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指听,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最近几天,内陆人已经对他们的沿海朋友羡慕麻了。
这次倒不是因为什么阳光沙滩、西瓜冰饮,以及略带腥咸的夏日海风。
毕竟天气渐凉,尤其是北方很多海滨城市如今只有吹乱头发的大风、猛拍岸边的巨浪、潮水褪去后的泥泞——
以及泥泞里一筐一筐的海鲜。
是的,如果说一个吃货对天堂有什么想象,那绝对就是这样。
大海不是大海,是海鲜自助餐在排队上菜。
这边烟台的海滩惊现大量海肠,有市民一晚捞到上千斤,连超市里用来炒海肠的韭菜都卖到脱销;
@新华每日电讯
没等捞完,那边威海的海蛎子已经在路上了,还是一堆一堆的得用麻袋装。
@威海播报
当内陆人抱怨市场上的鱼虾贝类太贵时,沿海人已经提前实现了海鲜自由。
不是“10块钱3斤”的自由,而是不要钱随便捡的那种自由。
烟台李女士在遛弯时路过一片海滩,突然发现海滩上有很多虾,于是花1个半小时捡了30斤回家。
简直让人破防:内陆的大风你有没有感到愧疚啊??你给我们带来什么了??!
类似的新闻看多了。
去海边捞海鲜,俨然已经了每个内陆人夜深人静时的美梦素材第一名。
“老天爷没让我生在沿海,肯定是怕我天天赶海吃成痛风。”
赶海,是指人们在潮落时,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采集海产品的过程。
虽说网上的相关视频已经火了好几年,但大家一开始还只是过个眼瘾。
但世界上的事情大多如此:看得多了,就忍不住跃跃欲试。
现如今每个在海边城市旅游的内陆人,绝对都无法抵抗拎个桶去海边整点蛤蜊螃蟹八爪鱼的诱惑。
去赶海的内陆人,一开始都是自信满满的理论巨人。
在想象中,眼前的滩涂不是泥坑,而是大自然馈赠的富矿。
但当他们拎着小桶自信满满地奔赴海边时,才发现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不劳而获——
这波啊,我愿称之为落差最大的卖家秀与买家秀。
首先,你会被人挤人的盛况所震惊。
因为网上那些稍微有点名气的赶海圣地,现场阵仗通常是这样的:
@直播海南
找海鲜的人比海鲜还多,一人一个螃蟹腿都不够分。
原来赶海赶的不是大海,是人海。
新手还在猜测这里人多或许是因为好货多,但被打击的过来人已经开始在评论区发出“千万别来”的呼喊。
“你看看这人流密度,海滩上的石头平均每天要被翻7、8次,连只寄居蟹也没有。”
也有一些谨慎的朋友,自以为已经做好了完全准备。
不仅精心挑选了所谓的“小众赶海秘境”,还试图用网上学来的知识和技巧大展身手。
理论党对于各种生物的习性烂熟于心,自称能根据沙滩表面是鼓包还是洞口,判断下面是猫眼螺还是蛏王。
装备党坚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某宝上买了最专业的赶海工具。这个夹子用来捉螃蟹,这个钩子用来勾海胆……
@鲁鲁的海边生活
但众所周知,当理论大师第一次走进现实,往往会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
毕竟整本《天龙八部》里武学知识最丰富的王语嫣,可是手无缚鸡之力。
当内陆赶海人的双足真正踏上这片沙滩,他们才发现自己对自然的轻视有多么荒唐。
“自以为已经是个出色的云赶海人了。结果在海边呆了一星期,连只死虾都没抓到。”
在赶海博主的视频中,挖海鲜简直比在大街上拣塑料瓶还要简单。
这边的沙地上来一铲子,肥美还会吐水的猫眼螺手到擒来;
@大庆赶海
那边的石头缝戳一戳,徒劳挣扎的八爪鱼拎回家爆炒。
@大汉赶海
可轮到自己,赶得仿佛不是一个海。
没有比婴儿小臂还长的蛏王,也没有手掌大小的怀孕赤甲红螃蟹。
@湾头最乖的婆娘
在凹凸不平的礁石上弯腰找半天,好不容易找到点活物,结果是只拇指盖大小的无名海螺;
@湾头最乖的婆娘
以及拉近镜头才能勉强看清的小螃蟹——
你看看这小螃蟹无辜中透着不聪明的眼神,不放生都说不过去。
@爸爸带娃
更尴尬的是,当你开始运用一些赶海技巧,试图跟那些毫无准备的游客做出区分时,却发现这些技巧毫无作用。
仿佛苦学多年,突然发现自己学的是盗版教材。
我上一次体会到这种程度的失望,还是8岁时在河沟里发现了一块亮晶晶的“宝石”,兴高采烈地握在手心里半个下午;
结果我妈告诉我那是人家扔的啤酒瓶底。
“差生文具多”的古老规律,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在海边看到装备齐全,仿佛是打算去市场卖的人——那么他多半是个第一次赶海的内陆新手。
会在一望无际的泥坑沙地上,找到那个决定蚬子、海螺们命运的气孔,然后自信满满一铲子下去——
之后是两铲子、三铲子……一百二十八铲子,连海水都要挖出来了,所谓的大肥蚬子愣是连影儿都没有。
@骚来啦啦啦
说也奇怪,明明在那些大丰收般的赶海视频中,盐是能对抗万物的魔药。
只要撒上一点点,蛏子就会像新生竹笋般从沙子里钻出来,赶海人只需守株待兔。
