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9-05 09:49

摊牌了,我就是不会用“的地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 (ID:app-neweekly),作者:王中中,题图来自:《九品芝麻官》


9月,是开学的季节,也是节日的季节。除了让大家从现在就开始期待中秋国庆,还包括庆祝马上就到的教师节。


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过,为什么教师节距离开学这么近?


一个不成熟但大胆的猜想:教师节,是为了让老师保持愉快心情,好让他们短暂地忘记调皮蛋学生——


怎么上学期才刚教过的内容,你们放个假回来就忘光光了!


新学年,对于师生们来说就像新年之始。小学语文教师树丫许下了她的“新年愿望”:祈祷期末考试不要出现“的地得”,不愿再考。


第一视角沉浸式提前感受期末考。/ 电影《天才枪手》


“跟学生携手斗了6年,终究还是斗不过它们。”步入教学生涯的第7年,树丫依然没找到打败“的地得”大魔王的最佳方法。


“的地得”,不仅小朋友学不好,好些成年人也学不会。比如这句“90%的人看完都得捋一捋”的话:


你家的地得扫了。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该如何形容无穷无尽的时间:“等鸡吃完了米、狗舔完了面、火烧断了锁……”


现在只需一句话就够了:等全世界的人都学会正确使用“的地得”。


“等,寂寞到夜深……” / 微博截图  


“阿Sir,给次机会吧?”


中文互联网苦乱用“的地得”久矣,不然也不会有“的地得小警察”的诞生。


“的地得小警察”,指的是看到网友“的地得”不规范使用就会浑身难受、忍不住想提醒对方用错了的人。


而每一个热爱网上冲浪的“的地得”强迫症,他们的快乐都是这个豆瓣小组给的——的地得警队。


做“阿Sir”,巡逻比纠结表情包高清与否更重要。


“的地得警队”豆瓣小组,成立于2021年8月,现有组员2万多人。组长@方中sir 创立小组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去发现和捉虫网络中公共内容、如综艺电视剧游戏中的“的地得”使用错误。


让组长始料未及的是,如今,小组却成了“的地得”咨询前台,到处都是询问“的地得”用法的咨询帖。


于是,组长整理了一份《通俗易懂特别好懂版“的地得”科普》,而且从此,想要申请进组成为一名“阿Sir”,还得先通过每季度更新一次的入组试题。这组试题,考验的正是大家是否已熟练掌握“的地得”的正确用法。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正确答案。/ 豆瓣截图


现在组内日常的一大主题,就成了“大义灭亲”。


有的阿Sir即使在接受喜欢的男孩子表白时,也控制不住自己刻在DNA里的“出警”本能:


严谨认真又可爱!/ 豆瓣截图


观看完爸爸的北京游朋友圈感言,也得认真批改以示自己对亲爹的重视,虽然换来的是爸爸的“呵呵”。


让亲爹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豆瓣截图


就算朋友生病了,更不能放弃劝说朋友好好学习正确使用“的地得”:


朋友表示:差不多得了!/ 豆瓣截图


有的组员背地里在网上当阿Sir,现实中也不忘把“的地得”发扬光大。


组员芦花鞋是一名小学老师,趁着今年六一儿童节,她在网上和小组内找了一些比较基础的题,给自家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办了一场“的地得”趣味竞赛。


最终结果是有5个同学得了满分,还有不少同学得了99、98分,总体来说很可以。赛后每个同学都收获了聘书,而老师特制的徽章只有前13名同学才有。


这样的老师,给我来一打。/ 豆瓣截图


竞赛的激烈程度超过了芦花鞋的想象,徽章本来是打算自己留一枚作纪念,没想到第13、14名以相同分数并列排名,她只能忍痛割爱把自己的那枚也让出来颁奖。


但芦花鞋老师得到了更大的收获,她骄傲地表示,受她的影响,班里的同学们已经有意识地在提高自己正确使用“的地得”的能力,“肯定是比其他班要强很多的”。


此处应划重点:“肯定是比其他班要强很多的。” / 豆瓣截图


但如果要论“的地得”警队的最大赢家,谁才能摘下桂冠?


答案是——广东人。


在粤语地区,“的地得”三个字的粤语发音各不相同,所以相对比较好分辨应用。


下次再不懂分辨“的地得”,找上你的广东朋友,让他用粤语读一遍就大概知道是哪个“de”了。


现在压力来到了“广东阿Sir”身上,用不好“的地得”,还能自称本地人吗?


