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 (ID:Measure-the-World),作者:邸月,编辑:李海涛,特邀摄影:李忠,原文标题:《“废站”更新的4个趋势,你熟悉几个?》,题图来源:作者供图
一直以来,铁路在城市化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其命运往往与城市紧密相连,很多城市因铁路而繁荣。可以说,铁路和城市是命运共同体,是城市发展变革的最好见证者。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一些铁路逐渐成为时代牺牲者,其主体和附属建筑设施也随之荒废,逐渐成为阻隔城市空间的物理障碍,对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肌理以及城市功能的分隔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北京751火车头广场对旧车站的改造利用
近些年,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提出,国家及各省市都非常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且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意见。
2020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五部分联合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以及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强调通过精准定位、提升品质,完善用途等进一步丰富存量资产功能。
如有效盘活铁路场站及周边开发土地,提升资产效益。
首钢园对工业建筑的保护利用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越来越热衷对于“铁路遗产”的研究。所谓“铁路遗产”,是指固化在已经不使用的铁路设施上的精神和物质的遗存。这些难以发挥运输功能的铁路设施和土地,连同他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共同构成了铁路遗产。
京都火车博物馆围绕铁路遗产,展开保护与旅游开发
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UNESCO)对于文化遗产的界定和铁路遗产的审批标准来看,铁路遗产又可分为“可移动遗产”与“不可移动遗产”两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围绕不可移动遗产中点状枢纽的“火车站建筑”展开。
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这些火车站建筑虽然功能消失,但与城市的关联并不会一同消散。新时代下如何让老火车站发挥作用,纵观废弃火车站再利用的成功案例,无一不体现了场所再生的“适应性”。
通过改造更新,找到其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功能完善的“再就业”方向,以“新用途”匹配“新需求”,实现对产业的催化,对文化的活化,对空间的缝合,以及对特色的完善,以恰当的方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再生。
下面以四个典型国际案例来说明。
一、科创加持,产业催化:巴黎Station F
废弃设施焕发新活力,变身“创业造梦空间”已经是流行的做法。
面对创新创业的全球性趋势,法国一方面在公共政策上帮助国民创办企业,另一方面在激励创新方面为初创者搭建平台,授人以渔。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位于巴黎十三区的“Station F”。
该项目由一座竣工于1929年的老火车站“法西奈火车站”翻新改造而成,该火车站曾由国有企业Sernam运营,但随着企业的经营不善与私有化进程,逐渐衰败不堪,成为巴黎市区东南部的一块大疤痕。
最终,该站在当地建筑保护相关协会团体的帮助下得以保存,并在2012年由巴黎市政府买下。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国家战略背景之下,2017年摇身一变成为“世界最大的初创企业孵化中心”。
《纽约时报》曾说,Station F的建立凸显了法国对技术和创新的雄心壮志;《商业内参》更是形容“法国的企业终于有了家”。
到底被人们亲切称为“F站”的孵化器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快速出圈?
1. 网红空间
尽管法国拥有很多伟大的创业公司、创业项目等等,但相较于伦敦拥有硅环岛这样的创新集中区而言,“小而分散”则是法国创业生态的现状。
因此,创造一个具有“象征性且巨大的空间”就是F站的初衷,在幕后推手法国通信及互联网巨头泽维尔·尼尔的投资下,将生态系统最大化地整合在一起,为初创企业提供空间和服务,特别是对预算范围内难以找到适合空间和资源的年轻初创企业。
(1)开放性
F站拥有34000㎡的面积,宽58m,长310m,规模相当于放倒的埃菲尔铁塔。在改造过程中,建筑师修复且保留了大量原始建筑元素,包括水泥结构和老式集装箱。
同时,为初创企业量身定制三大区域的“开放性”工作空间,犹如将一个完整的创业大街搬进室内。
Station F功能分区图
(2)交流感
将老火车站内的轨道空间改造成一条贯穿上述三个区域的步行街——中央大道,并加以点缀街道家居,成为促进人们随时随地可聊天的社交空间,同时也是鼓励公众参与举办路演的活动场所。
(3)色彩化
Colorful也是这里的一大特点,网红般多彩的办公环境更为这里增添了几分活力。无论是办公家居,还是休憩空间,如同游乐场一样,无不在彰显着年轻创业精英的创业态度,激发着他们的创新灵感。
