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10-03 21:50

西班牙遍地自治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作者:斯文的樊学长,制图:果果,校稿:辜汉膺、夏虫,编辑:蛾,原文标题:《这个散装国家,遍地都是自治区》,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开辟新航路、建立殖民地的事业,是需要以举国之力支撑的,背后往往离不开强大的中央集权。


但西班牙却是个例外,其构建中央集权的历史很短。在哥伦布的时代,还是共主邦联的“散装”状态,哥伦布的赞助是来自伊莎贝拉女王的私人金库,西班牙从没有为大航海增加过税种。在建立殖民帝国时,靠的也是各个殖民地高度自治,而不是中央政府统治能力。


虽然时代变了,纹章从多到少,但这个国家的散装程度没有改变(不要被他的现代版本迷惑了呦)▼


这种“散装”状态甚至延续至今,以至于如今西班牙的一级行政区“自治区”中,许多都有独立倾向。这个国家的结构形式是怎么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呢?


比如独立倾向很强的自治区——加泰罗尼亚▼


山海塑造的微型大陆


西班牙领土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略大于广东加广西两省的面积,不能算小。由于伊比利亚半岛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且北部有高山阻挡,所以其内陆气候甚至出现了些许大陆性。


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所在▼


在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甚至是撒哈拉沙漠的综合影响下,西班牙气候多样,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与资源禀赋迥然不同。可以说,伊比利亚半岛地理上的丰富性,几乎可以视同一个由山海创造的微型大陆。


北大西洋暖流如同一个有加湿功能的大尺度暖气片。暖流源源不断将温暖湿润的水汽从大西洋吹向伊比利亚半岛。


不同的气候,决定了西班牙各地不同的生产方式(横屏)▼


坎塔布连山脉与比利牛斯山,既是生物难以逾越的分界线,也是水汽难以逾越的分水岭。坎塔布连山脉以北,比利牛斯山以西地区,形成了狭长的温带海洋气候带。相较于大众印象中明媚、炎热的西班牙,这里和英国多了几分相似性,被称为“绿色西班牙”。


最典型的,是西班牙最西北角,看上去像是葡萄牙延伸的部分——加利西亚。这里山川纵横,地形崎岖,农业用地被限制在了细碎的河谷地带。


加利西亚所在▼


好在这里纬度较低,热量条件不错。且有暖流带来的阵阵雾气登陆加利西亚,带来没完没了的阴天和高达1000毫米以上的年降雨量。让这里有限的土地可以获得可观的收成。


同时,暖流为这里带来了丰厚的渔业产量。末次冰期结束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让海水倒灌进一些河口,形成了如同峡湾般的存在。


坎塔布连山脉以南地区就没有这般美好了。与绿西班牙相对应,内陆的大片地区被称为“干西班牙”。


原本湿润的气流经历降水已经变得干燥,跨过山脉后反而形成了焚风效应,加剧了山脉以南的炎热干燥。导致中央台地(梅塞塔高原)兼具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特点。这里四季分明,降雨不规律,气温波动剧烈,炎热的夏季非常容易干旱。


在焚风效应作用下,环境就很干燥,极易引发山火(图:NASA)▼


干西班牙的代表性地区,便是卡斯蒂利亚-拉曼恰,也就是西班牙最著名的文学人物堂·吉诃德的老家。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对这里的干旱炎热的气候、民众闭塞贫穷的生活多有描写。时至今日,这里依旧是西班牙最穷的地方之一


卡斯蒂利亚-拉曼恰所在▼


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则又是一番景象。南起巴伦西亚,北至加泰罗尼亚,外加巴利阿里群岛的广袤土地,一方面可以受到地中海水汽的影响,另一方面全年被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更长,且更靠近干热的撒哈拉沙漠。


沿地中海地区,另一种性格(横屏)▼


在这些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最西南部与北非隔海相望的安达卢西亚,气候异常炎热,部分地区也异常干燥。这里如同从北非到西班牙的一个过渡地带,甚至比卡斯蒂利亚-拉曼恰更穷。


而地中海沿岸最东端的加泰罗尼亚又是另一个极端,这里气候更温和,经济也更加发达富裕,如同法国南部向西班牙的过渡带。


孤悬海外的加那利群岛以及非洲大陆上的休达、梅利利亚两座城市,与西班牙本土差异更大,属于西班牙殖民帝国最后孑遗。


散装的西班牙


复杂的地理条件本就加大了整合西班牙各地的难度,极端复杂的历史,加剧了一个“散装”西班牙的形成。


在西班牙留下最早文字记录的群体是来自北非的伊比利亚人(这个半岛得名于此)和来自欧洲内陆的凯尔特人。除此之外,这里还分布着以巴斯克人为代表的小群体。


公元前300年,伊比利亚半岛的语言分布。伊比利亚语(土黄色)凯尔特语(淡黄色)▼


随后,善于航海的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城市,这里逐渐发展为迦太基的重要基地。不久之后,罗马人征服了这里。


当罗马陨落,以汪达尔人为首的日耳曼蛮族大军来到这里烧杀抢掠,另一支文明水平较高的日耳曼部落——西哥特人紧跟着占领了这里。


此时,西班牙内部的人口、社群、文化已经如同一团乱麻。而塑造今天西班牙的,是穆斯林与基督徒绵延数百年的领土纷争。


阿拉伯军队入侵伊比利亚半岛时,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高耸崎岖的坎塔布连山脉。大部队想要翻山越岭过于困难,穆斯林的轻骑兵不适合山区作战,因此没能攻占山脉以北的阿斯图里亚斯。


