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6-29 12:47
你为什么总是容易走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extquestion (ID:gh_2414d982daee),作者:Aaron,编辑:EY,原文标题:《追问新知 | 为何大脑爱神游?》,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课堂上老师正在热烈地讲解拉格朗日定理,你明明正在聚精会神听讲,却发现自己的大脑不自觉地回忆起了度假的欢乐时光,等到思绪回到课堂上,你发现老师已经讲到下一个章节;


图书馆里你正在为明天即将到来的考试复习知识,却不自觉想到中午的午餐,一下子就想到了等会要吃什么,等大脑再次聚焦到课本上,你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分钟,该看的知识还在书本上;


这些场景你是否似曾相识?在心理学上,我们将这种情境称之为“走神”(Mind Wandering)。不过不要感到意外,人类大脑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处在走神的状态,根据随机性研究显示,人们每天处于走神的时间大约在30%~50%——也就是说走神是“大脑”的一种常态。


图片来源:Ümit Yıldırım on Unsplash


什么是走神?


如果从学术的角度来解答,走神指的是一种注意意识的流失,我们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当前的主要任务或者外部任务中脱离,并指向内部生成的思考和想法的心理过程和状态——这种转变往往是无意识的,同时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反应过来自己已经走神了。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小差,尽管目前手头上在做着一个重要甚至紧急的事情,但是我们大脑的注意力却被分散开来,并没有集中到手头的事情上,这就会使得我们完成事情效率降低。因此尽管走神是大脑的一种“常规状态”,但是却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人为什么会走神?


尽管我们每天都会走神,但是我们对于这一现象是如何出现的仍旧知之甚少,目前针对走神也提出了多种假设。其中争论最多的则是解耦合假设(decoupling hypothesis)和执行控制失败假设(executive-control failure hypothesis)


1. 解耦合假设


研究发现走神会随着我们正在进行的任务难度的变化而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熟能生巧”,当我们可以熟练地使用某种工具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不需要再花费很多的注意力去控制它,就比如我们刚刚学会打字的时候还需要其思考每个按键的位置,但是随着我们逐渐熟练,我们就不需要再去看键盘,那么大脑就有了走神的空间。


这就好像是那些和当前任务无关的思考(task unrelated thought, TUT)将注意力从当前的任务上挪走一样,这就使得我们完成任务的效果不怎么理想。因此可以说走神包含了一种解耦合的加工状态:注意与内部加工耦合的同时与知觉信息以及任务相关信息解耦合。


这一假设认为走神会消耗和负责执行控制的相关注意资源,在随后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研究发现走神大脑执行系统的一些区域也会被激活,这证实了走神确实会消耗执行资源。


不过这一假设也有自己无法解释的地方,那就是疲劳和饮酒也会导致走神情况的增加——在这两种情况下,执行资源消耗减少,但是走神却会随着这两种情况出现而增加。因此,有了新的假设,即执行控制失败假说。


2. 执行控制失败假说


和解耦合理论提到的需要消耗执行资源恰好相反——执行控制失败假说认为走神恰恰是我们执行控制上的一种失败,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注意或者执行控制能力越差,那么就越容易走神。我们的执行控制系统如果无法排除外界的一些干扰,那么走神就更容易出现,这并不需要消耗执行资源。不过这个假设也无法解释老年人比年轻人更不容易走神等情形。


除了上面的假设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关于走神的假设理论,比如注意力分散假设(distractibility hypothesis)等,不过目前来说,尚没有一种完整的假设可以解释所有的走神情形,因此想要彻底地了解走神,仍旧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哪些因素影响着走神的发生?


鉴于走神会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效率,有没有办法可以降低走神的频率?哪些因素影响着走神的发生?


