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9-15 20:09
对话比尔·盖茨:砸钱搞粮食援助,图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 (ID:nbdtoutiao),记者:李孟林、孙宇婷,编辑:兰素英、卢祥勇、盖源源,校对:孙志成,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微软创始人、世界首富,这是比尔·盖茨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


但对于盖茨本人而言,他如今更喜欢以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的身份,作为全球卫生和发展问题的行动者和思考者,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近年来,盖茨既通过基金会的平台推动全球健康和发展领域的进步,也喜欢通过写作和接受采访,分享他对气候变化、贫困与不平等、新冠大流行等人类共同问题的思考。


在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之际,突然爆发的俄乌冲突和持续不退的高温热浪,对全球粮食供应造成了剧烈的冲击,盖茨将今年的思考投向了非洲的粮食安全问题。


“为什么一场发生在东欧的危机会使6000英里以外的数百万人陷入饥饿?”


在9月13日盖茨基金会发布的一年一度的《目标守卫者报告》(Goalkeepers Report)中,比尔·盖茨发出这样的疑问。


“大多数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都是农民。如果任由他们失败,就会发生食物短缺和动荡,孩子因此缺乏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粮食体系至关重要。”比尔·盖茨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


图片来源:盖茨基金会网站


曾一手创立全球最大科技企业之一的比尔·盖茨,在他的慈善工作上依然保持了对技术的信心。他认为,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如抗旱的“魔力种子”和人工智能加持的农业生产条件预警系统,非洲有希望摆脱对外部援助的依赖,实现粮食的自足。


“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提供更多的粮食援助,而是确保最终没有援助的必要。”盖茨坦言。


在疫情、冲突和气候变化种种风险叠加的挑战之下,如何加大对非洲农业科技的投资?怎样促进非洲内部粮食贸易?中国在推动非洲粮食安全上发挥了什么作用?近日,《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了比尔·盖茨和盖茨基金会的专家,对这些关键问题展开了探讨。 


初心


9月13日,盖茨基金会发布了一年一度的《目标守卫者报告》,对联合国2015年制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17个关键指标做了最新评估。


“距离这些目标的制定已经过去七年,全球几乎无法如期实现任何一个目标。”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弗兰奇・盖茨在报告中直言不讳,“按目前的情形来看,我们需要将进步的速度加快五倍才能实现大部分可持续发展目标。”


图片来源:《目标守卫者报告》


就在上述报告发布的同一天,第77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成员国代表将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展开讨论,因冲突和气候变化而加剧的粮食安全问题成为焦点话题之一。


将时针拨回至1997年。彼时,盖茨夫妇(两人于2021年离婚)在飞机上读到《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轮状病毒”每年在非洲地区造成了数十万儿童死亡。这篇报道令两人惊愕万分,因为这种病毒造成的疾病早已在发达国家绝迹,而非洲却仍在承受这种完全可以避免的死亡。


在这篇报道的刺激下,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弗兰奇・盖茨开始思考自己能做点什么——这成为了两人慈善事业的起点。


2000年,盖茨基金会成立,而提高非洲的医疗卫生水平、推动非洲农业发展,自基金会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其工作重心。


作为全球最大私人慈善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相比财富捐赠,盖茨更愿意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根本的问题解决之道。在2021年和2022年,比尔·盖茨接连出版了《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和《如何预防下一次大流行病》两本书,就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公共卫生危机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今年,当公共卫生危机、地区冲突和气候变化的多重影响在非洲交汇之际,比尔·盖茨再次因这片大陆而陷入思考。


“为什么一场发生在东欧的危机会使6000英里以外的数百万人陷入饥饿?”比尔·盖茨在今年的《目标守卫者报告》中发出这样的疑问。


“非洲有14个国家从乌克兰和俄罗斯进口一半左右的小麦。粮食发货取消,供给震荡导致小麦价格飙升至40年来的最高水平。价格最终从5月开始下跌,但之前差点引发了现代饥荒。”这个答案让比尔·盖茨提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全球饥饿的问题。


“药方”


对于非洲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在比尔·盖茨看来,国际社会的援助是“很好且必要的事情”,但俄乌冲突的现实表明,仅靠援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饥饿问题,而是应该转换思考方式,从援助转向加强区域的粮食自给能力,“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提供更多的粮食援助,而是确保最终没有援助的必要”。


图片来源:《目标守卫者报告》


提高自给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发,对于非洲地区而言,适合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种子就变得至关重要。


“种子领域已经涌现出了大量创新,比如中国的水稻、巴西的大豆和美国的玉米就是成功典范。“比尔·盖茨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提到,由于中国的农业并非资本密集的大农场模式,中国经验对于以小农户形态为主的非洲而言也更具有借鉴价值。


