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6-10 07:20
星辰大海在追赶,人间烟火同样要珍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翔哥有话要说(ID:xgyhys1212),作者:科比爸,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几个月来,所有人都在讨论经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莫测,本土疫情波折反复,“稳经济”显得时不我待。

 

中国经济的确面临着巨大的短期压力,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可能也不容忽视。都在说要“高质量发展”,都在谈防止外生冲击内生化,都在谈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竞争压力,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是什么呢?


阅读世界经济史,越来越感受到:国与国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公司的竞争,而公司必须解决有效需求或者创造有效需求,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竞争力不仅来源于科技创新,还来源于组织体系、营销体系和可扩展、有利于上下游的“利他”主义。现在决策层讲,稳经济就要稳市场主体,公司就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而先进公司带动的产业生态,就是一个国家经济最重要的底盘。


支撑美国硬实力的,不仅是12支航母编队、核武库等,还有谷歌、苹果、亚马逊、IBM、洛克希德马丁、雷神、高盛、强生、可口可乐乃至麦当劳、星巴克、李维斯等等一大批公司,它们不但构筑了美国的硬实力,也构筑了美国的软实力。就拿现在来说,俄乌冲突到现在,美国还没有出兵,但金融、经济制裁下,大批美国、欧洲公司撤离,就重创了俄罗斯经济。

 

在全世界局势愈发复杂的时候,人们会愈加发现本国有强竞争力公司的重要性,更加试图削弱别国企业的竞争力,扶持本国企业。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回顾这四十年,即使战争时有爆发,无数生灵涂炭,但总体上各大国都显得克制,大国与大国之间是尽量避免兵戎相见。但是,大国与大国之间的“贸易战”却时常发生,从日美贸易战到欧盟与美国多年的贸易摩擦,为汽车、客机、钢铁等等产业间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较量。

 

而大国对大国之间,乃至全球性大国对区域性大国也更倾向于通过经济、金融制裁来施加压力以达到想要的结果。而这些压力的底气,正是人家有成百上千强竞争力的公司以及背后成千上万中小企业构筑起的经济实力。


当依靠武力获得地缘安全缓冲区越来越不被接受的时候,可能通过帮助公司们实现“惠及全民的经济增长”、“从规模经济到创新推动”、“可扩展的外溢”更能增加一国的实力和影响力。


一、起步

 

中国经济的现实可以用四个字形容:矿少、人多


资源少就意味着中国无法像中东、俄国那样单靠卖资源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人多就意味着即使有再多的资源平均分下来也没多少,更意味着庞大的就业问题。其实不单中国,整个东亚都是如此。所以东亚人活得很累,要想过上好点生活,无非就是出卖体力和脑力。

 

但也正因为如此,东亚人从卖体力逐步升级为卖脑力,涌现了非西方世界外的最多创新型公司。而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从“小”做起的。

 

经济最早起飞的日本,索尼公司最初不过是生产家用电热毯的小厂,偶然间接了个混频控制台的单子进入音频行业,看到录音机的市场潜力后,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就靠“忽悠”股东掏了25万日元(当时实属巨款)和日本电气共同购买了交流偏压技术专利,研发了磁带录音机,之后又是all in搞小型化,终于研发出便携式收音机,打开了通往音像行业的市场。当时日本市场太狭小,购买力低,所以不得不一开始就开拓美国市场,与格兰迪赫等当时知名的企业竞争。松下最早是生产灯泡插座以及双灯泡用的旋转式插座的,战后才与荷兰飞利浦公司技术合作做电子。东芝最早是做白热电灯泡台灯的,后来才通过合并、收购,进军重型机械、电子、化学、半导体等行业。等等。


这些都是后来才演变成大型商社。但韩国大企业走的路子则要复杂得多,毕竟曾经是日本殖民地,1950年代后才开始逐渐发展经济,在后来朴正熙政策的扶持下才诞生了一些企业,并不断给予信贷支持,不过这些企业很多都在后来的亚洲金融危机里被淘汰,唯有真正善于经营的几家才逃过周期,在竞争中成长为行业巨擎。


