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9-09 12:43
教师节,读《燃灯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 (ID:yurii-says),作者:余晟,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面前摆着一本书,叫《燃灯者》。



我是很偶然遇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并不知道“赵越胜”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周辅成”的名字。纯粹是因为这本书在当时的“Kindle 特价书”列表里,我觉得它的名字很别致,介绍也很朴素,再加上花钱不多,就买了。


等到开始读这本书,已经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本来打算作为消遣,不料一翻开就停不下来,阅读越兴奋,看完第一部分已经是大半夜,却止不住的心潮澎湃。


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呢?其实主要都是回忆。


回忆起于1975年。当时,作者赵越胜是在工厂里干活的愣头青,因为兴趣读了些马列经典(当时也只有这些书),政治学习时被安排辅导其他工人“提高思想觉悟”;周辅成先生是中国伦理学研究的先驱,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反动学术权威”。当时北京市组织了学习班,由周先生“向工人阶级汇报学习心得”,教授西方哲学史,因为“马恩和列宁都精通西方哲学史,所以要学好马列,也必须学好西方哲学史”。


看起来相距遥远,甚至根本没有交集的两代人,就在这学习班相遇了。


周先生一开口,作者就被打动了,立刻认识到自己的浅薄。之后,在周先生抽烟时,他斗胆去借火,顺带问了一个关于康德的问题——在当时,问这个问题是要冒极大风险,鼓起极大勇气的。


也就是这个问题,赢得了周先生的信任,开启了两人长达三十多年的深厚友谊。而《燃灯者》的第一部分,也是最为人称道的部分,便是回忆两人交往中的种种细节。


通常来说,普通人读书,若不是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往往很难“手不释卷”。若能做到“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多半是因为能在书本里自我观照,或是观照自己印象深刻的经历,或是观照自己曾经冥思苦想的问题。《燃灯者》之于我,就是这样。


在偶然的机会里,遇见让自己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老师,这样的经历我有;


因为斗胆问了几个问题,赢得老师的信任和青睐,之后享受“吃小灶”的待遇,尽享悉心的指导,这样的经历我有;


师生畅谈,在飞雪的深夜里沿着街道漫步,走了一程又一程,几乎忘了时间,这样的经历我有;


每次提问,都不会轻易得到简单的判断,而是被启发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并给出一些延伸阅读的资料,视野就这样一圈圈拓展开来,这样的经历我有;


不仅讨论知识问题,也讨论现实问题,有现实利益的分析,也有历史源流的追溯,最后获得善意而有分量的提醒,在保留对正义的信仰的同时,知道如何避开隐藏的危险,这样的经历我有;


甚至,因为经济情况不佳,被老师看在眼里,于是找机会带我出去吃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既补营养,又补精神,这样的经历我也有;


所以才会“手不释卷”,因为对于我来说,这简直是读书的理想状态:从他人的叙述里复现自己,由自己的经历观照他人。


阅读中我时常感叹世界的奇妙。原来遇到优秀的老师,得到指导、点拨、照料的经历和感受,是如此相似;原来如此美妙的求学经历,又是这样可遇不可求,并非人人都能享受到此种堪称“奢侈”的待遇。


表面上看起来,这有点矛盾,因为它凸显的是“寂寞当中的热诚”。细想之下,就知道其实丝毫不矛盾。“燃灯者”寂寞而不孤傲,他们并不会俯视芸芸众生,只是在对万事万物的观照中坚守着自己的价值;是热诚而不是喧嚣,他们只盼望其他人也能有缘被自己所见的亮光所照射。


记得之前看过文章,讲现代世界尤其缺乏的传统之一,就是“师徒制”,我是赞同的。哪怕掌握了很多知识技能,没有名师日复一日的教诲,没有良师亲历亲为的示范,始终难以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做人,应当做怎样的人?”。它的反面,则是底气十足的坚持:“做人,就应该做那样的人!”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时常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而且接触得越多,越觉得如此。虽然我的学校排名并不靠前,虽然学历只有本科,但我也有幸遇到过“燃灯者”一般的老师,享受到第一流的人文教育。


四年的相处让我深刻懂得了,一个人要想在现代社会生存,首先必须有一门安身立命的本领,并不断学习。在此之外,要想获得丰厚的人生体验,还必须保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求知作为一生的习惯而不会固步自封,保有同理心,才能体谅芸芸众生的艰辛,保有正义感,才不致迷失自我、混淆黑白,保有幽默感,才不致让情绪蒙蔽了双眼、冲昏了头脑。这样的人生会很累,但也很值得。而把人文主义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选择,并一以贯之,必然要为此付出许多代价,然而,也有丰厚的回报。


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常常对众人追捧的某些所谓“名师”不屑一顾,他们懂得高密度输出知识,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崇拜,但似乎也仅此而已。他们既没有对学生的尊重,不明白教育乃是“师生共建”的活动,也不懂得教育是教人成长,教人离开自己,不愿意通过持续的引导和启发,推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远航,至于成为学生的榜样和示范,塑造感召力,就更是无缘。这样的“名师”,名气越大,膜拜者越多,与真正的教育就相距越远。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我的求学道路太短了,与“燃灯者”相处的时间太短了。在毕业之后的日子里,只有陆陆续续的交流,尽管时常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最近一次是老师评价公众号文章写得“草率”,不够凝练,我羞愧万分,又深以为然。


现在,我不得不草率地结束这篇文章。如果你有耐心看到这里,我祝愿你能遇到自己生命中的“燃灯者”,也强烈推荐你去找《燃灯者》来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繁体版最理想,因为完整)


教师节就要到了,希望大家都能遇到自己的良师,遇到生命中的亮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 (ID:yurii-says),作者:余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