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8-17 21:26

加密产业,有什么穿越周期的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色WSJ中文版 (ID:WSJmagazinechina),作者:黄韵奇,编辑:poseidon,原文标题:《观念的水位:加密产业的投机与长期主义》,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NFT、元宇宙、区块链、Web3.0……过去两年中,这些关于区块链与加密货币的概念每每出现,都是引人热议的焦点话题。加密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海量的新项目、新名词、新概念还没等科普足够深入人心,便又改朝换代。在这种情境下,比起获取可能永远都学不尽的新信息更重要的是,应带着何种观念与视角去看待加密产业。


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为灵感、由多位知名加密艺术家联合创作的《最初的晚餐》NFT 作品由多个可变动图层组成,创作者只需分别上传源文件图片,由 Async Art 工具自动生成多图层变动及面向藏家的互动设置。


对于除了极少数的“建设者”(Builder,“加密圈”对努力做实事的人的“黑话”称呼)之外的行业内外的广泛人群,了解自上而下的方法论与逻辑,也许比从分散的个案“爆点”自下而上地推演,更具实用意义。更清晰地且切实地了解加密行业的现状,既是“祛魅”,也是“去妖魔化”。


一封“改变世界”的邮件


2010 年,在中本聪刚刚部署了区块链和比特币时,有人发送了一封邮件,愿意支付 1 万个比特币(当时共折合 41 美元)来购买两个披萨。这是比特币被发明的 16 个月以来,第一次被当做类似货币的交换媒介;由此,加密世界的序幕徐徐拉开。


12 年来,加密行业已经走过数个牛熊周期。去年三月,Beeple 的《每一天:前 5000 天》NFT 艺术作品以近 6900 万美金成交,为最近的一轮牛市制造了“破圈效应”。一年内,NFT 与元宇宙不仅人尽皆知,更成为了下一个风口,比特币一度最高达到了 64400 美金。而今天,经过了近期种种的市场暴跌,比特币现价为 24461 美金,已回到本轮牛市前水平*。


*比特币自 2009 年以来,已经历了四个市场周期,每次的最大回撤达到 80% 以上,才会迎来下一个指数级增长。


如今,加密产业进入熊市已是行业内的主流观点,而关于加密行业的种种讨论,或被各种悲观的情绪挟持;又或仍陷于“什么是去中心化”、“什么是元宇宙”等话语权与定义之争。从中其实不难发现,加密产业也遵循着普遍行业的发展规律与周期,与 21 世纪初互联网兴起过程中的苹果、雅虎、Facebook(Meta)的种种故事兴衰更是有诸多相似之处。比起被价格左右的市场情绪更值得讨论的是,我们应如何正视加密产业带来的“变与不变”。


NFT 市场情绪目前遇冷,而以 BAYC、CryptoPunk 为主的蓝筹 NFT 指数,仅为最高值的一半。其余非蓝筹 NFT 价格跌去 90% 以上或毫无流动性者不在少数。图片来源:NFTgo


以 NFT 板块为例,相对于分析下一个爆火的会是什么项目,或者NFT价值到底会不会归零,更重要的是了解其背后的驱动力。“IP”类的 NFT 头像,其走红的关键仍然是市场营销与广告传播学的诀窍。这类 NFT 与其说是用新的模式“飞向月球”(Fly to the moon,圈内俗语,意指 NFT 价格一飞冲天)不如说是挖掘了现有的社交网络与互联网经济中尚未被变现的“剩余价值”,仍然是“新瓶装旧酒”。


恰逢近年来,“天下苦无 IP 久矣”,新的“现象级”IP 创新寥寥,星球大战等上世纪的好莱坞电影与金庸武侠、西游记等国人的“集体记忆”在不断地出续篇、翻拍;NFT 概念的横空出世则及时地填补了这个空缺,元宇宙更是最大化地激活了“文创消费”原本的应用场景想象。尤其是头像类 NFT 和游戏类 NFT,前者的“炫耀属性”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既有的“Web2.0”社交网络平台,例如推特、Instagram 等;而后者的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游戏资产的变现之中。


NBA 球员库里的 BAYC 头像——大部分 NFT 的展示场景,仍是面向“圈外”的社交媒体平台,仍基于现实的社会关系,通过圈外的辨识与传播,由此才可凸显其“炫耀”与“稀缺”属性;正如大牌奢侈品的广告投放对象实为未拥有这些奢侈品的主流大众群体一般。


