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5-30 13:43

美国经济走向“硬着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巴伦周刊 (ID:barronschina),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哈佛大学道格拉斯·狄龙政治学教授),编辑:郭力群,原文标题:《曾精准预测高通胀的经济学家:美国经济将“硬着陆”》,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为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国城)


美国经济是否正走向“硬着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说“不是”,他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5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美国经济很有可能实现“软着陆”。


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则肯定地说“是的”,而且还加了惊叹号,他是这么解释的:


“如果回顾历史,你会发现在所有通胀率超过4%、失业率低于5%的时期里,美国经济在接下来两年里都陷入了衰退。”


萨默斯的这一判断对投资者和决策者很重要,他得出这一结论的推理过程也很有指导意义。 


一年前,几乎没人预见到通胀会这么高。


拜登政府的经济团队、美联储主席和委员以及经济预测人士当时的预期是,来年一年通胀率将继续保持在之前一年的2%左右。


曾在克林顿总统任期内担任财政部长、在奥巴马总统任期内担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的萨默斯则不这么看。


2021年2月4日,萨默斯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意见相左的评论文章,他预计拜登的新刺激计划将“引发一代人以来从未见过的通胀压力”


白宫首席经济顾问贾里德·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随后回应称,萨默斯“大错特错”。正如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内森·希茨(Nathan Sheets)所言:


“鲍威尔和他的同事们对通胀前景相当乐观。”


现在,所有人都看到了后来发生了什么。


2022年3月份CPI上涨了8.5%,是1981年12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4月份8.3%的涨幅也依然很大,尽管经济学家对于通胀是否终于见顶的看法有分歧,但普通美国人感受到物价上涨压力没有消失,低收入工人的实际工资正在下降,汽油、食品和基本生活用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令美国各地的家庭“压力山大”。


2022年3月28日,拜登向国会提交了2023年国家预算,预算额是根据未来一年4.7%的通胀率计算的。


萨默斯是怎么样推算出他对通胀的判断的?我们首先可以从经济模型来看。


2021年5月24日,他在《华盛顿邮报》上写道:


“美国人在疫情期间积累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储蓄,消费者需求激增;美联储预计到2024年维持利率基本为零的政策;国会通过了大约3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方案,这些都是导致通胀压力上升的因素,出于政治考虑的过度刺激最终导致了政策失误。” 


不过,虽然经济理论为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了线索,但萨默斯认为,他和其他人不一样的结论主要来自历史


萨默斯最近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研讨会上接受记者斯蒂芬妮·弗兰德斯(Stephanie Flanders)采访时说:


“从经验主义角度来说,我们唯一要学习的就是历史,我喜欢思考历史上的相似之处,然后思考当前形势在哪些方面不同或相同。” 


萨默斯在进一步讨论他的方法论时说:


“我们现在经历的通胀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非常类似。在20世纪60年代,政府实施的过度刺激政策加剧了通胀,欧佩克的成立加剧了这一问题。我们现在的处境也类似,过度刺激的政策与俄乌冲突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


萨默斯加入了越来越多尝试通过历史更好地理解未来的学者和决策者的行列。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笔者在2015年对“应用历史学”的定义是,尝试通过分析历史类比和先例,阐明当前的挑战和选择。经济学家迟迟没有加入这一行列,但萨默斯成功地利用历史提高了对未来预测的胜率,这无疑将引起其他经济学家的注意。


佛格森在4月份胡佛研究院(Hoover Institution)的一次讨论中特别指出了萨默斯对历史的应用:


“萨默斯是对的,在形成自己的观点时,他的思维既像一个历史学家,又像一个经济学家,他当时通过过去的类比得出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将面临高通胀的问题,而很少有经济学家、包括美联储预见到这一点。” 


现在,萨默斯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未来提供线索,他预计美国经济将出现“硬着陆”,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这意味着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和利率飙升


萨默斯从历史中得出了一个有启发意义的概括:


“如今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在过去出现当下这样的情况时,没有‘软着陆’的例子。”


如果他的分析被证明是对的,那么现在的问题不是美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而是什么时候“硬着陆”。


虽然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和意外,但笔者预测,未来将有更多的经济学家通过应用历史学来照亮前方的道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巴伦周刊 (ID:barronschina),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编辑:郭力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