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8-31 14:58

我的工作,是构思和破解“完美犯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席 (ID:yixiclub),作者:吴菲(推理小说家),策划:WK,剪辑:FH,设计:49,原文标题:《我希望读者可以到案发现场实地探访,所以就把犯罪舞台放在了武康大楼|吴非 一席第929位讲者》,题图来源:吴菲


在大家眼中看来非常寻常的一些城市建筑、城市景观,在我眼中就是一个一个的灵感来源和一个一个的案子。


             

大家好,我是吴非,昨天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剧场。走进剧场的一瞬间,我就想到了一个发生在剧场里的案子。


大家别紧张,这个案子发生在1929年的美国。


表演进行到一半,突然工作人员定睛一看,他发现观众席中有一个人的坐姿有些奇怪,他走上去摇了摇这位观众,结果大惊失色,原来这个人已经遇害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案件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点,为什么凶手要在剧场里杀人?表演才进行到一半,没有人出去也没有人进来,一旦发现尸体剧场就会报警,警察来到就会封锁现场,那凶手不就被瓮中捉鳖了吗?他为什么要让自己处于这样一个被动的环境里呢?


我的职业是推理小说家,刚才可以说是我的一个职业病,走到哪里就容易把案件“带到”哪里。


我和推理小说的缘分可以追溯到我念小学时,福尔摩斯、霍桑探案都是我的启蒙读物,因为很喜欢我就拼命读了很多。


直到上大学后的一天,我发现市场上的推理小说都读完了,那怎么办呢?又去找原版书来读。2008年,我和出版社一起引进了不少海外优秀的推理作品。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库的一些早期作品,大部分都是当时我和出版社编辑的工作成果。



十年之后,我自己也开始创作推理小说,比较幸运地取得了一点成绩。美国的EQMM杂志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推理杂志,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我是这本杂志目前唯一的中国内地作家



我最新的两部作品是长篇推理小说《胜者出局》和《地下游戏》。



完美犯罪


提到推理小说,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和犯罪有关。的确,推理小说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各种各样的犯罪事件。


我大学是学物理的,所以我对自己笔下的犯罪过程有一种特殊的“癖好”,我比较在意罪犯的计划是不是缜密巧妙。在我的作品里,有很多高智商的罪犯,也就是所谓的“完美犯罪”。


什么是完美犯罪?很简单,就是犯罪之后不被警察抓到。要让警察抓不到,罪犯在筹划犯罪前就要想好怎么脱罪,脱罪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消除自己的犯罪条件。


什么是犯罪条件?任何犯罪都有三个必要条件:犯罪动机、犯罪机会、犯罪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罪犯只要有一项不满足,Ta就很难被侦破。下面我结合几个案子给大家展开讲讲。


野猪案


第一个案子发生在日本。一个非常善良的火车司机有一天上班时,在山区路段撞死了一头猪。他以为这是一头野猪,难过之下买了花去悼念这头猪


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撞到了一头猪,他和同事聊起来时才发现只有他撞到猪,他的同事从来没撞到过猪。他觉得事有蹊跷,便报了警。


警察的调查结果发现这果然不是野猪,而是来自附近农场的猪,有人把食物放到铁轨上引诱猪过来吃,是蓄意杀猪。但奇怪的是,农场主人缘非常好,没有什么仇家,他想不出来谁要对付他的猪。


那么这个案子的凶手是谁呢?其实是花店的老板。


这个火车司机第一次去买花时,老板的女儿对他一见钟情。为了一解女儿对心上人的相思之苦,老板就铤而走险,不停地把猪送到铁轨上去献祭。


这个案子为什么难破呢?因为它的动机隐藏得比较深,看似是杀猪,其实是为了让司机去买花,看似是为了让他买花,其实是为了满足女儿的心愿。


蝴蝶案


第二个案件,也和一种动物有关,蝴蝶。


有一个庄园主很喜欢蝴蝶,有一天他邀请客人来欣赏自己收藏的蝴蝶。结果第二天他的女儿遇害了,早上8点,客人们在院子里发现了他女儿的尸体。


管家说他早上7点去过院子,没有发现尸体。警方根据这个线索,很快锁定了嫌疑人——7点到8点之间,他是唯一没有不在场证明的人。


但这恰恰中了凶手的圈套,尸体其实是前一天晚上就被放到了院子里。


那为什么早上7点管家没有看见?因为凶手事先麻醉了大量的枯叶蝶放置在尸体表面,即使有人路过,看上去就是一堆树叶。到了8点麻醉药效一过,蝴蝶飞走尸体就出现了。通过这样的手法,他使自己看上去没有犯罪的机会,同时嫁祸了别人。