而所谓的“赋能”,某种程度上,则是 NFT 过度金融化后、其实用性功能脱离价值锚定而带来的本末倒置。作为一种数字确权的工具和通证,NFT 可以永久地标记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和交易。对于数字内容的创作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原创知识产权标记手段。


越来越多的线上及线下机构,也利用 NFT 的技术来管理并运营会员通证系统,用以记录会员的交易记录、出席活动并分配相应的权益;虽然初期有一次性的系统适配与学习的成本,但是长远的益处远远大于维持现有的电子化管理模式,同时也不失为一种宣传手段。


阿迪达斯与 BAYC 联名推出的 NFT Pass, 拥有特定限量产品的购买权益,相当于某种 VIP 会员制度。


另一方面,正如加密市场中的投机行为一般,“价值锚定”也存在两面性。纵观本轮牛市,越是没有锚定价值的 NFT,越是实现了最大的涨幅和收益,因为其上限难以通过参照标准来预测。反而,无论是将价值聚焦于实用性、艺术性,又或者是绑定与明星等个人 IP 等,则如传统股票市场的公司估值模型一般,使得 NFT 的价格有了一定程度的框定。


纵然所有产业的前期发展与红利期都离不开投机行为带来的迅速拓张与“破圈效应”,投机本身在健康自由的市场调节下也是建立生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加密领域的投机与投资,都存在着极强的先手优势,与相对较高的门槛。牛市的光环也极易使人忽略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其实加密货币的走势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极高*若抱着分散投资或避险的心态参与,在宏观经济的衰退预期下,发现原本分散化的投资组合在同时大跌则是必然。


在兴冲冲地收藏 NFT 前,不妨三思自己对于回报的预期、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收藏的目的。若是为了实现盈利,则需仔细审视自己在“击鼓传花”过程中的位置;自己的购买行为为卖家实现了何等规模的收益,而如需“套现”,预期的下任收藏群体又在何方、何时出现。若是为了长期持有,如何确保长期的资产安全、购买的当下是否为最佳时机亦需考量。


*随着美联储的加息与通货膨胀,比特币的价格波动与美国标准普尔指数的相关系数已高达 0.6 以上。


对于其余的时下各种加密领域的新探索,也存在和 NFT 类似的现象——它们既非“技术原教旨主义”所推崇的解决既有问题的万灵药,也非价值完全依附于市场价格的纯粹投机泡沫,更不是少数负面事件即可否认所有范式创新的“庞氏骗局”。


例如,去中心化的 Web3.0 旨在打破现有互联网(Web2.0)中少数大公司垄断用户数据与内容的现象,试图推行“创作者经济”,令内容的生产者可以直接获取收益,而不再依赖于平台。这纵然是对于现实中淹没于大数据算法与信息流的内容创作者的理想解决方案,然而却仍需在注意力经济模式(只有 10% 的内容会得到 90% 以上的关注)与广告收益的天然的中心化属性之中寻找到符合现实的规模化方案;与现有的“订阅模式”对于消费者的差别也并非显著,甚至后者在使用上更为方便快捷。


而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兴起,大多数的管理组织模式仍与现实中的公司治理、众筹方案又或者是兴趣爱好社区相似;其中极少数是真正地需要应用完全加密的组织工具,而还能实现可持续获益的则更为稀有。另一时下热点 De-fi(去中心化金融)亦是如此,仍很大程度地依附于现有的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借贷与估值模型。


阿桑奇 DAO 联合了知名加密艺术家 Pak,为支持“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的辩护募集基金。显而易见,该资助行动需通过区块链技术的交易记录公开透明又可保障个人身份匿名等特性才能得以实现。


然而,这些现实中仍面临的各种挑战,并不代表 NFT、Web3.0、De-fi、DAO 等加密产业的创新只是对于既有模式的“重新包装”。关于去中心化及社区共识等的区块链的核心理念已如启蒙一般,在不知不觉间更新大众的认知;日积月累,早晚会落地于现实,深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海量的“NFT小图片”传播的背后,CC0 的开放版权主张:“所有权唯一,访问权公开”真正地得到了实现与应用。BAYC 项目中,藏家拥有完全的商业版权。围绕着它的商业项目开发,无论是加州的咖啡馆、与李宁的快闪限定服饰系列、与绿地集团的合作,都是基于藏家购买,而无需如同取得迪士尼形象合作授权一般繁琐而中心化。