但无一例外,这些小作坊成长为大企业,成为所在国家的骨干企业,产业横跨电子、金融、娱乐等各行业,成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名片。

 

日韩成功的大公司都花费了几十年时间,虽然也有过种种波折,但都离不开国家的肯定。如果说有些许不同的话,那就是越是市场充分竞争产生的强者,市场份额大但也不是“虚胖”,而是拥有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发到营销、组织的强大竞争力,并且这些看似市场份额大的企业,其实时刻都处在竞争里,有无数潜在竞争者可能靠创新颠覆它们的地位,为此它们还是不得不持续研发投入、组织升级再造,招募更优秀的人才。

 

在日韩、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史上不胜枚举。在这些企业的发展过程里,有个特点,就是:最初做的业务看似“没技术含量”,但都心怀远大理想,不断自我迭代,最终成为所在时代的科技公司。


唯有先学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做电热毯),才有利润做有点技术含量的(控制台),然后学习模仿做录音机(掌握音频技术),才有后来创造出消费者新需求的(walkman),然后是技术积累(相机、游戏机),搞明白了半导体,才想着“模拟地球”(索尼、IBM和东芝研发的Cell芯片),有强大的硬件,需要软件需要内容,所以收购音乐公司、电影公司。在电子时代,索尼的发展路径跟IBM在从机械到电子时代的发展路径有不同,但其实也有相似之处,毕竟IBM最早是经营穿孔卡片数据处理设备的,当年谁想到后来它能做芯片。


油气企业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喜欢上下游整合垂直一体,从勘探到冶炼到零售想产业链通吃,尤其需要巨大的资本、矿区有限,进入门槛高,所以这样的“大怪物”出现时,引起了巨大的恐慌,为了充分竞争,“谢尔曼法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也不足为奇。铁路的逻辑也像,这点过去有过论述。


但回头看,真正终结了这些巨大垄断的并不是法案要求的拆分,而是法案保障下的竞争产生的创新。比如飞机、汽车的商用,就终结了铁路客货运的垄断;MP3乃至智能手机的诞生,walkman、CD都被扫入收藏室;Cell芯片是敌不过英特尔的X86芯片,但英特尔的X86在移动设备领域也被高通的ARM扫出市场;在PC操作系统中还占据绝对份额的微软,在手机操作系统里被谷歌按在地上摩擦;谷歌在搜索、手机操作系统里占据绝大份额,但在社交媒体市场里被打得丢盔弃甲;在图文社交媒体领域称王称霸的Facebook、推特,在短视频领域也被TikTok压制。


似乎每个时代都有弄潮儿,上一个浪的冲浪者,下一个浪就可能被拍在沙滩上,所有企业都胆战心惊,不敢有半点马虎,所持有市场份额也罢,受欢迎的产品也罢,都可能转瞬间归零。所以市场上,没有行政规定了“铁帽子”的企业,哪怕一度市场份额再高,也可能变成小众,曾经卖出2亿台walkman的索尼,现在在消费音频领域只是高端玩家才玩的“小众”。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日本有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从企业发展史来看,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日本赶上的是电子、半导体时代的东风,而中国在新千年赶上的是通讯、互联网、半导体制程加快的东风。


现在“互联网”三个字似乎快成了贬义词,与数年前“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时天壤之别。情绪嘛,总是物极必反,过去多热闹,现在反思就多深刻。但是,赞时天花乱坠,踩时打入地狱,都是要不得的。


互联网在中国能快速发展,固然有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终端价格下降等等方面原因,但一个很重要基础是:中国有14亿人口,这是巨大需求,巨大市场。日本人口1.2亿;俄语区有1.64亿人;法国本土6500万人口,法语区超过2亿3千万;德国人口8320万,全球使用德语各方言人数以及德语学习者将近1.77亿人;西班牙人口4650万,西班牙语人口5.85亿;英语母语人口约4亿,其中美国3.3亿,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人口约7亿。