犯罪的第三个条件是犯罪能力,比如体力或者一些知识。有时狡猾的罪犯会消除多个犯罪条件。推理小说中有一种经典的犯罪模式叫交换杀人,就是为了同时消除犯罪动机和犯罪机会,这样有动机的人不在案发现场,而在案发现场有机会的人没有动机。


在上海“策划”一起案件


2019年我开始创作《胜者出局》,也想写一个完美犯罪。为了能带给读者更好的沉浸感,可以让读者到“案发现场”去实地探访,我把故事的舞台放在了我生活和工作的城市——上海。


那我要写一个什么类型的案件呢?我很快就想到,我要写绑架案。大部分刑事案件是在室内发生的,但绑架不一样,它有赎金支付的环节,凶手为了摆脱追踪,常常会要求受害人拿着赎金在城市里移动,这比较符合案件要在城市里展开的设定。


这个案件是怎么展开的呢?有一天早上,警察接到一个女人打来的电话,说不好了,我这里可能发生了一个绑架案。警察说你先别慌,跟我说说什么情况。



女人说,昨天晚上我的房客打电话约我到出租房来聊一聊,他有事找我。今天一早我就来到了这里,但我一到门口就觉得不对,房门虚掩着,我推开门发现房间里非常凌乱,好像刚刚打斗过,房客也不知道去哪儿了。在屋子里,我发现了一张纸条。



纸条上是一个绑架的威胁信,女人看到纸条非常紧张,就打给警察求助。但警察说光凭一张纸条也不能确定真有一个案件发生,有可能是房客的恶作剧。通常来说,绑架案多是警方在接到受害人的家属报案后出警。警察说你先把门锁好,再检查一下房间里有没有其他线索。



于是女人就按照警察的指导继续搜索这个房间,果然她找到了更多的线索——一些便利店和其他消费场所的收据,她把这些收据拍照发给了警察。



票据上是有时间和地点的。如果罪犯要实施绑架,通常会提前跟踪受害人来踩点,那这些票据很有可能就是在跟踪受害人行迹时在Ta周围留下的消费记录。


根据票据上的蛛丝马迹,警察开始分析、计算,他判断绑架很有可能正在发生,并且锁定了一个潜在的受害人。接下来他要想办法采取行动。



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绑架案和其他案件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是正在发生中的案件。其他案件警方介入时,凶手的犯罪行为可能已经结束,但在绑架案中警方是有机会阻止案件进一步发展的。


而“完美”的绑架案对凶手而言,风险最高的环节是什么?是安全地把赎金从警察眼皮子底下取走。


为了达到目的,凶手一般会设计一条很复杂的路线让警察兜圈子,这样可以摆脱追踪。在《胜者出局》里也有这样一条路线,设计路线时我想了很久,最后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设计出来的。当然我不是去实践了一个绑架案,只是实地走访


这样的路线要符合两个原则,第一是要尽可能多地变换交通工具。在一部很经典的推理小说里,绑匪最后把警察引到了一个山区,他在那里提前准备了一架直升飞机,警察根本没料到,于是绑匪就带着赎金扬长而去了。


我在上海显然没办法动用直升飞机,但我也尽可能丰富地利用了各种交通工具,比如地铁和轮渡。



早些年黄浦江上还没有跨江大桥,往来浦江两岸需要坐渡轮,这种交通工具一直保留到今天。我在坐渡轮时发现它的时刻表非常严格,两班之间间隔大约半小时左右。


如果你错过一班要等挺久,这为摆脱警察的追踪提供了便利。我在坐了好多趟渡轮后,在书中严格按照时刻表设计了一条路线。



除了在路线上做文章,绑匪还要尽可能在取赎金的过程中利用监控死角。要在城市里找到没有摄像头的地方是非常困难的,这对治安管理是好事,但对创作来说就增加了难度,最后我在一个小公园找到了满足条件的地方,具体是哪里我就不说了。



