈。然而事实上,女性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并不应该体现在家庭上。
——@亚洲拳王郝京
如果是男性发自内心地感谢身边女性对他们的帮助,并自愿用这种方式表达感激那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因此被视为一种所谓女性“特权”的话,那大可不必要这种小恩小惠。
——@Yunxi
这种情况下的女性是一个需要被“奖赏”,而不是与之对话的对象,这种物质的“奖赏”掩盖了节日真正的内涵,比如尊重女性、倾听女性。
——@E
“送礼物”不是问题,礼物是一种安慰、犒劳、馈赠。但认为妇女节仅仅意味着“送礼物”才是问题。
百度一下大家应该就能知道,妇女节是“ 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所以妇女节不是由鲜花蛋糕糖果构成的,玻璃天花板就在我们眼前。
不谈论社会,就个体而言,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这个节日?我个人觉得,对于男同胞来说,也许最好的礼物是立字据“我保证不推卸家务责任,不强迫伴侣考虑生育问题,支持她,尊重她,给我的伴侣足够时间与空间发展个人事业”。而对于女同胞来说,应该对自身有所省思,因为这个节日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要长成一棵树,而不是开成一朵花。
——@小张
Q2. 女生节的出现是否暗含对女性群体的分化与歧视?
女生节是源自中国大陆高校的一个校园节日,一般被定在妇女节的前一天——3月7日。
尽管女生节被“定义”为:“关爱女生、展现高校女生风采的节日”。但其中仍尚存一些争议问题,如围绕女生节的日期争议存在“一夕之间成为妇女”的低俗玩笑,而将女生从妇女中独立出来,有人也认为其暗含对女性群体的分化与歧视。所以您如何看待女生节的出现?
问卷回收总体概况统计:
部分观点展示:
女生节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高校校园,有说法是由一群“不愿意过妇女节”的女生发起的,有说法是高校男女生之间的互动。那女生节怎么过?男生给女生送礼物,男生落款署名给女生拉横幅,在这一天“女士优先”——如此以来,这一天与其他日子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男生对待女生的态度,所有收到的糖果、鲜花、甜蜜,听到的问候、关怀和赞美,主体依然在男性。
更重要的是,将女生和妇女分开,是父权视角下的话语意涵。在此体系里,女生意味着年轻貌美,有着强烈的性吸引力,能够满足男性的性幻想和生育需求;而“妇女”自带婚姻、生育和衰老的标签,失去了男性吸引力,因此仍然不具有价值。这样的区别对待,正应了一句:“男人的存在是由他的行为构成,而女人的存在是由别人如何看待她(的行为)构成。”
——@麦子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组织都不是本着“一日成妇女”的恶臭想法来组织女生节活动的,女生节的本心,是要表达一种同学之间的关怀和互爱,也符合年轻人更喜欢追求节日仪式感的文化潮流,但在舆论场之后的发酵当中,女生节的本意越来越被歪曲。女生节的出现,实际上反映出大多数青年人对“妇女”这种身份定位的内涵认知偏狭,把“妇女”等同于“已婚的、上年龄的女人”,而为什么会对原本充满了力量和自信的妇女节与妇女有这种误解?我觉得这才是女生节更带给我们要思考的东西吧。
把未婚的年轻女孩子和已婚上年龄的女人区分开,这种区分标准实际上就充满男性凝视色彩,而把内涵广泛的妇女节狭隘化,这又是在实际的能力层面对女性能力的漠视和边缘化。这种无意识的文化习惯反映出的是整体社会的权力结构,揪住一个女生节批斗某一些年轻人是毫无意义的,反而,抓住这种反映出文化断裂性的产物,来向更多年轻人解释“妇女是什么人”,以及“为什么全世界所有的女性过妇女节就已经足够”,也告诉所有女孩子,“摒弃以年龄区隔自己的浅薄分类,20岁的你也是妇女”,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eude
