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4-01 16:17
第二专业:内卷与理想的博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ID:njunewtide),作者:沈文豪、顾芸凡、田佳宁、张子婧,指导老师:白净,编辑:陈俊沂,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学历和专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麦可思”对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26%的学生决定读研改变专业,热门专业的跨专业考生甚至占40%以上。2022年,457万考研人中,不少人希望能通过考试实现专业转变。


和轰轰烈烈的跨专业考研相比,“第二专业”似乎被许多人遗忘。介于本专业和转专业之间,修二专是不是“双倍学习、双倍疲劳”?它真的有“用”吗?那些选择二专的人过得怎么样?


冲突与疲惫:二专人的“八十一难”


“本来是想修个二专的。但是我入学那年,学校的二专政策变了,学分要求很高。我意识到英语系的课这么多,和新闻的课经常会撞,就放弃了这个念头,改成了辅修。”英专生郑思佳说。


第二专业的要求远远高于辅修。南京大学2020版学生手册规定:辅修专业与主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差异应达50%以上。同学只需修满对应专业至少30学分,同时保证成绩合格,即可申请辅修专业结业证书。


但二专同学不仅需要保证专业差异度和成绩合格,还需要修完对应专业的全部学科平台、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第二专业的同学不仅可以申请辅修专业的结业证书,还能获得辅修专业的学士学位。


学校对二专和辅修的政策一直在变化。2021版学生手册没有提及“第二专业”的字样,只有辅修项目。自2021年起,同学完成辅修项目后,也可以获得辅修专业的学士学位。


但跨选新闻的郑思佳,还还没赶上2021的新政策。面对英语和新闻两个专业的课程,郑思佳着实有着不少苦恼。“两个专业的排课时间冲突很严重。”


但就算选上了课,要想顺利地拿到学分也没那么轻松。高骐原本是地科院的学生,后来转到了信息管理学院,现在辅修数学系的二专。他只有周末才能抽身去写数学作业,但地科院在周末安排学生进行地貌勘察、爬山实践,“我对那些不感兴趣,我就在山上看数学书,打开iPad看pdf,挺煎熬的。”


地海院辅修软件工程的袁昕文也苦恼:原专业的课确实不少,为此他只能选择免修不免考。虽然这解决了课程冲突问题,但这“相当于无形中在单位时间内将学习任务量扩大了一倍”。


为了完成软工下午一点提交的作业,他得凌晨五点起床。他慨叹:“幸好这个作业还算简单,不然真得写到一点。”大二上那学期,他连续应对十门期末考试,四天里马不停蹄地考了六科,软件工程占了一半。


吕子然正兢兢业业地辅修信息管理专业。但在传媒实验班满满当当的课程安排下,他很难拿到信管辅修证书:辅修需要30个学分,但大三下的他几乎还差一半。


“大二课太多了,没办法修太多信管的课。而且由于课程冲突,学分高的信管专业课我都没办法选到。”


信管同学的大二下课表VS吕子然的课表


信管与新传之间的学科跨度较大,课程难度也不小,吕子然坦言自己很难做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信管专业课给他带来不小压力。“特别遗憾的是,本专业的课没学好,大二忙不过来,学分绩被拉垮了。上学期的R语言和上上学期的程序设计语言都挺大块的,比较吃时间。”


“我觉得修二专,心理和学习会受到双重煎熬。”高骐表示,作为辅修的同学,数学系有很多学生学得比他好,这给他很大的心理压力。


不过,由于辅修专业只有学分要求,没有对学分绩的要求,所以二专专业的竞争压力并不大


“如果地海那边数学要考试比较忙的时候,我就直接放弃软工作业,不写也无所谓,反正肯定能保证拿到学分,考多少分就无所谓了,及格就行。”袁昕文说。


郑思佳也表示,“大三上学期有一门新媒体传播的课是要考试的,不过我不很在意这个分数,所以就随缘。有些课平时留的作业不多,最后就背一背或者开卷考,我们就会喜欢选一些这样的课。”


兴趣、竞争力、自我探索:辅修二专的一百种理由


“我辅修主要是因为兴趣。”袁昕文果断道。


地海的袁昕文,因为感兴趣,选修了软工,尽管专业课并不轻松,但压力再大也甘之如饴。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工具,软工可以用来解决问题。“就算你不是原创,照着别人的写出来,只要你解决问题了,你就会很有成就感。”


大多数同学辅修二专的动机往往并没有那么纯粹。袁昕文调侃道:“地学不是跑路大类嘛。有多少人修二专是纯粹出于兴趣呢?”


