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顾华阳(ID:huayang-gu),作者:顾华阳,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很多人已经知道,碳是二氧化碳,但可能并不知道我们是如何获得碳排放量的。事实上,它不是实地测量出来的,是根据生产原料、流程计算出来的。而至于碳中和的钱要怎么挣,可能大家也还在迷茫中。
写这篇文章,是想分享一下我对这个市场的理解,也想抛砖引玉,听到更多大家对碳中和市场机会点的思考。
我2015年开始关注碳中和,这些年里,眼见做碳核查、碳中和咨询的朋友越来越忙,但针对碳中和其它项目的投资却并不怎么热。
一个已经投了碳核查公司的投资经理说,他们之所以投,是响应政策,丰富投资组合,并没有很看好。每年都会有第三方公司接政府订单,去目标企业核查碳排放量。这是个不错的生意,但问题在于,全国的碳核查是在差不多时间同时开始的。于是,核查季人不够用,吃不下订单;非核查季没业务做,养不起核查员。
一个碳中和行业研究员的观点更朴素,吃饭都困难,哪儿还有空谈环保。他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但是恰恰相反,我一直都不觉得碳中和是吃饱之后考虑的环保话题。它之所以拥有这么高的战略地位,是因为它本质上是能源自主问题。
美元—石油霸权
最重要的能源—石油,中国2021年进口了5.13亿吨,占全国需求量的72%,对外依存度极高。
买石油,要用美元。用美元就会受制于美国。用美元的国家,都在为美国印美元买单,“美元加息 - 美元回流 - 被投资国资产价值下跌 - 美元重新回来抄底”就是典型的美元剪羊毛大法。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美元霸权的保证是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霸权的保证是石油。有人说,基辛格最大的功绩是让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卖石油,只收美元。
虽然2022年3月,沙特在考虑卖原油给中国时表示可以接受人民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的重要成果。但它背后有两个原因不可忽视:第一、中国每年买走了沙特25%的原油;第二、中国和沙特从2016年就开始了漫长的谈判。
人民币买原油当然是解法,但美国不会答应,所以沙特何时、接受多少人民币仍是个未知数。更直接的解法是,中国降低对石油的依存度,同时大力发展自己具有技术优势的光伏、风能,既降低能源依赖,又推动产业迭代。
燃烧,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来源。所以,碳中和最直接的导向是少用化石燃料。直接卡能源供给肯定不行,但通过限定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多了可以卖,缺了可以买,不仅能促使企业以最优成本寻求清洁能源,还可以培育一个繁荣的金融市场,带动就业,产生财富。
碳汇交易与开发
二氧化碳经过吸收、认定后,可以被交易,这种可以交易的二氧化碳也被称为碳汇。高能耗行业,比如电力、钢铁是最先受到碳排放限制的,也是最重要的碳汇购买者。一方面,工艺、原料改进需要时间;另一方面,碳价还比较低,直接购买指标成本可控,广东碳交易比较活跃,价格比其它市场略高,但每吨碳也就在80元左右。
什么人在卖?