我不认为这个节日有存在的必要,也从来没过过这个节日。就像“三八”妇女节中的“三八”已经被赋予更多、更低俗的内涵,把妇女和女生区分开,也是对妇女的污名化。
在司法解释中,定义十四周岁以上的女性为妇女,但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称已婚的女性为妇女,而已婚则代表女性不再是“处女”,这是一种男性凝视。而将女生从妇女中独立出来,暗含了男权社会对于未婚女性的在性行为方面的压抑和束缚。女生在“一夕之间成为妇女”的这种低俗玩笑,体现了部分男性的窥私欲和“处女情结”。所以我认为女生节没有存在必要,因为把女生和妇女区分开这一行为迎合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规训。成年女性应该拥有性自由,摆脱男性凝视。
——@臧青
我还是支持这个节日的,但是就看举办的形式了。有些高校会组织男生给女生送花、送卫生巾,个人觉得这是好事,但是也有一些学校挂的横幅实在不堪入目,仿佛女生沦为了生殖动物,迟早要分配给男生。
“一夕之间成为妇女”要看怎么理解了,难道女生不应该为这件事情感到光荣吗?成为妇女就意味着变老、不再值得被尊重了吗?司法定义14岁以上的女生就是妇女,将女生从妇女中独立出来确实暗含了对女性群体的分化和歧视,无论是对他们理解中的小女生,还是妇女来说。女生不是娇滴滴的小孩子,是会承担自己的责任的“人”,妇女也不是变老变糙的糟糠。
——@米粒
女生从妇女中割席,或许蕴含着某种年轻优于年长,青春靓丽优于朱颜有损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的本质仍旧是对女性价值的单一化和物化,而这种价值来自男权和凝视。相应的,我们对男性从不会采用此种标准。在我的观念中,自愿割席的人或许在有意无意地迎合男性和进行单方面的“雌竞”。
——@111锦
大一刚进学校时感觉很新鲜很好玩,到后面越发觉得无意义和违背节日初衷。妇女指的是14周岁以上的女性,在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的构造下“妇女”成为大龄女性的代称,是让人对“妇女”产生错误认知,背后是男性知识-权力的产物,潜意识对年龄大的女性的霸权话术,是年龄歧视ageism和厌女的合谋。一些女性不但没有发觉,还主动协助参与这场父权知识霸权的塑造,将自我主体化代入这个“知识型”。身边即使是很开放或者很高知很有女权意识的女性朋友,还是避免“妇女”称呼,噫吁嚱。
——@浩贤
如果单论问题中的“定义”,我并不觉得这种定义下的节日会有什么问题,女性接受教育(特别是题中所说的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值得庆祝和展现的事情。但事实上,我觉得大多数高校的女生节都是……说实话,非常怪异的。女性在这一天基本就是客体,是“被示爱”“被送礼”“被祝贺”,更不用说女生节的存在基本就是在用性(就是那个“一日变妇女”的说法)和年龄定义女性。当然我不是在说要彻底消除女生节这一节日,即使这个节日(从好的方面解读)的内涵和妇女节与青年节是有一定重合的,也许我们可以赋予女生节更积极、进步的含义。
——@Mev
我觉得高校的“女生节”现象存在,本身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社交和求偶的目的......同理,也有所谓“男生节”。校园节日的产生,我觉得不必上纲上线。只是设定在妇女节的前一天,可能存在了消解妇女节意义的现象,是值得思考的。“女生节”的概念确实伴随出现了一些围绕的低俗成分,但我不认为需要抵制“女生节”,而是在过“女生节”的同时也要呼吁对妇女节的关注。
——@大雄
女生节设计之初可能是考虑到高校内年龄在17~25岁间的青年女性不太愿意将自己纳入“妇女”的类属,于是以3月8日为界,将其前一天定义为“女生节”,从而将高校女性与传统认知中的妇女区隔开,专门用一天的时间对前者表示关心。
然而,这种划分方式与“希望你永远18岁”的祝福遵循的是类似的逻辑,即预设了年龄的增长或从女生到妇女的转变是一种倒退的趋势。明为褒扬女生,实则贬屈妇女。此外,从女生到妇女的跨越仅需一夜,隐含在这种一日之隔的节日划分背后是男性视角下的“处女”情结,而3月7日各大高校内逐渐肆虐的调侃女性恋爱选择的标语,同样都是男性逻辑的产物。按照这种逻辑,是不是也该设立一个只隔一个小时的男生节和男人节呢?
