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9-16 18:46
我,家办LP,活成了乙方的样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办新智点 (ID:foinsight),作者:foinsight,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谈及GP与LP的关系,有人将之比喻为婚姻——双方基于深度了解和互信,签订契约。与婚姻需要经营相同,GP与LP要想成就一段长久共生的关系,也离不开深度且坦诚的沟通。


对于家办LP而言,在出资后会遇到哪些痛点?GP在与LP合作过程中,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家办LP与GP的理想关系又该是怎样的?近期,带着上述问题,家办新智点访谈了资深家办从业者、某单一家办投资负责人Fiona(化名)


以下为Fiona口述,希望对LP和GP都能有所启发。


一、活成了乙方的样子


相较机构投资人而言,家办LP的出资额相对较少,在出资后显得非常被动,甚至活成了乙方的样子。


作为LP,我们往往只知道基金投了哪家公司、投了多少钱。此外,在很多方面,GP甚至会区别对待LP。具体来看:


首先,在签订LPA(Limited Partnership Agreement,有限合伙协议,简称为“LPA”)时,其中或存在一些“不平等条约”。


GP与LP签订LPA的过程是非透明的,作为家办LP,我并不知道GP与其它LP签约的具体情况。


GP通常拿着一份主协议,与多个LP去谈判签署。我此前遇到一个GP对于我们希望做出修改的条款,答复说其它LP都已签署了主协议,如果我们要做出修改,为此所有人都需要重新修改一遍。为了不给其它LP增加麻烦,我们不得已也签了。理论上而言,基金主协议的标准是可谈的。


同时,一些GP会与自己的某些LP签署抽屉协议(Side Letter),向其他LP给予不同的承诺或相关豁免条款,对此我们也难以查证。


我们遇到一种情形是,对于LP原本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GP却没有动力为我们去争取。


此外,GP没有一个公开的机制,针对投后的项目,譬如项目的跟投机会,GP给谁不给谁、给别人估值便宜还是给我便宜,对此我们无法得知。


第三,在基金退出层面,因为基金的操作过程不透明,我无法查证基金是在高点卖出还是低点卖出,只知道基金出售了一个公司的股份,产生了一笔DPI。


在专项基金中,家办LP显得更为被动:


LP投资专项基金,大多数情况下与创始团队也不太熟,对资产的认知存在一层“隔断”。


在退出时,当LP认为某个时点退出好,GP却因为价格的分歧拒绝退出。在一些专项基金中,GP与LP交割早晚,最终的收益回报有很大的差异。据我了解,身边很多LP与GP都会在这一点上产生分歧。


此外,当基金退出以后给不给LP钱、什么时候给LP钱,相关条款都很模糊,变成了“到时候再说”。


综合来看,GP对家办LP,态度不友好的情形相对较少,更多的是指投后交流太少。大多数情况下,家办LP只能收到GP的季报和年报,以及参加GP的年度LP会议。这是家办LP的普遍感受,对于纯财务投资型的家办LP而言,更是如此。


大白马基金核心维护的都是机构LP,如社保基金、险资等,家办LP“往往是被忽视或冷落”的群体。大白马基金的年会动辄是一两百人LP,家办LP很难与GP进行充分的沟通。与此同时,大白马基金也很少主动与家办LP沟通,基金募资对接人员通常也都是IR负责人。因此,家办LP的投资体验感较差。


大部分GP拿了钱以后,对家办LP的态度都会发生一定转变。与恋爱相似,恋人初见之时,陷入热恋,逐渐交往就进入了平淡期,人性使然。


当然,我能够理解GP上述行为,不过他们本来是可以做的更好,LP也需要呼吁GP不断改进。


二、GP与LP的理想关系


站在LP角度来讲,我认为GP和LP理想的关系应该如下:


首先,在态度层面,一些GP有时会嫌弃LP这不懂那不懂,这是有问题的。


LP不懂项目、不懂行业很正常,如果LP比GP更了解的更透彻,也就无须投资GP了。


其次,在交流层面,GP应该提高与LP互动的频次,而不是一年一次。


GP加强与LP的沟通,这并不是一个难事,我认为,门槛并不高,也不会花费过高的成本。


有些GP,每个季度都会召开一个“开诚布公”的会议,邀请LP一起讨论被投企业的发展状况。这样一方面能够让LP对基金的投资进展心里有数,对于被投企业来说,也能见到更多的潜在投资人,一些具备产业背景的家办LP也能为被投企业赋能。


这是GP、LP、企业三方共赢的事情,然而目前能做到这件事的GP并不多。我希望GP能将此提上日程,为LP构建一个交流的渠道。


一些情况下,家办LP不知道自己投的钱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加上沟通渠道也很不通畅,很难与GP进行深度沟通,家办LP的心情可谓是“怒上加怒”。


