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 (ID:app-neweekly),作者:王中中,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虽然很残忍,但不得不打破大家的美梦,来终结这个欺骗了无数小年轻的谎言:中国人,是带点儿种田DNA在身上的。
曾经的我也以为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种花儿女”,直到看见了下面这张图:
回答“秧旁边的是草,草旁边的是秧”的人,给我拖出去。 / 豆瓣
有些人嘴上说着要回家种田,但其实连杂草都分不清楚。大部分有着“浇死仙人掌,养枯小乌龟”经历的年轻人,想当农民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一个温知识,发明“归园田居”梦的陶渊明,其实是个农田杀手。戴建业老师曾经吐槽过,一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人,居然还能做到“草盛豆苗稀”,这个“农民”没救了,拖出去吧。
而欲与陶公试比高的当代“互联网农民”,想测试自己有没有资格下地干活,回答这个问题就可以了:“五谷”是指哪五谷?“六畜”又是哪六畜?
在打开搜索引擎前,别忘了祝广大真正农民群众: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还是每天发发“种田”表情包,假装自己是个“精神农民”吧。
菜园,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2022年,除了是囤货元年,还是人类企图重新征服土地的新务农元年,风靡多时的阳台种菜热就是最好的证明。
淘宝最近发布的《2022阳台种菜报告》数据显示,本年一季度,平台各类蔬菜种子销量同比暴涨,种子购买人数连续三年增幅超100%。北京、上海、杭州成为全国购买种子人数最多的城市。
在这个春天,卖得最好的种子是香菜。隔壁曾经推出被誉为“阴间新品”香菜雪糕的金拱门终于可以“沉冤得雪”,表示自己确实是有好好做过市场调研,深谙人民群众真正喜爱的口味。
除了第一名的香菜种子,韭菜、西瓜、辣椒、番茄、樱桃萝卜种子等紧随其后。 / 《2022阳台种菜报告》
当代年轻人可能分辨不清什么是有机食物,自个儿的生活方式也离有机生活十万八千里远,但并不妨碍大家热爱“有ji务农”——高科技的技。
种子热卖,配套的黑科技新农具也额外受年轻人欢迎。比如说今年智能种菜机销量同比去年增长200%,90 后、95 后是智能种菜机的主力军。
智能种菜机的原理,简单说是用人工方式提供更适合植物生长的灯光、水循环各种参数设置,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阳光、空气、水以及养分等。
《欢乐颂2》中的智能种菜机。
看似非常适合城里人实现田园梦的“懒人神器”,在实际的种菜过程中则是一步一踩雷。
最基本的水源提供,需要使用者自己手动添加,不想天天拿着水壶或是水桶倒水,就得装个进水管。就算装了水管,也需要定期手动清理,不然沉积的水垢就会造成堵塞。
智能种菜机提倡的最大卖点“无土栽培”,则需要通过添加营养液来弥补土壤缺失的营养。至于要添加多少剂量,当然是要根据植物类型和水量的不同来“悉心调配”(麻烦至极)最佳比例。
温馨提示,西红柿其实不太适合用智能种菜机培育。 / 《小森林》
当然,上述的“小毛病”在这一点面前都不算什么问题:这些水培作物,因为植物本身含水量较大,只适合生吃。如果把它们拿去炒菜或是煮汤,它们“缩水”速度之快,能比吃了变小蘑菇的爱丽丝还过分。
阳台种菜的走红,离不开“一米菜园”(Square Foot Gardening)这个概念的诞生。
一个用木板搭建的简易种植箱,倒入使用时间长达10年的“梅尔混合土”,再分割成16个小方格,就能“用20%的空间收获100%的蔬菜”。
一米菜园创始人梅尔·巴塞洛缪,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园艺大师,也是美国史上最畅销的园艺书作者。其打造的《一米菜园园艺秀》,连续多年在电视节目上播出,是迄今为止美国收视率最高的园艺节目。
1981年,梅尔开始推广一米菜园,直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一直是公认的新手入门必学种田技能。
不难看出,一米菜园的成功关键就是万能的“梅尔混合土”, 经常被诟病售价过高。
梅尔混合土成分不算复杂,由等量的混合堆肥、泥煤苔(或椰壳纤维)、粗蛭石组成。对于真正的园艺爱好者来说,这些混合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堆肥来实现,而一米菜园的局限也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一米菜园对新手究竟有多友好?甚至列出了26种适合栽培的植物和栽种的种子数。
为土壤成本过高困扰的新手农民,某种程度上就像现时沉迷阳台种菜的大部分年轻人——距离真正下地种田,还有很远。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曾说,在快节奏的城市里,阳台种菜是缓解焦虑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某种程度上,阳台种菜成了一种园艺疗法。
所以如果下次再有人问你,你想从阳台种菜中收获什么,我们的回答是:收获我被疗愈的灵魂碎片。
城里人一种田,上帝就发笑
一个好消息,克拉克森又开始务农了!一个坏消息,克拉克森又开始务农了!
