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整编自《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出版),作者:俞敏洪,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阵子,新东方旗下的东方甄选直播间火了。
发酵的起点是在一次东方甄选清晨直播中,一位长得非常像兵马俑的方脸主播,一边卖牛排,一边教大家英语的视频火了。
大家纷纷赞赏这条视频中主播的乐观积极、诙谐有趣的同时,也被他的才华折服,纷纷讨论老师转行当主播,在直接提升了直播间的“含金量”的同时,也“卷死”了其他主播。
这段视频开启了东方甄选直播间的爆火之旅。直播间的观看人数,从之前的65万攀升到了760万(9~10日),单日销量总额也从一两百万,爆发式增长到了超过1500万。
甚至带动了新东方在线的股价的飙升,在6月10日大涨近40%后,6月13日继续攀升,截止收盘又大涨近40%。
无疑,新东方、老俞和他的团队,又打了一场漂亮仗。
时间回到2021年底,老俞公开表示新东方未来计划成立一个大型的农业平台,将会和几百位老师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振兴事业。
当时,大家心疼之于更多的是感动和祝愿,但前途真的未卜……
半年后的今天,老俞和团队,再次于绝望中寻找到了希望。
人们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好奇,为什么俞敏洪和新东方,总能从绝望中一次次爬起,触底反弹?对于创新,老俞怎么看?为什么新东方的人都很会创业?从低谷到顶峰,从上坡到下坡,对为人之道与企业的经营之道的思考与反思,都藏在俞敏洪的自传——《我曾走在崩溃边缘》中。
做人做事的核心要素: 诚信、坦诚和信任
我觉得做人做事的最核心要素有很多,比如善良、与人为善、有爱心、喜欢去帮助别人,这些都是很好的。但不管做企业也好,还是与人交往也好,有三个要素是最重要的:第一个是诚信,第二个是坦诚,第三个是信任。
这三者是有区别的。
首先,诚信意味着你跟别人做事情时没有任何欺诈,不管是口头上的还是协议上的,不管是两方关系还是三方关系,你都保持诚信,能够不让别人操心,让人相信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说的每一句话不是虚假的,也不是夸张的。
诚信还意味着契约精神,说到做到。从政府体系到我们个人,再到上市公司和其他企业,按道理说,上市公司应该最需要诚信了,因为老百姓花了那么多钱来买你的股票,你不诚信的话就等于欺骗老百姓。
第二个是坦诚。坦诚就是你做事情不是遮遮掩掩,而是愿意直来直往地与人打交道,比如不会绕弯子让人去猜。坦诚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大大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为什么在中国做生意那么累,还常常赚不到钱?就是因为这个过程中没有坦诚,从而引起了交易成本的急剧增加。
最后一个就是信任!信任是一种互相的行为,如果我对你足够信任,借给你钱我都可以不用你写借条;反之,你对我信任的话,你借给我的钱也不用我写借条。
互相之间的信任可以减少很多摩擦,也可以减少很多交易成本。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三点的话,那跟别人打交道、做生意的成本一定会越来越低、效率越来越高。这种低成本和高效率相加就构成了你做事情能够成功的核心基础。
当然,这三点我并没有完全做到。如果让我给自己打个分数的话,我觉得可以打 80 分。所以,我和新东方做事情的成本就比较低。由于沟通成本比较低,效率也变得比较高。
与此同时,我也着力在新东方打造一个透明、诚信、互相信任的合作氛围。当然,这个目标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但是总体来说, 新东方跟别的企业相比,氛围还算是比较不错的。
我还想说的是,即使你本人很诚信、很坦诚、很可信,但是你表达的方式依然要讲究技巧,要让人感到非常舒服。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很坦诚,但却总不留情面的当众指出下属的错误或缺点,把他们说的体无完肤、不留情面。这样结果只会更糟糕。
这样的管理者会导致团队人心离散,内耗很高,这个成本不仅仅是钱和时间,包括很多方面。
所以,做事情轻松、能够迅速达成目的、没有任何障碍,这就是降低做事成本。
而把自己变成一个诚信、坦诚和值得别人信任的人,是达到高效的唯一方法。这是每一个创业者和做事业的人,包括懂得生活的人都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原则。
企业家需要的创新是什么?