而 CC0 音乐 NFT 的收藏者,不仅可以直接授权音乐改编、短视频应用中直接通过智能合约获取版税收益,更可以由于“公开访问”的特性,使得音乐片段广泛传播,实现项目参与者的共赢。


BAYC 与李宁的合作基于编号为 #4102 的 NFT 购买与随之拥有的商业授权。在主流消费场景中,购买收藏某产品或艺术品,并不可直接进行二次商业开发;购买了某音乐专辑,也不可直接通过商业用途获益。


潮水褪去后,依然屹立的基石,必然反映了超越价值的定义与定性之争的共识。就算在今天的熊市中,已经建立起的产业框架仍在继续运行;已被改变的种种观念已开始生根发芽。2022 年第二季度,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加密产业进行了逾 500 笔投融资行为,总金额折合 127 亿美元,虽然较上一季度下降了 22%,但其数字规模本身依然可观。其中有相当的投资都聚焦在区块链产业的基础建设及“工具提供方”等前端技术与商业前景之上。


加密及区块链产业自 2019 年以来的季度投融资规模走势。数据来源:The Block Research


对于初次进行 NFT 收藏、第一次在元宇宙遨游的群体,首次迈入加密世界,最直观的感受一定是与现实中已有的软件的巨大使用落差。几乎所有的去中心化应用及加密平台的易用性、用户界面友好程度都不及已经发展成熟的主流互联网平台;注册钱包、兑换与购买的流程繁琐、耗时较长、成本较高,更没有中心化的安全保障机制,极高的自由度的代价则是每个人需要自己负责信息与资产安全。


针对以上种种的现象提出的基础建设解决方案,则是跨越牛熊,有益于加密行业尽快与现实中的经济生产活动接轨的关键。



根据预期,以太坊将在 9 月下旬迎来重大升级合并,将原有的效率较低、耗能较大也是广为诟病的 PoW(工作量证明)“挖矿”模式,转变为 PoS(权益证明共识)的模式;后者更为节能高效,每秒可处理的信息交易量是前者的 200 倍以上。


基于以太坊二层的扩容方案也有激动人心的技术进步,利用零知识证明这一能在安全性与高效率之间取得“最优解”的密码学技术,转账与交易费用可以最低仅为链上的 2.57%。高昂的“汽油费”(gas fee)以及“手续费之战”(Gas War)将变成往日回忆。多链与跨链协议亦是热点技术进展之一,由此可以在不同的区块链生态互动、整合并优化资源,提供统一的接口,大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产业生命周期中的四个阶段:在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阶段,存在“shake out”震荡整合的过程。


对于在产业生命周期中仍处于前期成长阶段的加密产业,其扩张毫无疑问地依赖于海量新参与者的增长与规模化。由此,解决新用户如何“无缝连接”地从传统消费场景过渡到加密领域问题,与技术领域的基础建设同等重要。这一身份的服务提供商,亦在现有市场中实现了最稳健的收益增长。


例如 Tiffany 联名 CryptoPunk 发行的名为 NFTiff 的 NFT,因有实体首饰企划的技术支持平台 Chain,纵然没有直接从与之相关的 CryptoPunk 地板价上涨中获益,却也规避了 NFTiff 破发的风险。如今 Gucci、耐克、LV 等纷纷进入 NFT,无论其目的与收益预期如何,对于这些奢侈品、消费品品牌而言,寻求 to B(面对企业的)的技术提供商,是最符合经济效益的做法。


在 to C(面对消费者)的领域,同样的商业逻辑亦成立。如 Async Art 提供了面向音乐、视觉艺术创作者的打包工具,使得没有编程技术的艺术家也可以一键式发布可编程 NFT。如今,类似的 No-Code(无代码)工具支持者,不仅被视为引入新用户的最重要手段,亦是通向理想中的完全解放生产力、自由创作的图景的桥梁。


数字艺术家宋婷创作的《牡丹亭 Rêve 之标目蝶恋花——信息科技穿透了 “我”》,区块链链上 AI-Human 协作影像及 NFT,2021 年。


比起加密货币的市场情绪、现实的水位到底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诠释现实。在区块链技术最终像互联网一般深入到日常生活与经济生产之前,也必然会经历数次波动、迭代甚至更糟糕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正如区块链之本名“Blockchain”的意涵以及链上那些永久的记录一般,区块链已经为社会带来深远的、不可撤销的改变,一砖一瓦地铺向人类的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色WSJ中文版 (ID:WSJmagazinechina),作者:黄韵奇,编辑:poseido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