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进深News (ID:leju-sydcsxh),作者:吕秀伦,原文标题:《房企改名与抢赛道》,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8月偿债高峰期到来后,耳边的房企暴雷声仍然很密集。但另一边,不少房企却拒绝“躺平”,开始寻找新赛道,忙着更名。
先是广宇发展改名为“天津中绿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主业由房地产开发销售变更为新能源投资建设运营。
同月,新希望地产更名“新希望五新”,寻找新增长曲线。此前,该公司高管曾透露公司的转型方向是地产+农业+文旅;朗诗绿色地产新招牌变更为“朗诗绿色管理”,由传统重资产的地产开发模式向轻资产的代建模式转型。
而更早的7月底,国瑞置业则抹去了“置业”二字,披上了“健康”外衣,锚定智能家居和健康生活产品、健康生活的在线服务等新方向。
如果说前几年,房企更名基本是“换汤不换药”,出于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不止于地产”;那么今年以来,地产老板则下了狠心,意图改变公司属性,削弱甚至放弃地产。
在行业视角内,重投入的纯开发模式,风险越来越大,地产老板们深知,“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得转型。转型虽然可能会死,但不转型一定会死”。而转型的第一步,很多老板们选择通过更名,对外宣称自己将与地产划清界限。
然而,并非所有的开发商更名后就一路坦途,他们或还面临“改名难改命”的现状。例如,此前京汉股份更名奥园美谷后,由地产进军医美,却摆脱不了转型带来的阵痛,其净利等核心财务指标仍处于亏损状态。
又如,更早更名的中天金融,其拟以180亿元的价格将旗下中天城投集团100%股权转让给佳源创盛,以此更加聚焦金融业。然而,“白衣骑士”佳源如今也自身难保,陷入债务危机。6月29日,中天金融公告称,佳源创盛逾期未支付中天城投交易尾款达73.2亿元。
一、房企更名潮
8月11日,新希望地产公告表示,公司名称由“四川新希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变更为“新希望五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且已于8月9日就更名事项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并取得新营业执照。
新希望有意将招牌上“地产”抹掉,换上“五新”,这背后是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对企业转型的期许。此前,他曾为集团定下了变革与创新的目标,提出了要做“五新”企业。
所谓“五新”,指的是“新机制、新青年、新科技、新赛道、新责任”。它是新希望早在7年前就提出的一个理念,近两年新希望集团将其规范化,正式写入企业文化价值观。
实际上,近些年来,新希望地产发展迅速。2013年公司销售业绩还不到20亿,2020年便进入千亿房企阵营。虽然表现不俗,但新希望地产仍然在开启新赛道,寻找新的增长曲线。新希望地产总裁姜孟军曾公开表示过,公司的转型方向是地产+农业+文旅。
在更名的同时,新希望五新实业的经营范围也由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业务,延展至规划设计管理;工程管理服务;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招投标代理服务;日用百货销售;体育中介代理服务;文化娱乐经纪人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等等。
无独有偶,在新希望改名同日,广宇发展也迎来自己新的名称——天津中绿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同时经营范围也增加了“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有关内容。
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广宇发展就开始了“去地产化”,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将下属23家房地产子公司股权与控股股东鲁能集团、关联方都城伟业集团合计持有的鲁能新能源(集团)100%股权进行置换,差额部分以现金方式补足。
直至今年1月,资产重组全面完成,广宇发展主业由房地产开发销售变更为新能源投资建设运营;紧接着4个月后,公司完成经营范围工商变更并换发营业执照。
在业内人士看来,“房地产行业为国家严厉调控的对象,而新能源行业却为朝阳行业,前景广阔。将房地产业务从上市平台倒出,装入新能源,显然更能发挥上市平台作用。”
并不仅仅是新希望地产、广宇发展,放眼当下地产圈正在掀起一股更名“热潮”,在这波浪潮中,并非简单的将名称去地产化,而是在企业内核上调整方向,主业并不止于地产业务。
例如,8月9日,朗诗绿色地产更名为“朗诗绿色管理有限公司”,并已于15日正式生效。
在收紧的行业环境下,朗诗也无法避免业绩下滑,利润下降以及负债增加的困境。所以当下,它借由更名,向外界展示自己从地产商变代建商的决心,不失为一条最明智的出路。
朗诗方面则表示,集团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平均持股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中国市场,其由传统重资产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向轻资产模式的转型已基本完成。
用公司董事长田明的话来说,经过近8年的探索,朗诗已经成为委托代建、小股操盘、合作开发上的熟手。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朗诗地产代建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为11.6%。
除此之外,7月底,国瑞置业也更名为国瑞健康。在更名的同时,该公司还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一方面不断升级国瑞智能家居和健康生活产品;另一方面,致力于提供更多健康生活的在线服务,通过打造国瑞医院及医疗在线、在线康养服务、保险服务等各大创新业务。
二、“去地产”真伪
不过,这波开发商更名热潮并非是近些年来首次出现,早在2018年就出现诸多开发商扎堆更名的热潮。
这一年,保利地产宣布将公司名称变更为“保利发展”;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更名为“万达商业管理集团”;龙湖地产更名为“龙湖集团”;时代地产更名为“时代中国”。