人口当然不是唯一最主要变量,不然印度也是个互联网大国,还要考虑语言、购买力、市场半径等等。但讲汉语的“十亿消费者”确实是中国互联网能快速崛起的原动力之一,庞大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BD、营销人员虽然自嘲是“社畜”,但东亚三国能有经济的成就,都是靠干出来的。武力瓜分世界的时代早就结束,只有靠打拼经济咯。


其实规模效应也是中国其他科技企业快速崛起的基础,比如华为用户交换机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然后自己生产用户交换机、数字程控交换机之后赶上全国乃至全球的光纤、GSM网络建设,强劲的需求支撑着它从用户交换机逐步到后来的麒麟芯片问世。


这在过程中,多少同行被淘汰,产品、技术又经过多少轮迭代组织,流程也经过脱胎换骨,才有现在的样子。

 

这是很多中国公司,包括互联网公司都走过的路,只不过有的是从用户交换机起步,有的是靠IM起步,有的是靠网购起步,有的是生产二次充电电池起步,有的是生产红药水、紫药水起步。


二、进化


还以为互联网是靠找几个“码农”码码代码就能成的,就跟当年微博有人说自己能找人搞掂12306系统一样。

 

现在大家对网购都习以为常,以为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技术,但其实这背后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你轻点购买按键并支付后,手机会将数据信号发出,经过基站传输到服务器,服务器将订单推送给商家,商家配货,向快递公司下单,快递小哥取件,从营业点送往集散中心分拣装车或装机,途径交通网络经过千里跋涉到所在地的中转站,再分拣发往营业点,最后快件交给小哥派送,扫码回传信息告知送抵。


单是处理庞大的数据就需要巨大的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正在改变着大地的面貌。一位前辈在蒙古高原考察时写道,“从怀来到张北,应该还有乌兰察布,一个个大数据基地拔地而起。腾讯、秦淮等等,实现着东数西算、能耗转移、绿色节能、大数据扶贫等等时髦理念。因为动辄30万、50万机柜,一时引无数设计、建筑企业、计算机设备供应企业,乃至光纤网络建设企业蜂拥而至,这一片近高寒之地,顿时变成一片热土。”


挺奇妙的,你的订单数据可能是在蒙古草原上某个机柜处理的,信息发给商家,配货是在深圳某个仓库里进行,而搬运货物的可能是机器人,整个分拣是自动化设备。

 

这算是“东数西算”的最早期版本吧。


这在13年前是不敢想象的。2009年第一次双十一时,全国网购用户才刚突破一亿。当时淘宝商城联合27家店铺,以“光棍节”的名义做了“五折促销”活动,达成了5000万元销售额。第二年,有711家店铺参与了进来,虽然商家们开始提前备货,但9.36亿元的单日交易额,还是超过了预期,不但有宕机,还因当时远远滞后的物流能力,造成了大规模的爆仓现象。


其后这种商家无法及时处理订单、物流公司无法及时送货的现象又出现了几次。随着网购用户、消费品零售总额、网络销售额的井喷,单靠人工肯定是无法处理海量数据、快件的,所以无论是阿里、快递公司还是物流产业链的公司都意识到必须升级技术。


其实早2004年左右,阿里就花很多钱买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应对爆炸式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当时这三家是行业巨无霸,像IBM这种都控制市场多少年了;要做数据库,怎能离得开Oracle;EMC1989年就进入企业数据储存市场。

 

这些美国公司是PC时代的造浪者,统治着全球的信息市场,任何互联网产品都绕不开它们。它们就是美国对全球经济统治级影响力的基础的一部分。


这些公司的发展史,逻辑很清晰,从满足有效需求(计算、通讯)到创造了新有效需求(互联网体系),再到规模效应(美国本土3.3亿强购买力人群)市场集中,利润投入研发获得专利,产品、服务销售(外溢)到全球。美国本身也从公司们的开疆拓土中,获得了影响他国经济运行的“开关”。


虽然淘宝在2004年就从一个单机的传统数据库,到4个节点、16个节点,最后是20个节点,是当时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群,但在2009年强劲的有效需求就超过了IOE的极限,所以那一年阿里云成立,举起“去IOE”大旗,用云计算取代了物理机,同期开始自研数据库。

 

