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9-10 16:57

名人的葬礼,自己能做主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虚构时间 (ID:non-fiction702),作者:杰西卡·米特福德,原文标题:《“你死得起吗?” 这本书影响了肯尼迪葬礼的操办,改变了美国的殡葬价值观》,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这么一本书,凭借对美国殡葬业无情而深入的揭露,以一己之力推动相关立法,影响肯尼迪葬礼的操办,改变美国的殡葬价值观,入选《时代周刊》百大非虚构佳作。


这就是英国著名作家杰西卡·米特福德的著作《美国式死亡》。


尖锐、幽默的语言,直击现代殡葬业乱象,被誉为20世纪“扒粪”新闻运动经典之作,引爆舆论惊呼“你死得起吗?”


《美国式死亡》(英)杰西卡·米特福德 著,李雪顺 译


只有杰西卡·米特福德(Jessica Mitford,1917年-1996年)的敏锐和智慧,才能把对美国现代殡葬业的曝光变成一本既严肃又有趣的书。1963年,《美国式死亡》首次出版时,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力作成为超级畅销书,并推动了相关的立法保护。


1996年去世前,米特福德修订并更新了她的经典研究,重新审视美国式死亡面临的新趋势,包括职业游说者在华盛顿的成功、火葬成本的暴涨、预付费坟墓的电话营销,以及目前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殡葬行业垄断的影响。


米特福德之后有关美国监狱产业、新生儿护理产业以及民权运动的作品,也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今天,与大家分享这部经典作品的精彩片段——罗斯福与肯尼迪的美国式葬礼。


一、罗斯福的葬礼


在一段电台采访中,提问者说,有些州有法律规定,必须尊重死者对于葬礼方式的明确意愿。他问道,如果死者生前要求丧事简办,而死者家属坚持办得适当隆重一些,该怎么办?这位殡葬师以罕有的直率回答道:“嗯,在那种时候,你会听谁的?”


很有可能由殡葬师做出裁决,什么才是“合适的”葬礼。同时,死者这方面的遗愿不太可能具有最终发言权。哪怕他是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D.罗斯福对自己“担任美国总统期间遭遇死亡后”举行的葬礼留下了相当详细而明确的指示。几条指示用铅笔写成,出现在一份日期为1937年12月26日——即他的第二届任期之初——的四页纸文件中,收件人是他的大儿子詹姆斯。


在白宫东厅举办一场至为简单的葬礼。

不进行遗体瞻仰。

全程使用炮架而非灵车。

棺材绝对简朴,黑木即可,遗体不做防腐处理,也不密封棺材。

坟墓不砌砖块、水泥或石头。


关于后面几条指令,詹姆斯·罗斯福这样写道:


“据我们所知,他从来没跟任何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了解父亲,我们的推测是,他觉得遗体防腐处理是对个人隐私的可恶侵犯,他内心也许还很想举办一场传统的宗教仪式:‘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


罗斯福家里没人知道这份文件。下葬几天后,文件才在他的一个私人保险柜里被发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普通人家里有人过世,殡葬要求或因为藏在保险箱而迟迟找不到,或因为写在遗嘱上而在葬礼举行后才得以宣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白宫也遭遇了这种不幸。此外,白宫负责安排葬礼细节的助手们似乎跟同样情况下的普通人一样措手不及,很容易受到殡葬师的左右。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的死讯传遍全世界,令很多人五味杂陈。对数百万美国人而言,代表着突然且灾难性地失去了20世纪一位最具领导能力的人,一个时代随他而去。而对家住亚特兰大,晚饭后在抽烟时听到电话铃声的殡葬师弗雷德·帕特森先生而言,那是(用《南方殡葬师》里的话来说)“一声召唤——或许是当代殡葬师最宏大最重要的一次体验”。


打来电话的是罗斯福在佐治亚州温泉市去世时在场的白宫助理威廉·哈塞特先生。罗斯福夫人给他的任务是购买棺材,因为对这种事情完全缺乏经验,他咨询了罗斯福的秘书格蕾丝·图丽小姐,以及在总统最后时刻一直承担照护任务的霍华德·布鲁恩医生。两个人都很确信,罗斯福先生希望像母亲那样,使用简单、庄重同时较为坚固的带铜质衬里的红杉木棺材。


从这口红杉木棺材的订购记录来看,很显然在殡葬师帕特森和几位焦躁的总统助理之间有过不止一次交谈。伯纳德·艾斯贝尔提供了哈塞特的下列对话记录:


“哈塞特说,他想买一口带铜质衬里的硬质红杉木棺材。帕特森告诉他,铜质衬里的在战争初期就找不到了。不过,他有一口普通的红杉木棺材——哈塞特插话问,是不是至少有6英尺4英寸长。帕特森说是的——但那口棺材已经卖出,第二天就要运往新泽西州交给另一个殡葬师。他补充说,他有一口上好的古铜色铜质棺材,可以——哈塞特以温和但态度相当坚定的佛蒙特人语气说,他希望立即将那口红杉木棺材送到温泉市。帕特森问,可否把两口棺材都带上,因为他觉得,万一他们会选中那口古铜色的铜质棺材呢。哈塞特说可以。”


