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4-14 16:52
短视频真的摧毁华语乐坛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哎呀音乐(ID:iyamusic),作者:百里,头图来自:幕后纪录片《11号产房》


这两天,一条封面上赫然写着“神曲血洗华语乐坛”八个大字的视频在朋友圈广为传播。


视频开头的第一句话就为后面的十分钟定下了鲜明的基调:“这是国产音乐灭顶之灾。”随后,视频罗列了短视频平台对于音乐产业的致命冲击,怀念起华语乐坛的黄金年代,最后得出了结论:


“华语乐坛的‘繁荣式衰败’,现在恐怕只是一个开始。”


提及华语乐坛的话题不管如何老调重弹,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而抖音神曲在华语乐坛中,始终处在鄙视链的最下游。这条视频下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写的是“不用抖音的路过”。


不出意外,人们又纷纷怀念起 2000 年左右的华语乐坛,那个公认的华语乐坛的巅峰时刻。



华语乐坛难道真的要完了吗?一个短视频平台,又为什么能够拥有摧毁音乐产业的能力?顺着视频里的观点,咱们也来好好聊一聊,华语乐坛到底完没完。


抖音真的统治了华语乐坛?


这条视频首先提及了字节跳动对于华语乐坛的统治力。其旗下的短视频平台抖音产出了大量的神曲,凭借短视频疯狂传播,成为音乐市场的流量王者。


随后,视频列出 2020 年第四季度的数据,腾讯系音乐 APP 月活量加起来才 6 个亿出头,而抖音当年的日活量就有 6 亿了。于是他们得出结论:“每一天都有 6 亿人在抖音上听神曲。”


这个结论显然有偷换概念之嫌。抖音有 6 亿的日活量,并不能代表每天都有 6 亿人在抖音上听神曲,因为它是一个短视频平台,主要的用户群当然是在刷短视频而不是听音乐。


就好比你不可能看到这张图之后,得出每个月有两亿人在 QQ 音乐上看 MV 的结论,这太荒谬了。



而在线听音乐的第一选择,也永远是音乐 APP 而非短视频平台。即便你在抖音发掘了一首神曲,在你想听这首歌的时候,更可能的选择是跑到音乐 APP 去听,而不是跑到抖音再一边看视频一边听音乐。


但这个数据依然反映出这一现象的本质:那就是单纯去听音乐的人,相对而言其实并不多。这些音乐 APP 的月活量顶天了也不到 3 亿,还不到短视频平台的零头,而这里面还包括了从短视频引流过来的听众。


不过,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因为不管在任何时代,立体的感官所带给人的刺激都是最强的。


相比书籍,大多数人更乐意去看它被改编成的影视剧;即便是音乐,演出给人带来的也不只是聆听上的现场感,还有舞台上的光电效应,而单独声音上的刺激,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企及两者兼备的声画艺术的。


然而在过去,手机并不具备看视频的功能,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电脑以及影院荧屏来看视频,但这些设备都不够便携。后来,MP4 这类小巧的便携式播放器被推出,但它只能够存储已有的文件,并不能联网。


于是在那个时候,唱片业的行销方式仍然有它的效果,而最有效的行销策略就是重复,电台打榜,超市、音像店反复播放——这和抖音的传播模式并无区别,只是网络的传播速度更迅速而已。


直到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人们终于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实时的视频,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也是必然——短视频就是这个时代的音像店大喇叭。即便没有任何短视频平台诞生,那么在网络发达的当下,最流行的歌也一定是影视剧的主题曲、插曲。


所以说,视频平台远比音乐平台流量大,简直再正常不过。通过流量来说明抖音统治了华语乐坛,未免有失偏颇。


那么抖音到底有没有统治华语乐坛?


看看各大平台上热歌榜的前十名,算得上抖音自家神曲的并不占多数。的确,它们中有很多在抖音上也有很高的热度,也有可能是抖音的高热度反哺了这些音乐平台,但这并不能说明抖音能统治华语乐坛。


酷我音乐


QQ 音乐


网易云音乐


当然,也许你会看到榜单上的大多数歌曲都是老歌,其中有一些还是因为在抖音翻红的,会觉得华语乐坛确实完了。


但是这只能说明抖音作为一个新兴宣发渠道的强大之处,更别忘了老歌也得益于固定的宣发渠道,再加上时间的累积,得到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但新歌的宣发渠道相对分散,所以尽管每种风格都有自己的受众,但还是体现不到排行榜上。


互联网摧毁了华语乐坛?


