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寒冰,责编:kuma,原文标题:《情绪化、又爱又恨、难以离开:你可能遭受了精神虐待》,题图来源:《我的国王》
“对方似乎没有直接伤害你,但这段关系让你非常痛苦。”
“你变了一个人,动不动就要‘发疯’,你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你感觉自己陷入泥潭,怎么也无法离开。”
如果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体会到这样的感受,那么很有可能,你正在经历一种更为隐秘的精神虐待。
相比较肢体暴力、性暴力、以及直接的语言羞辱等,这类精神虐待不易被察觉、被承认,甚至关系的双方都可能没意识到虐待的发生。但精神虐待造成的伤害巨大,可能导致焦虑、抑郁、自杀念头或行为,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Tracy,N,2021)。
对于这类精神虐待,能够觉察到并承认自己正在遭受伤害,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今天我们想从受虐者的视角出发, 聊聊当一个人在遭遇更加隐秘的精神虐待时,通常会有些什么样的情绪感受。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感到很困惑
你发现你好像根本不了解这个人: 比如看上去经济条件优渥的 Ta,忽然有一天出现很多负债;当谈论起过去的某些经历,Ta 总是支支吾吾;有时候,Ta 需要消失一段时间却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你对于 Ta 的爱也感到困惑:有时候你发自内心感受到 Ta 的爱,Ta 把你介绍给所有的朋友,热烈地想和你有个孩子。有时候又会陷入怀疑,如果 Ta 爱你,为什么还要和分手的前女友纠缠不清,为什么在你需要的时候离开?
你觉得好像不太对劲,但又说不上来原因,这些困惑时而出现,时而平静,“可能是我想多了”你这样安慰自己。
你变得越来越情绪化,又为此感到羞耻
慢慢地,你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情绪化,时不时感到低落、不安,还有一些说不出口的愤怒。
你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你认为也许是工作压力大,或者怀孕造成的激素紊乱,你试着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对方对你的情绪化开始不满,想要和你保持距离,甚至为此攻击你:“我出去住一段时间吧。”“你的情绪化让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这是为了我们双方好。”你不想同意,但又觉得有几分道理。
这个过程就像聚光灯的转移,当对方做了一些可笑的事情,聚光灯开始对准他们。但是,如果你的反应是愤怒或其他极端的情绪,聚光灯就会转移到你的身上,而这正是对方最想看到的。现在,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虐待行为负责,问题已经被推给了情绪化的你。
你在这段关系中失去“话语权”
“控制”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你逐渐发现在这段关系中自己失去了话语权,一旦发生分歧,最终妥协的都是你。
电影《我的国王》里,丈夫在婚后仍让要照顾自杀的前女友,妻子用离家出走表达不满和愤怒,却发现丝毫没用。丈夫先是把错误归咎为妻子身上:“你离家出走,你犯了错,所以我不会听你的话。”然后用强硬的态度表明自己的立场“什么都阻止不了我”。
当然,并不是说处于健康关系中的人没有分歧,他们确实有,甚至和处于虐待关系中的人一样多。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如何处理这些冲突——可以公开讨论,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被尊重。
而遭遇精神虐待时,你更多的感觉是无力,对方似乎已经成为这段关系的主宰,到最后,只有你“听话”的时候,才会好过一些。
周围的人对 Ta 的评价和你很不一样
周围人的评价也是一个有力的信号,特别是你的家人或者亲密的朋友——那些真正在乎你、关心你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对你这段关系有一些负面评价,这些评价往往更客观,可能他们不够了解你的伴侣,但他们看得到你在这段关系里的状态。
但你因为羞耻感不得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会为对方进行辩护:“他没有你们想得那么糟糕。”“任何关系都会有痛苦,不是吗?难道一有问题就要分开?”
