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原文标题:《高失业率下,青年人该何以自处?》,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首先要说在前面的话:我是一个很讨厌说教的人,所以这个并不是什么成功的秘诀,也不是什么人生的诀窍。这是我自己在过去很多次失败经验的总结。有一点我自己感到很自豪:我经历过很多惨痛的失败,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活着。
在这些失败的过程中,我踩过很多雷,有些是因为无知,有些时因为自己作死。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不管是当时看起来多么吓人的错误,多么可怕的局面,在时过境迁之后,都会变成平淡的回忆。甚至在很多年后,你会感激有这么一次经历,否则日子就太平淡了。
一
首先,就业情况会好起来么?如果好转的话,那些行业更好一些?
短期要好起来估计不容易,一方面,中国的青年人失业率增高,是一个持续了几年的过程,并不只发生在疫情后。我们日常的观感里面,也是说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
如果我们把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拉出来,这个图有一个更好的解释。
可以看到,务农的人数是逐渐减少的,从我们城镇化开始之后,要想重新务农就不容易了。
我们工业就业人数的见顶发生在2008~2015年间,也就是说,2008年之前,中国超级周期还在的时候,我们持续提供工业的就业岗位,然后在供给侧改革开始前和开始后,工业的就业机会开始降低。
服务业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吸纳了很多的就业,直到疫情后,对互联网游戏、教育传媒行业的下行和今年消费的低迷。
那么站在2022年5月份往前看,情况会好起来么?
首先要指望服务业在2022年挑起就业的大梁并不容易,一般来说,收到疫情而降低的消费,即便在疫情结束后也不会马上复苏,按照过去的经验,即便要想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不算增长),大概也许要2~3个季度,对2022年的就业来说帮助不大。
今年唯一有钱的就是制造业和基建投资。但这不是广大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当然,我觉得今年本着谁有钱谁先顶上的原则,他们肯定要发力的。
所以我不想安慰大家,今年确实是最难就业季之难中难。
如果稍微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就看明年的话,我倒是觉得情况可能会好一点,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对服务业的压制目测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倒不是因为观念的改变,而是2021年当时那个改革服务业的设想,建立在“窗口期”的概念上。而现在窗口期过去了自然掣肘也就更多了。
第二是我自己觉得这一次美国的潜在萧条和潜在降息,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很有可能是长期里面最后一个时间窗口了。我们在过去20年积攒了大量的债务,这些债务以前都是指望利率不断下行,不断借新偿旧。比方说2008年借的10%的利息的债可以在15年用5%去续作。
如果未来低利率环境慢慢离开,大家要开始用通胀化解债务,那么最理智的策略就是在利率的低点上一笔足够大的杠杆。然后再通胀环境里面不停用通胀后的现金流去偿还低利率。
好在美国的零售数据确实垃圾,利润率下得很快,萧条确实可能不远。
简单来说,指望情况在今年下半年突然好起来几乎不现实,但如果12个月内美国萧条了,会有人上杠杆的。
当然说到这里,房贷利率的问题是它现在依然太高了,我觉得在现在这个情况下,除非房贷利率回到租金收益率附近,不然不会有人去接盘的。
二
上面是短期的问题,在更长期的时间里面,选择自己的事业永远是一个人最难的抉择之一。对此我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和踩过的雷。
我主要想说两点:
主观来看,什么是一个好工作?
客观来看,什么是一个好工作?
