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4-07 12:00
所以,人工智能怎么看花草树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Chichi Chen,编辑:Coco,题图来自:Unsplash


有一天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Alpha Go 打败柯洁已经过去了六年,第一位机器人索菲亚获得沙特阿拉伯的国籍也过去了五年,在AI沉默的这些年里,我们不知道它们又走了多远,似乎《真实的人类》《西部世界》等影像作品中的场景也即将成为眼前的现实。



Marshmallow Laser Feast的作品《In the Eyes of the Animal》通过VR眼镜,以动物的视角探索生态环境


受此启发,本期以“Second Nature”为主题,在科技普及的现代社会,试图从艺术家的视角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透过科技和人工智能的镜头,我们会看到怎样的自然,本期圆桌我们邀请到了几位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各抒己见。





NOWNESS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自然客体被分为两类,天然存在的自然物是第一自然(First Nature),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形成的人化自然物是第二自然(Second Nature)。你们如何理解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 ?人类又该如何在科技时代与自然共处?


陈楸帆:


很多貌似是第一自然的环境其实已经是第二自然了。启蒙运动、文艺复兴重新确认了人的地位,人的主体性被彰显,但这个过程刻意贬低客体的位置。所以一直把他者(包括环境)做为可剥削的对象。这就导致地球走向濒临崩溃的边缘。


冯至炫:


我不太认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这个理论。这种认知是建立在第二自然不是第一自然的自动延伸物之上的。但是人类就是第一自然的产物。


冯至炫作品《奥西曼提斯的品味解读》(A Stylish Interpretation of Ozymandias)。来自英国诗人雪莱的奥西曼迪斯如今成为了高档小区为了彰显品位而在大门口供奉的尊贵符号。从品味到风格,完成了戏谑的逆向解读。


刘佳玉:


不同创作者打开世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不同,我所理解的第二自然,代表着一部分人为干预、程序化,第一自然则是宇宙赋予自然流转、万物生长的天然的程序。


NOWNESS:


你们在创作中如何处理自然素材?


陈楸帆:


在文学领域,语言都是隐喻,没有办法直接呈现所要指涉的事物本身,只能用一种近似或者替代性的符号去表达去象征。但正是这样让文学具有了很多的可能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感受传递出来,让自己跟自然共同书写,让写下的作品代表当时时空的感受与状态。我会随时随地做笔记,很多素材在记录瞬间还并不知道它的用处,但当积累足够多的素材之后,会发现它们会自己有机生长出一种结构,彼此之间会产生关联。


Christian Mio Loclair:


在我的作品 《ZECHE》中,我们借用了森林溪流等自然景观,在数字时空搭建了自然,最后通过网络渠道观看。相对现实世界的迅速且密集的信息接收方式,我们尝试在虚拟世界建立了一个相对缓慢、但是高质量、诗意、自然的虚拟空间。



Christian Mio Loclair作品《ZECHE》。ZECHE中,丛林中艺术品描绘了一种清晰的反乌托邦景观,这个景观展示了一个抽象的、仿佛由自然所掌管的无人类世界。


冯至炫:


我的创作过程像是土著在海边捡垃圾造东西。我做雕塑就是因为我只相信存在的物质,对我来说一切物质资源都是素材,都是自然。我对这些素材先进行加工创作,隔一段时间,几个月或者几年,我再继续创作这件作品。那么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创作的这个过程也就是“自然”本身,我的作品也就成为了自然。因此,我的作品中会用一些频繁到触手可及,习以为常像“自然”的材料。虽然有些人会觉得我用发泡材料或者树脂塑料来创作会对环境有污染,但站在地球的角度,这些东西太渺小了。即使是一些永远不可降解的材料,它也会成为另外一种自然形态。


冯至炫作品《奥西曼提斯》,2021。


刘佳玉:


在近十年的创作中,我大部分的创作主题、概念、灵感来源、脉络叙事起始,都与自然相关。在每一件作品当中,我尽可能无比真实地推演第一自然。大自然其实并没有办法被孪生亦或超越,它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宇宙的流转当中进行着天然的实时渲染,而我们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获取这套运算公式。



刘佳玉三维投影艺术作品《逆流⽽上》(In the Flow)。喀斯特地貌本是由⽔流对岩⽯的沉淀冲刷⽽成,但通过运⽤前沿的技术辅助,将⽔流⼜还原于⼭体表⽪。《逆流⽽上》借助科技的⼿段,试图在场域内叠加虚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


Ersin Han Ersin:


我们的创作灵感往往来自于大自然本身和对自然现象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沉浸式装置,我们的作品一直鼓励观众进行自然生态的探索。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展示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强调生态保护、以及地球上濒危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来自Marshmallow Laser Feast的虚拟现实作品《WE LIVE IN AN OCEAN OF AIR》。该作品是一个多感官沉浸式装置,它展示了地球上生命的奇妙韵律,意在展现将动物和植物、人类和自然界连接在一起的无形但本质的纽带。


科技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另一个样貌,还能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通过精美的影像画面,我们希望能创造一个令人感动的时刻,由此鼓励人们更多地融入自然。比方说,如果通过VR眼镜观察树皮下的内部系统,你就会发现它的呼吸规律就像人类一样。利用科技进行创作,结合室内的沉浸式环境,我们便能展示肉眼所看不到的自然。


NOWNESS:


有人认为你们的作品中闪现着某种诗意,对这种评价你们怎么看?