——@枕头
Q3.如何看待铺天盖地的女神节、女王节、皇后节?
随着消费主义的嵌入,一众电子商务平台和品牌都纷纷以“女王节”“女神节”为噱头举办各种促销活动。
妇女节已成为全国最具吸引力的购物节日之一,所以您如何看待女王节、女神节?
问卷回收总体概况统计:
部分观点展示:
消费主义挪用了妇女的话语,进行商业化的改造,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超级主体召唤下,以及媒介的同构下,阉割了妇女节关于解放的进步意义,而施加了精致,消费的意义,这其实是对于妇女的暴力(将妇女的进步意义边缘化,不做探讨),也是对于男性的暴力(必须要买买买),最终谋得利益的是资本方。
——@关山樱
我觉得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更多的就是平台或商家促进消费者购物的一种手段,营销策略罢了。现在任何一个节日都可以被他们“合理化”为疯狂购物的理由,已经屡见不鲜了。
当然,一些商家抓住女性喜欢购物的心理,加上“妇女节”这个噱头,说些什么“女生就该买买买”“要在女性节日这天奖励自己”等之类的听起来合情合理的豪言。道理是没错,女性奖励自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舍得为自己花钱,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不应该把它渲染地如此“仪式化”。难道女生只有这一天可以任性?只有这一天可以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只有这一天是“女神”?不,这应该是个常态化、正常化的事情。如果把这一天渲染地与其他日子如此不同,那是不是也变相地给女性造成了一些心理负担呢?不过出于平台和商家想要赚钱的最终目的,我不赞同,但也可以理解。
——@星航
某品牌“女神节”促销海报
所谓女神和女王节是商家为了盈利的幌子。我很讨厌所谓的“女神”“女王”的说法,仿佛是在抬高女性地位,其实是在侮辱女性智商。我们都知道大部分女性只是普通人,但商家仿佛觉得女性很吃这一套,会为了“女王”“女神”这一类的名号买单(那他们应该去欧洲,那里女王女神比较多)。真正爱消费、爱买东西的人(不论男女)不管什么购物节,都会拼命shopping。双十一光棍节也不例外。
——@臧青
我认为这是营销手段的体现,电商和品牌需要在节日点做营销点这是必须的,要不然也不会有双十一,黑五。刺激消费需要理由和噱头,只要结果是能刺激消费,是什么“点”刺激的实际上并不重要。所以“女王”“女神”,也同样是公司市场部在收集分析消费者心理和市场反应后为了最大化刺激的选择结果。
当然最终结果是女性好想变成“冤大头”,但是商家本身的动机并没有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女性在社会结构与分工中的位置迟迟无法变动,大部分女性无法在事业或家庭中获得上位者的快感,所以一点点虚幻的刺激也能让人觉得快乐。
——@柚子
叫什么无所谓,有折扣和满减全国人民都开心!希望电商们可以天天过节!