2. 孵化生态
从2014年建立F站的想法萌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帮助企业家将他们的想法变为现实。为此,效仿美国硅谷两大关键——“人才乘数效应”和“枢纽作用”,就是要把F站打造成为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不可或缺的科创枢纽。
凭借老火车站庞大的空间资源,F站极力构建一个集聚创新创业的“全链条生态系统”,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所有服务和资源,培育其“硬核动力”,赋能下一代企业家。
第一,建立“合作伙伴机制”。
为了尽可能确保国际化和多样性,而非“法式风格”,F站与全球几十家各行各业的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包含微软、欧莱雅、亚马逊等行业龙头,并运营2/3的工位,以更近距离的参与和主导,牵引F站的创业生态,高效地帮助初创企业实行项目孵化。
F站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举例说明
第二,细分“创业者人群”。
为了充分挖掘有价值、有潜力的创业公司,F站设置了“3F”创业者内部计划,分别是创始人计划(Founders Program)、战士计划(Fighters Program)以及女性科技计划(FemTech Program)。
其中前两项作为长期计划落实并执行,后一项则结合市场关注而有所变化。
3F创业者内部计划分类说明
第三,提供“多元创业服务”。
在这里企业家可以享受到创业所需的服务和资源,包括线上课程和线下指导,从投资者到福利,再到公共服务等等,以便创业者可以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建立他们的业务。
如“导师办公室”,就是让一些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在这里专门设置“指导服务”,快速反馈初创企业提出的问题,并协助企业与来自35+公共服务的专家会面,开展相关研讨会,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税收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支持。
全链条生态系统示意图
如今,这里聚集了5015家初创企业,并有35%的企业家来自国外,创造了47200个就业机会。
“这里已经聚集了创业场景,一切都在一个屋檐下。” Andrea Tassstro,瑞士初创企业Foodetective的首席执行官评价道。
更不可思议的是,每年结合项目类型和孵化计划,都会收到上万份初创企业的申请,可想而知F站的火爆程度,而坚持9%~10%的选择率,也是给高潜力、高价值初创企业的最大诚意。
3. 居住友好
为了吸引更多国际创业者,除了在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推出“法国技术签证”,为企业家及其家人提供一个快速通行以获得四年居留许可之外。
F站在步行距离仅有10分钟的位置打造全法首个“创客公寓”,称之为“Flatmates(室友)”,可容纳多达600名企业家,以起价499欧元/月的低廉价格实现拎包入住,减少巴黎高房价对于创业者的抑制。
与其同时,人性化的附加服务,从Wi-Fi到清理,从休息室到活动空间,从咖啡到杂货店,也为创业者营造了高品质的社区生活。综上,F站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巴黎13区“病态郊区”的认知,而且实现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飙升。
同时,浓厚的“技术气质”“创新气息”更令这个区域变得越来越年轻,并以此来带动更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加速催化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法国科技和经济的复兴。
二、历史活化,文化传播: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
将工业遗产转变为“文化设施”,是一种最靠谱且最不易出错的更新打法。但是,单纯以建设“博物馆”,主打“静态展示”的被动保护方式,不仅发挥不了铁路遗产的宝贵价值,更不贴合现代人的生活,无法实现铁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因此,遵循铁路遗产特点,通过功能重塑建设“活着的博物馆”,才能使其焕发生命活力,承担得起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英国“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博物馆之一。
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火车、机械展示
1. 保留遗存建筑,彰显场地之美
铁路线与火车站是英国不可缺少的特色景观,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城市更新”调整为“城市再生”的政策背景下,一些工业建筑遗产得以保存并再利用。
而该博物馆的前身正是世界上第一条客运城际“利-曼”线的“利物浦路车站”,其火车站管理楼、火车站、仓储大楼等在工业文物普查和曼彻斯特区域工业考古协会的研究考据下,被列为二级登录建筑,代表了铁路建筑的最初形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技术价值。
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俯瞰
