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6-13 11:16
“年少不知外企香,现在肠子悔青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贾小凡,头图来自:《实习生》剧照


今年最黑色幽默的新闻,全体打工人都得投它一票:


据英国《金融时报》,国内某互联网大厂在英国的出海业务,因为管理方式过于“狼性”——鼓励加班,工作强度过高,高管声称“不应该有产假”等言论。


企业文化与当地员工的价值观严重不符,甚至被形容为“有毒”,因而引发了一波离职潮。



消息传到国内,网友们的心态可以说是隔岸观火、大快人心:总有人治得了你。


狠狠嘲讽一波之余,更有一种心酸的情绪蔓延——


那种更为“正常”的职场文化,原来是这么普遍地被接受的。但对我们而言,却像是神话一样遥不可及。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近两年的互联网上,外企的职场文化正在重新成为令人艳羡的焦点,甚至让人心态崩盘的密码。


前几天的热帖里,北京女孩自称在小外企月薪1万8、但工作太过清闲。网友只想问:“咱们公司还招人吗?”


爱彼迎宣布暂停中国大陆业务时,网传聊天记录中的裁员补偿让人立刻觉得“我不配同情他们”。



风向又微妙地变化了。


在没有任何一行求职能称心如意的今天,在人们普遍对就业感到疲惫与失望的大环境中——


互联网上不少人,正在重新“眼红”外企。


被虐惨的社畜,对外企“报复性真香”


说“重新”,是因为没记错的话,在2016~2019这几年间,新闻报道与舆论风向唱衰“外企在国人的职业选择中逐渐不再吃香”才是主流。


2018年有报道指出,不少知名外企如英特尔、奔驰、惠普等,正在搬离北京国贸CBD。或去租金更便宜的区域,或直接离开中国。


这一转身的象征背后,是外资企业受到中国市场变化的冲击,经济效益的衰落。数据也显示,外企管培生岗位失去了对新一代年轻人的吸引力。


彼时正值本土大厂崛起如日中天,时代的风口上有无数起飞的优秀青年。


人们唯有在间歇性控诉996的血泪时,才会在“能做到955的企业名单”中,想起这些老牌但不入时的名字。



但2022年,让人流下羡慕泪水的网络热帖长这样——


逃离互联网大厂,进入小而美的外企,整个人快乐得起飞。



近来刷各种求职平台,外企在各种offer比较帖里的存在感也高了起来。


虽然不能和宇宙尽头公务员抗衡,但至少能和高薪私企、安稳国企一战,成为年轻人心中纠结天平的一端。


这两年有报道唱衰两句外企求职,立刻会引起评论区反扑:这都不香,那你说还有啥香?



或许这是一种“报复性真香”。


经过996的毒打后,外企严格落实五险一金、假期多、福利好、不加班等作风,已是大家都默认的基准线。


近来关于“外企有多香”的探讨,已经逐渐成为让一般社畜想都不敢想的爽剧流。


这厢,在外企偶然逗留得晚一点,都要被同事催下班,甚至还要被老板苦口婆心约谈。



那厢,说好的5点下班,4点半办公室就已经人去楼空。


全网最不爱push人、最关心员工身心健康、下班后就立刻失踪的神仙领导,差不多都活在外企人的神仙职场里。



更残忍的是年轻人身上的对比。


互联网大厂的实习生,12点还在回消息、狂赶PPT,是累哭的。外企的实习生,整天连leader都不见人影,是闲哭的。



最为快乐的,当数“由俭入奢”,全方位体会到一种报复的爽感。


我有个朋友,以前做乙方对接过外企,今年一个转身的大动作就加入了他们。


入职第一天时诚惶诚恐,10点上班她9点半就到了现场。结果苦等到10点半,第二个同事才姗姗来迟。


海淀区恢复现场办公第一天,她又是全组唯一一个到场的大冤种。



和外企合作过的人都体会过,一些外企严格遵守休息与假期的工作习惯、死也不变通,有时候能把人鼻子气歪。


过了晚上6点,事情再紧急也满世界找不到人;发邮件赶上人家假期,对不起,天塌下来也得等放完假再说。


但当你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时,心境与处境都完全不同,确实任谁都想说一句:


嘿嘿,这都不香那啥香?



是爽,但可能轮不到最年轻的那批


从这股赞美外企的风向能看出,新一波年轻人对它的想象与需求,已经完全变了。


作为一个90年代早期生人,我印象中同辈第一波对外企最猛烈的崇拜与向往,来自2007年火爆全国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


没背景、有野心的机灵小姑娘,在世界五百强外企里奋斗、钻营成了人力资源总监。姿态未必好看,但重要的是那个明晃晃写在腰封上的时代口号:“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更值得参考。”


在声色犬马的都市中抓住一切机会向上攀援,甚至现在所谓的“卷”都是常规操作。


十几年前,在我国刚加入WTO不久的大环境下,外企象征着与国际接轨的高生产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上升通道。普通人也敢借东风,做点白手起家的梦。


如今,我看人们对外企的憧憬更像希望早日在优质养老院获得床位。


年轻的新人,对险恶世界里的各种压榨和PUA充满警惕,期待着work-life balance,要自由平等尊重享受;年纪大点卷不动了的,想着35岁要是能进个福利好的外企,后半辈子也能兜住底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目的非常明确,在大家交换经验的讨论中,最值得去的外企其实早已悄然划分出了三六九等。