当2000年前后华语音乐的黄金年代闪亮登场,作者又抛出了一个新的论调:你以为华语乐坛现在才完,其实互联网时代一来华语乐坛就开始完了。


视频将这段华语音乐的巅峰期归结到从业者的专业度上:


这一时期的流行是被专业人士制定的,质量是可以信任的,他们给什么我们就听什么。然而互联网的到来使得音乐制作发行的准入门槛降低,网络音乐鱼龙混杂,流行音乐的标准从质量变成流量,于是华语音乐开始走下坡路。


有没有道理?乍一看是有道理的,但仔细想想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专业人士给我们听什么我们就听什么,那么这跟现在的抖音又有什么区别呢?很多抖音神曲完全具备发行级的制作水准,也同样是专业的从业者打造出来的,怎么你那就是黄金年代,我这就是完犊子了?


与其说这一时期的流行是被专业人士制定的,倒不如说流行是被资本家制定的。


诚然,在那个时代有很多有才华的歌手领衔乐坛,但要知道的是,哪怕是王心凌这样在商业上足够成功的歌手,也因为第一张专辑销量不济,险些失去继续发片的机会。


什么红就做什么,是音乐市场的铁律。


销量影响创作有底线吗?那要看你觉得什么是底线了。《心太软》难道不洗脑吗?那它是不是一首好歌呢?我想在座的各位,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因此说流行音乐的标准从质量变成流量,未免太看得起那些投钱的人——


不管是唱片时代还是当下,流量都是流行音乐绕不开的标准。音乐是一门艺术没错,可是它也是一门生意,对生意人来说搞钱才是王道。


其实,那个所谓的黄金年代里,在从业者们看来却也并不“黄金”。2003 年,陶喆、Jim Lee、王治平等知名音乐人都在幕后纪录片《11号产房》表达着对于华语音乐的担忧。




视频中,Jim Lee(他曾担任过 Beyond、陈奕迅、王力宏等人的制作人,拿过金曲奖最佳唱片制作人)说:“比如你跟他说我希望这歌手可以走这种方向,比较不一样,那他们就会说消费者听不懂。是没错,他讲的没错,可是问题出在哪里?我是觉得就好像我们上学,那我们永远留级,我们都永远留在一年级,你突然给我四年级的东西,我当然听不懂。”


最可怕的是这种氛围一直到现在都还在蔓延。只是在过去,我们停留在一年级,而现在,我们可能连幼儿园的门都还没迈进去。


身处唱片时代,你要听歌,买唱片、磁带仍然是主流的消费模式,消费音乐的群体本身也需要一定的购买力。而数字时代降低了音乐消费的成本,消费音乐的群体范围扩大,目标用户也从小学生降级到幼儿园。


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市场下沉。


抖音神曲的出现也并非偶然,它就是顺应市场变化的产物。受众群变化带来市场变化,然而掌握资源的资本家们还是用 20 年前的那套逻辑对待音乐产业。


所以如果说华语乐坛真的完了,它必然不是现在才完的,也不是被互联网搞垮的,早在20年前甚至更早就开始完了。


音乐制作的门槛降低了吗?


视频里同样提到,网络发达了,音乐制作的门槛也降低了,很多传统唱片公司看不上的歌曲也浮出水面,网络歌曲入侵音乐市场,华语乐坛也就开始走上下坡路。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回倒上几十年。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奉行 DIY 精神的朋克与新浪潮音乐诞生,自己制作自己发行,影响了未来独立音乐的发展。



以当时唱片界的视角来看,这是不是一种音乐制作门槛的降低?毫无疑问,是的。那么音乐制作的门槛降低是一件坏事吗?从流行音乐发展的进程上看,我想当然不是。


技术的门槛降低了,但是艺术的门槛永远都在那里。


技术的发展让你不用对着一整墙的模块合成器苦思冥想怎么接线,廉价的数字合成器一样创作出了无数经典,再往后的 MIDI 让音乐在一台笔记本电脑里就能实现。


有更多人获得了创作音乐的机会,有更多的工具来创造你自己的美学。诚然,也会有一批粗劣的音乐涌进市场,但是大浪淘沙之后,艺术的门槛并不会让它们留下来。


尽管视频陈词,华语乐坛从自上而下变成了混乱的共创。然而,全世界音乐发展的趋势,都是混乱共创。


Billie Eilish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第 62 届格莱美奖上,她凭借首张专辑获得五项大奖,而这张专辑的人声就是在她的卧室录制的,音乐制作的部分也是她哥哥 Finneas 在家里制作的。