听懂的人不必掌声,只需要一起静静期待即将在今年推出第二季的《克拉克森的农场》。
2021年高分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又名“每天一个让农场破产的小妙招”。每一颗曾经被种菜伤害过的脆弱心灵,都能从这部种田综艺中找回自信和笑容。
这部“纪实式喜剧”的主人公杰里米·克拉克森,是英国国民级别的汽车节目主持人,他主持的《Top Gear》被称为“世界上最疯狂的汽车电视节目”。
有鬼才网友给出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克拉克森这一年的种田生活,相当于“芳心纵火犯”撒贝宁回老家村里承包了几十亩地,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最后收成二百五。
只要看过克拉克森的务农生涯,每个心怀“解甲归田”梦的年轻人,都会发现回家种田,对于新手来说其实是地狱级别的“噩梦”。
虽然,克拉克森主动作死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大自然神秘莫测的最大魅力之一就是,即使像有克拉克森这般的“天胡开局”,也容易惨淡收场。
比如说《克拉克森的农场》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咱们不买兰博基尼,不是因为买不起,而是它真的不好用。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种地的农夫靠拖拉机装。
克拉克森作为资深汽车节目主持人,在试驾了镇上二手市场的所有农用拖拉机之后,决定买下一台“壕无人性”的兰博基尼拖拉机,作为自己农场的扛把子。
兰博基尼be like:我很大,仓库你忍一下。
然后这台兰博基尼拖拉机由于体积过大,甚至进不了新家——仓库的门。也下不了地,因为没有匹配的接口。
在实际农耕操作中,农民需要在拖拉机后面接上不同的设备,犁地时接耕地机,撒种就接播种机。而这台兰博基尼作为硬核的德国产品,无法匹配常规的英国设备。拖拉机上的操作按钮,也全是看不懂的德文。
像这样的“拖拉机惨案”,贯穿着克拉克森的整个务农生涯。
嫌犁地“三点转弯”太麻烦,“机智”的克拉克森自创路线,把田地弄得一团糟;嫌请人割杂草成本太高,用买羊吃草代替,结果羊乱跑就算了,最后一算还不如直接割草晒成干草出售,盈利还更高。
克拉克森的回报还有观众们发自真心的大笑(嘲笑)。
克拉克森每次自作聪明,最后都会惨败崩盘。天马行空的鬼点子,只会让制作团队和屏幕前的观众“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因为农场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得无情又让人无奈。
虽然纪录片推出于2021年,但片中的真实时间是2019年。那一年英国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天气灾害,大部分农民基本颗粒无收。
就拿克拉克森的农场来说,冬耕期适合播种的日子只有15天,这个时间段里下了整整9天的大雨。
遇上暴雨干旱,除了等待毫无他法;小小一只甲虫就能让大片农田遭灾,稍不注意就全军覆没;农民是风险极高的职业这一点,逛下农业市场就知道了。被耕地机切掉手指、半个胳膊卷进机器的农民同行并不少见。
复杂而严谨,尊重秩序和规律,才是农村生活的常态。就像农场经理查理说的那样,这一切“需要的是耐心,但是他(克拉克森)没有”。
经历了几乎颗粒无收的一年后,杰里米犹豫着未来是继续经营农场,还是回到伦敦过以前的生活。
节目中完全是克拉克森反面、真正硬核的专业农民卡勒布想也没想就说:当然是回去,还是大城市更适合你。
当时的节目并没有给出答案,但现在随着第二季即将播出,我们都知道了克拉克森的最终选择。
农场是无情的,但同时也有着最无瑕的美丽。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相信努力,这是农场的生存之道,也是生活的真实魅力。
“从明天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
《花园里的机器》一书中写道:“大众企图从复杂的文明中摆脱出来,从世故向纯真迁移,以获得乡野风光所表现的幸福美好。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我们逃避现实的途径之一。”
2021年贾樟柯的最新作品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讲述的正是贾平凹、余华、梁鸿等人的乡村生活故事。
贾樟柯阐述的乡村既是塑造我们和我们下一代的地方,也承接了我们很多过去的生活习惯,“要理解城市,可能得回到乡村”。
贾樟柯:“乡村是一个需要被我们重新谈论的场所。”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在当下,“回归乡村”似乎成了虚拟世界中一种刻奇观察方式。
在无数的直播间、视频平台中,农村生活的“景观化”,恰恰是今天城乡割裂故事的另一面,它们都是典型的符合中产阶级乡村想象的文本。
透过视频,城市观看着乡村,却无意触碰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与文化,这些展示成了一个个与真实乡村所割裂的田园牧歌式想象。
我们欣赏李子柒式的田园诗画风光,却难以说服自己这是真实的乡村生活。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严海蓉教授指出,今天的土味文化则把农业问题变成消费、口感和风情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反而被遮蔽了。
“回归农村作为一种个体选择,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他们在寻求另外一种选择。问题在于,这种以改变自己(以家庭为单位)生活方式为目的的另类选择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自然生态是没有边界的,当大生态在沉沦时,‘特供’的小生态也难以维持。”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今天开始,给田园祛魅。
理解了这一点的人,无论是回家种田还是继续奋斗在钢铁森林,都可以像克拉克森那样潇洒地说一句:“生活很糟,但我喜欢”。
征服土地的意义。 / 《万物生灵》
参考资料
[1] 为什么我们的食物越来越“没味儿”了? | 新京报书评周刊
[2] 豆瓣9.6:百万富翁回家种地,有啥看头? | 三联生活周刊
[3] 本以为它是“保命神器”,结果把我气得要命| 有意思报告
[4] “受不了城市生活,我去乡下种地了” | 看理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 (ID:app-neweekly),作者:王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