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4-13 22:03
香港中文大学当老师的经历,让我“看到”这些名校孩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作者:惆怅妈(文理双硕的90后宝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从去年秋季开始,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一门数据可视化与分析的课程。


和大家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我并不是所谓教授,我甚至连这个专业的博士学位都没有。我是以一个业界从业者的身份,应邀给某个跨学科项目的本科生开一门选修课,以补充师资,这在香港的大学很常见。


但我的情况又有些特别。10年前,我在中大读完了自己的第一个硕士。没想到10年后,竟有机会重新回到母校的教室讲课。


对我来说,我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也是学弟学妹,更是曾经的我,我总是不自觉地投射自己当年的影子;而如今的我,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观察和感受这个我曾经身处过、我的女儿10余年后也会置身其中的大学教育。


今天,要从这个老师/学姐/母亲的独特视角,来说一说我的几点感受。


先从几个小故事讲起。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学期快过半前后,我找来了一位业界小有名气的前辈,给学生们做分享。我要求老师除了知识技能层面的分享,也跟大家聊一聊自己的人生故事,希望带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们一些启发。


老实说,组织这次分享会,我只是单纯想多为学生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至于这种意义和价值,具体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我并没有做过任何思考和准备。


直到讲座完后,我读到一个孩子写的东西,她说来分享的老师讲述自己从教育专业(文科)转向数据工作者(理科)的经历,让她觉得很神奇。她说自己作为跨专业的学生,虽然也学了一些编程、统计之类的所谓硬技能,但是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无法和那些专业(不跨学科)的学生相比。


我很震惊。要知道,这个孩子,一路披荆斩棘,已经进到了一所名校,读了比较热门的跨专业学科,放在同龄人群里,已经是很优秀的了,但依然对自己充满了怀疑!这个孩子,正值年轻应该大胆尝试的年纪,还不曾面临过人生关口的各种打击,就已经开始在自我怀疑!这个孩子,即便读了她所想的专业,是不是仍然会找一个更“高”的目标,重复自我怀疑?


这样的孩子不止一个,我能理解他们,但更多的是同情和担忧。同情他们在应该轻装上阵、积蓄力量的时候,就已经背负着厚重的心理负担;担忧他们以后再靠什么力量,支撑着自己走过人生的一次次起伏。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学期期末前后,也是我尝试讲课以来,最欣慰的时刻。


接近学期末,孩子们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可以自己开始做一些小项目,动手在实践中加深对一个可视化软件的使用和理解。


有一个男孩,一直以来出勤率不是很高,但我注意到我的每一次workshop,他都跟着动手做,甚至有一次他是他们小组当天唯一到场的成员。这个孩子的领悟力不能算最好的,也很少主动发言,偶尔碰到卡壳也会求助。我对他的印象,也仅此而已。


可我没想到,最后一节课上,这个男孩让我扎扎实实记住了他,他们组的可视化呈现,让我惊喜,真是打心底里为他高兴。


在向全班做presentation的时候,他的组员介绍了项目所有其他部分,唯一把可视化设计和展现这部分留给他来演示。我看他手指翻飞,在键盘和鼠标间切换,娴熟自信地给大家展示,一气呵成,十分流畅,估摸着这个部分八九不离十,都是他的心血。


你以为到这里也就罢了,但没想到的是,他还运用了我没在课堂上教过的方法,做了更多的高阶的可视化呈现。他继续演示和讲解着,我感受到底下学生们的一阵骚动,而我则表面平静,内心满是欣喜。


我大概可以脑补,可能是在某个略有闲暇的下午或是安静的晚上,这个孩子无聊翻看技术博客或者视频,突然发现一个可视化的互动做得不太一样,觉得很有趣,于是就开始搜索研究,找教程一步一步跟着做,边学边做,慢慢尝试,忘记了时间...后来他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走了很远,技术上有了新一层的突破。


这是无数技术工具学习突破的关键,我曾经也是这样上手了很多软件。这个状态是自然而然发生,好奇和探索驱动。在这个状态里,我没有不足,没有得失心,我不会想我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收获,那些只是附属品,单单就只是待在这个状态里,就能让人感到充实和幸福。我很庆幸,我有学生感受过这样的喜悦。



第三个故事很意外,竟然是发生在学期课程结束之后。


按要求,最后一次课上课前的10点,是项目作业提交的最后期限,学生除了提交PPT,还应该把可视化的工作簿,按特定的格式一并附上,方便我检查数据连接逻辑和操作是否合理,据此评分。


可是,回到家里,我打开教师端的课程系统,准备评分,却傻眼了!一共五个小组,却只提交了四份。再打开仔细瞧,好家伙,各有各的问题。要么干脆只给你PPT一个文件,可视化这块儿让你自己猜;要么给了可视化工作簿,可是格式错误,一打开就报错,根本显示不出任何东西;还稍微动脑子一点的小组,大概也出于保险,想附上所有数据源文件,但文件错综复杂,没有任何逻辑组织,干脆给我一个网盘,让我自己去琢磨,里面还有若干草稿和其他不相干的文件残留。


要知道,我在项目作业的指引文档里,已经清楚写明了需要提交哪些文件,以及应该提交的格式。其实,他们如果严格执行,所有数据源文件会自动被打包压缩在相应格式的工作簿里,根本牵扯不到无法正确显示,以及需要一个一个去下载源文件的问题!


