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眸足球(ID:gh_98361cea96a3),作者:10号沛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人们的认知来自于哪里?一个来自于实践,包括亲身观察、参与其中,另一个来自于他人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媒体。实践中是有不同分工的,足球里球员、教练、球迷、记者、投资人、官员、家长等都在进行不同的实践,实践的内容、形式、时间、环境不同,认识也会发生改变。而媒体,无论形式还是内容这几十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要了解中国足球圈的认知差距,首先要了解这些认知的来源以及产生的原因。
1. 中国足球的圈层与形成原因
中国足球是一个圈,有圈内人,有圈外人。参与到中国足球里面的人,广义上都是中国足球的圈内人,基层有球员家长、球迷,这些都是在为中国足球付出的。中层有球员、教练、球探、队医、领队、媒体以及所有俱乐部工作人员、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等这些能从中国足球获益、并以此为生计的人。顶层则是俱乐部投资人以及相关部门领导。而圈外人,就是不曾为中国足球有过任何付出,与中国足球没有过多交集的人。
大圈之内有小圈,人们一般说的中国足球圈内人其实普遍是指中国足球圈的中层,也就是在中国足球的工作中操作具体事务的人,潜意识的把家长、球迷排除在外了。更狭义一些,在这个小圈之内仍然有很多划分,这个人是否对足球有深刻理解,是否接受过专业训练,在足球圈内的资历是否足够老,再细分就是足球圈内的派系了。
那么最中心的足球圈是如何产生的呢?举国体制,各省市体育系统为参加全运会、省运会足球项目会组建省队、市队。在以前,能够进入省队、市队条件是很优渥的首先是不愁吃穿、甚至有些人能直接获得工人身份,算工龄。这些条件现在看来其实也还好,但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穷二白、吃喝都愁的国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殊荣。在这种环境下教练选择了球员自然也意味着教练对球员有知遇之恩,同时因为足球队长期三集中训练与外界缺乏接触、交流。
第三,教练与球员是利益共同体,球队在其他市、其他省的对手形成了对抗加强了团队内部的团结;最后再加之教练与队员本身就存在类似师生的关系,时间一久也就形成了派系。这些派系与派系之间,有对抗也有合作,以前是对抗多合作少。但随着中国足球旧秩序的改变,他们的利益受到了冲击,加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这些原本对抗更多的派系却因为曾经类似的成长经历以及长期交手的恩怨情仇逐渐相互理解、和解,转而相互依偎、报团取暖起来,也就形成了中国足球新的派系——足球圈圈内老人。
2. 制度改革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足球在1992年率先开始了市场化改革,旧的体系悄然改变。成立职业联赛,原本在体育系统内领死工资的球员、教练开始从俱乐部、市场里拿钱。旧有的省队、市队提供的教学条件、训练环境对于球员家长变得不再有吸引力,导致大量足球人才流失。
期间,民间资本投入青训,盛极一时,却又因为没有完善的青训补偿保障制度,导致青训变成一个只有投入、缺乏产出的公益事业,民间足校由盛转衰,接连倒闭,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加大力度去投资青训了。旧有体系快速崩塌,新的秩序至今尚未建立完全,致使最近十几二十年中国足球青训阶段人才快速萎缩,进而导致了中国足球的这十几年来的成绩下滑。
中央为了扭转这个局面,从2015年开始大力推动校园足球,大量的工作岗位出现在学校、社会里。率先获得这些岗位的人自然是足球圈圈内人,但因为校园足球的体量太大,圈内人士显然不够用了,于是只能招募社会其他行业的人。这也是很多受过专业训练的教练吐槽什么厨师、司机都来当教练、误人子弟的出处。被新吸纳的这批人,我们可以称之为足球圈新人,自然是被原来的圈内人士轻视的,因为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甚至有很多人连球都没踢过,但依然能通过考试、拿到教练证,只是他们很难向上升迁,因为掌握向上升迁大权的人是足球圈的老人。
前不久我看刘建宏为首的一批人又在倡议中国足球应该恢复体校制,这就是完全脱离实际的。因为足球体校制要花的钱太多、而收益太低,地方体育财政难以负担、或者说不愿负担。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省队,他们参加全运会的省队球员要么是来自学校(北京人大三高),要么是来自俱乐部(申花、上港、恒大、富力、绿城、鲁能)。
