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姜峰(财经作家,万德福文化创始人,和君咨询合伙人),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人生如秀
深圳时装周,头排观秀者的黑色口罩,成为了疫情时期独特的时尚符号。旧工厂改造的艺术园区,昏暗灯光下,大幕开启,模特清一色的齐耳短发,如同鬼马精灵般,在跳跃的音符中扬长而过。
人生的魔幻时刻,随时可能上演。
秀场离开的下一秒,家人入院,我走进医院的病房陪护。空旷的走廊里,医生护士组团结队出场。没有了秀场的馨香,伴着消毒水的余味,大夫白色长褂,永恒的经典款,护士淡雅粉,保洁温柔绿,都是柔和的莫兰迪色系。她们头戴蓝色细织物水桶帽,走入一间接着一间的病房,像极了一个接着一个品牌地换场。
当设计师画完草图,精选面料,穿针引线,缝制华服,着于模特身上;当护士拿起针管刺穿皮肤,血液如流水般落下,也似完成了一件作品。
从秀场穿梭到医院病房,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高光只是片刻温存,你只能在自己生活的秀场里,选择各自挣扎或者精彩绽放。
人生,仿如就是一场秀。
二、周期往复
从秀场的极致繁荣到医院里的痛苦凄凉,我想到了周期。周期是什么?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多次重复出现,其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就叫做“周期”。所以,你会发现,我们所身处的自然界,所经历的天道轮回,可谓万物皆是周期。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说,有一个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
在道家思想中, “道”是万物的根本,春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计然是老子的追随者,他把老子的天道思想应用在了经济学领域,根据天体星象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十二周期循环理论”。一代商圣范蠡是计然的学生,范蠡不仅深刻领悟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是把十二周期循环理论应用到商业领域最成功的人。
“十二周期循环理论”究竟说了什么呢?
例如:“岁在金时,就丰收;岁在水时,就歉收;岁在木时,就饥馑;岁在火时,就干旱。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
一般说来,六年一丰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等等。
按照这一理论,范蠡就在丰收的金年里低价收购粮食,在歉收及饥馑的年景里陆续售出,同时购入木材。到了火年时节遭逢大旱,道路平整易于车辆奔行,所以造车的利润很高,而陶朱公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他收购来的木材全部用来造船。
当人们讥笑他不识时务的时候,旱年之后随之就是大洪涝,别的商人措手不及,根本没有时间临时改车造船,而范蠡家里事先造好的船只,则是以很高的价格一售而空。
这些在今天看来,并不是什么太神奇的独门秘笈,已经是现代经济学总结出的必然规律。而当时的范蠡无疑是熟练掌握了这些理论,并进行了有效应用,才能遇事不慌,逆势而行,不追热点,不急不缓地提前布局。所以他每次归零,又都能重启,散尽家财还复来,无疑是掌握了周期规律的财富密码。
而在西方,《圣经》中也讲到了7个丰年与7个歉收年的故事。法老也一定很清楚长久依赖尼罗河水量每年的高低变化,以及类似经济周期的形态。
在世界经济周期运动中最长的周期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892年出生在前苏联的康德拉季耶夫,把周期理论应用在经济学中。1925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经济生活中的长波》的文章,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个理论——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他认为这种波动周期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决定的。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天干地支,60年一甲子,循环一次就是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840年、1900年、1960年、2020年,每个新的周期都由庚子年开启。起始之年,伴随着大变,都会有些大事发生。
在中国,让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走进大众视野的是原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他将康波理论在金融市场应用得炉火纯青,2007年成功预测次贷危机,2013年提出房地产周期拐点,2015年成功预测了全球资产价格动荡,并在2015年11月预言中国经济在2016年一季度触底。
他同样用此理论指导大众进行人生规划和投资,他说:“人生就是一次康波,三次房地产周期,九次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十八次库存周期,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过程。”
如果把这些周期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组成一个朋友圈,我想会非常有趣,康德拉季耶夫或许会拍拍周金涛的肩膀说,“小子,领悟深刻,把康波玩得不错”。
古今中外,经济学家们前赴后继地在探索周期的奥秘,他们在继承也在发扬。在不同的领域,不同应用场景中,在大的、长的经济周期中,又细分出无数小的、短的周期模型,例如基钦周期是存货周期,朱格拉周期则与丹尼斯·罗伯逊所说的资本投资周期相关。
这群为了寻找真理和规律的经济学家们为此而付出的辛劳和探索精神,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不同时代,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他们也要在乱麻里找到头绪,从一个小线头开始,一点点抽丝剥茧,形成一套模型和系统,为学界和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并非周期理论的研究者,只是希望透过这些梳理一些思路,《道德经》与《圣经》 ,康德拉季耶夫的60年长周期和60年一甲子——天命与周期似乎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和巧合。
天下大道,殊途同归,周期循环也因为这些探索者的持续接力,带给我们越来越清晰的思考和指引。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唯一确定的,就是政治和周期的周而复始,既然身在其中,为何不与它共舞?