盖茨认为,理想情况下,每年投入20亿美元用于种子研发,小农户才有可能将产量提高到足以抵御更加恶劣气候的水平。


“目前有关种子研究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此前,慈善史上曾有基金会资助了诺曼·博洛格(注:美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等人来提高农业生产力,让数亿人摆脱饥荒。现在我们需要重现这样的伟大事迹。但这一次我们需要考虑非洲和那里独特的天气,以及小米、高粱、鹰嘴豆等作物。这些在世界其他地方非常普通的作物,恰好能满足非洲农民的需要。”


在采访中,比尔·盖茨向每经记者直言当前问题所在,“全球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对贫困国家的帮助不够……我们需要为最贫困的人口争取更多资源。慈善组织和政府可以提供相应资助,降低这些(农业科技)工具的价格,并确保把它们交付到农户手中。” 


非洲之角


俄乌冲突暴露了非洲粮食供应体系的脆弱性,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使得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更加艰巨。


盖茨也坦承,除了农业技术之外,非洲的农业生产力低下也与非洲农民的耕作条件息息相关。


气候变化是农业发明以来对粮食生产的最大威胁,特别是在非洲,那里的环境恶化速度比地球任何其他地方都快。”比尔·盖茨在报告中写道。


但客观环境的挑战并不是放弃的理由。“大多数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都是农民。如果任由他们失败,就会发生食物短缺和动荡,孩子缺乏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粮食体系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在上游环节就努力克服因为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比尔·盖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图片来源:《目标守卫者报告》


气候变化对非洲东北部的“非洲之角”区域的影响尤为严重。世界气象组织8月底预测称,在即将到来的10月至12月,该地区将迎来连续第五个降雨不足的雨季。 


非洲之角是非洲东北部向阿拉伯海延伸的半岛区域,因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等国组成犀牛角的形状而得名,人口超过一亿。该地区对俄乌的粮食依赖度非常高,如索马里对两国小麦进口的依赖度超过90%,厄立特里亚则更是高达100%。


“气候变化导致干旱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上升。非洲之角地区本来就已经处于四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之中,造成了连年的粮食歉收和超过900万头牲口的死亡,农业从业机会锐减,大量人口流离失所。”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学家亚利桑德罗·科斯坦蒂诺(Alessandro Costantino)通过邮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着连续第五个干枯雨季的到来,粮食安全问题只会进一步加剧,估计到2023年春季将有2600万人无法果腹,而在2020年年中这一数字还是500万人左右。”


科斯坦蒂诺在采访中特别提到,索马里海湾地区的拜多阿和布尔加博两地即将在10月到12月之间陷入饥荒的绝境,人道主义援助需立即加大规模。 


信心


在捐赠上,盖茨一向是最慷慨的人之一。今年7月13日,盖茨宣布向基金会再捐资200亿美元,并承诺最终会将自己的全部身家(约1180亿美元)捐给基金会,自己将从富豪榜上退出。盖茨基金会同时宣布,计划到2026年将年度支出提高到每年90亿美元,较新冠疫情之前提升50%。


图片来源:盖茨基金会网站


对于“非洲之角”的难题,盖茨基金会的农业发展部门代理主任伊诺克·奇卡瓦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直言,“除非在非洲之角大规模发展灌溉工程,否则要保障这一地区的食物生产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奇卡瓦提出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虽然非洲之角很干旱,但是再往东走、往南走,(农业生产条件)要好很多,所以我们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把非洲的潜力充分开发出来。


奇卡瓦进一步解释称,非洲国家内部的贸易额只占总额的15%。假如非洲整体能够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同时进一步打通内部贸易的运输体系,非洲中部生产的粮食就能很快地运到非洲之角去,而不再高度依赖欧洲等外部供应。


非洲大部分贸易都是和外部展开而不是在内部展开,主要的原因就是基础设施。我认为中国在这方面也有机会。中国对修铁路很在行。”奇卡瓦对记者表示。


当前,在疫情、冲突和气候变化的合力作用下,全球在医疗卫生和可持续发展上艰难取得的进步陷入停滞,甚至部分领域还有所倒退。


在谈到如何看待世界面临的挑战时,比尔·盖茨坦言,我们的确有很多需要担忧的事情,也必须参与和关心这些问题。


我相信,只要有创新,即使是再困难的事情——比如根除疟疾,都非常有希望实现。我认为未来20年就会有相应工具,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在气候创新方面,我也看到很多很棒的创意,我们接下来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应用。我认为,今天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而且还会继续改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 (ID:nbdtoutiao),记者:李孟林、孙宇婷,编辑:兰素英、卢祥勇、盖源源,校对:孙志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