@张纹铭
谁知照葫芦画瓢地倒进去半袋盐,却只让沙里那个小东西多吐了点泡泡。
合理怀疑是赶海的人太多了,连蛏子们也学聪明了。
@小食神叨叨
更可气的是,身旁大爷大妈的装备明明看起来格外原生态。
有的甚至只有一把从家里拿来的大漏勺,却能一勺一勺地往外捞海产,仿佛整片沙滩都是他的海鲜市场。
@广东老表
而你拿全套工具摸黑干了三小时,总共收获指头粗细小鱼两条,不到半个手掌大的尖蟹一只。
@小食神叨叨
“此时,脚边那个容量18升的空桶好像在嘲笑我。”
在经过了一系列失望与摸爬滚打之后,部分曾经对赶海充满向往的内陆人终于决定放过自己。
醒悟了人类之所以能站在生物链顶端,就是因为不仅能适应环境,更能改造环境。
于是他们选择离开纯天然的大海,转而投向了“赶海园”的怀抱。
也就是当地人在海边包一块沙滩人工养殖海产,游客付费后入园捕捞。
@玩转日照
或许是大家的赶海技术普遍太差。
如今这类赶海园,已经像前几年北京郊区的采摘园一样普遍。
被天然大海打击过的朋友们,纷纷相聚在人工赶海园养殖场,一颗失落的心重获新生。
尽管少了一些野性,但终于能够让“海参、鲍鱼、螃蟹、扇贝、蛤蜊、海星都在方圆十米范围内出现”。
上海某位网友假期第一次去赶海,撅着屁股折腾几小时,只搞到两个小贝壳。
掉头去附近的赶海园挖了18斤蛤蜊,人生中头一次体会到了范进中举的快乐。
但这种体验也并非尽善尽美。
如果说常规赶海是与自然的博弈,那赶海园就是跟人的斗智斗勇。
想要在天然海滩上找到足够多的“硬货”,需要看地形、找时机;
但这赶海园里完全就是看人家养了啥——就好比你今天能不能过“羊了个羊”,取决于官方给你发什么牌。
举个例子,天然海滩上的蛤蜊特别多,可能是因为它们行动能力差。
但赶海园的蛤蜊多大概只能是因为便宜。
@小食神叨叨
而且根据上面那位上海网友的说法,挖到的18斤蛤蜊虽然大大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但却并没有让他实现海鲜自由。
“没什么肉全是壳,而且放水里吐了四天沙,最后吃起来还是很硌牙。”
另一方面,因为赶海园的地盘范围往往比较集中,也就意味着人与人竞争的加大。
考虑到商家不太可能在中途补货,所谓的少量“硬货”往往需要抢,而新手在这一点上毫无优势。
有人眼看着行家虾蟹捞了几十斤,自己却始终拿着空桶在冲浪,感到自尊心收到了打击。
最终也只能是凑合着捡点海带,赶海变采摘。
对于很多赶海的内陆人来说,其实也没指望能靠自己这点微薄的知识,捡到什么值钱的大货。
但问题在于——无论是在天然海边还是赶海园,这都不是什么“一边玩一边满地捡海鲜”的清闲活计。
任你再有松弛感,挖着挖着也会在某个瞬间心怀不甘:“不捞它个几斤,都对不起我吃的这些苦!”
堪称之为赶海界的沉没成本陷阱。
海滨城市宣传片里那些金黄细软的沙滩上,是翻不到货的。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赶海人,要么深入淤泥,要么翻越礁石。
前者会让你体验什么叫真·泥坑里打滚。
不仅腥臭腥臭的,脚还经常陷进去拔不出来。
@大连长建
据说每多一个内陆人去赶海,世界上就会失去一双拖鞋。
这解放脚趾头和后脚跟的造型可以让你充分感受海水的冰凉抚慰,却绝对无法从泥泞中全身而退。
一脚下去,人字拖没了人字,一字拖没了那个一。
“这才知道为啥身旁的本地大妈都穿着高帮雨靴+连体裤。”
@熊猫家的两脚兽
而理论上盛产螃蟹的和海蛎子的礁石区,则是另一种挑战。
高低不平的地势,锋利坚硬的岩石,仿佛是大海在对人类的打猎事业进行无情的抵抗。
想象中自己会在夕阳的映照下,一边看风景一边捡拾贝壳。
谁知猝不及防地做了几百个蹲起和几十个跨步登山,狠狠锻炼了一把臀大肌。
曾几何时,年轻人无数次地发问:
妈妈们为什么放着市场上的新鲜蔬菜不卖,非要在太阳底下挖那点公园野菜?
爸爸们为什么愿意凌晨三点起床,就为了去小河沟钓几条还不够塞牙缝的鱼?
如今终于明白,或许在任何一场对大自然的单恋中,城市人只能取得自欺欺人的胜利。
把时间交给地铁、写字楼的你我,早就已经失去了赤手空拳跟自然讨吃讨喝的能力。
只能这样的方式,回味遥远的、跟自然相处的滋味。
事实上现在就连挖野菜的大妈,也会向赶海新手们投来困惑又同情的目光。
因为野菜至少不会打人。
@帮视频-帮帮团
或许在满身泥泞、一身疲惫之后,发现自己的塑料桶依然空空如也。
但没关系,任何人都无法抵挡对于丰收的向往。
正如几个月前厦门有两名游客赶海时遇上涨潮,被困在距离海边约40米处的礁石上。
被营救后,手里还紧紧捏着装满蛤蜊的袋子。
@厦门日报
这是普通的蛤蜊吗?是赶海人的尊严,是吃苦的回报。
至少晚上在面对妈妈挖的几袋子野菜时,你能理直气壮地再给餐桌加一道肉菜。
所以本内陆人,在此只想对沿海朋友们说一句——
“以后这种岸边捡的海鲜不建议吃,因为我还没赶过海,容易得眼红病。”
赶海虽好,注意安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指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