阿拉伯人长途跋涉打到这里,累了▼


更何况,撤进山区的基督徒野蛮且狂热,抵抗意志极强,因此最终阿拉伯人止步坎塔布连山脉。


于是,阿斯图里亚斯便成为了西班牙的“龙兴之地”。在生存压力下,这里的基督教王国与西方的加利西亚、东方的肥沃的农业主产区坎塔布里亚抱团取暖,逐渐积蓄实力。


再往东便是巴斯克人占主导的地区,涵盖如今纳瓦拉自治区与巴斯克自治区。巴斯克人的语言非常独特,制度也与典型的欧洲封建制略有不同,是非常独特的存在。他们与阿斯图里亚斯统治者的关系长期若即若离,一方面互相通婚,另一方面又不时发生战争。


这两个自治区▼


巴斯克人建立的纳瓦拉王国十分强大,以至于日后西班牙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贡王国,就是从纳瓦拉王国中脱离的。


坎塔布连山脉以南的干旱土地,是阿拉伯人与基督徒的缓冲区。随着基督徒修建大量城堡步步为营,这里终于被基督徒占领,最终获得了卡斯蒂利亚(意为“城堡之地”)的名字。这片贫瘠却武德充沛的地区反客为主,最终变成了西班牙王国的前身之一。


天主教势力在西班牙的扩张,此时的伊斯兰教势力,已经被挤压到了最南端的格拉纳达▼


卡斯蒂利亚王国与阿拉贡王国的联姻,推动失地收复运动获得了最终胜利,更为日后西班牙帝国奠定了基础(图:《伊莎贝拉》剧照)▼



至于南方被穆斯林统治了数百年的地区,与西班牙北方的习俗、文化、甚至人种都存在了较大差异。至今西班牙南方人更像北非人,而北方人更像更像日耳曼人。基督徒再度征服南方之后,为了统治这里,甚至出台了大规模的迫害、流放政策。


东北角的加泰罗尼亚尤其特殊,有浓厚的法兰克背景,原本是法国的前身加洛林王朝麾下的一个伯爵封地,是法兰克人渗透伊比利亚半岛的前哨站。


加泰罗尼亚所在▼


日后,因为比利牛斯山的天然屏障,这里和法国关系逐渐疏远,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国家交往渐密。但这里的语言、风俗、认同感,甚至是血统相较于西班牙人,都更像南法人。


妥协的产物


连年的战争,使西班牙的基督教国家开始有抱团倾向,但是薄弱的执政能力,多变的地理条件与长期分裂的历史,使它既没有形成法国那样强大的民族认同,也没法做到和而不同的联邦制。这使得西班牙长期呈现“服从但不执行”的半拉子中央集权面貌


这种尴尬的弱中央集权放大了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历史积累上的差异。到20世纪初,西班牙不同地区的人,在现代化进程上出现了断层。


条件较好的东北部、正北部、东南部地区和各大城市,出现了不少无政府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但是在广大内陆地区,相较于沿海地区,大部分人的思维仍比较保守,仍比较笃信天主教,他们与军方媾和,干预政治。


最终,西班牙陷入了加强集权-地方分离主义反弹-再次加强集权的反复摇摆中。这种摇摆状态发展到极致,便是第二共和国-内战-弗朗哥政权这样的腥风血雨。


身处不同地区,持有不同立场的人兄弟相残,严重动摇了西班牙的团结。即使弗朗哥政权依靠强制力维系西班牙的中央集权,也无法压服地方的不满,甚至让不满进一步酝酿。


当弗朗哥去世,西班牙各派政治势力达成妥协,通过了新宪法。其中明确规定“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特征的毗领省份、岛屿地区以及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地区单位的省份,可根据本章及各自章程的规定实行自治,组成自治区。”


换句话说,西班牙遍地自治区的现状被写进了宪法。


简而言之,这个国家就是由自治区组成的▼


大部分温和派地方主义、民族主义者满足于这种妥协形式。少部分激进派则继续推动地区独立,甚至组建自己的武装、发动恐怖袭击。


随着近年来全球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均衡加剧,互联网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累积,全球的政治、经济都进入到一轮震荡调整的时期。西班牙的分离主义者也抓住机会,抢占了一波头版头条。


就拿2019年西班牙各省人均GDP来说吧,同一自治区下各省的人均GDP也有差异,总体呈现出东北高,南方低的趋势▼


至于西班牙的分离主义者为什么自认为可以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民意,另一方面是因为西班牙政府相对宽容的态度。而更重要的原因,还要从伊比利亚半岛历史中寻找。


其实,西班牙的某些地方不是没有独立的可能。最早的时候,葡萄牙仅仅是西班牙前身卡斯蒂利亚的一个伯爵领地。因为位于收复失地运动前线,地位非常重要,时任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将这里封给了自己的女婿。


随着两者姻亲关系逐渐疏远、伯爵领地逐渐扩大,半个世纪后,葡萄牙王国正式独立。之后即使经历过短暂的联统,西班牙都再未能将葡萄牙整合、同化。


葡萄牙的存在,就是伊比利亚半岛政治“散装”程度的最好证明,这个半岛从来就是这个样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作者:斯文的樊学长,制图:果果,校稿:辜汉膺、夏虫,编辑:蛾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