在这之前,她最早也是在网络平台 SoundCloud 发表原创作品赢得人们关注的。



Billie Eilish 的成功,靠的是自上而下的一套标准工业流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格莱美这样的音乐奖项大力肯定了她的音乐,就足以说明,自上而下的流程并非必需品。


在我看来,混乱的共创远比有序的自下而上简直不要好太多。相比精致的无聊,我宁愿选择粗粝的有趣。


抖音变成华语乐坛的主战场是坏事吗?


聊到这里,视频也就将华语乐坛里已经发生的事情总结过了,于是来到了更可怕的下半场。


抖音已经成为最强大的宣发平台,现在做音乐宣发和艺人运营,但是不做抖音平台的几乎没有,就连周杰伦的公司杰威尔也已入局。不止签约主流唱片公司的艺人,就连独立音乐人和乐队也都纷纷入驻抖音。


于是,可怕的事情就发生了——抖音几乎已经变成华语乐坛的主战场。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问一句:这到底可怕在哪里?


我们反感抖音神曲,无外乎是抖音神曲千篇一律的创作模式导致了这样的音乐气质:在烂大街的和声进行里大量重复使用同质程度高的旋律组合、节奏型单调。简单、重复让它易于传播,同时也让它无聊至极。


如果抖音上全是这种音乐,那当然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然而,华语世界的各路音乐人都进入这个平台里了,抖音上的音乐自然也就不只是抖音神曲这一种风格了,甚至还变得更丰富,也能冲冲抖音神曲的味儿。


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仿佛一首歌依托于电影、电视剧、音乐综艺走红,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在短视频平台上走红,就是下作的、理应受人厌恶的。


实际上,也有不是由抖音自家产出的、质量不错的歌在抖音上红了起来。例如茄子蛋的《浪子回头》、曹雅雯和坏特 ?te 的《若是明仔载》都曾是抖音上的热歌,而这三组音乐人还都获得过金曲奖的肯定。


在这个混乱共创的时代,各方音乐人涌入抖音,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追逐抖音神曲的热潮,他们依然会继续创作自己想要创作的作品。若是出于这一考虑认为抖音可怕,我想是没什么必要。


我承认,就像视频所说的,抖音可以让杨千嬅的《处处吻》火,也可以让任何人火,抖音想让谁火谁就能火。抖音可能真的有这种能力,但是如果真的这么做的话,那么艺人入驻抖音宣推的意义就几乎为零了。


抖音不是傻子,不同领域的音乐人都有他们的受众,如果未来它要继续扩张版图,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


国产音乐灭顶之灾?


最后,视频终于说回了开头的第一句话:这是国产音乐的灭顶之灾。


之所以说出这句话,是因为字节跳动推出了自家的音乐 APP 汽水音乐,这样人们就可以在抖音看完视频之后,再去汽水音乐听神曲,完全内部消化。那么这句话是谁说的呢?


是QQ音乐的员工说的。Emmm……这是不是有点典中典的味儿了?


如果说这条视频批判抖音的逻辑就在于滋生了血洗华语乐坛的抖音神曲,那曾风靡网络音乐的 QQ 音乐三巨头不就是互联网摧毁华语乐坛的开端?当然,在上面的章节我已经论述过,抖音或者 QQ 音乐都不至于摧毁华语乐坛。


然而要讲国产音乐灭顶之灾,QQ 音乐仍然是最没资格说这句话的。


在版权意识薄弱的过去,最早投入数字音乐版权的是新浪乐库,而后负责人离职后成立了海洋音乐,和近百家唱片公司签下了长期的独家代理资格。后来,它并购了酷我和酷狗音乐,并最终被腾讯收购,这时已经进入了重视版权的新时代。


此时,腾讯更进一步,拿下了环球、索尼和华纳三大唱片公司的独家音乐版权,其它公司如果想要购买相关的音乐版权,只能通过腾讯来进行转授分销。


这意味着什么呢?


