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4-18 20:26

出不了国的小语种学生:学了四年的专业,没用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原标题《学了四年的专业,没用了?》,作者:阿祯,编辑:阿基拉鱼,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里是缅甸北部,我生长的地方。欢迎来到我的世界,娇贵的小公主。”


去年,这句颇具土味霸总气息的梗刷爆各大短视频网站。随后,缅甸这个原本有些陌生的东南亚国家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你对缅甸有什么印象呢?佛塔、泼水节、还是不那么安稳的时局新闻?遥想前疫情时代,东南亚旅游人气还居高不下的时候,好像大家都自动屏蔽了这个国家。对于泰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都有人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缅甸,极少。


缅甸坐实“小透明”。


虽然在大众的认知里,缅甸仿佛“小透明”,但早两年你一定听到过一首缅甸语的歌曲 ——《清新的小女孩》。在短视频平台上,它有着1.7亿的超高播放量。


《清新的小女孩》歌词。


缅甸语作为亚非语言文学下的一支,在我国不少高校开设有专门的院系。每年大概吸纳着上千名学生。开设缅甸语的高校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大学,其他大多位于我国的边境省份,比如云南、广西。


国内部分开设有缅甸语专业的大学。/ 《外语非通用语教学与研究》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门超mini语种?学习这门冷门语种是什么样的体验?疫情对小语种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们要如何应对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四位缅甸语专业应届毕业生组了个“吐槽大会”,面对疫情影响,他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郑楠决定跨专业就业,王琳继续死磕缅甸语,李丽选择跨专业考研,而就业未果的林一正在准备考研“二战”。


1. 那么多小语种,偏偏是它


“我要化个妆。”背景音里室友这样说道。


采访安排在了晚饭过后,几位姑娘为了采访还错过了学校组织的校内“蹦迪”——因为疫情无法出校,这样的活动成了为数不多的解压方式。


时间就是在网课—封校—解封—封校这样的循环中一点点溜走的,从大二到大四,大家已经学会了怎么苦中作乐。我们的话题也从还没有疫情的大一开启。


“为什么会选择学缅甸语?”我开门见山地问出了最好奇的问题。四位同学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因为调剂。”“因为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很好。”


“我搜了一下(东南亚语言)哪个字更好看,觉得缅甸语长得不一样,一下就认准它了。”


——郑楠给出了全场最实诚的答案。


圆乎乎、胖滚滚的缅甸语字母。/受访者提供


答案看似五花八门,其核心都是“好就业”。林一最初选择泰语和越南语,也是因为家里人和身边的人说越南语好找工作。


是的,缅甸语挺好就业的——在疫情之前。大厂的海外运营、外交官、同声传译,这些都是几位同学曾经憧憬的工作。


随着国际市场的扩大和东盟的贸易发展,无论是字节跳动、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还是华为、小米等制造业大厂都开拓了东南亚市场,甚至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矿业这些大型国企。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岗位需求。


“只要你好好学,将来不愁工作。”当年的老师们如是说,同学们也深以为然。


“可是你们大部分都是女孩子,这些公司很多岗位都要驻外吧?不会觉得很辛苦吗?”


聊到驻外这个话题,她们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回答:“就是可以换一个环境,还可以在另一个国家生活一段时间。就像,长久地旅游的那种感觉。”说到这些,李丽的语气带着一些憧憬。


除了挣钱之外,“体验”是所有学小语种的人最想要的。不只是纸本图画,是想去真正接触到对象国当地的风土人情。


出国留学的师姐镜头下的人山人海、灯火通明。/ 邓心沂 摄


2. 掌握一门语言,容易吗


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他们是有这样的机会的。这些缅甸语专业的学生,本应该在仰光或者曼德勒度过紧张又愉快的大三。


因为缅甸和国内学期开始的时间不一样,他们会有两个大三上学期。(缅甸放假是在凉季和热季,一般是每年的4-5月和10-11月。所以我国的学生在国内考完大三上学期的期末考之后,缅甸的大三生活才刚刚开始。)可以说为了避免出去以后像聋子哑巴,所有人都在非常努力地学习着这门陌生的语言,为出国做准备。


一丝不苟的笔记。/受访者提供


“你们觉得学习这门语言容易吗?”