创新,意味着打破陈规陋习,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创新意味着在陈腐的土地上,发出新的种子,生出新的萌芽,开出新的花朵。
我曾经读过一篇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是许小年教授在一个论坛上做的演讲,有几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企业家需要创新,而不是发明;需要创造性地组合,而不是从无到有地创造。创新的重点在于创,而不在于新。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创新并不意味着新潮,而在于创造。创新不在于新,甚至可以很旧。
我们一谈到创新,想到的就是“无中生有”,或者认为只要不是现在的高科技,就不是创新。
其实,创新更多来自一种思想意识,不在于发明新的东西,而在于把已有的因素结合起来。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以后,做成一个带动你自己和社会进步的、有意义的事业,并且这个事业可以持续发展下去,我觉得这才是重点。
“创新经济学之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企业家要做的就是把现有的要素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所以他说,创新不是去拿诺贝尔奖,而是创造性地组合现有的要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素,你拥有的要素和知识结构跟我是不一样的。在自己不拥有的范围之内去结合,是没有用的。只有在自己拥有的范围之内去组合资源,这样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6月13日晚的东方甄选直播间,实时在线人数已从一两百人攀升至两万人。教培团队的转岗,试一次完美的资源再组合,一次标准意义的创新。
其实在做新东方的时候,我反复思考一件事情,我拥有什么资源以及我的资源可以怎么组合。
我非常认真地分析了自己的弱点。比如说我的弱点有两个:
第一,喜欢高科技,但是完全不懂其中的原理;第二,做事情不善于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喜欢循序渐进地往前走。
因此四五年前,当科技潮流覆盖整个教育领域、所有教育行业的创新公司都在蓬勃发展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个调子,就是我必须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来推动新东方的发展。
因此新东方曾经继续以线下教育为主,当然这也包含了我自己的判断——我认为老百姓是不可能放弃让老师和学生面对面,促使孩子能够更加专注地学习和全面成长的这样一个机会的。但也要具备可以支持线上教育的技术产品基础。(编者注: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对的,线下教育效果更好,线上教育应对特殊情况。)
我只记住一点,在自己的最大能力范围之内,充分地扩大调动范围,不管什么资源,把它组合起来,变成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才算是把事情做好。所以,我特别不鼓励各位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围去忽悠别人。就算你忽悠成功了,但是没有能力操盘,最后的结果依然是一地鸡毛。
解密:新东方的人为什么会有创业基因?
众所周知,新东方的员工一直非常会创业。
从这几天宣布退出各个社交平台,专心去做AR新项目的罗永浩,到做峰瑞资本李丰和做比特币的李笑来……
据统计,从新东方出去做创业公司做得相对比较出色的已经有200家左右。我觉得这跟新东方的基因相关。可以说,新东方最初的基因就是创业基因。
关于新东方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我从北大辞职出来创办新东方的故事。毫无疑问,凡是来到新东方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希望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俞敏洪。
20世纪90年代初期俞敏洪在课堂上(图源:《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最初,我之所以选择留在北大教书,不仅仅是因为北大是一个好地方,更重要的是因为我选任何一个工作都要过朝九晚五的生活,我对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有一种天生的抵抗心理。
一个人心甘情愿地干事情和被动地干事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其驱动力大小也完全不同。
我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喜欢自由自在的人,在新东方跟我走得近的人,尤其是新东方的中高层管理干部们,一般来说都会被我的这种自由思想影响。这种影响让他学会一种突破,产生一种不愿意循规蹈矩地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这样一种愿望。
同时,我在新东方又非常鼓励冒险精神,这种冒险精神逐渐也会跟创业连在一起。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原来的两个助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我的保安,他们都是从部队转业来的,本来没有创业的想法,跟着我工资收入、各方面待遇都不错,但是这两个助理现在都去创业了。为什么呢?
他们看着我到一所一所大学,一家一家创业机构去演讲,不断地鼓动大家突破自己的生命极限,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加辉煌。到最后,他们都觉得跟着我当助理当一辈子很不辉煌,所以要自己创业。
他们其中一个回家乡做了一家大型农业公司,另一个到草原上做了一个度假村,接待四方来客。这毫无疑问就是我的冒险精神带领出的新东方人。
我为什么不能去闯一闯?所以,不甘平庸就变成了新东方人的某种标志。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能独立地证明自己,就像刚才我讲的,我两个助理最后都创业去了,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其实也是挺能干的,离开老板我们也能活得很好。这从本质上也是我欣赏的东西,所以新东方从来没有启动过竞业禁止协议。(所谓竞业禁止协议就是指,如果你在新东方工作,离开新东方的半年、一年之内你都不能做同样的事情。我觉得这是对人的一种限制。)
尽管可能会影响利益,但我依然抱着一种鼓励的态度。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生命的承认,对一个人自由意志的承认,而自由意志和奋斗精神一直是我信奉的核心价值观。
所以,为什么新东方的人出去创业能成功,这跟新东方的基因是相关的。就像北大的自由精神、独立思考这些最核心的东西依然在影响着我的生命和发展一样。
那么,凡是在新东方浸泡过几年的人,新东方的核心要素也都变成了他们生命的核心要素之一,使他们能够继续去探索自己的生命之路。
当然,我们也鼓励新东方人进行内部创业,新东方投资的公司也不在少数。不管怎样,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人才流动和发展的机制。
本文整编自《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出版),作者:俞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