帕特森在《南方殡葬师》杂志上描述了有关这口棺材的进一步对话,不过这次是跟布鲁恩医生:


“他(布鲁恩医生)跟哈塞特经过商量……要求只送那口红杉木棺材,但我提了个要求,万一需要更换呢,所以,他同意我们带上那口铜质棺材。”


这种情况下展现优秀而光荣的表现,在字里行间帕特森先生强烈地透出的这一愿望无可厚非。于是他出现在聚光灯下,站在同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在获准带着两口棺材来到小白宫之前,他一定经历了一个艰难时刻。


帕特森带了助手,开着两辆灵车来到温泉市,一辆装普通的红杉木棺材,另一辆装“上好的古铜色铜质棺材”,那是全国无缝铜棺公司编号21200的一口棺材。对于最终选择哪口棺材,帕特森讲述了问题的解决过程:“罗斯福夫人于11点25分到达,她看过总统遗体后,就安排葬礼召开了一次会议。有人问布鲁恩医生,棺材的事儿怎么办。他与跟随罗斯福夫人一同前来的海军中将麦金泰尔商量。交流中,据说海军中将提到了‘铜’这个字,因为那口铜质棺材就有铜质饰面,当然最后就用了它。”


尽管并不明显,几位总统助理有没有觉得被骗了?我们不得而知。


重要的是,罗斯福先生的要求都要遵照执行:不安排遗体瞻仰。罗斯福夫人确信,他一定不想这么做。她说:“我们经常交流这件事,国会大厦举行葬礼时,一个人躺在那里接受瞻仰,人们成群结队地从敞开的棺材边走过,我们都很讨厌这种做法;我们早就做过决定,永远不要这么做。”


某些要求未能执行,唯一的原因只能归咎于那个不幸的情况,即找到指令太晚。然而,比较罗斯福总统的文字和参与者的记录,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罗斯福先生:遗体不做防腐处理。


弗雷德·帕特森先生:三位助手不间断地工作五个小时,为总统化了合适的妆容,并确保做了足够的防护……这个案子很难,我们尽了最大努力,我们相信,会在各个方面让所有人满意……星期六上午,威廉·高乐先生(来自华盛顿的一位殡葬师)打电话给我,说组织硬挺、肤色很好,那些瞻仰过他的人都说:“跟他老年时看起来一个样,显年轻。”


罗斯福先生:遗体……不密封棺材。


威廉·高乐:星期六晚上8点30分,棺材盖上,内盖拧上。外盖用水泥封口。


罗斯福先生:坟墓不砌砖块、水泥或石头。


詹姆斯·罗斯福先生:棺材放入水泥墓室。


罗斯福先生:全程使用炮架而非灵车。


帕特森先生:因为弹药车迟迟不来,棺材被放入我们那辆塞耶斯斯科维尔凯迪拉克灵车。


二、肯尼迪的葬礼


1963年11月,本书首版三个月时,为总统葬礼担任主管的几名总统助理再次领教了这项任务的困难程度。就达拉斯市几位殡葬师和华盛顿围绕约翰逊·肯尼迪葬礼的安排事宜的协商过程,两位作家描述了诸多细节。


阿瑟·施莱辛格在《罗伯特·肯尼迪和他的时代》(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1978年)一书中描述了罗伯特·肯尼迪抵达贝塞斯达医院时的情景:


太多细节。死者家属想知道,棺材应该豪华到什么程度。“我受到的影响……就是有个女人写了一本关于(殡葬)开支的书……她叫杰西卡·米特福德(《美国式死亡》)……我记得,基于杰西卡·米特福德的书做了决定……我记得,事后想过这件事,是不是办得朴素了些,我还记得想过,每个人在做这种决定的时候,一定都十分艰难。”


得知高层吸取了我的意见,不用多说,我应感激不尽,但深入调查发现——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葬礼非常相似——罗伯特·肯尼迪和他助手们精心制定的计划进行得磕磕绊绊。占上风的毕竟是殡葬师。


威廉·曼彻斯特在《总统之死》(哈珀与罗出版公司,1967年)一书中,对葬礼的讨论有更多细节描写。他对达拉斯那位提供棺材将约翰·肯尼迪的遗体运回华盛顿的殡葬师做了如下描述:


在约翰·肯尼迪这件事情中,橡园草坪殡仪馆的维龙·奥尼尔是个有趣的角色。他个子矮胖,毛发浓密,职业性的沉默寡言,话语里带着浓厚的得克萨斯口音,油光可鉴、梳着背头的缕缕灰发一分两半,而他经营的殡仪馆的创办者可能是沃或者赫胥黎吧。殡仪馆里有铺着满屋地毯的“睡眠室”。里面播放着宗教背景音乐,还为饥肠辘辘的至亲配备了咖啡吧……