——@小张
所谓女王节、女神节,就是消费主义盛行背景下资本“美化”妇女节来创造消费氛围,通过大量折扣优惠和对女性群体的“美称”来诱导消费。这个现象不仅仅使消费主义进一步蔓延,更是从社会精神层面对妇女节的异化,使得妇女节本身的“对出色女性的歌颂和赞扬”以及“女性争取更多合法权益”意义消散,现在人们对妇女节的印象只剩下各大电商平台,有多少多少优惠,这会让消费主义侵蚀社会精神。
最后,以前我还听说过一种说法,所谓“女王节”“女神节”,是男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短暂的“讨好和安抚”,让女性在尝到乐果以后丧失革命性,以及男性在面对女性进一步的诉求时,就有理由说“我已经对你怎样怎样好了,你还想怎样”等等。同理,在女性群体争取更多合法权益时,男权社会也会以此为理由回应。
——@LJX
促销嘛,总是会找点噱头造势,从营销来看,没啥问题。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种强行拔高,属实没意义,希望对女性的理解更全面一点。
——@小杨
某品牌“女王节”促销海报
所谓的女王节,其实不过是资本打造起来的节日罢了,这种节日可以说是打着最好听的噱头把女人和消费牢牢绑在一起,把女人对自己的认可都导向消费这种匮乏的表现形式,同时也通过“女王”等词汇,利用女性独立、自我肯定的意识,收编女性独立的价值追求为资本所用。
从购物节广告的分析当中,基本上女性的快乐都和物联系在一起,但是男性的消费欲望则总是出于“女朋友”“家庭”“宠物”“友情”等一系列温情的需求。“男人是没有狂热的购物需求的,男人的购物总是温情的”“女人的快乐要通过物来实现,她们一看到物就会与平时的性格脾气大不相同”,这种两性在购物节广告的呈现差异(包括我们有一大堆女神节却没有一个男神节),其实无意中也再次传递一种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偏见,男人总是理智的,女人总是疯狂总是败家总是为物吸引的,这种潜意识里的观点,是一边赚女人的钱一边继续矮化女人。
——@eude
反过来想为什么没有男神节?资本主义和商家不仅喜欢通过一些节日和粉红税来大赚特赚女性的钱,社会又给女性打上了爱打扮,乱花钱的标签。感觉女性在这个社会真的挺不容易的,很容易就陷入了对自我的怀疑的两难境地。
——@旧旧
哄人吃的华美糖衣罢了。如今女性有关话题相当敏感,甚至成为了“流量密码”,轻而易举的博眼球吸引大流量,在这种背景下,妇女节会成为一个特别显眼的靶子,被商家和媒体进行炒作,宣传,本质上是资本为了利益争名逐利。不止妇女节,元宵节儿童节青年节等许多节日都逃不过这种被商业化的命运。只不过由于妇女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如今的世界几千年隐形父系社会中特别突出。
妇女节的存在,不仅仅是表达尊重,更是一种对女性价值的承认,为打破性别歧视争取合法权益做出的伟大奋斗,这是无数前辈用无数汗水和血泪换来的尊重,重于泰山,是无价之宝。这样沉重而宝贵的节日如今沦为讨好女性的工具,还有无数人前赴后继的上钩,何其悲哀。否则现在我们过了就是“男人节”了。他们讨好的样子太虚伪,赚钱的吃香又太难看。还有大批拥趸冠以“溢美”之名,实在荒诞。
所以,什么时候单靠“妇女节”三个字就成为全国最具吸引力的购物节日,才算世俗真的认可女性了吧。哦对了,其实也没有上面那么复杂和批判。作为消费者,我纯粹是为了省银子,之看过节促销的力度大不大,其他的一句管不着。对喽,我过我的节,它促它的销,都别上价值,相安无事。
——@计颜余
Q4.妇女节的“妇女”一词是否存在不妥,需要更名吗?
当前,“妇女”一词在女性群体,尤其是年轻女性群体中的接受情况不容乐观。
2007年,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向全国政协提议:“将三八妇女节更为三八女人节”。她表示“妇女”源自“家庭妇女”,暗示年龄偏大和没有文化的人,故不太受欢迎,改名体现人文关怀、民生关怀。所以您认为“妇女节”的说法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应该更名?