1. 工作记忆容量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指的是我们暂时用来保存信息的容量有限的系统,比如我们短时间内记住一个手机号码但是拨打完之后不久会忘记,这就是工作记忆在发挥作用。工作记忆容量(WMC)则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预测走神发生的情况。目前多数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容量小的人更容易走神;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日常活动中,工作记忆容量大的人走神频率更低。


2. 情绪


这个相信很多人都有体验过——当我们感到烦躁或者不安的时候,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也更容易走神。一般来说,消极的、负面的情绪更容易让人走神,比如焦虑、抑郁等。


3. 熟练程度


我们在任务上投入的时间越多我们越熟练,需要的注意力往往就越少;随着任务练习时间的增加,我们往往也会出现走神的情况——比如长时间的单调重复工作之后更容易走神。


4. 疲劳和睡眠


疲劳会增加走神发生的频率,同时也会使得人们花在任务上的时间变长,进而使得个体更难准确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任务上,从而导致工作效率大幅度下降——长时间从事单一任务会使人的疲劳程度大幅度上升,并使得走神频发。新的研究发现,良好的睡眠可以降低走神频率。


5. 年龄


目前的研究发现,走神发生频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这可能和多方面的因素有联系,比如工作记忆容量、易疲劳程度和生理指标变化等。


除此之外,饮酒也会增加走神的频率,同时个体间也存在走神的水平差异。近几十年来,随着脑科学研究的进展,人们也对于走神的神经机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追求效率的道路上,走神或许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但是人类毕竟不是机器,走神作为大脑的一种调节机制,偶尔的白日做梦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别样的情趣。


参考文献

[1] CHENG Kai; CAO Guikang.Mind Wandering: Theoretical Hypotheses,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Neural Mechanisms.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4.22.9.1435-1445.doi: 10.3724/SP.J.1042.2014.01435

[2] Cárdenas-Egúsquiza AL, Berntsen D. Sleep well, mind wander les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outcomes and spontaneous cognition. Conscious Cogn. 2022 Jul;102:103333. doi: 10.1016/j.concog.2022.103333. Epub 2022 May 25. PMID: 35623268.

[3] Andrews-Hanna, J. R. (2012). The brain’s default network and its adaptive role in internal mentation. The Neuroscientist, 18(3), 251–270.

[4] Andrews-Hanna, J. R., Reidler, J. S., Huang, C., & Buckner,R. L. (2010). Evidence for the default network's role in spontaneous cognition.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104(1), 322–335.

[5] Antrobus, J. S., Singer, J. L., & Greenberg, S. (1966).Studies in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Experimental enhancement and suppression of spontaneous cognitiveprocesse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23(2), 399–417.

[6] Baddeley, A. (2003). Working memory: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4(10),829–839.

[7] Baird, B., Smallwood, J., Mrazek, M. D., Kam, J. W. Y.,Franklin, M. S., & Schooler, J. W. (2012). Inspired by distraction: Mind wandering facilitates creative incuba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0), 1117–1122.

[8] Barron, E., Riby, L. M., Greer, J., & Smallwood, J. (2011).Absorbed in thought: The effect of mind wandering on the processing of relevant and irrelevant events.Psychological Science, 22(5), 596–601.

[9] Bergmann, T. O., Mölle, M., Diedrichs, J., Born, J., & Siebner, H. R. (2012). Sleep spindle-related reactivation of category-specific cortical regions after learning face-scene associations. Neuroimage, 59(3), 2733–2742.

[10] Braboszcz, C., & Delorme, A. (2011). Lost in thoughts:Neural markers of low alertness during mind wandering.NeuroImage, 54(4), 3040–3047.

[11] Braver, T. S., & West, R. (2008). Working memory,executive control, and aging. In F. I. M. Craik & T. A.

[12] Salthouse (Eds.), The handbook of aging and cognition(3rd ed., pp. 311–372). New York, NY, US: Psychology Press.

[13] Brewin, C. R., & Beaton, A. (2002). Thought suppression,intelligence, and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0(8), 923–930.

[14] Brewin, C. R., & Smart, L. (2005).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suppression of intrusive thoughts.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36(1),61–68.

[15] Callard, F., Smallwood, J., Golchert, J., & Margulies, D. S.(2013). The era of the wandering mind? Twenty-first century research on self-generated mental activity. FrontPsychology, 4, 891.

[16] Carciofo, R., Du, F., Song, N., & Zhang, K. (2014).Chronotype and time-of-day correlates of mind wandering and related phenomena. 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45(1), 37–49.

[17] Carriere, J. S. A., Cheyne, J. A., & Smilek, D. (2008).Everyday attention lapses and memory failures: The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mindlessness.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7(3), 835–847.

[18] Carriere, J. S. A., Cheyne, J. A., Solman, G. J. F., & Smilek,D. (2010). Age trends for failures of sustained attention.Psychology and Aging, 25(3), 569–57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extquestion (ID:gh_2414d982daee),作者:Aaron,编辑:EY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