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10-27 13:19

运营商的移动支付SIM卡之妙:犹抱琵琶半遮面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演进,大家逐渐发现除了运营商自营的近场支付业务以外,还有更大的空间:基于智能SIM卡的多应用运营。

具体来说,集成了智能芯片的SIM卡(如RFID SIM卡、SWP-SIM卡等)不仅安全系数高,而且容量大可以承载诸多应用,更先进的还可以做到应用的动态下载和更新,几乎就是送给运营商一个天然的APP STORE,使SIM卡从原来的渐成鸡肋一跃成为新的战略资源。因此,聪明的运营商除了在其中加载自己的近场支付应用外,还会善加规划、对外开放,吸引更多更好的合作应用,来增加移动业务的附加值。

国内对该模式的讨论才刚刚兴起,我比较看好的应用有如下几种:
1、校企一卡通和公交一卡通:这是中国电信做大移动支付的发家之本
2、符合PBOC2.0标准的银行卡,如电子现金
3、银联的Upcards
4、OTP动态口令
5、快捷酒店的会员卡,如汉庭等已经实现非接触应用的
6、运营商的安全认证ID

国外探索得稍早一些,已有可借鉴的成功案例,特别是日本DoCoMo。主要的应用包括:
1、电子车票
2、连锁便利店的会员卡、预付卡
3、“ID”手机信用卡,包括DoCoMo自己发行的DCMX迷你信用卡

目前,国内的java卡和应用动态下载机制在技术上还不成熟,因此要加载的应用主要靠卡商出厂前预置,极大地限制了该业务模式的规模推广。大概还需要1-2年的技术演进,才能有所好转。所以,现阶段需要选择通用性更强的全国性应用进行合作。

另一方面,该业务模式还需要运营商协调手机厂商的大力配合,这在国内是个异常麻烦的难题。

这种业务模式的价值不言自明,通过与优质的合作伙伴强强联合,使用户的移动业务体验得到极大提升,而且给运营商带来了非常多的盈利点。所以,现在所有运营商都已经正式向该领域进军了。

然而我觉得,想要业务能够良性发展还有一点有关“机制体制”的问题,很容易被忽略却非常重要,不解决好后果很严重。那就是业务的经营归属问题。

从业务性质来看,基于SIM卡引入多应用应该是“运营商”自身的业务,而非“运营商支付公司”的业务。从运营商的角度,只要应用受欢迎,都可以引入到SIM卡中来;而支付公司则首先是个支付应用提供方,必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而排斥其他可能引发竞争的同类应用。这样说来,该业务应该由运营商自身来经营;可是国内运营商多年来一直对SIM卡不重视,视之为纯粹的技术支撑活,缺乏做业务的基因和团队;而如果委托支付公司来做,既不放心也不愿意放权。

怎么办呢?若没有高层的重视,基本无解。

我设想了一种市场化的解决方法,但究竟是否可行还不得而知:
1、支付公司向集团公司“购买”支付卡的可用空间,将除了自有应用(含通信、近场支付等)以外的其他空间买下来。需要签订一个正式的协议,生效后每次采购卡片时集团和支付公司分别向卡商付款,这样支付公司才能对卡商有实际的约束力,而集团公司只需要管理卡片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对应用合作不予干涉。
2、支付公司成立专门的部门,对外合作引入SIM卡应用,自行建立收入模式。通常而言,要么直接向该应用的发行方收费,要么从该应用的推广中支付公司可以获得相应利益分成。
3、对于当前的静态预置式卡片,集团公司负责协调各省公司落地承接;后续待SIM卡应用的动态下载技术成熟后,由支付公司运营TSM平台。
4、各省公司若坚持自行开展合作,需向支付公司折算相应的费用,原则上应高于支付公司的成本价。

联系邮箱:jianwei_chen@189.c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