问卷回收总体概况统计:
部分观点展示:
我觉得不存在问题,也不用更名。其实“妇女”只是一个符号,每个符号都是被人所赋予的意义。“妇女”更多地被人指向年龄大,照顾家庭的女性。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弱化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妇女节”没有得到大众心理的认可。人们无意中和大众不愿意面对的东西绑在一起,比如农村,中年,家庭,所以让妇女二字背上负面意义,我们需要改变人们对于妇女节的态度。
——@海鑫如
不应该更名,改了才是对女性的歧视。家庭妇女、农村妇女、中年妇女一样是可贵的女性。是人给妇女加上了“没文化”“年龄大”的象征,改过一个,然后呢?下一个时代的人或者另一些群体依然可以给“女人”这个词也加上“愚昧”“软弱”的含义,我们到时候还要接着改吗?
当然不是!年轻的女性应该认识到,每个年龄段的女性都充满着她们的智慧,每个地区地域的女性都是平等的,女性之间的歧视如同国家内部的地域歧视一样,是不好的分裂力量。不改名,而是不断给对这个词有偏见的人做思想教育,给有歧视倾向的人做矫正,才是根本之道。这无关民生与人文,这是一个群体该有的团结和包容。"
——@彭新彦
我认为这一说法存在问题,应该改名。从妇女和女人两者对比来看,最大的不同在于,“妇女”强调性别、某种生理特质以及刻板印象,而“女人”则更强调这一性别群体作为人的存在,是一种相对来说更加中性和平等的描述。当然,更名只是一小步,我们能不能走向“革命”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打破偏见。
——@阿昼
妇女节的说法本就成立且不应该被改名。在我国《刑法》中女性范围的界定本就指向任何14周岁以上的女性人群,因此妇女从来不是家庭妇女、大龄女性和已婚女性的特指。妇女在过去或者今天都应该被不片面地看待和使用。从节日的设定初衷和社会概念来说,妇女节是想要帮助女性群体更自由、更独立和更平等面对时代。因此妇女节的定义并不应该被缩小被局限,让更多女性从中剥离,让更多女性群体被社会的定义所分割、切分,成为一个个不同圈层的观望者。
女性群体应该从属于一体,也应该真正手拉手抱团取暖,面对父权社会遗留的区别对待争取更多可能性和平等。这才是全体女性应该具备的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力量彰显。尤其女性在不同领域均受到的“恶意”:家庭、职场、网络,种种环境的偏见让女性明白的不应该是不断退让、改变“代名词”和默许,而是应该更多投身于切实的帮扶之中。如同丰县事件中大众不应该考虑的是农村男性本就婚育困难从而为拐卖等行为“正名”,也不应该从网络中以女性视角短暂为其他女性的悲哀而难过,而是应该真正考虑关于女性政策的落地和实施与否,这才是更多女性平等的未来。”
——@enji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一开始被翻译为妇女节就挺令人迷惑的,改成女人也很好
——@泡泡
我觉得“妇女节”的“妇女”确实是含有偏向的,尽管它的定义说指14岁以上女性。但“妇”字本身就是已婚女性的意思,而其反义词是“夫”,也就是已婚男性的意思,可见其本源含义依然是已婚女性,而“泛指”女性也是后来的事,大部分人对于“妇女”的第一反应还是觉得是已婚女性,甚至农村妇女和家庭妇女。但其中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农村妇女”“家庭妇女”先被丑化和污名化了呢,还是“妇女”先被污名化了呢?
关于更名,我认为可以但没必要。可以是因为其实妇女节的英文是Women’s Day,而women是女人、女性的意思,没有明显的偏向,所以可以将其更名为女性节之类的;没有必要是我觉得无论改成如何,还是会有人产生异议,现在最为重要的不是妇女节的名称,而是人们对于妇女节的核心意涵已经不甚了解,对“妇女”一词更是误解颇深。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需要让更多的人,不管女性男性,去更深刻地了解妇女节的本质,不要被消费主义迷了眼。以及需要淡化社会对于“农村妇女”“家庭妇女”的歧视,尊重农村妇女和家庭妇女;淡化对“妇女”的刻板印象,正视并接受它的定义。
——@LJX
大大的问题,我们女同胞们怎么先自己割席了,意思是我妈,我奶奶,我外婆不配过三八妇女节吗?如果说三八妇女节在初始翻译时就存在了这样的问题,那么随着多年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抛弃这个词而是为这个词赋予新时代的内涵,难道改成女人节就能体现人文关怀了吗?不是的,只要女性仍然深陷父权的凝视之中,就没有一个女字旁的字能不受调笑,不受揶揄。你看,就连三八都能从一个日期缩写变成贬低女性八卦的用语,还改什么改?Chinese woman自信起来!
