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7-06 15:36
产品经理换行业攻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产品之术(ID:Whoisthatdog),作者:花生酱真是太好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转行这件小事


3月底,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团队一起做了场直播,讲了讲自己从B端转做游戏的故事。


下播后,很多同学又追着我问了些换工作、换行业的问题。比如:我该如何找下一份工作?什么样的行业是好行业?产品经理会消失吗?


我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纳为:产品经理可以在哪些行业深入发展?


于是,我想写篇文章深入聊聊:这些年,我换工作、换行业的思路和得失,顺便谈谈我眼中的产品经理该如何择业。


二、行业与发展的关系


初阶产品经理靠落地能力和方法论沉淀。


高阶产品经理靠行业洞察和业务驱动能力。


越进阶,越贴近业务,行业积累越深,换行的成本越高。


所以,越早考虑换行的问题越好,越早调整到好的行业,成本越小。


最近分析了一下身边发展比较好的朋友,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大多都符合“在朝阳行业的快车道上”这个情况,还蛮有意思的。


比如,有在房产家装行业早早进入好好住、贝壳的,最近几年都有可观的增长,升职加薪速度也比较快;也有在游戏行业从小公司换到腾讯,赶上了自走棋类游戏爆火的时期,迅速积累了财富;还有的是从阿里出来,加入了爆发增长期的拼多多,现在早早功成身退的。


他们所在的行业,发展都不错,盘子也很大。所在的公司,也都处在飞速增长的势头上。即,朝阳行业加上快车道。


深度聊了聊,发现他们都较早开始对职业生涯有所规划,不会随波逐流,才能有职业上这样的飞速发展。于是,整理了一下大家的经验,聊聊“如何找到更好的行业和赛道”,给大家换工作时做一个参考。


三、好行业的背后是稳定的需求


在我目前的认知里,产品经理是一个集中性满足需求的岗位,比如大家都想刷牙更干净,那么产品经理就整合了电机、防水等技术,向大家提供“电动牙刷”这种产品。只要需求存在,产品经理就存在。


所以,在选行业上,我一直是跟着需求走的思路。也就是说,我不太认同将未大规模商用的技术性概念作为一个行当,因为没有应用场景和需求,就是空壳。


进一步说,一系列稳定的需求,才可以撑起一个行当。比如游戏、电商、本地生活、广告、音乐。


而单独的技术、概念、岗位都不能称之为一个行当。比如区块链、AI、策略产品。


不可否认,这些技术、概念、岗位,会在行业中起到助推的作用,甚至革命性的作用。但,不能本末倒置。一定是先有需求,再有行当,再有技术对行当的颠覆。


所以在选行业上,用户需求是基础。关于如何找到有稳定需求的行业,我有两条路推荐给大家:


第一,是选生命周期早期的行当,比如短视频内容、直播内容等,这些是互联网最前沿的新兴热门行业,目前刚刚完成了基础设施的积累,还有快速增长的潜力,如果有对口的积累和资源,不妨入局尝试,起码三五年内都能有不错的沉淀。同时内容的能力可复用性极强,后面再转战其它平台、领域也未尝不可。无论是成长性还是未来的前景,都无可挑剔。


第二,是选稳定存在的传统行业,比如电商、游戏。这些行业看似现阶段已经见顶,但还有大量新技术储备正在酝酿之中,比如VR/AR/MR等技术,对电商看货场景、游戏场景,都会有较大的颠覆,目前来看那一天一定会来到,但能够享受到红利的人,一定是对业务和需求洞见清晰的人,所以不妨先进入行当去积累认知,这样起码可以在未来赶上新技术的红利。


第一条热门、竞争压力大,效果也好,第二条路短期平稳,需要一段时间蛰伏,但长期价值更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机会选择。


四、好行业还需好项目


有些同学可能好奇,如果新兴的互联网行当这么好,为什么还会有裁员的传闻?这就得往行业内更微观的项目和岗位去探讨了,索性讲讲我眼中裁员的底层逻辑。


裁员的理由可能千万种,但不裁员、保留项目和人员继续投入的理由,在我看来只有两种。


第一种我称之为“项目赚钱”


第二种我称之为“战略意义”


项目赚钱,顾名思义。


通常我们看一个项目是否赚钱,主要看营收、成本和利润。


举个例子,不如先说说C端消费互联网最常见的业务模式——广告。


广告是实打实的现金牛业务,一般来说,广告时长和用户时长正相关,在有大型流量平台的企业中,做广告业务的都不会太差。


“2020全年某短视频平台收入588亿,同比增长50.2%,其中广告收入218.5亿,同比增长194.6%,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19%提升至37%;直播收入332.1亿,同比增长5.6%;电商业务37.1亿,同比增长1331%”