先从主观来说,我觉得一个人逻辑上来说,只有三种工作会成为你考虑的对象:
喜欢的工作;
赚钱的工作;
不得不做的工作。
我知道有无数鸡汤会告诉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赚钱的工作,但有些时候,你被迫做一些自己不得不做的工作。
我也有过这种经验,当时我毕业后在一个国企负责看海外的项目。事后想起来是挺酷的,我去了很多地方也有了很多美好的记忆。但当时的我一点也不喜欢每天去做大量的文书工作。我觉得没有自己的创作空间。我觉得我应该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或者更简单来说,我觉得这种工作一眼看上去就没有未来,虽然长辈们会说肯定会有收获。但我当时不理解。
但在那段时间,我有两点收获我想分享:
1.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如果不是绝大部分人的话),都做过一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当时的我经常读一些名人传记,然后我发现在很多人的传记开始,都有这么一段类似的话“他当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做XXX”。然后我意识到,那时候我的沮丧,有些时候不对对于工作本身的沮丧,而是担心自己没有未来。
但其实没有那么糟糕,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在持续的高潮当中,总有一些时候是不如意的。要善用你的沮丧,我咨询过我爸爸,我说他当时在文革中被发配工厂是如何一个心情。他说当时他的愿望就是想做一个电工,为了做一个电工他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渐摆脱了沮丧的心情。
2.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是懒惰和没有行动力的,只要你有行动力、有欲望,你就超越了很多人。困难的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困难的环境往往让你失去行动的动力。我对当时的自己做过很深刻地剖析,我问自己,我到底是不想努力,还是担心努力后依然无法取得自己的成果,导致我发现自己原来是个沙雕。我发现可能后者的因素更大。我花了很久时间克服这种心理。到今天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一个不停努力的沙雕。
所以在主观选择工作上,我觉得什么到底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赚钱的工作,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凡尔赛,有点像:如果王心凌和蔡依林都想和你连麦,你选谁?人真正难的是在做一些不得不做的工作的时候,怎么从那个状态里走出来。
当然,如果有一天你可以选择蔡依林和王心凌的时候,我还是建议你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只有很少的幸运儿,喜欢做的工作可以一开始就赚钱。但大部分人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都可以走到很远的地方。
三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判断一个工作是好工作,无论是你选择做一个不得不做的工作,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做一个赚钱的工作。我们都要对工作本身有一个评价,到底这是不是一个好工作。
我有两个标准可以分享,比较巧合的是,这两个标准是有些互相矛盾的,所以导致我心目中的好工作非常少:
好工作的评价体系是客观的,可量化的,可迭代,可改进的。
好的工作往往可以通过时间来积累技术壁垒。
第一点是因为我发现有太多的工作,都是主观判断的,比方说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它的判断标准,好坏的判断是由人主观决策的。这个是不好的。
但比方说如果你生产一个发动机,他的功率、能耗、重量这些东西,是可以量化的,也是非常客观的,在评价一个工业品的时候,很少有人说,我不喜欢潍柴的发动机,因为公司名字太难听了。
在第一点上,制造业,第二产业要比第三产业要好。
第二点就比较有趣了。在我经历过的各行各业里面,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90%的人都觉得自己是最聪明的20%那部分人。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能力是高估的。所以很多人会高估了自己对于系统的重要性。
而且对于制造业来说,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告诉的技术更迭和以成本为导向,可量化可改进的评价体系让技术壁垒非常难以积累。比方说你生产螺丝生产了40年,然后突然来了一个工业机器人,这时候你是没有办法去与之抗衡的。
第二点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你去看看你所处的行业到底是否尊老,越尊老的行业,发展越慢,技术迭代越慢;越落后,但对于从业者越友好。比方说你经常看到70岁的经济学家,60岁的画家和厨师。
你就这么想吧:一个工作你每天做每天做,如果要做十年,你最好选一个十年后可以积累技术壁垒的东西。工厂里面,你说你是一个有20年经验的泥水匠,你可能也不一定很值钱,但如果你是一个有20年经验的焊工或者电工,那就好很多。
所以有些时候,如果你要做一个事情,最好找那种需要很多年才能取得成绩的事情。这样你才不算荒度时间。反正时间都要过。
相信聪明的读者看到这里就会发现,如果一个东西,可迭代、可量化、可改进,那么它天生就很难积累技术壁垒。反之亦然。
尤其是,如果你被迫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时候,你怎么去找一个既满足条件一又满足条件二的东西。
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果不能两全,先选择符合条件一的工作,先尝试做一些有实际量化标准的工作,这个标准很宽泛,你写公众号涨粉多少、做视频播放量多少、你计件工资多少、你的投资回报率多少都可以。
先保证自己活下去,第二点其实很多时候需要一些个人的性格加持,所谓的壁垒其实与个人的特色息息相关。只不过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容易体现自己的特色而已。
比方说你做一个钳工,你说你有一套以自己命名的钳工方法。这个听起来就不太有趣,但你做一个舞蹈家,你说你有一套以自己命名的舞蹈动作,那么这个可能就值得看看。
本质上,把一个标准化的东西,用个性和自己的特色,积累出属于自己的壁垒,这其实很像我们的人生。我们人生就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从生到死大部分人寿命都差不多,但怎么积累出自己的特色,就值得思考了。
四
综上所述,我想说的有三点:
失业率情况一年后可能好一点,但短期似乎没有很强的改进驱动力。
如果你被迫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要怀疑自己,也不要自暴自弃,错的可能是这个经济周期而不是你,很多时候人一生总要遇到下行,你只是在毕业的时候遇到了,其实中年遇到或者老年遇到一样有本难念的经。
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先尽量选择有量化标准的工作,这样不容易被PUA,有条件再选择可以积累技术壁垒的工作。如果两个都做不到,先活下去,很多时候人一生都是跟着经济大潮潮起潮落,成功了不一定是你自己多牛X,失败了也不是你自己多傻X,活下去,坚持住,等到经济好起来,或者阶段性好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以前很多不敢想的东西都可以实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