一些处于精神虐待关系中的人发现处于这种情况下会很尴尬,这导致他们进一步远离朋友和家人,不想让人们看到伴侣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所以人们非常善于把卷入一段虐待关系给自己造成的不良影响隐藏起来。
一会儿甜蜜,一会儿痛苦,你好像“上瘾”了
很少有人可以让自己持续地陷入痛苦中,精神虐待最大的迷惑性在于它总是甜蜜和痛苦交织。
这个过程以循环的形式出现,通常始于一方为了表现出支配地位在情感上虐待另一方,然后感到内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以避免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接下来对方恢复“正常”行为,就好像虐待从未发生过一样,事实上,可能会更加迷人——道歉和给予更多,让你相信 Ta 会改变。然后循环再次重复。
B.F.斯金纳(B.F.Skinner)提出了一个术语叫“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有所不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行为是个体“自愿”进行的行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反过来控制个体的行为。
处在这样的关系中,你就像踩在蛋壳上或坐过山车一样,不得不随着对方的情绪变化上下翻滚。你觉得痛苦,但似乎越来越上瘾,在每次受虐后渴望那些少数的“美好时刻”,为了这些美好只好忍受更多的痛苦。
虽然痛苦,但你很难离开这段关系
即使当你意识到这段关系存在问题想要离开时,也会发现这并不容易,通常需要反反复复,多次尝试。你可能前一分钟还充满力量,下一分钟可能就会因为想念对方而哭泣。
你的内心深处可能仍希望他们能改变。有些人试图接受这样的借口:Ta 有一个悲惨的童年或者有其他创伤经历,是过去的经历让他们做出如此恶劣的行为。
也许伤害你的人不是故意的,但是他们做到了。虽然理解“为什么”会有所帮助,但原因并不是有害行为的借口——它们只会使一切变得更加混乱
香农·托马斯( Shannon Thomas ) 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曾多年帮助人们从自恋者、反社会者或精神病态者 (这些人又被称为“有毒的人”)的精神虐待中康复。她认为精神虐待和一般的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完全不同,区别主要在于施虐者的核心人格中是否包含关心他人的成分。
精神虐待的施虐者伤害他人不是由于自身判断能力受损,而是他们享受在虐待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掌控感,他们在和受虐者“玩游戏”,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
也正因为如此,施虐者很少轻易主动离开,甚至在关系结束后也会试图引诱他们的目标再次回到病态的关系中。香农·托马斯(Shannon Thomas)把这种行为叫做“吸尘”——他们回来了,而且会给出一些他们根本不会、不能也无意遵守的承诺。他们利用吸尘这一策略只是为了加强自己的信念,即只要他们想,受虐者就仍然在他们的控制之下,触手可及。
如果持续的时间更长,你甚至可能抑郁、焦虑或自杀
精神虐待的伤害并不比身体暴力小,它切入一个人的核心,造成的伤疤可能比身体上的伤疤更深、更持久(Engel,1992,p.10)。即使关系永远不会受到身体虐待,精神虐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级,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甚至死亡。
虽然描述身体创伤非常简单,但表达心理创伤要困难得多,它破坏了一个人的身份、尊严和自我价值,但却几乎无法描绘。所以即使在极度精神虐待的情况下,受害者也没有瘀伤或伤口可以指着说:“这根裂开的肋骨是由于不断的轻视和怠慢”和“肿胀的眼睛是由于病态的谎言”。
对于受虐者来说,最艰难的一步就是承认自己正在遭受虐待。如果你对对方的一些行为依然保持怀疑,可以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
暂不考虑对方,在这段关系里你的情绪感受如何?你的状态如何?
你会用施虐者对待你的方式对待其他人吗?
你对这段关系的未来有信心吗?
如果你最好的朋友或者家人处于这段关系里,你会对 Ta 说些什么?
有时候,只有跳出这段关系,我们才能看明白究竟在发生什么。
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段充满虐待的关系里,这里也有一些建议给到你:
面对现实,承认情况不会改变,施虐者也不会改变,了解有关精神虐待的知识,并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的错(这很重要);
无论多么艰难,请尝试离开有毒的关系,这才是治愈的开始;
考虑接受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真实情况,并提供资源和支持;
试着做一些让自己高兴的事,找回快乐的感觉。有一句西方谚语这样说到:“当我们知道了如何快乐,就不会容忍自己和一个让我们不快乐的人在一起。”
参考文献
Goldsmith, Rachel E.; Freyd, Jennifer J, Awareness for Emotional Abuse.Journal of Emotional Abuse, 2005.4.5 (1): 95–123, doi:10.1300/J135v05n01_04.
Simon, George Jr (2010), "Epilogue: aggression and covert-aggression in a permissive and undisciplined society", in Simon, George Jr (ed.), In sheep's clothing: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manipulative people, Little Rock, Arkansas: Parkhurst Brothers, pp. 111–136, ISBN 9781935166306.
Tracy, N. (2021, December 17). Emotional Abuse: Definitions, Signs, Symptoms, Examples, HealthyPlace.
Simon, George K. Jr (2011), "The aggressive pattern", in Simon, George K. Jr (ed.), Character disturbance: the phenomenon of our age, Little Rock, Arkansas: Parkhurst Brothers, pp. 118–119, ISBN 9781935166320.
Günnur Karakurt, Ph.D and Kristin E. Silver, B. A.Violence Vict.Emotional abus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gender and age. 2013; 28(5): 804–821.doi: 10.1891/0886-6708.vv-d-12-00041
The Emotionally Abused Woman: Overcoming Destructive Patterns and Reclaiming Yourself by Beverly Engel ,1992.2
【美】香农·托马斯著,高宜译,《治愈隐形虐待: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阶段之旅》,2020年6月,人民邮电出版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寒冰,责编:ku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