在投资先制性的游戏规则下,LP投资GP之前并不知道其投后究竟做的怎么样。对此,我建议通过机制化管理,将LP与GP的沟通的频次、讨论的范围,作为投资的前置条件提出来。譬如,LP想拥有加强沟通等权益,双方经过衡量,最后凝练为机制,通过文字落在纸面上。


此外,我认为需要一些公开渠道来曝光一些违反行业规定和投资协议的GP。这类GP如果长此以往不被曝光,他们违反行业规定的行为只会愈演愈烈。对于真正在做事情的GP,也不公平。


很多时候,LP曝光一个基金的时候都遮遮藏藏,感觉太没面子,不好意思。我鼓励LP们敢说真话。当我了解到一些基金有不好的行为会讲出来,为其它LP的投资提供一定参考。


类似于第三方的交流机制也非常重要,譬如第三方能够将家办LP们聚合在一起,让大家在闭门交流会上坦言沟通、彼此说真话,非常有意义。


目前,市场上除了业绩特别卓越的基金以外,大部分GP属于“可投可不投”的范畴,其中LP选择不投的缘由与人相关的因素蛮大。


大家总是说中国没有长钱。在我看来,这是GP与LP互相选择的结果。一些GP默认国内所有市场化LP都非常短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的LP,尤其是家办LP在历经诸多打击和历练之后,自身也在迅速成长,他们的口袋也足够深。


三、如何筛选与甄别GP


LP投资GP时,需要甄别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信息源非常有限。


说实话,LP尽调一个基金,很少能够与GP团队密切工作三天以上。LP的尽调流程都是被GP安排的 ,即使LP主动要求尽调的环节,GP也已经给相关人员打好了招呼。


尽调企业,投资人还能够访谈供应商和客户,以及通过公开数据验证业绩等。LP尽调GP,获得真实信息的渠道相对很少。目前我们只能靠“打听”这一最老派的办法来应对挑战。


在硅谷,一些GP开始流行不收管理费,而是注重通过投资优质项目,最终分取Carry。目前国内的GP在“管理费+Carry”的机制下,旱涝保收,无论如何基金合伙人都不会承担亏损。


对此,作为LP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首先,我们希望在投资条款中,能够设定一些LP的保护条款。譬如在极端情况发生时,LP可以不用出资。


此外,作为LP,投资GP时除了关注业绩以外,也需要深度考量基金管理人。


对人的考量,LP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譬如,我对新认识的基金管理人,会跟踪观察一段时间再去出手投资,观察一两年之内基金管理人的实际表现,以及他所说的话是否真的实现了。


基金管理人在见LP时,往往会强调自己某个投资的项目下个月要上市、一些被投企业已经进入后续融资阶段等,这些说辞都需要时间去验证。


在尽调层面,我也会着重考察基金创始人的品性,观察他们内部是否会主动管理与LP、以及被投企业之间的关系。其中,对于基金而言,投进项目是第一瞬间,此后还有很多可以运作的事情,投后非常关键。


当前,我一直都在寻找优质的黑马基金,这类基金规模相对较小,与其它基金的同质化程度相对较低。在投资GP上,我的心态相对乐观,每个行业都有特别优质的GP存在。


我建议LP多积累一些行业里的朋友,对于某个基金,投过的、没投过的以及要投的LP,能够“抱团取暖”。


当LP的时间越长,对GP的发展路径也更熟悉,包括某个基金创始人之前在干什么,现在又在做什么会非常清楚。举例而言,当我知道一个基金合伙人之前在投消费,当他告诉我自己一直在关注硬科技的时候,我能够迅速识别出来。


跟随风口的投资机构大量存在,他们“忽然转过来,忽然就转走”。作为LP,我能做到的是尽量识别出这样的机构。


目前,我更偏好具备创业者心态的投资人,而非自己坐在写字楼,靠投资经理去挖项目的投资人。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一些投资人随着行业地位的上升与财富的增长,逐渐远离投资一线,这很危险。


此外,在基金激励机制层面,如果基金的头号人物在拿到Carry和管理费后,不愿与团队成员分享,这样的基金未来的发展状况也极具挑战。


还有一些基金看三个月研报,就认为自己懂一个行业了,实际并非如此。现在一些不懂行业、做出一些“迷惑操作”的基金蛮多的。对于这类基金,我也不太感兴趣。


当一家机构在市面上活的越久,LP知道的信息也就越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很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显现出来。


时间是朋友,也是敌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办新智点 (ID:foinsight),作者:foinsight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