该博物馆占地2.8公顷,由5栋19世纪风格的建筑组成,分别是建于1830年的车站大楼和仓库、1881年的货运仓储主楼、1855年的动力大楼以及1877年的航天大楼。
100多年“红砖老房子”的厂房旧貌,形成了博物馆独特的维多利亚时代感。与其同时,当年的铁路、月台等设施也被保留下来,共同展现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沧桑史。
改造后的利物浦路车站以及货运仓库
2. 挖掘遗产价值,重构百年场景
曼彻斯特,工业革命的故乡。
在保留铁路建筑及车站场地的基础上,也对其百年的工业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当代演绎,从参观者的角度着手,而非学术的逻辑来判断,以“叙事性”的结构布展空间、安排展品,从棉纺织业到蒸汽机,从英制飞机到世界上第一台电子存储程序计算机。
博物馆内的纺纱机及飞机展示
历经两年的设计,25万件藏品集中展示了上世纪工业革命的精华,重现了场地记忆。专业讲解员,也以生动的方式讲述过去的故事,让人们能了解曼彻斯特在科学、技术、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博物馆内的各类科普活动
同时,对铁路元素、工业设施进行抽象化和艺术化的加工,并将这些元素符号运用到景观和小品设施设计中,营造“铁路工业风”的独特氛围。
3. 激活设施功能,焕发遗产生机
创造互动和沉浸式的活化体验,是最为生动的一种铁路遗产保护策略,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活着的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几乎所有机器都如百年前一样照常运转,像是在诉说着曼彻斯特从传统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化过渡的历程。人们更可以走进火车头等大型设施中,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的方式感受一下机械的魅力。
博古馆内的很多机器由专人负责运转
更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大院内专门保留了一段老式蒸汽火车线路,每天这辆“退役”的蒸汽火车都会定时拉着游客跑上大约几百米的距离。可以说,通过植入旅游体验,让城市铁路遗产重现生机的同时,也能使其重获自我养护的能力。
老式蒸汽火车保持常日常维护,以及运行,活化历史
通过利物浦路车站的再利用,一方面与城市融合发展,丰富城市文旅内涵;另一方面更是将铁路遗产“活”出时代价值,成为展示历史厚度的公共空间,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博物馆里融入现代科技的各类体验
三、功能织补,区域协同:东京神田万世桥mAAch ecute
作为一个轨道交通发达、铁路情结深厚的国家,日本在火车站开发利用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尤其是针对“废站”进行了许多探索。东京千代田区的“万世桥站”,就是用废站遗址进行“商业化”再生的典型代表,实现从“昨日东京门户”到“今天复古潮玩街区”的转变。
1. 未来计划下的蜕变
“万世桥站”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Chiyoda-Ku)”,建于1912年,隶属于国铁中央线,最初的定位是东京门户车站。
但192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对火车站造成了极大破坏,当经过简单修缮后的万世桥站再次对外开放时,由于中央线的延伸,邻近车站(神田站、秋叶原站)的分流,其重要性被逐渐取代。
1936年交通博物馆搬迁至此,之后万世桥站更是在1943年彻底关闭了该站的客运服务。
随着岁月的推进,日渐增多的展品也让博物馆越来越不堪重负,最终于2006年闭馆。久而久之,这座明治时期的铁道遗产“万世桥站”成为了“城市伤疤”。因此,在东京这样一座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城市,废弃的万世桥站该如何变废为宝?
以“长期综合计划”为背书,尊重地区发展规划和构想。千代田区,位于东京23区的中心位置,集聚了中央行政机关、天皇住所、众多大型企业总部,是日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2010年,该区发布《千代田区第3次基本计划(2010~2014)》,明确了区域的九大发展目标,并提出具体的施政内容,为未来城市建设与社区居民生活描绘出一幅美好蓝图。
2. 连接区域的生活发生器
万世桥站遗址在交通博物馆关闭后,并没有急于进行改造,而是经过近6年的精心研究,最终JR东日本找到了其改造的正确方式。
仔细观察万世桥站周边功能和设施,不难发现,该站是在“传统”和“新潮”交接的地缘,一边是生活区“神田淡路町”,另一边则是潮人聚集地“秋叶原”。
万世桥mAAch ecute区位示意图
为此,基于上述计划的设想,这里成为了摩登又复古的“创意生活街区mAAch ecute”,不仅照顾到了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休闲需求,同时也兼顾了区域的潮流主基调。
换言之,万世桥站的更新改造是以城市不同空间要素来整合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功能的织补和联动,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提升区域活力。
从三大方面入手,将“城市伤疤”转变为“新潮商业地标”:
(1)塑造极简空间
充分利用原火车站空间肌理,营造特色的商业空间。
比如,保留桥涵结构,作为空间天然的区隔与过渡,形成联动内环的商业动线。同时,注重保存传统建筑风貌,在红砖建筑遗存之上,秉承红灰配色,透出旧式车站浓浓的古风情怀,巧妙地处理了新旧关系。
(2)保留原生历史
