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6-13 11:33
“唐山打人”事件中的“流氓”心理画像

专访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马皑。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法治周末报(ID:fzzmb01),作者:郑超,责任编辑:尹丽,原文标题:《犯罪心理学教授为唐山行凶者心理画像   这伙人有共同的畸形价值观》,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6月10日凌晨2时40分许,河北唐山一家烧烤店内,男子陈某志对正在用餐的四名女子中的一人进行骚扰并殴打,后与陈某志同行的多人也参与殴打。案发后,犯罪嫌疑人逃离现场。烧烤店打人的相关视频在网间传播,引发网友对施暴者的声讨。


图为网上流传的“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视频截图


日前,根据警方通报,发生在唐山市路北区某烧烤店的寻衅滋事、暴力殴打他人案件由河北省廊坊市公安局广阳分局侦查办理。该局表示,将严格依法办案,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唐山打人案件”可谓对法治底线的挑战,行凶者为何缺少对法律最基本的敬畏?此案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思考?针对上述问题,《法治周末》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马皑。


“唐山打人案件”的不法、不仁、不耻三维度


《法治周末》:你如何看待6月10日在唐山某烧烤店发生的暴力殴打他人案件?


马皑:在这次“唐山打人案件”相关视频中,仍然能看到当年“菜刀队”的影子。


我对“唐山打人案件”中作案人的精神世界十分熟悉,和这类人打了40年交道。1983年的“严打”是从唐山开始的,当时,作为北京政法学院的学生,我正好在唐山路南区人民法院实习,接触了大量当时的流氓团伙案件。


“唐山菜刀队”在当时是对各种流氓团伙的一个统称。当时这个群体的特点是:欺行霸市、恃强凌弱、寻衅滋事。他们遵循的是原始暴力的丛林法则,而且小错不断,大错不犯,行走于违法犯罪的边缘。


此次发生在唐山的寻衅滋事、恶意殴打他人事件从法律层面讲,为“不法”。这一事件绝对是故意犯罪,如何定罪量刑,应交给法律。从道德层面讲,施暴者为“不仁”。以强凌弱,多人围殴,反复击打要害,对伤者下狠手,孰是孰非,公众已有评判。从伦理层面讲,多男欺女,以耻为乐,此为“不耻”。


网络“江湖文化”推波助澜,存灰色地带有打击难点


《法治周末》:从犯罪心理学角度而言,如今为什么仍然有人缺少对法律最基本的敬畏?你如何给这一群体的心理“画像”?


马皑:现在的社会治理当中,几乎哪个城市都有这么一些边缘人,他们违法犯罪的概率很高。这类人,就是老百姓口中俗称的“流氓”


他们普遍学历不高,生意做得小有成就,有一定社会关系、敢“赌狠”。在这些人的亚文化观念中,受处罚、被追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敢于触碰法律底线,成了他们提升自我价值感,“有胆量”的自我标榜。


他们是否涉黑涉恶,要看他们是否成势。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处于“灰色地带”,属于治安难点。


疫情、竞争、失意,许多不以你我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压力,社会焦虑和紧张呈现加剧趋势。而在崇尚暴力的“越轨者”身上,就表现出日益积累的戾气。这些人一旦做了生意,积累点经济实力,就欺行霸市、搞垄断、强买强卖。他们崇尚暴力,讲面子,讲所谓的“江湖义气”。他们不害怕受到法律追究,更没有名誉上的负担。


和当年“菜刀队”如影随形的,是各种充斥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哥儿们义气的江湖文化,据我观察,某些网络平台有很多此类视频推送:北京江湖一哥某某的故事、东城顽主某某的事迹、沈阳一哥某某等。在此类视频中,各种打架斗殴、欺行霸市、赌勇斗狠、聚众闹事赋予凌驾于法律和公序良俗之上的传说被贴上了“赞歌”标签,为戾气汹涌推波助澜。


在此,我呼吁有关平台加强监管,多为未成年人着想,别再为流量而把江湖大佬们“供于高堂”,让那些本属于黑恶势力的江湖传说成为培养新一代“菜刀队”的教科书。


不建议暴力制止,应继续关注社会治理的深层次问题


《法治周末》:网上有人质疑,此次事件中,旁观者为何没有见义勇为?从心理学角度,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马皑:在我国,尤其在北方地区,酒后寻衅滋事引发的杀人案发生率较高。我认为,不能在任何层面上去指责旁观者,当时在场的人,可以以劝为主,用劝来“降温”。但不建议暴力制止,容易使事件升级,危害结果扩大。


大家能做的就是用手机录像、尽快报警、救助伤者,等公安人员到来后积极配合。


可以说,“唐山打人案件”为我们每个人提了醒。我们要注意自我保护,同时主动守法,揭露违法,监督执法和司法,争取有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遇到“唐山打人案件”类似事件时,务必遵循生命至上原则,要懂得收集各种证据,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我们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法治周末》:在你看来,“唐山打人案件”还引发了哪些深层思考?


马皑:不幸中的万幸是,各种监控视频让我们能够相对完整客观地了解事情的全貌。我们要感谢网络时代,能够把罪恶置于阳光之下,让作恶者有如过街老鼠,同时也让舆论发挥了监督执法的作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许多隐秘的角落里,有多少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我们无法知晓的同类案件?有多少被害人报案时,因为所提供的证据不够充分,让违法者逍遥法外?又有多少遭受过霸凌的普通老百姓在期盼着公正的到来?


对于“唐山打人案件”,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可以作出许多解读。但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施暴者的胆量从哪儿来?这些人对法律的态度、对被害人的态度何以至此?我们的社会治理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社会心理建设还需要做哪些工作?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法治周末报(ID:fzzmb01),作者:郑超,责任编辑:尹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