照片左边是一个公共厕所,右边是一片小树林。大家仔细看,图片中间有一个黑色的物体,这是装有100万赎金的包。


当时我来到这个小树林反复实验,我要让受害人从公共厕所的换气窗口把装有100万现金的包扔出来,绑匪再从小树林拿着包离开。调研的时候正好是夏天,所以我当时也挺惨的。写小说不只是一个脑力劳动,有时也是个体力活。


虽然说凶手非常狡猾地设置了种种“完美犯罪”的陷阱,但警察也不是吃素的,最后他循着种种蛛丝马迹追踪到了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是上海非常有名的一栋老公寓,有将近100年的历史,设计师是一个匈牙利人。因为上了年头,内部设施比较陈旧,我一开始在大楼里来回地转,也没找到什么特别的灵感。



突然我发现顶楼通往天台的门有一条缝,我走过去一看果然没锁。天台显然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我作为一个故事的创作者不能不去,所以我推开门上了天台。



上面的照片是当时的天台,现在已经上不去了,当然和我的作品无关。我上了天台以后就开始沉思,假设还是有警察跟过来怎么办?想着想着,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了很多推理小说中的案子。


有一篇叫《漫长的下坠》。有一个人他的同事看见他从办公室的窗户跳了出去,以为他跳楼了,结果跑过去一看楼下没人。他又跑到楼下问有没有看到有人从上面跳下来,楼下的人说没有,一切正常。他同事觉得很奇怪,怀疑是不是发生了灵异现象。没想到4小时以后,“砰”的一声,那个跳楼的人坠地了。


还有一篇叫《常务理事疯了》,案情更加离奇,也发生在一个办公大楼。一个老板把一个女人关在自己的办公室性侵,等他离开办公室再回来时发现女人不见了。八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他回到办公室,一开门大惊失色,八个月前失踪的女人突然出现在面前。


他惊慌之下一把把女人推出了窗。为了确认女人是死是活,他跑到楼下去查看,发现地上好像有具尸体。走近一看,他吓得魂都没了,尸体居然是那个八个月前失踪的女人的。那个刚刚被他推下楼的女人呢?八个月前失踪的女人的尸体为什么会出现在楼下?


这是爱德华·霍克和岛田庄司的两个短篇小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


我就在天台上想啊想,后来终于想到了属于我自己的一个故事。


所以我写小说的时候,会伴随着很多实地走访调研的过程。在大家眼中看来非常寻常的一些城市建筑、城市景观,在我眼里就是一个一个的灵感来源和一个一个的案子。


电话亭在上海街头非常普遍,推理小说史上有个非常经典的案子就发生在电话亭里,这个案子来自克雷顿·劳森的《天外消失》。


当时警察押着一个嫌疑人经过电话亭时,嫌疑人说我想进去打个电话,警察让他去了,然后在离他不远的一个咖啡馆透过窗户监视着嫌疑人的动静。


等了10分钟嫌疑人还没出来,警察觉得不对,赶紧冲出咖啡馆拉开电话亭的门,结果人不见了。然而这还不是最令他惊奇的,最惊奇的是电话听筒没挂,垂了下来。警察拿起电话听筒,里面竟然传来了嫌疑人的声音,嫌疑人说,我现在在某某某地,请你快来。


就这样,不停地在城市的街头取材,我逐渐完善了属于我的完美犯罪故事。


破解“完美犯罪”


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完美犯罪,大家可能觉得完美犯罪很难破解,可是无论是在推理小说还是现实中,正义终究都是要被彰显的,罪犯是不能逍遥法外的。


那完美犯罪该如何破解呢?答案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我认为完美犯罪是不攻自破的。首先是因为意外,任何人包括高智商的罪犯都没有办法规避意外的发生。


试想一下,一个罪犯在犯罪现场杀了人,突然电话响了,Ta接还是不接?这个电话有可能是死者和好友事先约好的,如果不接警方就有可能知道这个时间受害人已经死亡,而罪犯本来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手法,可以误导受害人死亡的时间;如果接,Ta的声音很有可能会被识破。



第二个原因和完美犯罪本身的缺陷有关,完美犯罪中的高智商罪犯通常会考虑得非常缜密,Ta为此需要做很多工作。去圆一个谎就要撒更多的谎,而每撒一个谎就增加了自己暴露的风险。


我最近看到一个连续杀人案。已经死了好几个人,这时又有一个女人来报警说自己收到了威胁信,可能会在某一个时间点被杀害,她请求警方派人去保护她。于是警察A和警察B被派去保护她。