——@Ashley
确实有不妥之处,英文里的woman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就是生理上的区分。但中文里的“妇”暗指为人妻为人母,是对“女”的限制。“女人”虽然听起来有口语化之嫌,但词意没问题,可以更名。
——@枕头
我不认为“妇女节”这说法有什么问题,反而是大家(尤其是女性自己)普遍不想接受这个名称的态度确实让人心寒。恐怕在一轮轮“女神节”的摇旗呐喊下,很多人忘记了国际妇女节真正的由来。正是20世纪发生在欧洲和美洲一系列的女权运动才促成了国际三八妇女节的诞生。错的不是名字本身,而是人们对其背后意涵的逐渐忽视与无知。有必要重新强调“妇女”这一名称的价值所在,才会让人们意识到其光荣之处。家庭妇女和农村妇女同样也不应该让人感到羞耻,应该感到羞耻的是这群自以为是的人。
——@米粒
Q5.妇女节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纪念与庆祝?
透过前面四个问题可以看到:从最早的妇女节,到如今的女生节、女王节、女神节,似乎都不是女性自身书写的历史,即使是在这一关切女性本身的节日。
女性至今缺乏传统、全面,以及完全中立的女性自我称道(self-adress)形式,所以您理想中的妇女节应是如何的?它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称谓?它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纪念与庆祝?
问卷回收总体概况统计:
部分观点展示:
我理想中的妇女节是尽显尊重、和谐的,它不只是一个流于送礼形式、消费的节日。一次平等的深度对话、深度探讨,启发女性争取自身权利的意识的科普等都是庆祝节日的方式。而品牌也应该从女性出发,为女性发声,而不是在妇女节消费女性。
——@朝雨
理想中每一天都应当是妇女节,女性始终无声地贡献自己,贡献值得被看到和承认,而不是只在一天被承认。所有的女性都值得这个节日,所以的女性都值得被看到。此外,她价值观应当被广泛地传递,让所有女性不耻为妇女,或许是中国女性站起来的表现之一。
——@111锦
女性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现阶段我觉得妇女节也应该宣传girls help girls,女性权益等等相关的思想。
——@rj
完全中立不可能,不如让这一天充分凸显女性主体性。让女性得到充分言说、表达和自我赋权empower的空间和平台。让女性独特的个人叙述故事narritive和个人生命故事在媒体上更加可见。
一个节日固然有仪式提醒人们关注的作用,但历史来讲是起源于女性处于相较于男性劣势地位,争夺自己合法权利的背景,所以从宏观来讲一个节日解决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结构性上让女性真正达到平等,让女性权益痛点难点得到充分可视化和关注,让女性平权运动不再受到“打拳”“境外势力”等父权制厌女症+国家家长制+意识形态霸权一系列交叉性霸权话语的污蔑。
同时女性和女性主义者们也要不断自我反思,对各种女权话语流派要百家争鸣取其精华,在建制和非建制两条路齐头并进,这样才是弘扬妇女节精神。只要内心永远保持尊重妇女和高举女性主义火炬,每天都是妇女节。希望有那么一天妇女节能够“消失”——意味着男女地位平等这个理想已经实现,男女平等已成为非霸权虚构的社会共识。全世界妇女和女性主义男同胞们,联合起来!就一定会实现!