关于这个问题,他们有着各自的看法,但是在跟英语做比较时又达成了一致。“它的语法嘛,没有像英语那么复杂。而且它是拼音文字,会看就会读了。”而核心问题,其实是时间投入:中学时要投入那么多科,上了大学只需要投入一科。


那么投入的时间有多少呢?


从进校开始,缅甸语学生的时间就安排得满满当当。和以前接受的笼统英语教学不同,缅甸语的课程被细细划分,比如阅读课就被分为故事文章阅读和报刊阅读。在上完基础的视听说课程后才能升级到口译和笔译,而笔译中,法律条款的翻译又被划分出来。


因为白天课满,所以晚上很晚了还会有同学在教学楼里练口语。每天都要背单词、背课文、写翻译,直到大二才取消了每天的早读。“专业选得好,年年赛高考。”这是同学们曾经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调侃。


虽然累,但是很幸福。


“学累了,就来一碗热腾腾的鱼汤米线吧!”/ 邓心沂 摄


“我觉得大一是最快乐的,有泼水节、东盟博览会等等。”疫情之前,每到泼水节(在缅甸、柬埔寨、泰国、老挝这些东南亚国家,泼水节类似春节)学校会在篮球场安排水管和水桶,大家和留学生一起在炸耳的音乐中互相泼水祝福。除此之外,外教也会亲手烹饪缅甸特色食物。因为语系人不多,所以常常是三四个年级一起聚在外教家里边吃边聊。



上:泼水节盛况。 

下:缅甸传统食物——凉拌茶叶。/ 受访者提供


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下,没有人学习是不努力的。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新语言的探索中,同时对出国以后的留学生活也渐渐产生了自己的规划。


“我那个时候想去采风写小说,搜集一些素材,哈哈。”“我想去拍Vlog 《今吃缅边摊》,做缅甸版‘刘庸干净又卫生’,我还斥巨资买了一个大疆的相机。”“想去潜水。”“想去学一些当地的东西,漆器什么的,感受工匠精神。”



上:以“今吃泰边摊”出名的美食博主泰国阿航。

下:刘庸干净又卫生,一名生活在印度的UP主,以拍摄印度美食为主,被网友称为“四国特工”之一。


然而,这些美好的憧憬统统留在了19年之前的时光里。疫情到来,教学楼的晚风换成了电脑屏幕的荧光。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一切都不一样了。


3. “从学习到应付”


大二下学期本应是最辛苦的一学期,因为是出国前的最后一学期很多课程都提升难度,老师们早早地打上了预防针。结果假期结束了人也没能回校,老师和同学都开始了漫长的网课生涯。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但是薄薄的电子屏幕成了阻碍交流的一堵厚墙,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一张张生动的笑颜被替换成了冷冰冰的两三个汉字。


有的老师提前备了课,把视频录好传到班级群里,但是在昏昏欲睡的下午,要看完这些视频就成了困难的事情。一个人在房间里对着不能拖动进度条、不能倍速的视频,走神是常有的事。“很多时候我撑不到最后就睡着了” 郑楠坦言道,“结果那一睡就是一整个下午。”


老师上传至云端的视频课程和材料。需要在上课时看完。/受访者提供


那个时候还隐隐约约对出国留学抱着期待,大家都觉得疫情可以尽快被遏制,距离下半年出国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留学申请表改了又改,一直静静地躺在电脑屏幕里。“那是一份希望,还没到最后的时刻。”即使诸多不适应,大家都还抱着期待苦苦支撑。