结果到了威胁信里说的日子,女人果然还是遇害了。当警察B赶到现场时,警察A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现场有凶手开车逃跑的痕迹,警察B追过去结果只找到一辆空车。


那真凶到底是谁呢?其实是警察A,他刚好利用了连续杀人案——前面那些人不是他杀的,他就杀了最后这个人。这样一来他消除了自己的犯罪动机,同时他把自己刺成重伤,让自己看上去显得很无辜。


他做这一切是不能够让警察B在场的,所以他要延迟警察B到现场的时间,为此他想办法让警察B回家换衣服,又在警察B的家里制造了一个入室行窃的假象,同时他还弄了一辆空车伪造了整个现场。


而就在这个过程当中的一个微小环节,他暴露了自己。所以完美犯罪就像一个非常精密的仪器,它越是精密就越是脆弱,任何一个微小的扰动——可能是来自外部的意外或内部零件的故障,都有可能导致这个仪器在瞬间土崩瓦解。


我的作品也不例外,读者可以通过书中提供的很多线索找到罪犯的蛛丝马迹,去破解整个案子的真相。比如在《胜者出局》中,可以用一个特定光源的手电去寻找各种物证上的指纹。



我们还做了一个警务系统的截图,读者来到这个系统以后能看见一些个人信息,完成这个关卡的推理后可以得到一个电话,然后要用自己的手机去拨打这个电话去挽救受害人的生命。



所以很多读者在读《胜者出局》时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不像是在阅读,更像是参与到了一个真实的案件当中,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改变案件的走向。


同时我们还花费了大量精力把案发现场武康大楼还原成了一个模型,读者可以通过书中提供的零件把武康大楼搭建起来,更好地了解整个案情的全貌。



制造惊奇


作为推理小说家,我一边创造“完美犯罪”,让凶手看上去是那个最不可能的人;一边又埋下线索,让读者能通过推理破解犯罪。当真相大白时,读者会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会感到很惊奇。


所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带给读者惊奇的体验就是我的工作。在我看来,推理小说是所有文学类型中唯一以制造惊奇为主要目标的文学,但是渐渐地我的想法有了一些转变,我觉得推理小说还可以承载更多。


我把我的思考写成了第二本书《地下游戏》。这张图是北京轨道交通控制中心的一个监控画面,有一天清早,监控中心的画面上10号线的一列地铁信号突然消失了。



与此同时,一辆列车缓缓驶入国贸站,车门打开有几名乘客上了这辆地铁。车门关上以后广播响了,广播里的人要求这五名乘客做一件事,他说你们现在进入了一个90分钟的游戏,你们需要在这个规定的时间内找到一个受害人。


为什么是90分钟?10号线是一个环线,在匀速运行的情况下绕北京开一圈大概是90分钟。这五个人觉得很奇怪,说我们又没有卷入什么案件,为什么让我们去找案件的受害人,还不是找凶手?



但是列车上有炸弹,他们也有把柄落在凶手手里,所以他们只能开始去做这件事。


《地下游戏》讲的就是这样一起北京地铁劫持事件。


为什么选地铁作为案发现场?地铁大家都坐过,非常拥挤,身处其中大家的情绪非常焦灼,而且地铁上全是陌生人,人员的流动性很高。这就导致一个结果,一旦地铁上发生某个事件,我们只能看见事件的某个切面,我们很有可能会因为当下的情绪和立场做出错误的判断。


这和推理小说里侦探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面对种种线索,侦探要弄清哪些是有效的,哪些被遗漏。只有确保线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才能通往那个唯一的真相。


推理的本质就是用理性去探寻真相,在推理小说当中,真相指向的是各种案件。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也被各种社会新闻、社会事件所包围。一方面信息过载,另一方面信息茧房让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导致真相有时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所以我时常会问自己,推理小说当中的侦探总能拨开迷雾,我是不是也有探寻真实世界里真相的勇气和智慧呢?我觉得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谢谢大家。



大家镇定,案件又发生了。


现在各位如果只有有限的时间,只能调查水渍、水瓶、尸体、送水者中的一个线索,你会选哪个线索进行调查呢?



调查的线索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结合线索2和4的结论来看,送水的工作人员嫌疑最大。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这次是真的结束了,谢谢大家。

图片丨部分来自《胜者出局》《地下游戏》插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席 (ID:yixiclub)作者:吴菲(推理小说家),策划:WK,剪辑:FH,设计:49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