约翰·肯尼迪的随从人员提出,用棺材把遗体运到达拉斯帕克兰纪念医院,奥尼尔得到指示后,一路小跑来到挑选间并选了一口最贵的棺材,是埃尔金棺材公司的“布莱塔尼亚”型产品,双层夹壁,密封式硬铜,重800磅。


场景转到华盛顿。戈弗雷·麦克休准将告诉罗伯特·肯尼迪,硬铜棺材在运输过程中损坏严重:“破损严重,一个把手掉了,装饰物严重变形。”罗伯特·肯尼迪决心坚定,“他不会允许用一口破旧的棺材举行国葬”。四位助理接受委派,找到同样历史悠久的高乐殡仪馆——位于华盛顿的这家殡仪馆曾经督办过罗斯福总统的葬礼。他们将结果向罗伯特·肯尼迪做了报告。


曼彻斯特对棺材价格协商过程的描述跟施莱辛格大致相当,但细节叙述更加具体:


罗伯特·肯尼迪读过米特福德小姐对于向死者家属漫天要价的翔实的曝光报道,同样读过的还有星期五下午与萨金特·施奈芙形影不离的“和平队”精神病医生约瑟夫·恩格里希博士。罗伯特·肯尼迪……觉得自己跟欧唐奈尔(总统的特别助理)……谈过价格问题……他清楚地记得有个女孩跟他说过……“棺材价格有500美元和1400美元,也有2000美元”。她还提到了防水和可选设备问题。


在米特福德那本书的影响下,他对高价退避三舍。他要了一口1400美元的棺材,事后他想,自己是不是有点小气了;他觉得,人们在做这种决定的时候,一定非常不容易……


曼彻斯特指出,这个价格差不多是仅仅两年前“棺材加葬礼”的平均收费标准……即1961年时708美元……的两倍。随着他的调查逐步深入,更糟糕的事情接踵而至。


后来,高乐耍了一把白宫的幕僚职员。他卖给他们一口“用五百年历史的硬质非洲红杉木手工打磨而成的马瑟鲁斯710型棺材”,并开出2400美元的账单。接着,他又加入殡仪馆价格最贵的套棺,开出一张“服务已提供费用已支付”的3160美元的总账单。


那么奥尼尔呢?在“服务已提供”被一位眼尖的注册会计师发现并一番讨价还价后,他最终向肯尼迪家族开出的账单是3495美元。于是,尽管罗伯特·肯尼迪为不被敲竹杠而做了令人称许的努力,但还是功亏一篑;最终这个家族向殡葬师的钱柜里一共投入6655美元。


被这些不道德交易激发好奇心的曼彻斯特继续调查,前往达拉斯的殡仪馆拜访了维龙·奥尼尔:


实际上,正如他向本书作者承认的那样,他一直想召回那口棺材。为了收回棺材,他跑了华盛顿两次。这事被传到相关部门,为避免事情公开,有人付了他一笔钱。棺材批发价是大家严守的商业秘密,但应作者的要求,一位注册殡葬师和一位陵园经理向埃尔金棺材公司就布莱塔尼亚型号产品价格提出了谨慎的询价申请。两人收到的报价一模一样:1150美元。如此一来,奥尼尔的账单意味着2345美元的利润。


最后,威廉·曼彻斯特记录了高乐殡仪馆的遗体防腐化妆术引发的反馈:


阿瑟·施莱辛格和南希·塔克曼穿过绿厅走了进来。“太可怕了,”阿瑟在报告里写道,“我越走近,看起来就越不像他。蜡质太重,妆化得太浓。”南希不住地低声咕哝,那张脸很像“商店里作为小玩意出售的橡皮面具”。他催促鲍勃“盖上棺材”。……沃尔顿(威廉·沃尔顿,艺术家,肯尼迪家族的朋友)打量了好一会儿,越看越生气。他对鲍勃说:“千万别让棺材敞着。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总统。简直就是一件蜡模。”


于是,棺材就一直盖着。合众社(UPI)做了如下评论:


当杰奎琳·肯尼迪夫人做出让肯尼迪总统盖棺接受瞻仰的决定时,她的举动符合众多宗教领袖对死者家属的希望……他们觉得,专注于遗体是异教徒行为,不符合基督精神。值得指出的是,肯尼迪这场葬礼的其他细节,同样代表着人们对美国殡葬业促成的殡葬风潮的背离。应肯尼迪家族要求,没有鲜花。全程不见凯迪拉克灵车,棺材盖着国旗,由一辆炮架车拖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虚构时间 (ID:non-fiction702),作者:杰西卡·米特福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