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香港体验官(ID:ExperiencehkGPQ),作者:海的干女儿,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极简风、“不持有”的生活方式风靡全球之前,本人就在香港意外地体会了一把“断舍离”。
一、“交吉”当前很“焦急”
当时我与同学合租,依山傍海的海X轩服务式公寓住得倒也舒心,但退房的经历很闹心。
五月一结课,室友们把钥匙、房卡和之后的租金给了我,就大包小包回内地了,约定八月满约时由我负责退房。
收房那天,我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想着办完手续就潇洒地走。
不料管理员说:“你们没有清理干净。”
单纯的我环顾着四周,心想:这还不干净?
管理员连忙解释说:所谓“干净”指的是“空”。
任何入住时不属于公寓的东西——大到家具、小到纸张,统统都不能有,要恢复成入住时的原状。
物业可以收费清理,按物品重量和体积粗略估计,除旧费大约一两千元,我也可以选择自己清理。
我有点懵。
还好隔壁有个看热闹的菲佣愿意接收书架、小家电、没开封的罐头和厕纸之类。
随后,我和老公,也就是当时的男朋友花了半天,挥汗如雨,把那些物品一批批拆掉、扔走。
总算免掉了高昂的除旧费,但人也累得快散架。
这生动而腰酸背痛的一课令我深切体会到香港的租房规矩:
大多数房子入住时都是空荡荡的,需要租客自己掏腰包添家具,退租时也必须把房子回归原状。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就是所谓的“交吉”。
当时的我确实很焦急(一个谐音梗送给大家),从那以后就不知不觉践行起了“断舍离”。
简单来说,搬家有风险,购物需谨慎。
尤其是又重又大又贵的家具、家电,得花钱找人上门除旧,或者搬去指定的丢弃点。
因此,有些人会把品相不错的家具放在垃圾桶旁,留个条子说喜欢就拿走。
还有些人会把大件拆小、化整为零处理掉。
假如你在月黑风高之夜看到有人抬着一个大件鬼鬼祟祟,他们未必是坏人,或许只是在偷偷扔垃圾……
违法行为,切勿模仿。
二、从“没有脚的雀仔”到“家徒四壁”的梦想家
过去几年我搬过几次家,其中有两次是在同一屋苑里搬来搬去。
保安看着我们每天推着大行李箱来来回回、乘着电梯上上下下好多次,估计也挺疑惑:这人到底在干什么?
我所知的最高记录是有个朋友七年搬了十次家,重复买买买,扔扔扔。
除了感慨房租涨得太快、存不下钱,就是希望赶快买房,不用再为搬家劳心劳力。
可以把家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舒舒服服窝在沙发里放空。
很多人感叹,香港是个没有梦想的城市,多数人最大的“梦想”就是买房。
这虽说听起来不太浪漫,但买房绝对不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
毕竟得修身齐家嘛。
之前我的一个老板很有意思,开例会时除了问下属工作做好了没,还会问:
年轻人,买房了没有?还不快去买!买了?赶快赚钱再买一层!
就这样,好多同事在他的鞭策之下“上车”了。
那几年香港楼市像是坐了直升机,买了就涨。有房者美滋滋,无房者难免会望楼兴叹。
对此,这位大佬的买房理论如下:总说买房俗气,但是没房的人就好像“没脚的雀仔”,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有瓦遮头才是家,有了家才能安居乐业。
所以,年轻人要好好拼搏,然后——买砖头!
是不是很通透、很有哲理?
其实这位身居高位、乐居大宅的“哲学家”也有苦恼:
家的面积虽已超过95%的香港人家,但东西多了也难免会挤,买个大件都要三思而后行。
因为天王按摩椅放在客厅一角,活脱脱像个大碉堡,有点别扭。
额,其实普通人家根本放不下按摩椅……
有些人有个小房子就知足,有了小房子的人想要大平层,有大平层的人想要大别墅,反正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在香港,家里能有几大块空地,或者“家徒四壁”的人,大抵非富即贵。
几年前,来香港看我的妈妈第一次进入香港民宅,四下打量后缓缓说出一句:
不错,就是像仓库,到处都是东西。
香港普通人的小房子是真的很容易变仓库。
若干年前,一个同学去香港本地朋友家参观回来,一边张开手比划着大小,一边兴奋地说:你们见过26平米的两室一厅吗?
初到香港的大家听得一头雾水。
如今,“五步到墙”、“龙床盘”的故事听多了,也就见怪不怪。
去年打疫苗抽奖送40平米“千万豪宅”的新闻,让我们收到若干充满好(同)奇(情)的询问。
为了让大家理解香港房子有多小,“三面下床”成了经典保留梗。
对此有兴趣的朋友,推荐看看真人秀《有楼万事足》。
三、一边“捡破烂”,一边“断舍离”
据我观察,虽然大家普遍住得不宽敞,但也不意味着压制自己的正常生活需求、合理爱好。
喜欢收集的,折腾出一面“手办墙”。
喜欢做菜的,把开放式厨房改成小吧台。
喜欢跳舞的,甚至在客厅装了一根钢管,方便随时起飞。
有些人家中空间实在局促,却又难以割爱,会把眼下用不着的东西或收藏品找个地方寄存,不定期去欣赏把玩。
“迷你仓”生意在香港红红火火。
因为储存东西的成本甚至比买东西花的钱更夸张,所以东西不一定要买新的。
只要用心找,二手、三手甚至N手的选择很多。
比如我家那个55寸的液晶大电视就是在网上免费淘到的,叫个Gogovan把它带回家,真香。
盘点起来,我还买过很新的抽湿机、全新未拆封的护肤品……
有一次,我看中一架二手钢琴,琴不要钱,运费一大把,想想还是算了。
当然,除了“拿”也有“给”,我们曾把九成新的家具送人、捐或卖出一些品质不错、但自己用不着的东西。
说到这里,要吐槽一下香港竟然没普及家居垃圾分类,基本靠市民自觉。
虽然扔垃圾很方便,但完全不分类就送去堆填区,很不环保。
好在公园、运动场所、文康设施、部分屋苑会放置三色垃圾桶。
衣物回收箱,纸张、塑料、玻璃这些可回收物总算有个去处。
“回收利用”的概念在香港还是有人认同的,只是以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
此前有人发帖称在半山豪宅的垃圾桶边上捡到一包干净的大牌衣物,包括爱马仕,引得不少人去“蹲点”捡垃圾。
一些慈善机构会接收企业和个人捐赠(食品、洗护用品、贴身衣物、婴幼儿用品、餐具等除外)。
有的写字楼也会在春节后回收利是封、中秋节前后月饼慰问低收入人群。
香港居,大不易。
由此我们也感悟出不少生活智慧:几十万一平米的房子,能多留出空间就等于赚到了,何况“家徒四壁”的家更清爽自在。
“蜗居”在香港,不知不觉练就一身“捡破烂”和“断舍离”的本领。
由衷觉得:无论住得宽敞还是紧凑,东西便宜还是贵,把资源循环利用起来就好。
既能减少浪费的负罪感,给钱包喘息的机会,也算是给环保出了份力,何乐而不为?
祝大家都能三面下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香港体验官(ID:ExperiencehkGPQ),作者:海的干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