江苏去年的省队也是来自于珂缔缘俱乐部,目前仅有的两支省队0708队和09队还需要民间资本和学校的支持才得以存在。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几个地区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地区就更别提了。同时除了极个别城市(苏州、武汉、成都),其他的传统市队模式都因为难以吸引到优秀的球员而逐渐式微。
那么为什么地方体育财政不愿意在足球上投入,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地方体育部门经费是个总盘子,如果要培养足球运动员,一个队就是23个运动员,三四个教练员,但是他们只能参加一届全运会。因为足球项目只有U20和U18两个组别,全运四年一届,所有足球运动员一生只能参加一次全运会,更多的是连参加的机会都没有。
而跳水、射击、乒乓球、田径其他所有的项目,一个运动员都可以参加多届全运会,苏炳添一个人就能参加了四届,而且田径、游泳运动员往往一人可以参加多项,争夺多枚奖牌。即使足球项目一块金牌算四块,但同时竞争也激烈而且意外因素常有发生。那么如果你是体育系统的领导,你愿意在足球上进行投入吗?还是把这接近三十人的经费分成十份放到别的项目上呢?结果不言而喻了。
了解了这些,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奥运会中国能拿那么多金牌,但是男足在亚洲进个12强赛都费劲了。全运会、省运会的竞赛模式是根据原有的青训体系设置的,而实际上旧有青训体制已经完全崩坏了,全运会、省运会却没有相应的做出改革,这个就是非常大的问题。非要拉着新脚套旧鞋,旧鞋只会限制脚的成长,而依然有人鼓吹裹脚布的重要也是匪夷所思。
所以全运会足球项目必须改革。这件事情高层也知道,去年发过一版全运会足球项目改革的征求意见稿,今年年初又发了一版。这两版都希望通过全运会足球项目的改革来适应中国足球发展。我个人对今年年初的一版更满意,按照这版新的计划可以在7年后解决了年龄段不公平的问题(实现全运全年龄段,U18-U15)和为了政治任务浪费队员两年时光不学习、耽误球员前程的问题。(目前U20,高中18岁毕业后为了参加全运会必须留在基地两年,期间不上学)虽然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如果可以得以实行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3. 足球的两个改革方向
足球的改革现在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加重足球在体育系统的分量,每年举办全国青少年足球锦标赛,这个今年教育部说要搞了,这个倒也和全运会不冲突,毕竟全运会本来就可以说是由国务院负责的运动会。
但是青训U13-U18,六个年龄段的金牌怎么算?参赛队是以学校名义?俱乐部名义?还是省队名义?而且参赛球队必然是经济发达地区球队多而且强,只让一支队参加,对发达地区的球队不公平;如果让每省多支球队参赛,对不发达地区的球队也有点不公平。
目前,在全国投入青训全部经费中地方财政的投入还是占了更大的比重,但问题在于全运会、省运会结束之后,球队原地解散,球员也无法有效衔接到职业体系,同时效率不高,培养效果一般,这钱花的不是那么值。
从国际的角度看,世界杯的商业价值接近奥运会的八倍,世界上的绝大数国家的足球联赛也都是最有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哪怕中国足球再臭,中超联赛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都远大于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当然全运会的底色不是商业,而足球是需要商业化包装的娱乐文化活动,所以这两者必然会产生冲突。
而且,足球的变化很快,足协作为民间组织可以更快的变化相应,而全运会的赛制就不是足协想变就能变的了,一是没有权限,二是全运会四年一届,全运会足球项目的变革速度很难跟得上足球的变化速度。就算这届改了,那么是不是每一届全运会比完都要在第二年讨论下一届的足球项目应该怎么比呢?显然不现实。
另一个方向则是足球彻底脱离体育系统,取消全运会男足项目。但如果这样也会导致各地的足球发展会失去地方体育局、地方财政的支持,很多深得地方体育局支持的省、市队就必须找到民间或新的政府力量支撑,以保证当地足球香火不断。
脱钩不是不能脱,但是要建立好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民间资本对足球的投入能够长期和稳定。中国足球的市场化改革很像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改革的休克疗法,结果很失败。欧美的市场能良好的运行是因为他们有相对完善的规则、法律去规范市场行为,对市场行为欧美有监管、限制和产生不良影响会有惩戒,而当时的俄罗斯没有,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中国足球也没有。