2012年底,淘宝系去IOE完成。那时候依然有人质疑,中国能否做出自己的云计算平台。而现在亚马逊、微软和阿里云排名全球前三。


2009年是个值得回首的年份,也是那一年,华为推出了一款K3处理器,那是中国大陆第一款智能手机处理器,距离它从1991年成立ASI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已经过去整整18年,它的内核采用的是ARM926EJ-S,因为工艺、规格一般,且是专为Windows Mobile系统开发,所以很快就消失在市场,等它再拿出手机处理器Hi3611已经是3年后,这款芯片同样因为高发热和高功耗缺陷,口碑崩塌。如果没有持续天量资金的投入,哪有后来麒麟920崛起的麒麟系列。到2019年10月发布的麒麟990 5G,是世界上第一颗晶体管数量超过100亿的移动终端芯片。


但海思麒麟的传奇也就到此中止了,因为啥,大家都清楚,就也不赘叙。后发国家的公司在科技树上的攀登太难太难了,研发难,设计难,制造就更难,制造背后的基础专用设备、工业软件就更是难上加难。

 

当然,还有继续做下去的。2021云栖大会现场,“平头哥”发布自研云芯片倚天710,此外,腾讯也自研了AI推理芯片紫霄、视频编解码芯片沧海、智能网卡芯片玄灵。


这些成立20年左右的中国科技公司陆续从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的“从规模经济”,逐渐到创新推动,深入到技术的更底层中去,虽然还远远没达到美国同行那种实力,但也别忘了人家1955年就孕育半导体革命,1977年Oracle就成立,1994年就出现Mosaic浏览器,等等。人家获得行业制霸级的地位是建立在美国雄厚的技术积累、多年世界第一的市场基础上的,自身业务也经历过各种调整、升级。

 

有了商业上的实力,技术投入的增加、技术实力的提升将是水到渠成的。就不该对中国公司多点耐心吗?

 

为什么觉得不如意,口碑就要被一踩到底?举个例子,12306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各种宕机崩溃,各家互联网公司纷纷提供技术支持,即使到现在在春运这些高峰时期,仍会租用阿里云、腾讯云的算力支援。我们应该为中国有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自豪,它们是和所有中国公司一道构筑起中国经济竞争力,服务14亿用户,在基建网、网络上形成了全国统一超级大市场,使得中国消费者拥有超过其他同等人均GDP的经济体的服务体验。


大家何必如此恨铁不成钢进行全盘否定呢?


三、烟火


这个统一的超级大市场有多重要?

 

它是无数人的生计所系。


2008-2009年是个有意思的年份。我之前转过一张图,大家能深刻感受到那两年是个巨大的分水岭。无数钢筋水泥混凝土改变了中国大地的面貌,人员流动、货物运输的效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成为了一个奔跑在车轮、轮轨、引擎上的国家,以人均GDP 1万美元的经济水平,享有了超过这个数值的数字化能力、物流效率。


经济的增长当然要靠“破坏性创新”,而不是单纯投入要素的规模不经济扩张。但是“破坏性创新”并不等于只是原创性发现、发明,尤其在现实经济里,原创性的发现、发明还必须经过工程化成为有竞争力的商品或者服务。


比如无论手机还是电容触摸屏、ARM芯片都不是苹果公司发明的,但是是它重新整合设计、制造出触摸屏手机,一举降低了人们使用智能机的门槛,它对供应链的改造,也释放了电子工业几十年的积累储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科学的突破,也是工程学上的创新,或者说工程上的实现并不比科学上的发现难度低。同理,高铁的技术很多也不是中国原创发现、发明了,但是在极其复杂的地形地貌上建设出覆盖全区域的高铁网络,也是工程学上的奇迹。腾讯、华为这些科技公司在服务亿万消费者基础上建设的应用、服务网络、云计算同样也是工程学上的奇迹。

 

全世界也就中美有这样的网络和应用、服务,这绝不仅仅是劳动力要素、资金的投入,复杂系统的建设涵盖了各个学科的门类,需要大量的科学、工程人才,需要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体系,忽视这点是很多国家试图复制中国经济成功经验但做不到的原因之一。