一类是囤货的。2015年广东的碳价格十几元一吨,现在七八十一吨。买了就趴着不动的话,现在也是500%+的收益了。据业内消息,2021年诞生了首个通过买卖碳汇年入过亿的个人。除了个人,也有企业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从事投资。
一类是专注碳汇开发的。开发碳汇和挖矿很像。举个例子,树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把一片荒地变成树林,就会产生额外的二氧化碳吸附作用。如果再满足产权清晰、面积足够(一般来说1万亩以上)的条件,那就可以根据国家认可的计算方法,获得碳汇权证,进入碳市场交易。
除此之外,比如把二氧化碳捕捉、封存,也能开发出碳汇。这一块,硬科技创新是可以长期关注的。
有个团队做了一个项目。某欠发达国家的居民做饭需要砍树生火,他们免费给居民升级了炊具、燃料。因为升级后可以不砍树,而没有被砍的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这个行为能开发出碳汇。碳汇卖给高耗能企业,所得利润不仅覆盖了炊具迭代的成本,项目本身也做到了盈利,真是一举多得。
这种项目本身很酷,但是对碳汇开发能力的要求很高,需要了解现存方法学,并且有优异的落地执行能力。每次和碳汇开发专家聊天,都感觉见识到了认知之外的全新世界。
提及碳汇,可能会有人说“这是十年前玩剩下的,没机会了”。诚然,大型水电、风电、森林肯定没机会了。但科技在进步,方法学在迭代,碳汇永远都有机会。
碳中和SaaS
每个公司大概都有SaaS,用于打卡、聊天、在线文档等。SaaS的优点是有乙方统一提供维护升级,标准化程度高,所以价格也比单机版、定制版软件低。
如果碳中和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中国能源革命,那么碳汇价格还将有很大上涨空间。除了专注投资、开发碳汇外,碳中和SaaS也一定会慢慢成为刚需。
SaaS在中国不好做,客单价低、定制化要求高等因素都导致SaaS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质疑,因而不那么受到资本青睐。但那是因为很多信息系统的外部性较弱,而碳中和这种必须全国大市场一盘棋的事情不一样,它对标准性、即时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特别适合做成SaaS。
企业每年的碳排放量由第三方公司核查后上报,这种节点性依赖的流程比较容易滋生信任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容易腐败。上一轮碳核查中,已经出现了核查公司收钱改数的违法行为。
第二个问题是容易夸大碳排放。复查如果发现排放报小了,核查公司会面临合规质疑。所以如果企业对自己的碳排放情况不够了解,碳排放就很容易被夸大,从而导致减排成本上升。
所以,更准确的碳排放监测与上报系统必然会是信创领域的一个机会点。
除此之外,面向企业的碳排放管理SaaS也会是一个机会点。目前,碳排放管理系统是有的,但不是SaaS,究其本质,是个本地化大Excel。排放因子来源于成熟的方法学,关键数据靠企业手动输入,软件开发的工作量大多花在了数据可视化上。
粗糙的本地化、大Excel式系统并不能真正优化、迭代企业的生产、分销流程。
所以,或是解决数据的自动采集问题;或是基于数字孪生,进行持续迭代,帮助企业找到最佳减排路径;亦或是利用碳汇开发的专家系统,开发出产业中的碳汇,都将会成为碳中和SaaS领域中的重要机会点。
个人碳减排
中国有10亿移动互联网人口,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想放弃如此巨大的to C场景,碳中和也不例外。
但是个人碳减排项目难度也不小,中国并不是一个to C友好的碳中和市场。中国人既不需要砍树烧饭,也没有人均大马力油车,所以个人的碳排放量在全世界处于低水平。
哪怕一个人过上极简生活,所减少的碳排放也就值100多人民币一年。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个人碳减排项目较难给到参与者足够的现金激励。
正因为这样,目前市场上还没有靠谱的个人碳减排项目。
但最近很火的Web 3也许能给个人碳减排提供一些新解法。
第一,全方位记录个人碳减排数据。在Web 2时代,买咖啡选择自带杯、放弃油车改坐地铁、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行为比较难被记录。但基于新的技术和产品,这些不仅能被记录,还能汇聚一群人的碳汇后统一兑换。
第二,兑换什么呢?比如可以赠送NFT数字藏品。现金不高,预期来凑。毕竟,金钱不是唯一激励手段。
如果想的是低碳换现金,那路可能越走越窄。但如果低碳的奖赏是在Web 3的一幅藏品,元宇宙的一块地呢?把娱乐性提上来,说不定碳中+Web 3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市场。
结语
整体上,我觉得碳中和并不是一个环保问题,也不是一个政策红利问题。它是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必须做的一个事情。
虽然上手门槛不低。但它的机会点也是清晰的。交易里面有碳金融,开发里面有硬科技,企业服务有一个坚实的SaaS市场,to C市场里面有元宇宙、Web 3。
这么看来,碳中和里待挖掘的金矿还真不少。
希望以上的一点思考能给朋友们一点启发,也希望能引出更多怎么在碳中和领域挣钱的想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顾华阳(ID:huayang-gu),作者:顾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