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6-12 12:44

成都“营销自己”,过头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指听,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初代网红城市鼻祖又上热搜了。最近萧敬腾在采访中说自己已经在成都定居,大家半开玩笑吐槽“成都变雨都”。



碰巧当天还有另一条新闻,留学法国的成都女孩因为太想家而深夜痛哭:“我为什么要来巴黎,好想回成都啊。”


这网络影响力,在国内城市里可以说是独一份。


社交平台兴盛这几年,国内先后冒出过不少网红城市。有靠新兴产业打响名头的杭州、长沙,也有靠网络梗小火一下的“宇宙中心”曹县、“可汗小国”通辽。但没谁比得了成都,俨然已经从“有趣的旅游城市”变成“最想定居的城市”。


用娱乐圈打比方,相当于网红“飞升”挤进明星堆。


但另一方面,它在网上出现的频率之高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反感。“别瞎吹了”“就是卷都”的争议不绝于耳。


无论你对此态度如何,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


在营销自己这个领域,这位初代网红的确是当之无愧的爸爸。


城市界“安陵容”


很多人分析成都的网红之路,会感慨这座城市实在是运气好——身上标签一大堆,还个个对准互联网时代的偏好。


熊猫、川剧变脸撞上了国潮风;火锅、川菜赶上吃辣潮;四川话迎合了方言梗的流行。年轻人高喊卷不动,它偏偏就以“安逸”的气质著称。


但恕我直言,这简直是对成都的侮辱。什么“大红靠命”啊。论努力程度,它堪称城市中的安陵容。



早在其他妃嫔还以为单靠姿色就可以吃足老本、高枕无忧的时候;成都早已经居安思危,相信“好东西是自己争取的”。


就拿“熊猫”来说,你以为这是天降一个大馅饼,刚好砸在成都头上?


非也。别说陕西秦岭也有熊猫分布,哪怕是在四川省内,熊猫也主要集中在雅安、阿坝等地,成都根本排不上。当年省内各地对熊猫故乡的名头抢得很凶,具体场面可以代入如今有关“名人故里之争”的各地奇葩新闻。



最终在这场大型扯头花比赛中获胜,成都靠得不是嗓门大,而是智取。


给大家讲一个曾让我惊掉下巴的经典案例。


在奥运“五福娃”中加入熊猫形象这个主意,原本是雅安出的。但为啥最后被记住的是成都熊猫?因为在吉祥物公布的第二天,成都熊猫基地就把基地里一只叫“毛毛”的熊猫幼崽,改名为“晶晶”。


大熊猫晶晶。图源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官网。


在其他城市还忙着目瞪口呆的时候,成都又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先是邀请台湾音乐人制作名为《晶晶》的MV,几十天后迅速推出了一个“虚拟熊猫乐团”。这乐团现在看起来都挺时髦,名字是网络语言兼四川话“超口爱”,C位当然是风头正盛的晶晶。甚至拥有自己的专辑,说是最早的“虚拟偶像”都不为过。



乐团的百度词条里,直到现在都写着音乐人是如何在拍摄过程中感受到了熊猫和成都的魅力。



再配合一系列跟“奥运吉祥物原型晶晶”有关的宣传,熊猫这个标签算是跟成都彻底“锁死”。


不同于如今各地抢争议景点,总喜欢讲历史、摆道理,争论谁才是某某遗迹的“正统”。但成都早就已经领悟到了一件事——是不是“正统”无所谓,大众的认知才是最值钱的。


三流营销蹭热点,二流营销跟热点,一流营销造热点。


成都的另一个厉害之处在于,它始终都赶在了流行趋势的前头。


如今游客必打卡的太古里大熊猫雕塑,早在2014年就已经趴在了IFS的楼顶上。


那会国内几乎没有类似的“巨物城市景观”,大熊猫一亮相,顺理成章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


后来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年轻人在舆论中的话语权逐渐强势。打卡文化盛行,猎奇向、好出片的巨物景观,逐渐成为了城市宣传领域的香饽饽。


