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11-10 09:17
今年剧集市场的三种大众情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 (ID:yuleyingtang),作者:顾韩,编辑:李春晖,题图来自:《东八区的先生们》


在11月年终总结似乎尚嫌太早。但鉴于目下剧集市场大盘的冷清,提前归纳也是希望能给待播剧、待拍剧一点启发,尽快带我们走出眼下的乏味。


这一年,虽然我们日常将“内娱贫乏”“内娱完了”挂在嘴边,但也见证了新的黑马与流量的诞生,见证了观众与上游的主创、演员在不同剧集类型之间的迁徙流动。


在电视大盘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怀旧国民大剧仍创下收视新高;在古偶被口诛笔伐、低位徘徊数年之后,于这个夏天卷土重来;女性群像过量供应风光不再,悬疑剧色调从低沉走向明快;人们在爱情剧里反“恋爱脑”,并开始对“烧脑剧”感到疲惫,更渴望获得一些“低幼化”内容的抚慰。


能真正出圈、乃至在完播后仍于人们心中留有印记的剧集,首先当然是自身质量过硬,或是在某个维度做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也是其刚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情绪,迎合了人们的心理诉求。而若说从2022年的这些剧集风向中我们能看到怎样的国民情绪,可能就是:


人们似乎越来越脆弱了。


在怀旧中寻找


疫情到来之后,内娱跑步进入大考古时代。老剧与老歌,老CP与老爱豆,甚至老的抓马名场面,都被翻出来一再咀嚼。那么,怀旧都带给了人们什么?


首先,旧的流行文化是一种易获得的通识,是无成本的社交货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圈层化的爆款与红人越来越多,出圈达到全民级别却越来越难。想玩新梗,往往要有一个补课的过程。但在很多时候,只有创作者有动力去不断学习,评论的网友却没补课也没兴趣补,这就难以形成理想的互动氛围。


在早年,主要通过电视媒体、图书音像出版传播的流行文化基本没有这个问题。哈利波特、周杰伦、甄嬛传……任谁都能参与其中,门槛极低,是很理想的流量密码。


其次,老作品提供了确定性与安全感。一方面,经典影视剧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口碑有保证不说,剧情走向与潜在雷点也尽人皆知,不大可能像新剧那样动不动就烂尾、“诈骗”,给观众带来惊吓。


另一方面,对于内耗严重的当代人来说,“补课”是很累的一件事。如果只是为了娱乐解压,可以,但没必要。随便从哪一集点开都能跟上的老剧,才是更称职的电子榨菜。


图片来自:《武林外传》


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怀旧,可以弥补一部分当下的缺失。比如,站在冰冷的陌生人社会,回望有烟火气的熟人社会;站在卷都卷不动了的二零二几年,回望似乎一切皆有可能的八九十年代与世纪初。


以及在故事之外,站在内容工业化生产的今天,去回望以前更有“人味儿”的明星与创作。


就在不久前,硬糖君还在论坛中看到讨论老版《还珠》名场面的帖子。尽管琼瑶剧很早就被扣上浮夸标签,但全员既入镜又入戏的情况,在大头特写与面瘫表演泛滥的今日古偶剧中已经算得上奢侈。


当这股风吹到剧集市场,自然也吹起了一批怀旧爆款。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人世间》。作为一部严肃文学改编的年代剧,它难得的做到了电视收视、网络热度与长线口碑皆出众。


图片来自:《人世间》


相较于《人世间》这样的国民大剧,容易被忽略的是,在青春剧赛道中,怀旧元素也重新流行起来。这两年一些口碑不俗的小成本青春剧,如《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如此可爱的我们》《风犬少年的天空》《当你年少时》《东北插班生》……多少都与怀旧沾点边,有的还加重了地域特色。


创业剧也是很适合与年代怀旧相结合的类型。不过过去的此类剧或是因为任务属性太重,或是因为阵容不够,尚未出现决定性的爆款。


传说即将定档的赵丽颖新剧《风吹半夏》(之前叫《野蛮生长》),讲述了女主在九十年代白手起家的故事,或许能助推一把,令创业剧从青春剧手中接过怀旧大旗。


到古代去逃避


这届观众的矛盾心理导致把握故事与现实的距离成了一个大难题。过于抽象或者宏大叙事,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的,观众多半看不进去、不感兴趣。但与现实太近,又容易让观众依据现实逻辑去考虑戏剧性情节的可行性、性价比以及附带伤害,消费体验同样不佳。


2022年,家庭教育、女性群像与刑侦悬疑,这三个昔日的爆款制造机齐齐哑火,将江山又还给了古偶,原因可能正在于后者。


换句话说,随着社会与舆论环境的变化,有些剧集类型离现实太近会令人不胜负荷,换个“虚”一些的背景,才能缓口气,甚至柳暗花明又一村。


比方说,霸总故事虽然经典永流传,但放在现代背景下很难不与女性主义思潮发生冲撞。剧本与演员也常常拖后腿,以至于霸总渐渐与“油腻”“爹味儿”“性骚扰”等负面标签联系到一起。