高骐由于分数原因,被调剂到并不感兴趣的地科院,在入学的时候他就已产生了辅修二专的想法。他转入信息管理专业,辅修数学:“从功利的角度来说,想先学一门以后用途比较广的学科,但最主要还是感兴趣。”


大三上的高骐几乎快修满学分


高骐的辅修笔记


由于原专业的“冷门”或“局限”而选择辅修二专,在南大并不罕见。英语专业的郑思佳也直言:“保送生很清楚以后只能学语言,提早知道这种局限性,就会想着多学一个专业。”综合考虑了难度和兴趣之后,在文科的各大专业中,郑思佳选择辅修新传。


对她而言,新闻相对来说就业方向更明确,发展机会也更多。“我还挺喜欢人类学的。但是我已经大三了,没有时间再让我想这些‘不挣钱’的专业了。”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多学一技之长、“技多不压身”的趋势愈发明显。二专成了提升竞争力的手段。


除了兴趣和就业需要,二专也为自我探索提供了契机。市场营销专业的陈一樊,在父母的建议下“不浪费高考分数”选择了商学院。对商学院并无兴趣的他开始重新探索,最终选择了新传。


“我不知道在商院‘混’四年能干什么。”他说,“我对文史哲都不太学得来,就再试试其他,最后试了新传。”他成功跨专业保研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我发现新传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课都是选修课,像林羽丰老师的传播学民族志就很有趣。我在选课的时候是以兴趣导向为主。”


辅修二专之后:更广阔的人生?


交叉学科的探索给陈一樊在新传的学习带来很大帮助,他体会到了学科之间的贯通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中。“人文社科不是单独的一片分开的领域,而是层层累积、互相交融。”为了更好地学习新闻传播专业,他还选修了许多社会学院的课。


吕子然也表示,辅修信管主要还是想要增加一些其他学科的背景,“毕竟两个学科之间还是有联系的。”


理工科的同学也有类似的感觉。“我们有一门课叫数据科学,周围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很吃力,但是我修了数学系的课,就会少花一点时间。”高骐表示,辅修数学虽然给他“增添了负担”,但也减轻了不少负担。


做新闻采访的经历让郑思佳的行动力和世界观有很大的改变。面对新闻事件,“大家都在宣泄自己的情绪,这些关注是必要的,但在短暂的泄愤过后却很少有人持续跟进,一地鸡毛之后,真正的改变却很少。”郑思佳说,“我们不能仅限于发泄和说风凉话。”


在一次次采访与共情中,郑思佳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她提及在双十一快递站的一次新闻实践,在费尽心思融入工作人员的生活之后,她终于取得了对方的信任。“其实他们工作压力很大,也不太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但是我和他们软磨硬泡,套近乎,和他们一起送快递、叠纸箱子……”融入陌生群体并取得信任是她新习得的一项“技能”。


“这些改变对我来说是情理之内,但又在意料之外”,谈及未来的发展,郑思佳说“有点想拍纪录片”。


在陈一樊的个人公众号里,他将商院辅修新传的经历描述为一次“战略转移”。不断试错的过程让他一步步靠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凭兴趣辅修软工的袁昕文打算“直接考公务员养老了”。他的短期规划是去做人文地理。他坚持:绝不把软工作为自己的工作。袁昕文说,把兴趣当作工作会让人失去兴趣。“一件好玩的事”不等同于一件能“养家糊口的事”。在他看来,专业并不能束缚人,活得快乐最重要,重在过程。


“难道只有学某个专业我才能成功吗?”袁昕文问。


*文中所有人物均为匿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ID:njunewtide),作者:沈文豪、顾芸凡、田佳宁、张子婧,指导老师:白净,编辑:陈俊沂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