抹去“地产”二字,成为当时不少地产巨头们的共识。彼时,市场普遍认为,去掉“地产”二字,这在很大程度上和行业大背景有关。
在经历了狂飙猛进的发展后,地产行业的天花板已经显现,房企开始谋求多元化的新出路。此外,去掉“地产”,也助于市值提升。
例如,保利之所以要更名,它认为“保利地产”的企业名称已无法涵盖当前的业务布局,本次更名也是为了体现公司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而更早的2015年、2016年,地产圈就曾掀起一轮更名潮。方兴地产更名为“中国金茂”;恒大地产更名为“中国恒大集团”;远洋地产更名为“远洋集团”;K2地产更名为“石榴集团”等。
不难发现,这一波更名潮更多的是名称上的去地产化,企业主营业务仍为地产,或者说其他业务并未打开知名度。
悉数观察这些年来的三波房企更名潮并不难发现,2015年-2016年,房企在名称上去“地产”,在业务上并未发生巨大变化;到了2018年,房企更名去“地产”的意愿更为强烈,并着手转型,业务逐渐多元化。
眼下,这一波房企更名,不仅剥去了地产外衣,更在于企业的内核出现变化。之所以如此决绝,也与地产行业大背景息息相关。
去年房企们净利润集体“腰斩”,就连地产大哥万科也陷入了这个困局。
翻看万科的2021年报数据,营业收入4528亿元,同比仅增长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5亿元,同比下降45.7%。这是继1995年、2008年之后,万科上市31年以来第三次出现净利润下滑的情况。
另一边,地产行业骤冷,房企融资、销售两端承压,爆雷房企一个接一个。陷入资金危机中的开发商,遭投资人、业主、供应商堵门,如热锅上的蚂蚁。
像建业地产、华南城、佳兆业、中南建设等一部分幸运的房企,收到国资递来的“橄榄枝”,但仍有不少房企迟迟等不到战投的驰援,只能另寻他路。
在行业视角内,地产开发模式的风险越来越大,地产老板们深知,“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得转型。转型虽然可能会死,但不转型一定会死”。而转型的第一步,很多老板们选择通过更名,对外宣称自己将与地产重开发模式划清界限。
三、改名后的代价
事实上,更名的房企,不外乎出于两种原因,第一是在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不止于地产”;第二,则是意图改变公司属性,削弱甚至放弃地产。
然而,对于更名的房企来说,改名却难“改命”。比如,披上“健康”外衣的国瑞置业在转型并非坦途。
财报中,国瑞置业并未单独披露健康产业相关布局及数据,但融资情况及关联交易里,泄露了一些有关大健康的蛛丝马迹。
截止2021年末,国瑞置业附属公司汕头市国瑞医院作为债务人,对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及农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为14.83亿元,利率5.39%,贷款期限为2018年6月至2033年6月,长达15年。作为融资担保,汕头国瑞医院100%股权已被抵押。
公开资料显示,汕头国瑞医院是国瑞置业在汕头投资兴建的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投资35亿元,用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设置病床2000张。
此前消息指出,项目将于2021年8月份完成内部装修,2021年国庆节试营业,建成后委托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全面经营管理。不过,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不久前又有消息传出,汕头国瑞医院计划于2023年7月1日完成工程竣工验收,2023年10月31日试营业。
尚未开业的汕头国瑞医院,已遭遇“冻结”。6月1日,北京金融法院将汕头花园集团持有的汕头国瑞医院全部股权冻结,冻结期自2022年6月1日至2025年5月31日。
又如,2020年,奥园收购A股京汉股份后,便对其进行更名为奥园美谷,并舍弃其主业地产板块,转而锚定医美行业。
不过,奥园美谷并未因转型而获得新生。去年,其营业收入15.39亿元,同比减少22.58%;归母净利润亏损2.53亿元,同比大降88.03%。
进入今年,其亏损状况并未得到改变。数据显示,一季度奥园美谷营业收入3.12亿元,同比大跌48.56%;归母净利润亏损3878.16万元,同比减少229.69%。
7月,奥园美谷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的经营业绩亏损。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500万元~9500万元,去年同期盈利5012.92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8000万元~10000万元,上年同期盈利4738.08万元。
再如,更早更名的中天金融(曾用名:中天城投),其日子也并不好过。去年8月的最后一天,以房地产开发起家的中天金融公告称,拟以180亿元的价格将旗下中天城投集团100%股权转让给佳源创盛控股。中天金融给出的理由是,未来自己将聚焦金融业。
今年1月,中天金融曾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亏损25亿元~4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37.15%~799.45%。
但在4月29日,中天金融正式发布2021年度业绩报告时,又发布了一则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将中天金融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母公司的净利润修正为亏损62.2亿元-70.8亿元,同比下降1187.64%~1338.02%。
正因为2021年净利预告与年报差异较大,中天金融还在7月收到深交所的一纸监管函。
截至2021年末,中天金融的负债总额为1434.04亿元,2022年3月末进一步增加43.11亿元至1477.1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2.79%。其中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余额合计182.41亿元,货币资金仅59.95亿,短期偿债面临上百亿缺口。
上述种种迹象并不难发现,如果地产商真的舍弃地产主业,完全切换赛道,进入体育、金融、新能源等完全未知的领域,难度也可想而知。因为一招不慎,同样也会堕入深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进深News (ID:leju-sydcsxh),作者:吕秀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