冯志炫:


我的作品中所有的东西都是平等的,所有素材背后都有非常丰富的背景与故事。像是《平行灵歌》里用的珍珠,所有文明的进展中,都能见到珍珠的身影。而我选择的是量产的人造珍珠,介于人工与自然之间,是自然的产物也是商业的产物。当一件物品本身就有很长的历史,也就自带了这种诗意。



冯至炫个人展览《平行灵歌》展出作品《浮游偶像》(Plankton Icon)。《浮游偶像》以组合悬吊的方式,展示一具由城市肌理材料(包括化粪池、守门狮、建筑材料与五金链条等)拼接的材料化石。


Ersin Han Ersin:


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诗意,我们只是暂时借用了它。随着时间逐渐发展我们与科学家和科学知识合作的能力增强,能够把作品转化为一种更细致的体验。我想另一个涉及的原因是气候问题的严重性和我们希望对此进行探讨的迫切性,所以希望在作品中能够充分地体现这些内容。



Marshmallow Laser Feast作品《Fantastic Fungi》。


NOWNESS:


现在越来越多的创意工作者都开始使用 AI 进行创作,你相信某一天创作者会被 AI 取代吗?


陈楸帆: 


2017年我跟AI合写过一部小说《出神状态》,现在AI还是人类创造力的延伸。但什么时候AI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还能说自己是一个艺术家?我觉得这还很遥远。如果说它具有了主体性,那么怎么去定义主体性呢?人类是一个非常自我中心的物种,很难去承认跟拥有同样主体地位的其他生物。但有可能在另一个完全由机器发展起来的文明里,这样的机器或者说AI艺术家是存在的。



NFT艺术品平台TRLab携手陈楸帆、李开复围绕着他们的新书《AI 2041:预见10个未来新世界》推出的一系列全新NFT作品。《QU4NTUM》为AI 2041系列之一。


Christian Mio Loclair:


如果是做头脑风暴,在脑内展开moodboard,那AI绝对比我们要快捷强大很多。但事实上,我认为AI 还是难以取代人类。创作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有很多灰色地带。人类有非常多不同类型的创造力,能从各种人事物获取创作灵感。但是对我们来说,可能需要自我提问的是——如果机器也能获得灵感,那人类还能创造什么呢?



Christian Mio Loclair作品《HELIN》。在该作品中,艺术家使人工智能吸收了大量的艺术史知识与图像,并通过编程创作全新石膏雕塑作品。


刘佳玉:


创作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共同体或是统一体。它一定是与身边的物理、社会、自然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发生关系的。创作者吸收这些所有的经验之后才能产出自我的情感表达。但是,AI与AI之间目前并没有这段体验的过程,因此它不会取代人的艺术创作本身。



刘佳玉作品《小溪》(The Riverside)。作品从个⼈⽂化身份出发,通过实时数据源的提取所建⽴的虚拟影像,呈现出两条河及其背后潜在叙事的拼接,尝试捕捉新媒体语境下的“⽂化⾍洞”。


Ersin Han Ersin:


如今,越来越多创作者选择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并增添了许多新的可能性。但在我看来,人工智能还是难以取代人类艺术家。艺术的创作方式与表达永远在更新。无论是直接通过数据和编程程序展开创作,还是结合艺术家的概念和人工智能方式进行创作,这两种方式都能不断丰富创作者的想象力,推进艺术创作的发展。


NOWNESS :


现在NFT在艺术圈大火,有些创作者很踊跃地对这个新媒介做出反应,也有些对它不置可否。大家如何看待NFT呢?


陈楸帆:


当事物在发展的时候,很难去判断它的价值和发展未来。最好的方式是跟着它一起去成长。前两年,我跟李开复老师一起创作了科幻小说《AI未来进行式》,邀请8位艺术家把里面的故事以视觉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转化为NFT的形式,同时也会以这些艺术作品开启展览。


NFT艺术品平台TRLab携手陈楸帆、李开复围绕着他们的新书《AI 2041:预见10个未来新世界》推出的一系列全新NFT作品。Brendan Dawes,《Ultimate Services For Your Happiness》,MP4。


Christian Mio Loclair:


从哲学层面上说,我对这个媒介很感兴趣。这完全重新改写了整个游戏规则。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创作再也不会消失。我认为,NFT本身是可以被讨论的哲学理念。当我发现能够作出表达我对NFT理解的艺术形式的时候,我才会去创作NFT的作品。


刘佳玉:


我不希望我过往的作品成为NFT,因为它们本身的存在也不是为此而生。在我的认知中,NFT的作品并不是“成为”的,它需要基于NFT的叙事链和逻辑去进行创作。未来,我也愿意去尝试和实践一些为其而创作的作品。



刘佳玉作品作品《月荧潮汐》(Shadow of the Moon)。这一块地形被神秘的蓝色海水拍打着,唤起人们对地球上的海洋环境的思考。


Ersin Han Ersin:


我们对区块链技术一直很谨慎,同时也在不断研究并试图了解这种技术的最佳用途。相比之下,NFT只是冰山一角,但它作为一个平台或者一种数字艺术认证的形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创造者之间的隔阂可以完全消失。同时,艺术家也可以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中谋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Chichi Chen,编辑:Coco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