因为没有长远的改革规划、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惩处条例,导致朝令夕改,暗箱操作、不法分子锒铛入狱、进而污染了足球大环境,人才流失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欧美市场今天的完善一路走来是有很多惨痛教训的,经济危机也并不是近些年才有,西方的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英国的经济危机两百年多前就爆发过了,后来也是持续存在。中国足球的市场化改革到今天30年,而西方的足球市场化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我们要做的不是开倒车,总是想着国家队集训、出成绩,而应该是建设完善的规章制度,实行好青训补偿,组织好自己的职业、业余和青训联赛,帮助各级、各地足协建设好青少年联赛体系,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笔者觉得可以尝试以城市为单位,政府牵头,国资控股、教育部门参与、民间投资运营的股权改革模式。
4. 教练员的新老交锋
上文我们提及受过专业训练的教练员轻视转行来的教练员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轻视、偏见都是哪来的呢?一方面是基于业务能力,大部分未受专业训练的教练员相比于受过专业训练的教练员,往往缺乏示范能力、组织训练和临场指挥的经验,加之入门级的教练员培训要求不高,这些教练新人带的球员技战术能力往往更差、球队战绩往往也不甚理想。
那么这种差距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弥补吗?我觉得不是不行。在国内,目前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青训教练,最有名的两个,一个是足球小将的董路、一个是石门五小的谢波。董路在这里我先不展开,先聊谢波。
谢波原来是当地电信系统的一名在编员工,当过兵,后来辞职做了青训。他的石门五小在全国11年龄段获得了很多荣誉,靠的是什么呢?就是靠钻研、自己研究。其实除了谢波,还有长沙腾跃的潘健、湘乡湘铝的龚导、还有全国很多基层的教练员,都证明了即使自己没接受过专业训练,但是在同等的条件下,带队不输原来的专业球员。我们也应该明确,是否受过专业训练不应该成为评价教练员是否合格、优秀的标准,教练员因为年轻时未受专业训练导致的部分认知缺失是可以通过后天钻研弥补的。
这种轻视当然不会只是单向的,对足球圈的老人,足球圈的新人也有意见。这些教练员、家长因为这个时代信息来源的丰富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外的青训,同时国家队的长期低迷也让他们对足球圈的老人缺乏信心。他们并不是很认同国内传统的训练方法、理念、足球体系,包括“专家”一词,说出来就已经带有一定的讥讽味道了。他们对中国足球的旧东西不满意,想要改变一切,极端者常常恶语相向,原话因为比较恶毒我就不学了,主要讲的就是中国足球老的一帮更看重的关系而非能力,以及缺乏文化学习。
当然,每一个小圈子都不是铁板一块。是什么使他们聚集在一起呢?利益。同是圈内老人,很多都是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自然愿意互帮互助,对于新人的入侵,威胁到自己的饭碗,对自己的权威形成了挑战,自然会一致对外。而且把控着晋升通道的普遍是圈内老人。去年(2021年),前国脚徐亮在抖音直播时直言自己落选A级教练班,他认为很多没有资格入选的却最终入选,自己很失望。
其实徐亮这件事好理解,因为A级班名额很宝贵,他是由亚足联开班,中国足协只是承办,24个名额中国足协自己消化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要分给各会员协会,那么各地足协自然会推荐自己人参加培训。徐亮虽然有一些人脉,但因为他职业生涯转会经历较多,没有关系非常过硬的协会,自然也就很难获得A级班的名额了,可见圈内老人之间尚有冲突。
还有一件事情,南京鼓楼的蒋宇龙以前带队出去比赛的时候,就有教练员讲过:“你带队还能输给他啊?他以前是个门儿。”只是后来打脸打得太快,说到底,球队的成绩和球员能力才是教练员是否硬气、受人尊重的第一要素。不过鼓楼培养出来的球员要么去顶尖梯队、要么继续走校园足球,去市队(体育系统)的不多。这就导致有些人利益受损,也就难免对蒋宇龙有看法了。对于这些人来说,鼓楼的球员在未来能否成才真的不重要。
中国足球需要谢晖这样正直、勇敢的主教练
中国足球迄今为止还没有学院派的职业教练,我希望随着校园足球的开展,很多优秀的教练员一直在校园中磨炼,或许可以期待他们中能有人在将来为中国足球竖立起一面学院派教练的旗帜。
5. 媒体和公众
顶层制度的制定者,他们平时的工作不见得就是专注在足球工作里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对中国足球的认知水平和大众的认知水平可能并没有区别。以前媒体都批评中国足球联赛是企业联赛,而国外的百年俱乐部、隔壁日本都是中性名,然后足协就无脑推中性名,结果现在没人投资了,18个中超队就2个不欠薪,足球环境好得了吗?