本来大家都只是卖服务的音乐软件,结果你一下子把它变成一个版权战争,只要拿到版权就可以摆烂了,服务好不好不重要,怎么宣发不重要,反正我有版权你没有。


也许你会觉得,至少腾讯是尊重版权的,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他只尊重是体量庞大的音乐集团。以我的亲身经历举例:在我从未注册任何腾讯系的音乐人的时候,在它旗下的多个平台上却都出现了我的作品,而我当时只把歌曲上传到了虾米音乐。


此刻,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置之不理;二是入驻平台,认领音乐人。不然无论你再怎么私信他们删除,也无人回应。



依我看来,这还更像华语乐坛的灭顶之灾。像虾米音乐认真做音乐服务的软件,也因为输了版权战最终走向了死亡的结局。直到去年一月份,腾讯音乐才因独家版权、排除限制竞争等罪状被反垄断处罚50万。


所以说国产音乐灭顶之灾这顶帽子未免太大,充其量就是个 QQ 音乐的灭顶之灾,甚至这也算不上。


而视频里也讲了,从抖音、炙热星河到汽水音乐,字节囊括了一首歌从创作、制作、演唱、版权、宣推、营销的方方面面,这不正是作者在视频里鼓吹的自下而上制作与发行模式吗?


而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也已经从数据中看到,在音乐平台的热歌榜下,抖音神曲并不占多数。这些神曲在其他平台上也都上线,那么又有多少抖音的用户专门为了听神曲去下载汽水音乐听歌,我认为暂时还是要打上个问号。


如果汽水音乐上不只有自家产出的神曲,并且在未来也争取了各种音乐的版权的话,那么它其实和其他音乐 APP 无异,也不过是变成一个音乐服务类的平台。


不过目前看来,汽水音乐在服务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有拿到邀请码的朋友分享,在设置语种偏好时明明选择了国语和粤语,结果推荐里先是两首英文歌,然后变成了日文歌。那这样设置语种偏好的意义何在?所以说汽水音乐要想真的成为“搅局者”,路途还漫长得很。


华语乐坛有完没完?


华语乐坛究竟完没完,已经成了一个年更话题,可能频率还要更高,说是“流量密码”也不为过。这些话题的讨论几乎已经形成模式:


先谈短视频如何荼毒音乐产业,再追忆所谓的华语乐坛的黄金年代,最后忧心忡忡地表示华语乐坛前途堪忧……


但是,我一点儿也不怀念那个 2000 年前后的华语乐坛。你说现在是繁荣式的衰败,那我觉得当年的繁荣也只是表象。别忘了,那完全是在毫无选择余地的情况下被主流媒体塞给我们的东西。


也许那时候是有打口碟、有地下音乐圈,可是能接触到这些的能有多少?被主流媒体丢弃的那些人,的确有一小撮人坚持下来了,但更多有才华的人没赶上互联网的趟,也永远离开了音乐这个行业。


的确,那些年的音乐自然有不少出色的作品,但现在能让自己拥有更大的选择范围不是更好么?甚至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听听那时候我们没听过的专辑,才发现我们忽略了多少好听的音乐啊。


视频里也引用了李宗盛在采访中说的一段话:“这些消费者啊,听音乐的人,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猪。”


没错,这句话我也非常认同。因为过去,大部分听众都只能当猪。但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现在,在你有诸多选择权的今天,你愿意去当一个拓荒者,还是愿意做一只等待被喂食的猪?


一边看着没救的各色年度榜单感叹华语乐坛完了,一边又并不去接触新的音乐,完事儿了可能就去乐呵呵地接着刷短视频;一边抱怨饭难吃,一边又不自己出门觅食,就等着吃那口难吃的饭。


你说华语乐坛完了,可是你真的关注过华语乐坛吗?面对这类话题,我只想说:到底有完没完啊?!


在去年,我应几位好友的邀请,参与了一个自娱自乐的音乐奖项“金瓜奖”,参照着金曲奖的模式,从 2021 年的发行的华语音乐里筛选出我们觉得不错的音乐作品,写了评语,还做了颁奖的视频。


这里面有我很熟悉的一些音乐人,也有我从未听过的、让我非常惊喜的歌曲,而它们都来自于华语乐坛。


这次评选也让我坚信,华语乐坛还在继续前进,它现在没有完,未来也不会完;它的发展远比你想象中走得更快、更远,只要你愿意了解,它就会向你展示着它的动听与美好。


最后,我想用这句话做总结:“你留意它,它便未死。你不理它,其实它死不死都没分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哎呀音乐(ID:iyamusic),作者:百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