全年销售成本350亿,这里面主要是广告销售运营成本、代理商渠道分成、达人主播分成等。


单纯看广告业务的毛利率,大概在40%左右,业务量越大,边际成本递减,规模效应极强。


这样看来,广告是不是个好项目呢?是也不是。


从规模上看,确实盘子够大,但随着用户时长见顶,增量就不明显了。所以我的判断是,广告项目内,做用户增量的岗位,重要性会渐渐弱于做用户存量价值挖掘的岗位。


再看看有战略意义的项目。


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往往短期不赚钱,但是长期很重要。但不代表现阶段有战略意义的项目,会一直存在,相当部分的业务调整,都会在这些“还未被验证可以赚钱”的项目中发生。


赚钱的业务往往属于老业务、核心业务,能挤进去的机会不多。但进入有战略意义的项目的机会,就相对多了很多。比如:


“电商板块对阿里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财报显示本季度阿里集团整体的净利润率为23%,而核心电商业务的净利润率高达38%,这意味着电商板块一直在补贴其他亏损业务。”


所以亏损业务不意味着不好,只是处在验证期而已。如果亏损业务能经过一两年的发展,被验证成为一个新的“赚钱项目”,那么这个过程我们能获得的回报是巨大的。如果验证失败,很可能我们会被迫换到新的赛道。整体来看,机会与挑战并存。


综上,在我看来,整个企业的业务布局原则,简单来说就是:


1. 有一部分赚钱的业务,积累现金;


2. 把赚来的钱,投到可能赚钱的业务上;


3. 把肯定不赚钱的业务砍掉。


这样说来,可能会缩招、调整的业务场景一般是:


1. 未到天花板的赚钱业务,继续扩张招人;


2. 达到天花板的赚钱业务,缩招降成本;


3. 试错后确认不赚钱的业务,缩招止损。


所以,当你选行业的时候,要看的核心两点就是:


第一,这个企业,在这个行业中,能不能赚到钱,前景如何,这决定了未来的3年左右,该企业会不会对这个方向持续投入,如果不会,那么你的经验很可能被迫断档、再次换行。


第二,你所做的岗位,在这个业务中,是否有成长性。如果你处在一个赚钱业务的成本部门中,同时赚钱业务天花板已到,需要降成本缩编,那么你的发展也会遇到危机。


五、换行虽好但水土不服


如果你已经是三年左右的成熟产品经理,再重新开始加入一个新的行业,一定会感觉到比较深的割裂感。


这种割裂感来自于:一方面在基本功上要比新人熟练,另一方面行业认知上又是个小白。认知上的差距,会导致你无法参与到深度决策中,经常要做基础的执行性工作。这在换行初期会给你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所以初期的目标,就是抗住压力,并缩短这段行业认知小白的时间,用最快的方式补齐认知。


我的经验是:用空杯心态,不计成本地吸纳一切知识。


在开会和读文档的过程中,一旦有任何我不懂的名词,我会记录下来。然后在会后看看这些知识谁会懂,接着会找对方要材料或约时间请教。这样获取知识即时又高效,比自己去买本入门书来读,要快得多。


如果你发现概念都已经补齐了,接下来就要有重点地深挖某些领域,我称之为“业务洞见”。


业务洞见,就是know how的能力。不单单看同事们都做了什么,而是看看他们是如何定义问题、思考解法的。关注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发生了什么。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在你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在看到现象后,很容易出现归因错误的问题。每当有一个洞见后,都要找专家求证,否则就沉浸在自己的认知里,越走越偏了。


六、产品经理的终极职业目标


以上,我梳理了我对换行业的判断和经验技巧。


但这些都是建立在我们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上的。我个人而言,我能想到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不断以更好的方式,去满足某个群体的需求。这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即,用相当长的时间,和用户一起成长。


产品经理想获得这种成长,一定需要:


第一,一个稳定的用户群体和需求,不能总是在不同用户和浅层次需求上反复从0到1,这是一种低级重复。


第二,啃掉硬骨头的经验,要有足够复杂的业务,并且产品在业务中有核心作用,经验才够硬核。


所以,抽象来讲,我一直追求的都是更原始本源的需求,以及,可以通过产品驱动的更复杂的业务。和开头提到的几个朋友一样,大家都有类似的想法。这固然不能成为一条成功学的金科玉律,但我们都因此受益。所以,不妨求索一下自己作为产品经理的最终目标,看看是否自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产品之术(ID:Whoisthatdog),作者:花生酱真是太好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