对了,还有一个小组,不是没交,我后来在邮箱里看到了,很随意地附了个ppt附件,也没有工作簿,还超过截止期限!要知道,不通过系统提交,我就无法给出相应部分的得分,虽然ppt邮件给我了,但我也无法代交,系统拒绝了教师角色用户的提交作业权限。


为了不影响评分,我第一时间给各小组通过系统发送了邮件,一一指出了各组提交存在的问题。有的组很快做出了反应,要么系统里重新提交了,要么email给我了补充文件,但唯独不走寻常路的小组,连着一两个星期,全组五个人没有任何动静,我甚至连一封说明情况的邮件都没有等到!


我只能硬着头皮打分,然后在系里给的截止日期前,报送了这门课各人的最终成绩。你能想到,不走寻常路的组得分不高,即便他们的课堂演示做的很扎实,但是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我也只能表示遗憾。


对了,他们组最后终于有人联系我,已经是很久后的事情,大概是看到最终成绩不理想,才反应过来想找我理论要分数吧,唉,这帮孩子......



看完了几个小故事,对应地,我想谈谈我的思考和感受。


我想从三个层次谈起。


第一个层次是: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是谦虚而是焦虑。


我特别能理解第一个故事里的孩子,甚至可以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个问题在所谓“好学生”身上似乎更为常见。


从小,我们被教导,要谦虚上进,当我们取得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时,父母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说,你看看谁怎么怎么样,你还是不如人家,还需要更加努力!


谦逊慎行,当然是很良好的品质,但长期的打压式教育,会折损个体的灵性,久而久之,让人丧失主动性和斗志,因为我们发现这是个永远也无法赢的比赛,我永远是个loser。


你能指望一个自我怀疑,深陷失败心态的人,对现实做出怎样的回应?他不敢、也没有动力去尝试没把握的东西,白白错失试错和学习精进的空间。他们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心理建设,才可以达到一般人轻松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这条路的终点,是自我怀疑和无尽的焦虑。


然而,我们真正所期待的成长状态是怎么样的,让我从第二个层次谈起,这个层次叫: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我相信你和我一样,羡慕前面第二个故事中的男生。从功利的角度,他不费力气,抱着玩儿的心态,一步步升级打怪,受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却意外解锁了武林秘籍,达到了同龄人无法企及的第二层学习境界。


这不正是无数家长所羡慕的,不鸡飞狗跳、却又能出成绩的育儿道路么?可是,这条路上,我们大人做的往往是,“到时间了,快去做作业”、“你怎么还在玩儿”诸如此类。


我们天然地把玩和学放在了对立面。吊诡的是,为了学习而做的学习,往往达不到为了热爱的学习,所产生的巨大效果。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教育,也许会产生高分,但难成大家。哪个大师,不是“疯”“魔”炼成的,不疯魔不成活啊!而巨大的“疯”和“魔”的能量,我相信一定是发乎内、自然喷涌的,并不是被动地为了弥补别人眼里所谓的不足。


最后,我们来到第三个层次,则是:学习以外的事情,反而最不该被忽略。应该认识到,学习知识以外,还有很多能力也同样需要我们学习。比如,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协作,学习如何与外界相处。


你该知道,我在说第三个故事。我常想,名校的好苗子,为什么会连最基本的按时按要求交作业都做不到呢?他们也许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小组讲演结束了,自己的任务就结束了,殊不知往往是一些细节,阻碍了自己的发展。这些细节,揭示了一个人的处事态度,起码,我从他们的行为模式读到的是,对规矩制度的不屑一顾,对可能给对方添麻烦的漫不经心。


希望社会足够宽容,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接受敲打吧。也希望他们放下傲慢,愿意去补上这一课。


以上的三个层次,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关系,实则相互递进、互为补充,描绘了我理想中教育该有的样子。第一个层次的地基打歪了,人不仅很难尝到第二个层次的快乐,往往还需要用一生的功课去补足。而光有第二个层次还不够,因为我们不是学习的机器,学习,也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世界相处,不可倒置。


最后,希望你我知行合一,为了孩子,也为自己,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作者:惆怅妈(文理双硕的90后宝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