用好“的地得”,对广东人来说关乎尊严。 / 《九品芝麻官》 


搞懂“的地得”,耗时一千年


平心而论,“的地得”确实不是一项自古至今的历史传统。为了分清“的地得”,我们花了1000年的时间。


使用频率最高的“的”,据《广韵》入声卷记载:“的,指的,又明也。”最开始的“的”其实是个形容词,指明亮、光明的样子。直到唐末,它才被用作助词,不过那时它写作“底”。


“的”“底”混用一直到了元宋时期。民间小说兴起,大量的口语进入文本,“底”才逐渐被“的”取代。


和“的”纠缠不清的“地”, 用作助词也可上溯到唐宋年间。不过,那时它是作为联绵词的后缀使用。由于联绵词经常用作状语,所以“地”渐渐变为副词后缀。



联绵词指不能拆开来解释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如“慷慨”“窈窕”“徘徊”“骆驼”等。 


“五四运动”以后,汉语受欧化的影响,形成了“的、地、底”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底”用在定语后面,状语后面用“地”。


不过这种局面到上世纪40年代被打破了,“底”逐渐被人们冷落,成了“的”“地”平分秋色。


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之际,作为白话始祖的“底”曾一度复兴,胡适等学者专门为“底”“的”之分争论不休,最终以“的”的胜出作为结束。/ 《觉醒年代》


那么“得”去哪了?“得”一直在独自美丽。


在甲骨文里就已经出场的“得”,多年来一直当作“获得、得到”的意思来使用。在唐朝时,“得”就有了宾语用途,逐渐接近现代汉语意义上的助词“得”。


所以,词义起源本就不相同的“的地得”,怎么就成了现代人的混用乱用重灾区?


公众号“汉语堂”推测,虽然“的地得”出现超过千年,但一直没有官方定论。直到1956年,《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才明确且权威地规定:


“它们是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


不过,1984年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又提出在中小学教学中不再对“的、地、得”的用法做硬性区分。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分不清“的地得”的用法的原因之一。


学界也分成了三大派别,各有各的立场理由。


主张“的地得”区分使用的分立派,认为“的地得”的意义不同,分立它们可以让汉语的书面表达更加精密准确,减少歧义现象的发生。


分立派认为这种分立还能体现汉语的传承,“因为在‘五四运动’之前我们就有‘的底地’和‘得””。/ 电视剧《觉醒年代》


其余两种合并派看法,一派建议“的”“地”混用、“得”单独使用;而另一派则认为完全可以一切都用“的”代替。


看来“两长两短就选C”从此有了下半句,那就是“遇事不决全用的”。


一个温知识:民国时期因为“的地得”用法尚未确定,所以很多文学大家的作品都会出现让现代好学生们觉得奇怪的助词“错用”。


比如鲁迅的《孔乙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这可不能怪鲁迅。/ 《觉醒年代》


人生没有必选项,“的地得”的区分混用同样没有。所以,当较真的“的地得阿Sir”有什么好处?除了让自己开心,还是有的。


那就是:我的“的地得”运用水平大幅提高…… 


用对“的地得”,开心你我他


用错“的地得”,除了怪自己学艺不精,还可以怪谁?


怪上网冲浪必备的“甩锅侠”——拼音输入法。


互联网时代,线上交流成了当代人最主流的社交模式,也诞生了像“的地得”混用等特点,比如标点符号乱用、不用,一句话分成几句话发等等。


这些特点都是基于一个新的交流环境:碎片化。传播语境的碎片化打破了传统的话语交流模式,讲究即时即刻沟通的线上交流更追求短平快,错字或别字成为了一种被允许的存在。


比起描述精准,我们更为追求“迅速表达”。


德国媒介理论家基特勒曾经探讨过打字机对人的影响,他以尼采的文风变化为佐证:尼采早年手写时期的作品多为长篇大论,晚年转用打字机后反而文字变得短小精悍。


基特勒引用了尼采的话,“我们的书写工具也参与了我们的思维过程。”如今,输入法作为我们的“虚拟打字机”,亦同样影响着我们的表达习惯。


特别当使用拼音输入法时,我们思考时运用的是声音符号,而非汉字符号,导致了网络语言更接近于口语而非书面语,相应地也降低了对用户书写字形的能力要求。


同音不同字的“的地得”在网络语境被乱用,是不可避免的常态。


北宋僧人文莹编写的野史《湘山野录》记录过一个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入开封城的时候,经过朱雀门,看到门上面挂的匾写的是“朱雀之门”,于是就问随行的大臣赵普,“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


赵普答道:“语助。”意思是说这就是个助词。赵匡胤于是大笑,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笑话文人咬文嚼字,之乎者也,这些虚词能顶什么真作用啊。


这就是成语“之乎者也”的来源。


认真与较真,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甄嬛传》 


孜孜不倦纠正“的地得”用法的阿Sir们,似乎也像赵匡胤口中只懂咬文嚼字的“之乎者也”。但故事最后,赵匡胤也不自觉地用了正确的“得”(助得甚事)


或许这就是用好“的地得”的最大意义:对文字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的地得警察”必看!不看后悔!| 汉语堂

[2] 老祖宗花了一千年分清「的地得」,你却说弄混就弄混 | 字媒体

[3] 新型强迫症:网络社交时,必须用对“的得地”吗?| 全媒派

[4] 今天在班上举行了“的地得”警队入队选拔赛 | 每日豆瓣

[5] 为什么不需要区分“的、地、得”?| 一小时爸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 (ID:app-neweekly),作者:王中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