之前有媒体鼓吹要把球员送到欧洲去踢球,用欧洲的足球环境培养中国的球员,结果足协真就拉了民间投资送出去一批国内不错的孩子,结果这些球员到了欧洲根本没有参赛资格,就是换个地方集训。很多孩子在国外缺乏家庭关怀,又缺比赛,大量人才被废,韦迪送葡萄牙的那批就是典型,类似的事情还有陈戌源希望U20去德国踢第四级别联赛,结果直接被抵制。
十几年前,网络上就已经掀起了中性名的讨论了
这些操作现在看起来只能让人发笑,但是最初鼓吹这些的是谁呢?是媒体人。很多媒体人根本不了解足球,没有做过俱乐部、球队的具体事务,也没有赛事运营经验,每天对着一台电脑,展开想象,文章就出来了。提出一些设想、改革建议,也根本不考虑问题出现的因果关系,他人优点的机制原理,自己改革建议的长远影响,张嘴就来。
很多球迷深以为然的同时,官员也信以为真。大家不要觉得民意影响不了足协,其实足协是很在乎民意的,民间对李铁的意见很大,足协后来就真让李铁下课了。海参风波都过去一个多月,民间也就是玩个梗,都已经不再讨论了,结果足协最近才出来回应,又帮忙炒一波热度。
被媒体影响的球迷和足协领导很多,但很多事情媒体并不懂,他们只是每天在说,但背后的逻辑禁不起推敲。所以为什么他们一直在讲,大家一直在听,却越听越糊涂,不知道中国足球应该怎么做,中国足球也始终没有明确方向。我承认他们的口才很好,但是他们对中国足球观察的广度以及思考研究的深度,其实配不上中央台和一些官媒平台的高度。可因为这些平台的高度实际存在,他们的观点又可以被更多的人听到了,那么他们就误导了很多人。
从前十几年的效果来看,中国媒体人的观点、建议或者说所带的节奏,是否真的能够改善中国足球呢?其实并没有。张路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力,在节目上也经常聊青训,表现得他对青训好像很了解,而且他还在国安任过职,做过青训的相关工作,但是相比于同级别的俱乐部和地区,国安的青训和北京整体的青训水平都很差。如果不是人大三高和现在的清华附中愿意为中国足球出份力,我很怀疑北京是否有队能拉出来参加全运会的预选赛。所以他说的一些道理的正确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群众通过媒体认识中国足球,但是媒体也是人,难免会趋利避害。很多真正应该被批评的,他们不敢批。有些人也知道症结所在,但只敢隔靴搔痒、顾左右而言他。我以前经常看足球之夜,这个节目主要讲中国足球,但是大部分内容都没头没尾,说了很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分析很多,往往又抓不住重点。就是糊里糊涂的,导致大部分球迷对中国足球的认知水平也就是糊里糊涂的。
人民的认知来源于何处?一个是实践、一个是媒体。而足球,对于中国的大部分人来说都是缺乏实践的。很多人从未踢过足球,甚至从未看过球,但是会谈论足球,那他们所谈的内容就往往来自于别人的认知。是哪些人的认知呢?主要就是媒体人,当然每个人可能不会只听一个媒体人的意见,他会把很多媒体人所说的部分内容摘选出自己可以接受并且相信的内容,而这部分被选择的内容则是基于自己世界观的。
那么还有一部分人,他们的认知并不直接来自于媒体人,他们的认知来自于别人对于媒体人所谈中国足球的认知,那么巩汉林事件的支持者就是这部分人。足球人是基于实践做出了表达,足球媒体人基于这些足球人的表达做出了表达,而巩汉林是基于媒体人的表达做出了表达,而巩汉林的支持者是基于巩汉林的表达做出了表达。巩汉林说了一句,我是不懂足球啊,但是我会看比分啊。他作为公众人物,不懂足球批评足球,他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理所应当,而他的支持者也觉得他的无知是可以被接收受的,他都无知了你支持他什么呢?他们显然不知道自己的认识与现实之间隔了多远的距离。
你的认知距离真相有多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我们在用我们自己认识的世界去建造一栋大楼。每当一个新的事物、事件出现,我们会对此产生认知,如果这个认知符合我们世界观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反之就会刷新、改变甚至是颠覆我们的认知,所谓的“毁三观”就是这个意思。毁三观的时间节点一般是在我们进入新的环境之后,比如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毕业工作,这些都是我们接触到新的实践、观点的时间点。如果我们遇到新的观点不符合我们世界观就难免会产生争辩,希望对方认识到自己观点的错误。