——@浩贤
最终形态是没有妇女节,或者也出现男士节之类的吧。每一位社会的贡献者都值得被歌颂。不过作为对长期缺失的弥补,和尽可能去减少甚至消除性别差异,现阶段的节日应该更多地让大家意识到性别差异吧。
——@带水
据我所知,妇女节应该是来自于芝加哥女工同工同酬斗争的一个纪念,所以我觉得妇女节,最重要的应该是铭记中国乃至世界范畴中,女性对于自我权益身份认同的一种抗争与取得的进步。相比于简单地商品促销和展现男女亲密关系,在女性仍然处于第二性别受到社会歧视的背景下,我更希望妇女节成为能鼓励女性实现自我,反思社会不足之处的节日,实现它严肃的社会价值。至于如何称谓妇女节,或许叫“女性独立日”?个人觉得如何称谓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国主流媒体宣传是否能在这个节日里着重突出它原本的进步内涵。
——@小明
首先我觉得“理想的妇女节”的具体形象不应该由我来定,但这个节日必须让女性自己(包括所有认同自己是女性的人)来定义。它需要是温柔的,包容且多元,看到女性的多重身份,也看到多重身份的女性,而不是让一种声音盖过另一种声音,它也该是坚定的,必须是以女性为本的,让女性(当然也包括ally)主导和发声,不让别的事物来喧宾夺主,勇于提出异议和诉求,坚守自己的立场毫不退让。
具体到形式......我觉得在国内环境下限制还是很多,讲座、戏剧这些都挺好,当然我也希望能有像“315消费者权益日大会”那样全国性的官方活动,但似乎还挺难实现的。最后想说,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真的很想在这一天看到更多女性健康主题的宣讲,而且这个宣讲必须面向两性,这很重要!
——@Mev
我理想中的妇女节应是严肃和活泼相结合的,在学习了解这个节日,以及那些为女性生存环境做出改变甚至是牺牲的前辈的故事。普通人怎么过妇女节那是个人的选择,但我认为媒体在妇女节的议题上可以更加深入多元,记住那些女性先烈,发掘现代优秀女性事迹,同时也要看见普通女性的品质以及存在被压榨风险的女性生存空间。
——@桑乔
我理想中的妇女节应该是与男人、与社会都无关,女性能在这一天休息一天,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就好。喜欢购物就买东西,喜欢运动就运动,喜欢不穿内衣就不穿……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度过一天就好了。如果其他人想庆祝,不需要礼物不需要甜言蜜语,“尊重”就够了。
——@咖喱
我觉得真正的女性是不需要女生节和妇女节的。
——@小佳
我理想中的妇女节是在各大平台上看到的宣扬的是各种有力量有包袱有能力有个性的女性,展现出关于女性的多样面,无论在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中。大家多传播多讨论关于女性自身的经验,这些经验也许会受益更多女性,也有利于社会听到女性的声音。它不必更换名字和称谓,它绝不应该以消费的形式出现,而是要以自我言说,TA者传播的方式出现。
——@旧旧
理想中的妇女节,女性可以完全地显露自己,不只是在社交平台上,不只是在社会表演中,更多的要在家庭里,要在传统的宗族视野下,实现完全的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而不会受到家庭和传统观念的规训。
——@荔枝
我“理想中的妇女节”就是不再有妇女节。我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对女性有足够多的理解,有越来越多的人,不论男女,能够去关注女性的生育话题、全职妈妈的问题、拐卖女性的问题等,而且每一个女性都有权利做自己。这样的话就不再需要妇女节。但如果一定要有妇女节的话,我想它应该就是很普通的一天,就叫“妇女节”。但我希望在这一天,人们能够读一读有关女性的文字,不论是《达洛维夫人》还是《秋园》,不论是伟大的女性作家还是普通人所写的。女性的故事应该被读,也值得被读。
——@臧青
*注:按受访者意愿,文中人名部分使用实名,部分使用化名
注:由于微信推文篇幅所限,无法展示所有受访者观点,故我们另制有网页版,里面呈现了更多回答,欲查看请复制下方链接浏览:http://www.xydv.net/?page_id=3878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肖一凉介(ID:xiaoyiliangjie),作者: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