图片来自:《东八区的先生们》


似乎只有在《苍兰诀》那种玄幻古偶,或者《夜色倾心》这种次元奇幻剧里,大家才能毫无负担地消费霸总故事。真有什么可能造成争议的举动,还能用超现实设定圆过去。


再比如,自樊胜美起,“原生家庭”在都市剧里几乎已经用滥了,观众不再轻易上当,为剧方有意设置的狗血情节与撕逼场面调动真情实感。但放到古偶《星汉灿烂》里,这一招仍有奇效,犹记得开播之初,曾黎演绎的“虎妈”扛了不少话题。


图片来自:《星汉灿烂》


古代背景让观众可以在一种相对安全的状态下去观看母女关系这条线,收获情感宣泄,不至因过度关联现实反而受到二次伤害。同时,以家族、天下、生死这种级别的压力促成和解,也是背景在和平年代的现代剧很难实现的。


当然,并不是什么现代话题都适合往封建时代搬,或者说,搬的方法很重要。《梦华录》以三女创业、girls help girls为看点将大量非古偶观众吸引过来,但随着剧情走向甜宠化,口碑还是遭到了反噬。


除了家庭剧和女性群像剧,连续两年未能走出瓶颈的悬疑剧似乎也来到了一个换地图的时刻。


2020年,《隐秘的角落》将悬疑剧引向了短剧规格,以及悬疑与伦理话题相结合的方向。后继者却大多画虎不成反类犬,故弄玄虚、手法油腻。《谁是凶手》稍好一些,但结局的大量删减,似乎也暗示着这一流派已触到了边界。


2022年表现出色的悬疑剧如果说有什么共性,那大概就是明快:《开端》内有小年轻谈恋爱,外有观众玩梗;《猎罪图鉴》《警察荣誉》重回单元剧模式;黄景瑜系列人硬汉、剧也硬朗。偏深沉的《胆小鬼》《消失的孩子》《执念如影》等,则都不算出圈。


不过,以上这些剧或有创意优势、或有公检法保驾护航、或者需要大量的案头工作,都轻易无法复制。硬糖君认为,真正能够指引下一个流行的还是下半年的《唐朝诡事录》。而根据各大平台存货看,未来不仅古装探案成群结队,谍战剧也有往古代迁移的趋势。


截图来自:微博


“低幼”整顿剧集市场


“对小学生有点幼稚,但对成年人来说刚刚好。”


这句话可以概括2022年许多奇特的流行。如可达鸭玩具、《苍兰诀》、大学生的纸板宠物,等等等等。不自觉或是有意为之的低幼化,正在成为年轻人对抗压力、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成熟意味着良好的情绪管理,低幼化则反其道而行之,行动上不介意进行一些情绪消费抚慰自己,表达上也更加直接放纵。现实中面无表情的人,在手机上敲下的很可能是一连串“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大段的发疯文学或者虎狼之词。


这两年“反消费主义”思潮盛行,现实中许多年轻人幡然悔悟,不再为了虚无缥缈的生活方式、“更好的自己”花冤枉钱,而是更重视自身实际情况与即时性情绪需求。其实剧集市场也有类似体现,年轻人在看剧上颇有“反消费主义,重情绪价值”的倾向。


从前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不少人跟风硬看“烧脑剧”、“神剧”以标榜品位,就算看不懂也不甘承认。如今比较常见的情形则是,观众留给一部剧的耐心、脑力与精力都有限,不喜欢就不伺候了,换更下饭的、更养眼的、更好嗑的、更好哭的、更好玩的……或者直接换短视频。


简而言之,要更符合“我”的某种需求。


《苍兰诀》有中二手势、有霸总语录、有名曲名场面,能够充分满足网友的表演欲,以至于能够迅速攻占各大社交平台。


与此同时,大家对于解压、嗑糖这类需求的表达更为直接和坦荡。看甜宠剧不再藏着掖着,而是“我是土狗我爱看”。嗑CP也不再讲究圈地自萌,而是铺天盖地、舞到你面前。


这种变化对内娱的影响,一方面是为“口碑剧”说话与造势的人少了。《风起陇西》为什么扑、该不该扑甚至没引发多少讨论,无法成为另一部《天盛长歌》,三不五时被正反双方拿出来做辩论题。


另一方面,顺应了时代需求的微短剧不再闷声赚钱,而是终于得到了观众的发声与二创支持,得以加速崛起。


截图来自:豆瓣


再者,从戏里到戏外的CP营销百试百灵,上下游互相裹挟着愈演愈烈,谁也别想下车。今天的明星营销在标榜业务能力之外,也强调TA们的情绪价值,如宠粉人设、“笨蛋帅哥”人设、腥风血雨美强惨人设等。


正如上文所言,这种低幼化并不是像孩童一般、生理所限的天然低幼,而往往是成年人的有意为之——能理解但不愿理解,能压抑但不愿压抑,用在小事或虚拟世界的放纵摆烂,缓解现实带来的疲惫与焦虑。


靠撒糖等直接刺激满足表面需求容易,找到与抚慰深层需求却很难。但好的创作者正应该关注整座冰山,而不仅仅是迎合、服务“低幼”这水面上的一角。如果有作品能做到,那将不只是现在随地自封的爆款,而是真正被观众奉为经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 (ID:yuleyingtang),作者:顾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