我昨晚发了条抖音,是袁博涵的两个进球,我说这是国内10年龄段球员的天花板,其实这句话我已经说的很婉转了,因为不仅是我,很多人包括董路也都认为目前的全国10第一人就是袁博涵。这个认识是有发展的,我是鼓楼0910的球迷,我原来觉得鼓楼10的小不点王嘉祥可能是全国最强10,直到我看到了程俊涵。
这个事情我和小不点爸爸沟通过,他的观点和我一致,他之前也觉得自己家孩子最好,也是遇到程俊涵之后也是刷新了他的认知。后来程俊涵加入小将,我在宜兴直播了开路先锋杯也并没有改变我的观点,因为相比刘凯源、杨荣凯,他们或许在其他方面比程俊涵强,但程俊涵依然有他的技术优势。直到去年陶都杯,我们看到了当时还在恒大的袁博涵,这个球员一出现打破了所有人的认知,大家很快就达成共识——袁博涵目前在国内10年龄段是最强的,因为他比几乎所有中国优秀的球员都要快至少半档。
我文案这么写,当时就有很多人不服气,在下面争论,包括有个10年龄段的家长昨晚就脱粉了。我们的观点都是基于我们的观察,冲突的部分来源于他不清楚我的认识,而我不了解他的孩子。其实我是很乐见全国有比袁博涵更优秀的孩子的,我只是媒体人,更强的青训球员意味着中国足球未来会更好,这对于我来说是有利的,但是这一部分就不在他的认知范围里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反对董路,但是很无力的一点。因为董路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反董路的人的认识来自于别人带节奏的只言片语。攻击他的点,比如他搞青训挣钱、卖孩子,都只是听别人说,根本没有证据。一旦你的认识不是基于实践而是基于别人认识,你的认识就缺乏力量了,哪怕人数再多。人们为什么如此推崇徐根宝?因为他的认识来自于实践,并且他从实践中发展了他新的认识,所以人们自然更愿意相信他所说的话。
而令人忧虑的一点是什么呢?大部分的中国足球媒体人的认识是缺乏实践基础的,但他们却有很大的话语权,因为他们人多。我们要自省的是自己的认识是基于实践,还是基于别人的认识?如果是后者,我们要清楚别人的认识又是基于什么?最好是基于实践,如果还是基于别人的认识,那么这个认识就值得被怀疑了。我们要有明辨我们所接受信息的可信度。坦白说,网上关于中国足球百分之八十的新闻都不可信的,这样的舆论环境对于中国足球确实有很大的伤害。校园足球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足球实践的广泛度,进而修正了人们认知,在这点上,校园足球真的很有意义。
在网络上对董路公开表达反对的普遍并不是足球圈人士,他们和足球没啥交集,他们骂李佳航、骂张文宏、骂蔡徐坤、骂UZI、骂梅西、C罗,骂上海、江苏、河南,什么都骂。而足球圈内对董路的态度普遍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推崇、认可,足球圈的新人居多,也有部分老人;另外一派是质疑、不认可、反对,其中不乏优秀的青训教练员,以及有一定地位的管理者,但他们一般不会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达。在网络上对董路表达质疑的,除喷子外,也有不少青训群的家长。
我的观点是这些人主要还是不了解足球小将和董路,他们被很多恶意剪辑的自媒体带偏了。足球小将的董路以及媒体人董路和现实中的董路这三个身份是有不同的,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也不同。作为独立媒体人,他必然会有一些和公众不同的观点,甚至是过激的表达,而作为教练员的董路,训练中、生活里对小将思维、视野的开拓、以及他赛前对对手的分析、对自己队伍的了解,比赛场上对形势的观察、临场的指挥和球员的情绪调动都是顶尖的。
而生活中董路其实很低调,等座时他会坐在餐厅门口的台阶上用手机剪辑视频、编写微博。他每天有三至六个小时直播时滔滔不绝、一天发20条微博、7、8条抖音,工作量之大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了。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团队运营的结果,但据我的观察,不是。因为不可能找得到那么多思想和他保持高度一致的媒体账号运营者。如果你也有团队工作的经历,自然就会明白这种协同效率是难以实现的。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小将的实力一直保持在国内顶尖,董路的质疑者们也会悄然改变他们对董路的看法。