三、与周期共舞
1. 活得久才能参与更长的周期
当我们老生常谈健康的时候,只有在医院里看到那么多病人时才发现,人是要多努力才能维持原状。保持正常、保持健康,是多么难能可贵。躺平无法维持原状,对于健康而言,只有平日里努力积累体力和免疫力,让自己变得强大,才有更多筹码不被疾病的车轮带下来。
康德拉季耶夫活到46岁,周金涛44岁离开,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泄露了太多天机,所以天妒英才。命运总是这般捉弄人,他们的周期理论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却没能参与更长的周期。
范蠡活到88岁,在古代真算是超级长寿了。巴菲特91岁还神采奕奕地和98岁的芒格开股东大会,他们大部分的钱赚在老年,他们见证周期、穿越周期,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有生之年参与了周期,活着、活得更久,才有在牌桌上的机会。
2. 大周期里的小循环
“拓展你企业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别人还未开始做时,这种时机往往出现在经济萧条期、资金紧张之时,一个在恐惧时期有钱的人是一个聪明且有价值的市民。”理查德·泰德罗,美国商学史最优秀的历史学家在他的《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一书中这样描述。
国家兴衰、经济周期、产业周期、行业周期,每个人都逃不脱。当无常、意外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常态,大周期离我们太远,小周期轮动太快,周期紊乱的时候,我们要试图在小循环里找到自己的节奏。
对于个人来讲,当我们不能把握周期节奏的时候,与其做那个到处抓蝴蝶的空手而归的小猫,不如晴耕雨读、有事做事;无事修炼、知其所长,才能稳中求生、求变。不高估现在的自己,也不要低估未来的你。
对于企业来讲,历史上每次危机都会激发新的成长的机会,此时比对手多一口气,危机走出时才有机会更胜一筹。与其乱了阵脚,不如努力培养自身的能力,战斗力、竞争力,以及稳固的战略定力,在核心优势里找出路,在市场端、在客户端找出路,以危机做为发展的新起点,找到大周期里的小循环。
3. 在周期里创造意外的惊喜
对于周期中的意外,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发现,周期并不是定期发生的,他一再强调,担心人们会夸大经济波动的规律性。
生活里的苦,你越想它难,就越难,你克服它,它就被你制服了。上海金融圈的一位朋友,在朋友圈自嘲是今年最惨的人,钱在股市,人在上海,全家阳了, 但她依旧正能量地开展工作,她用自己正向的力量对抗着周期之变。而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影响,如果多些这样的正向,就会带动和引领更多人的正能量。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信息茧房”包裹的时代里,人很难在抛开扑面而来的混乱信息中依旧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会有人跟随着蜂拥而至,让一点点星火都迅速燎原、发酵。
不确定的时代,需要我们能保持拨云见日的能力,乱时内省的能力,以及管理情绪的能力。夏虫的周期是一个夏天,那是它生命的归宿。生老病死,人生中的意外也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周期。
而选择怎样活,却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周期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就像我们常说的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这会有机会让我们在周期里创造意外的惊喜。
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描述的那样:“周期并不像扁桃体那样,是可以单独摘除的东西,而是像心跳一样,是有机体的核心。”每个人都逃不开的周期,就如同这人生的秀场,灯光开启,你就要出场,谁都无法预测前路,但就像医生,他们总要找到办法和方案去解决问题。我们也一样,目光朝前,昂首挺胸,踏实走好每一步,遇山开路,遇水架桥。
当然,也要走一步看一步,像秀场里的新品一样,顶多在夏季出个秋冬款,越是不确定就没法预测太远的未来。可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自己把握,你可以预设自己的状态,无论经历什么都有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都有健康的身体去回应不变的自然法则。
人生如秀,既要永不止步,也要在周期起落里笑着走下去,即便转身,也要留下华丽的背影让人回味!
参考资料:中信出版社《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拉斯·特维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