在疫情之后,靠着通讯、互联网、物流网络的发达,中国经济也罢,人民的生活也罢都有序运转,可以上淘宝、京东买东西,顺丰、邮政、四通一达的快递小哥送货上门;可以去美团、饿了么点外卖,骑手送到门;可以玩腾讯游戏消遣;可以看爱奇艺、B站、优酷打发时间;可以用钉钉、飞书办公。等等。

 

你看得见快递小哥、骑手,因为你下单,靠辛勤劳动获得了收入;你看不见的贵州正安县瑞濠村、番禺南村镇、湖北枝江市平湖村、吉林汪清县满河村、湖南龙山县、安徽潜山...无数个中国村镇的卖家,因为你日常所需的购买,得以改善了生活,甚至有伤残人士卖家因此改变了命运。你看得见的是上亿乃至数亿用户同时在线的应用不宕机;你看不见的是贵州、内蒙、宁夏、北京、杭州、深圳等各地的数据中心昼夜不停保障整个信息流奔腾。

 

完善的交通和网络其实也在深化中国经济分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大量的细分产业集群带。如“提琴之都”黄桥、“泳装之都”葫芦岛、“假发之都”许昌、“童装之都”织里、“石材之都”水头。等等。这些都是“小生意”、“小买卖”,但是庞大的产能、灵活的市场意识是足以影响该产品全球供应的。这些产业带也是中国经济的一部分,是无数普通技能的劳动者维系家庭的所靠。


交通不便、偏居一隅的乡村、小镇的农产品、产品能卖到全国、全世界,都有赖于基建网、互联网的双网合一。

 

这些小型甚至超小型集群通过基础设施和互联网连接中国乃至全球消费者,和中国的中型、大型公司一道组成的中国经济“超大规模集群”,在很多人眼里是比互联网公司更不值得一提的“低技术含量”吧,但谁又能否认提升它们的竞争力和大公司勇攀科技树一样重要。


修桥开路架桥搭塔的工程师、工人是建设者;为超级基建工程融资的金融人士是建设者;“码农”、BD、运营是建设者;奔跑在路上的卡车司机、快递外卖小哥是建设者;成千上万的卖家、企业主也是建设者等等。所有人都在为惠及全民的经济增长所贡献自己份内的力量。

 

就拿最古老的农业,有企业建立农业直采基地,在每个区域分销中心都建设数字化的生鲜加工中心,配置自动化的保鲜技术和分级分选生产线,提升生鲜及蔬果质量;京东冷链物流覆盖超300个城市,实现部分农产品24小时从田间到餐桌等等。


这些沉甸甸、实打实的吃饭家伙,哪里虚拟了,身上衣裳、口中餐,古老的中国农业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升级。举个例子,日本的和牛一斤卖多少钱,日本的越光大米卖多少钱、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卖多少钱?


难不成中国的农民就该守着一亩三分地卖低价不成?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品质、原产地品牌标识、品牌营销、“讲更好的故事”,把中国的丑橘、脐橙、火腿、大米提升更高档次,乡村振兴才能从“输血到造血”,更好更快实现增产增收,这需要科技公司、新希望等农牧公司们携手,到田间地头和有志于农业的返乡青年们一起努力。


星辰大海在追赶,人间烟火同样要珍惜。


往更长远的说,因为我们没有丰厚的资源禀赋,只有双手和大脑,所以我们才需要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分工,不断提升自身公司和经济体竞争力,学习别国的长处,努力避开别国的教训,积累技术实力和管理经验。这些实力和经验不但能让公司变得更有竞争力,产品做得更好,也能有朝一日像发达国家的大公司一样,产品和服务卖到全世界,分公司、研发中心、工厂开到更多国家。

 

这种良性的“外溢”,会带来和平,也会带去发展。纵然这一条路很难,但我们还是要期待那样的未来。


30年前今日,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有竞争力的企业是我们最重要的发展成果,我们应当珍惜它们,给它们更多理解,更多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翔哥有话要说(ID:xgyhys1212),作者:科比爸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