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10-25 14:25

Android用户长点心吧,你手机的信息安全远低于iPhone

手机App“安全管家”的开发者赵岗自己有两台手机,一台是iPhone,另一台是Android机。他对它们的分工是:“它(Android)太开放了,太不安全了,我平时打电话发短信多用iPhone。”

《商业价值》的这篇文章写道,Android手机的隐私安全隐患确已到了必须让人警醒的地步。

Android手机危险在哪?

你知道你手机里的每个应用调用了多少个人信息吗?这些调用是否都是必需的?如果我们在安装软件时,仔细查看权限调用列表,一定会大吃一惊。

一款名为“红袖书屋”的阅读应用,需要读取手机联系人数据,至于此数据与它的服务间有何关联,软件制作方未能给《商业价值》记者合理的解释;一款取名“三国杀online”的游戏应用,需要知道用户精准(GPS)位置信息,但据记者了解,这与游戏服务本身并无直接关联;一款下载量巨大的新闻资讯客户端,需要调用短信读取与发送的权限,但应用在使用过程中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服务。

在所有的权限调用中,手机联系人数据成为重灾区。游戏软件、桌面美化软件、各大输入法软件、各大社交软件,无不对其虎视眈眈,取用自由如入无人之境。软件们在过度调用个人信息,很多信息却无助于改善它所提供的服务。它们的普遍心态是:存着吧,不拿白不拿,说不定以后能用上。

在有关Cookie使用的声明中,大部分公司都发出提醒,用户可以将浏览器设置为拒绝Cookie。但是,真正理解此含义的用户凤毛麟角。因为这些冗长而咬文嚼字的条款几乎没人会认真去看。于是它们就默认用户接受了其对第三方公司的信息使用授权,接受了Cookie追踪。用户成为了最不知情的“知情人”。

赵岗分析,Android手机权限调用混乱,还一个原因是系统管制的缺失。在iOS上,除用到音乐、导航与VoIP(网络电话)服务的程序外,其他程序一概不能后台运行,并且程序退出后,不能再与自己的服务器进行通信。而Android在这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它允许程序后台运行,不限制程序与各自服务器实时同步。“当锁上屏幕后,它(程序)依旧可以上传短信、通讯录、照片,而且没有任何记录可以提醒你。”赵岗说道。

个人信息的黑灰白产业链

缺少规则,没有管理,加之用户无意识,手机上的个人信息就像一块免费“肥肉”,人人争而食之,这是一块野蛮生长的领地。可一旦用户意识觉醒,隐私危机爆发,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打击之大将是非常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这带来的伤害是产业级别的灾难。

除了倒卖,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围绕个人信息已经形成了黑、灰、白“三色”产业链,个人信息的变现方式正多样化。

黑色产业链:
知名游戏《鳄鱼小顽皮爱洗澡》、《Temple Run》遭恶意篡改,软件被植入木马后,可在后台偷跑流量,并不停弹出广告;今年8月,国内Android市场发现新型病毒,它通过获取手机超级权限,可擅自发送短信进行手机支付,据称被感染用户超过50万。恶意软件一旦获取手机超级权限,还可在用户不知情时随意安装其他软件,这是它们赚取推广费用的重要手段

根据安全管家行业分析报告,2012年上半年国内共发现手机恶意软件33930款,Android平台占据26580款,其中32%悄悄吞噬用户的手机话费,12%瞄准用户的通讯录、照片、短信等个人信息。从第二季度开始,恶意推送广告的病毒开始蔓延,占当季新增手机病毒的45%。

灰色产业链:
灰色产业链虽然也在用户不知情或双方信息不对称时获取个人信息,但它们仅将其作为改善服务或未来提供更多服务的战略储备,而非利用它来进行短期直接盈利

2012年6月,LinkedIn iOS客户端被发现偷偷上传用户日历内容——包括约会时间、约会对象、约会内容乃至记录其上的笔记。官方解释此举有助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且它从未与第三方分享数据。

国内Android应用对个人用户的手机通讯录也在哄抢,即便部分社交应用正利用其改善自己的好友推荐功能,但更多的企业目前却用不上它,只是暂且存着。对此,著名互联网观察者Keso评论:“他们总想着布局。QQ好友关系的威力大家都看到了,但腾讯不会开放出来,通讯录的价值不比它小,并且不被某一家公司所有,于是大家都来拿。”它们看中了通讯录好友关系在未来的商业想象空间。

白色产业链:
在此链条下有一个核心原则,即所有的信息获取都需对用户有价值回报,而非与用户毫无关系。否则只能称为掠夺,而非交换。

概括起来,信息交换价值的方式有两种:

一为信息回馈。企业获取个人信息,并利用其提高对用户的服务质量。比如亚马逊通过对购买行为的统计分析,为用户自动推荐他可能感兴趣的更多商品;比如输入法通过收集用户的输入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加强大的词库。

二为信息转让。企业将用户信息卖予广告主换取收入,而与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无关,但它反馈给用户一项免费服务或其他同等价值的东西。比如为了免费使用Gmail,用户可以接受谷歌扫描邮件内容,并据此推送广告。

用户并非死守个人信息不放。2010年7月,比特网曾撰文指出,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愿意将隐私交出去的途径有五个:Google、社交网络、RFID标签和卡、GPS以及电子书。

2年来,交换途径一直在增加,但交换前提却未曾改变:它必须等价,交换双方都必须认同而非信息不对称,双方都在一定协议的共同约束下。离开此前提中的任何一点,自愿交换都会受到巨大损害。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