北欧企业是顶级首选,欧洲其他地方与北美其次;日韩公司在外企鄙视链最底端,毕竟东亚三卷王手拉手,打断骨头还连着勤劳刻苦的筋。



然而这种明确的期待,却造成了一种错位:现实状况很难完美满足大家的躺平梦。


首先,最符合大家对“优质外企”想象的大企业本就有限。


名气大、历史久、架构完善、企业文化一流,这样的名企基本都集中在北上。


地域越下沉,越容易踩一个大雷:“假外企”。有的是外企的下设办事处,有的是中外合资小企业(甚至有可能是虚假的),共同槽点是公司组织架构、管理方式都高度本土化。


在各种打工人“上了贼船才发现被坑了”的吐槽里,他们该加的班照样得加,被克扣福利也不会手软,约等于拿着普通私企体验卡。


离人们对外企“舒服有尊严”的想象,差得十万八千里。



到了北上——这两座生活成本最昂贵的城市,外企偏偏又占了一个最尴尬的缺点:


10个外企人,9个人会在说出自家100个优点后接一句,“但是,就是钱少了点”。


这是近年来“外企不行”的话题中,永远无法逃过的痛点:


当大厂已经动辄年薪30万的总包起步,不少老牌外企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比外国人回邮件的样子还悠闲。


十几年前,外企管培生能拿到7~8k月薪甚至过万,妥妥的人上人;十几年过去,这个平均数值依然稳如泰山。


以这个水平,初入北上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先得被昂贵的生活成本撅一跟头。



说是有完善的薪酬普调制度,但涨幅感人。


在外企人的吐槽中,从5%到3%到1%,总有人“调了又没完全调”。


最近一些互联网大厂中层和骨干被报道“只升职不涨薪”的处境,其实在外企的发展历程中,也早已有之。



自然有人说,也不需要那么多钱,清闲舒服就行啊。


跟前几天“月薪1万8但工作没意义”的争论非常类似,但其中有一个要素被忽略了:


这年头,没考公、没回老家,迎着大城市的血泪还选择漂到北上厮杀的年轻人,其实多多少少还有点野心。留在这里的理由,钱途和前途总得占一个。


大厂曾用疯狂的扩张许诺了第一个、甚至全部两个。但对于23~28岁左右的外企年轻人来说,可能一个都捞不到。


中国人的“升职天花板”是行业共识,看看自己的leader十年如一日、也卷不过印度区领导的样子,就知道自己未来十年后可能还不如他。


对个人发展预期感到恐惧的人会抽身离开,得到的便是野心家在一线城市配得上的回报——“待了四五年跳槽去了996公司,4年工资翻了5倍。”



所以想要在最优质、最人性化、最逍遥的外企中一步到位养老,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那些最令人羡慕的又有钱、又有闲的work-life balance神仙生活,肯定是有人在过。可能是没有负债、衣食无忧的本地人,也可能是把握住了有限上升通道的中高层。但无论如何,应该都轮不到最年轻、对未来最焦虑、想要立刻抓住确定性的那一批。


赶不上车的人,次次都赶不上


其实这些年来,一直都有关于在华外企相关报道,指出在薪酬涨幅、职业前景等方面,外企竞争力下滑的趋势。


但随着人们对其最难能可贵的A面的向往太过迫切,冷暖自知的B面,自然就被掩盖了。


在极尽羡慕外企的热帖中,少有人会不识趣地告诉大家,有时一样必须要大晚上和不同时区的外国同事开会,甚至加班到半夜;领教过“宽进严出”的小白,也不会到处说进外企后被自己三脚猫英语水平折磨得想死。


说到这里,完全不是想泼一盆“外企其实也不咋地”的冷水。而是外企并不特殊,当下每一个热门行当的B面的信息差,其实都是这样被视而不见的。


最早大家眼热互联网大厂是座金矿,高强度的压榨不是主要矛盾,直到有人付出年轻的生命;后来向往编制内的稳定,全网不是在考公就是在考教师编,没人有时间思考不同地域、不同岗位能带来的生活,可能千差万别;文科生恨自己百无一用是书生,开始流行“转码”,结果也没人告诉他们,在用人者眼中半路出家的可能并不吃香,以及这份行业里有着思维模式无法适配的痛苦。


A面太稀缺、太令人眼热,B面却才是打工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学会自处的真相。



随着一代人的求职观越来越趋同,一个真相逐渐露出獠牙,而我们唯有苦笑:


人们总是不断地羡慕着,今天哪个行业上升渠道快、明天哪个赛道安稳,仿佛永远在忙忙碌碌赶上一辆车。但奋力追车的人,好像总是同一批没什么过人之处、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普通人。


尤其是一旦趋势明了,竞争也必然会加剧,那么“追”这个行为本身,就会成为新的痛苦。



它那么好,难道是我不想要吗?


不过大家还是愿意相信,赶上这班车,总比在车轮下被碾过好。


越是这样,越不想细究一个问题:激烈的竞争与整体的大环境下,焉有完卵?


《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1》数据显示,外企的税收综合与占总税收的比例,都在逐年下滑;2020年,外企税收总额26679亿元,同比下降7%。



外企退出中国后的裁员等事宜,也因为赔偿做得较好保留了最后的体面。


2016年甲骨文的中国研发中心大裁员时,网传N+6的赔偿额度震惊四座。


在旁人眼中简直爽得飞起,但当时也有很多愤慨的员工拉横幅抗议,痛陈“孩子还要上学”“更需要工作、而不是转岗到国外的机会”。


当时代的巨浪迎面而来时,每一位需要养家糊口的普通人受到冲击的方式都不太一样罢了。


开头那则新闻,说是看着挺爽,其实依然有一种令人害怕、且无法抗拒的强势暗藏其中。


所以也很难说,现在这股将外企当成“新乌托邦”的热情,能让打工人自我蒙蔽并互相抱团蒙蔽多久。


或许人们都是在等,等一个延缓的“处刑”,或是等一个“也许真的有那么好”的梦想成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贾小凡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