现有体系其实让很多人不满,不仅是我、足球圈的新人,当然也包括一些足球圈的老人。但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不得不屈服于现有体系,这很痛苦。我们都想改变,却无能为力。这也是很多人支持董路的原因,因为董路在践行他的理念,希望建立一种新模式。
当然校园足球的模式也不算特别新,小将和清华附中合作也并没有跳脱人大附中、河南、湖南、成都棠外此类校园足球的模式,但是这些校园足球虽然称不上失败,但也说不上特别成功,因为迄今为止,这些校园足球培养出的球员最终达到国内顶尖竞技水平的人还是不多。目前大部分国脚和俱乐部的大部分球员普遍还是来自于俱乐部梯队。而董路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突破校园足球的上限,培养出几个国脚和几个顶尖的职业球员。
6. 投资人的理想
中国职业足球的投资人普遍是来自于其他行业,因为足球本身并不挣钱,俱乐部是需要外部输血来保证俱乐部收支平衡的,这点全世界都一样。资方当然拥有话语权,但他们普遍不是圈内老人,并没有现成的团队可以对俱乐部进行管理运营,所以他们必须招募圈内老人。我身边就发生过几次负面的例子,细节或有不同但基本套路一样,就是一些圈内老人或者是出工不出力,或者是一些管理者把俱乐部搞乱,以各种名目骗投资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最终结果都一样——俱乐部解散。
其实中国足球的投资人当然也明白投资足球是没有什么经济收益的,只有口碑、品牌、广告或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较正面的例子其实也不少,鲁能、绿城、珂缔缘等等。绿城就显得专业太多了,当然这也得益于宋总的对于足球传统体系内一些负面因素的肃清,比如假球零容忍、还有拒绝在金元足球下的盲目投入。做好青训,理性投入,打造品牌,长期良性运转,这就是资方希望俱乐部能够达成的一个理想状态。而这个需要俱乐部的核心管理团队和资方是一条心,去完成老总个人或者集团对俱乐部的设想或者目标。而这个核心管理团队自然离不开足球圈的圈内人,尤其是价值观相符的圈内人。
7. 舆论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维护
无论是足球圈的新人还是老人,在外人看来,只要你做足球相关的工作,那么你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足球的化身。而因为男足国家队成绩的糟糕,群众鄙视中国男足,并且鄙视所有一切与男足相关的品牌、从业者甚至是食品。每当国足输球,球员被骂、海参被骂、解说员被骂,我们做青训自媒体的也被骂,甚至踢球孩子的视频下面都有人喷。李佳航因为说了一句理性客观的话直接被喷到退网,简直丧心病狂。这种环境难道不会让那些支持踢球孩子的家长寒心吗?如果任由这种风气蔓延,那可不就恶性循环了吗?中国足球还能好吗?
喷国足真的会让中国足球变好吗?喷踢球的孩子会让中国足球变好吗?喷那些为中国足球做事的人会让中国足球变好吗?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这些人根本就没想过怎么做才是对中国足球有利,他们只是在发泄愤怒。如果你是真的喜欢足球的人,如果你是真心支持中国足球的人,我相信你不会这么做。会这么做的只是中国足球的看客,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足球的敌人,不爱也请不要伤害。如果那些人恶言相向,其实我们也没必要忍气吞声。
中国足球长期被人嘲讽,但无人反击、无人维护,很大一部原因是中国足球脱离了群众。当然这里有制度的原因,还有一些存在偏见、隐形的排斥和对抗。中国足球圈有没有团结?有没有把群众当成自己人?没有,所以中国足球缺乏足够多坚定的支持者和维护者,自然也就没人愿意与那些恶意中伤中国足球的人做斗争了。
那么应该怎么做,让我们给出自己的答案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眸足球(ID:gh_98361cea96a3),作者:10号沛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