为了标的独特性,展示“车站遗存”也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首先,开辟专门的展售空间,通过“车站模型”和“书籍销售”集中展现老火车站的历史文化。
其次,车站阶梯(1912阶梯、1935阶梯)、站台构件和告示等实体遗存,也被完好的保留下来,增加商业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尤其是“阶梯遗存”,依然具有通行功能,并设置互动屏幕,为过往的人们展示着老火车站的前世今生。
(3)置换品质业态
要想成功引人,在业态上必须实现“强品质、强特色、强体验”。
第一,由于空间有限,要想最大化获得收益,必须提高客单价,强化品质就是必然选择;
第二,结合地缘特色,本身处于潮人汇聚地段,只有足够有特色才能吸引见惯各种新鲜的客户群体;
第三,受规模局限,普通商业浏览不足以实现空间价值最大化,强化体验才可能留住商机。
为此,依托特色复古的火车站空间,聚焦特色餐饮、精致家居、个人美学、品牌潮玩四类商业。更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铁道迷”的好奇心,昔日的高架月台变成号称全世界能够最近距离欣赏火车的“铁道咖啡厅N3331”,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综上,万世桥站在更新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复旧,创新构建了富有铁路特色的商业空间。同时,围绕区域振兴,它也搭建起了传统与新潮、生活与商业之间的桥梁,实现了区域功能和空间的缝合协同。
四、特色互补,做强名片:巴黎奥赛博物馆
“塞纳河畔左岸的咖啡,我手一杯品尝你的美”,周杰伦《告白气球》里简简单单的歌词,却把塞纳河畔最文艺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巴黎的塞纳河一直是城市更新的工地,其左岸地区更是包括了大片铁路和工业用地,被称为欧洲最美的“奥赛博物馆”正是左岸规划更新的项目之一。
该博物馆由法国最华丽、最繁忙的奥赛火车站改建而成。
20世纪70年代,有碍观瞻的奥赛火车站曾被主张拆除,改建成为现代化酒店或大型会展中心。但由于其体量和高度等问题,未得到新建许可的废弃火车站被暂时保留了下来。
纵观巴黎发展的历史,文化艺术一直是巴黎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为此,这座被拯救下来的火车站,开始以“文化艺术”功能为焦点,并于1986年正式宣布重生。那么,奥赛博物馆如何成为城市的文化资产,实现艺术文化价值的巨大转化。
1. “填补空白”完善序列,强化艺术调性
奥赛博物馆,之所以能成为“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之一”,与其最初的方向设定有着很大的关系。
考虑到卢浮宫是以收藏19世纪中期以前的“古典主义”作品为主,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则是以收藏20世纪初的“当代艺术”作品为主,而19世纪中叶与20世纪初之间的“现代艺术”作品处于空白状态。
古典艺术代表——卢浮宫
当代艺术代表——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
因此,改建成以现代艺术为收藏主题的博物馆这一提议得到了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的绝对支持。可以说,奥赛博物馆使巴黎的艺术文化收藏得以完善,促进了巴黎“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作品完整序列的形成,增添更加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
三大博物馆功能序列说明
2. 尊重建筑遗产,开展“功能性”改造
与其他两个博物馆的建筑相比,奥赛博物馆并没有蓬皮杜一样的奇特建筑,也没有像卢浮宫一样引起巨大争议的改造方案,而是十分尊重既有建筑。外立面保留了老火车站的“古典主义”,手法相当平实。
而内部空间采用“现代主义风格”,形成新旧风格的视觉冲击,呈现一种混搭风。更重要的是,意大利著名女建筑师盖·奥伦蒂(Gae Aulenti)对馆内进行了大量的功能改造。
采用“大空间切分不同小空间”的方式,为参观者提供适宜的观感和空间尺度,使之满足新的展览需求,持续散发新魅力。
3. “大师佳作”云集,创造印象派殿堂
奥赛博物馆还有一个世界上任何博物馆都无法超越的特色,就是它珍藏了1848年至1914年间法国各知名艺术派别杰出代表人物的大部分主要作品。
最负盛名的就是“印象画派作品”,包含米莱、莫奈、梵高等艺术大师的4000多件创作,作品之丰富全世界无出其右。
综上,只有绝对细分,才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在称为博物馆之城的巴黎,奥赛博物馆选择了以求同存异的切入方式,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也为整个巴黎的艺术之火添柴加薪。
五、总结
铁路遗产对城市规划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再发现,是对铁路事业的极大促进,而只是注重表面上的保护,导致不少铁路遗产仅仅获得了保存而没有受到全方位的保护。
上述四种更新方式,都在表达交通节点向城市场所转变的“适应性”,很恰当地释放了火车站建筑遗产的时代价值。
无论是融合协同,还是求同存异,都应站位城市发展阶段、地缘环境、资源条件等来思考老火车站的再利用,以此对症下药,成为区域再生的活力引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 (ID:Measure-the-World),作者:邸月,编辑:李海涛,特邀摄影: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