但即使已经在这个领域占了先机,成都也没有吃老本。论“网红地标”的质量,绝对是排在头几名。


从2020年开始,国内稍微有点旅游资源的城市,都纷纷跟风搞起了裸眼3D大屏。但在微博抖音小红书上,出现最多的还是成都春熙路的那块。


我原本以为是城市名气使然。后来发现很多地方不过把屏幕一装,再在新闻稿里吹吹“科技”“时尚”,就算完成任务。3D视频只有那么粗制滥造的几个,大多数时间里屏幕上还是千篇一律的平面广告片,甚至干脆关掉不用。


而成都那块大屏是有专门团队持续“供稿”的。除了片子多,效果也好。仿佛要从屏幕里直冲下来的宇宙飞船、日常“观察人类”的可爱大熊猫……确实让不少人找到了小时候在游乐园看4D电影的惊喜。




甚至就连商业广告,都做出了很惊人的效果。想想你准备过马路时,抬头发现放大版王一博正趴在“窗口”向你挥手。



虽然最主要还是吸睛,谈不上展示文化底蕴。但对俗气的普通人来说,这些“噱头”已经足够了。


所谓“初代网红城市”,看似天上掉馅饼——其实多半是成都自己“和的面”。


年轻人躺平梦的“样板房”


当然,仅仅是刷存在感,还不足以让成都拥有“人间乐土”的地位。之所以能“网红变明星”,其手段还另有玄机。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把成都当作理想的定居地,很多人会简单将其理解为“在大城市卷不动了,去成都躺平”。理由是成都人多么无欲无求、茶馆文化多么闲适、物价多么低……


怎么说呢?你要真全信了,可谓是既不了解成都,也不了解年轻人。


要说不卷,很多人的老家都是不卷的,没准还不用考虑买房问题。


相比于“清闲”,如今成都形象中最知名的吸引力其实是——时髦。


说直白点,年轻人是向往生活里“有一线城市的精彩,但又不用那么辛苦”。


“悠闲”是成都一直有的气质,那么重点就在于时髦。当别的城市还在发愁如何摆脱“土味”,成都已经完成了名气的出口转内销。


在众多二线城市(或者说新一线城市)中,成都有个非常特殊的点,那就是在国外的知名度特别高。采访外国友人,问他们除了北上广外还知道哪个城市,答案多半是四川/成都。




“成都省四川市”


为什么外国人都认识成都?因为美食多?因为有熊猫?因为有很多国潮标签?


不好意思,其实这也是人家自己努力的结果。


在2010年之后,成都在国际上宣传城市形象,进行过好几波大发力。而且傍的都是顶级流量大腿,俗称哪儿有热闹去哪儿。


2012年伦敦即将承办奥运会,正是全世界瞩目的当口。


成都先是找了一群大学生,在特拉法加广场穿着熊猫服装打太极。之后兵分两路,一路坐上英国的双层敞顶大巴在街上巡游,一路去步行街跟路人“熊抱”。


还找了英国的明星主持人,让四十多名小学生给远在成都的熊猫写明信片。虽然连那所小学校长,当时都不知道成都是什么地方。


南方周末的报道。


《功夫熊猫2》,被很多国内观众看成是四川文化影响力的象征。因为里面出现了大量成都元素。甚至阿宝生父所在亭子旁的岩石上,就刻了都江堰著名景点“青城山”的名字。



但这其实也是跟片方合作的结果。影片筹备之前,成都主动邀请主创团队“来看看熊猫的家乡”。后来成都市长还会见了前来商谈的梦工场首席执行官。


你或许会嫌它”用力过猛“。可不管怎么说,在一个比一个生猛的操作下,“国际化”形象算是彻底打响。


“全世界都爱吃四川菜”“成都帅哥美女惊呆外国网友”“外国人爱上成都茶馆”……反过来又成了国内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去年有个叫《成都出差注意手册》的短片很火,讲的是两个日本员工被公司要求驻守成都经历的一系列奇葩事件。当时不少人甚至以为它是日本拍的搞笑短片。