最后还是没有舍得删除的出国申请,修改时间定格在了2020年3月。/ 受访者提供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不行的呢?大概就是从网课的教学开始变得漫无止境开始。所有人等来了最终判决,因为疫情的暴发,留学申请全都被拒。2018级的他们成了自缅甸语系成立后的第一批没能出国的学生。


等到好不容易疫情有所缓和,21年年初缅甸突然爆发政变,缅甸全国断网,外教的课更加困难。讲着讲着就失去了联络也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候一整节课有一半的时间都用来等待,等待电脑的另一头传来外教的声音。


政变期间,“听不到”是外教课上出现的高频词。/ 受访者提供


“效率”成了所有人的黑洞。


因为缺乏交流,课程更加枯燥。上课的时间仿佛无限拉长,一节课下来似乎学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一直在听和不听中摇摆,鸡肋的感觉。”“好像不听就学不到东西,但是听了也没有学到东西。”


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加上疫情带来的焦虑感拉扯着每一个人。


“我感觉像在应付吧,那两年根本不是在学习,是在应付。”眼看着时间一点一点在应付中溜走。这个时候大家都陷入了迷茫和担忧,也许需要改变了。


4. 改变与出路


学习可以应付,但是就业不能。


疫情对全球的影响很快让他们见识了现实的残酷,以前在大三的时候就会有不少企业来系里招人,但是这次没有。即使是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关闭了缅甸方面的业务,同时因为政局的不稳,中小企业更是纷纷撤资撤人。


林一是最早决定改变的人,她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各种考试。考了计算机二级、教资等等。但是她还有些许后悔没有去考会计证——证书是就业天秤上的砝码,多一块就多一份战胜对手的希望。


除了郑楠,其余的三人都选择了考研。


出于对四年所学的不舍,王琳选择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聊到未来,她说,虽然缅甸现在比较乱,但是想着未来局势会好一点,可以做老师。


但是她对这个选择也抱着担忧。几年之后国外局势无法预测,而国内的竞争肯定只会更加激烈。


对于林一和李丽来说,“破圈”才是考研的理由。


如果一定要“卷学历”的话,这次就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吧!抱着这样的想法,她们都选择了报考时下的大热门——新媒体专业,但是不幸没有能够上岸。


查分之后,李丽发了长长的文章还配上了网络上一张春天的图。她的“长征”终于结束了。/ 受访者提供


面对“一战”没有上岸的结果,李丽来不及emo太久,因为春招又要开始了。她风风火火地投递简历,争取到了一份新媒体相关的工作。对于未来,她想先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重返校园。


林一则是果断选择了“二战”。“应付”的两年带来了太多有关大学生活的遗憾,她想再给自己一次重新认真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想回去重新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子,毕竟网课使大学同学聚少离多,毕业以后再难相聚。


郑楠选择把自己的特长变成工作,早在秋招之前她就去面试了工作。爱说爱笑的她一直尝试着自己拍一些有趣的短视频——学习很枯燥,但是拍视频能带来快乐。所以她想把这份爱好当作事业继续进行下去。


“如果后来我们有时间,就组团去一次吧!”

图为四姐妹心心念念的千塔之城——蒲甘。/ 邓心沂 摄


本科专业真的决定着未来的一切规划吗?这四位年轻人在讨论中给了我们答案。


“就像谈男朋友一样,你跟他谈了两年没结婚,你觉得你还可以跟他继续有发展然后拖了八年分了,那你不是更后悔?当断则断。”林一同学一直是有些比喻功夫在身上的。


疫情像笼罩着所有人的大雾,每个人都困在里面跌跌撞撞,寻找自己的出路。也许正是有这样彷徨迷茫的过程,才更能看清楚内心的想法。所幸这四位同学都没有放弃,他们找到了自己真实所爱并把它们点亮为灯。



(文中“郑楠”、“李丽”、“王琳”、“林一”皆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作者:阿祯,编辑:阿基拉鱼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