但这其实是成都当地短视频大赛的获奖作品,两个演员也都是如假包换的中国人——所以说日语时总有点若有若无的口音。



除了观感上的时髦外,这些名气和印象带来了更实际的好处。


比如你会发现相比于同等规模的其他城市,成都拥有更多的“一线城市消费待遇”。


不少奢侈品牌、潮牌都会在这里开一家“大店”。LV年初在店铺里放的这条“老虎尾巴”,就让成都在短视频上又刷了一波存在感。


@设计青年


香奈儿在国内的首场大秀,没去几个一线城市,反而选择了成都。大型演出、漫展,成都也总能挤进名单。


“看满街穿着出位的潮人,包容度和时髦度跟一线城市不相上下。”


“但似乎又能像在老家那样五六点下班,拥有精彩的夜生活。”


这样的成都,变成年轻人的梦想之地,可以说是一点都不奇怪。谁还有耐心琢磨这究竟是真是假。


变“卷都”,成都就成功了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像明星火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丑闻一样,今年以来,成都的口碑似乎渐渐没那么好了。每次又因为什么事情上热榜,总有点不和谐的声音——“请这位老网红别再营销了。”


自2015年至今,成都的常住人口净增653万人,其中很多都是高学历人才。在媒体的报道中,那些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或者不想再卷的年轻人,心中的第一目的地也常常是成都。


图源后浪研究所。


似乎是有大城市的爽,却没有大城市的病。


逃离令人喘不上气的北上广,兴冲冲奔向网上那个“进可逛街买Gucci,退可街边喝午茶”的成都,成了很多打工人注定破碎的白日梦。


网上抱怨成都,槽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并没有网上看起来那么时髦。“所谓基础设施、娱乐场所直追一线城市,只集中在繁华地区。绝大部分城区还是灰头土脸。”


另一个是越来越卷,还是“性价比很低的卷”


之前有读者给我们留言,说自己从一线城市逃到成都,进了一家中型公司工作。结果照样加班到深夜,原来在大厂是麻木的螺丝钉,现在则是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房价确实比一线城市低了不少,但工资水平也跟着降,北漂变蓉漂。


“像我这样的人现在越来越多。高新区凌晨一点还是灯火通明,深夜到处都是堵在剑南大道上回不了家的搬砖人。”



从“过大城市生活,做小城市工作”,到“做大城市工作,赚小城市工资”。此消彼长之下,这座网红城市营销出的“幻梦泡泡”,正在一点点破碎之中。


不过如果站在成都的立场,看到这样的场面大概很高兴。卷恰恰说明人才多。你说一个城市辛辛苦苦做宣传,不就是为了吸纳人才吗?


过去十年,成都的人口增长了582万,仅次于广州和深圳。


增长的人口,也带来了更多资金和产业。2020年界面新闻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成都在3年内新成立企业数达到200万家以上,是全国第一。


年轻人抱怨可选的职位太过基层:看起来名头全是大厂,一投简历不是客服就是审核。成都只会微微一笑:“你去别的二三线城市看看,有没有这么多大厂岗位给你挑。”


在没有龙头企业、经济特长带动的前提下,成都作为二线城市至少做到了各行各业多点开花。目前一些头部公司,也开始把部分核心研发岗安放在成都。


营销、宣传方面的各种神操作,固然会引来一些“不踏实”“不现实”的批评;但也确实会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血液。


如今开始被骂“卷都”,不是成都营销的错,或者说不完全是营销的错。它原本就是在人们逃离北上广的情绪中,承担了一个完美的“接盘”形象。


有已经在成都定居多年的人,说自己依然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慢生活,而经过多年打拼,自己和身边同事朋友也都能拿到相对满意的收入。


如今的很多抱怨,说穿了只是因为“没赶上”而已。


那个“美好的成都”,无论是因为城市本身苦心经营,还是恰好被流量选中。但当它成为下一个让年轻人趋之若鹜的目的地,就注定了不会再是什么世外桃源。


或许我们一开始就不该对这个幻梦抱有太多幻想。因为舒服又赚钱的人生,根本就不存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指听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