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驯暮,原文标题:《“纸箱小狗”:养“很新的东西”,寻不变的共鸣》,头图来自:微博@兰州大学
继养花花绿绿的多肉植物后,当代大学生又开辟出一条新的饲养之路。或许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养活物失败的打击,他们这一次将关注点投向了“永远不会死亡的物品”之上。
疫情防控下,他们点满自己动手能力的技能点,用原本废弃的快递箱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新式宠物”。
(网友制作的可爱“纸狗”,来自小红书@椰)
从刚开始追求萌态可掬的纸箱小狗,到后来紧随其后的纸箱小猫,网友一方面感叹年轻人令人担忧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赞赏大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脑洞大开的大学生们在纸箱创造的热情之中,发现了新的整活之道,随后这股浪潮便朝着越来越离谱的方向一去不复返。
秉持着“创新至上”的精神,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开始了新的操作:栩栩如生的中国龙,海绵宝宝里面可爱的小蜗,以及精灵宝可梦里形形色色的小精灵。
仿佛下一秒,他们就会拿出精灵球,对其他人来一句:“就选择是你了,纸箱皮卡丘!”
(网友制作的纸箱皮卡丘,来自:小红书@POI.白白鹿的兴趣点)
还有被配备上高端的科技的“飞天小狗狗”;以及在寝室里漂移飙车的“纸箱小恐龙”。
在这场纸狗狂欢中,大家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呈现出的结果也越来越丰富,为疫情下的青春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配备上无人机的“飞天”纸狗,来自抖音@小柴爆米花)
然而纸箱宠物的热潮究竟只是大学生在防疫生活中的无聊消遣?还是年轻人在探索新的社交方式?
对原本无生命的纸箱宠物倾注真心,仿佛是许久以前人们对“电子宠物”痴迷的庞加莱重现。这背后究竟还蕴含着年轻人怎样的内心渴望?
一、“双手”的创造——“神奇动物在这里”
纸箱小狗原本是大学生们在疫情防控下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这些最富有创造力和精力的人群,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废弃的纸箱加以二次创造,开启了一场手动创造的潮流狂欢。
“搞活”是当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和独特化的缩影之一,当这些纸箱宠物成为流行符号的一种时,一批批的“神奇动物”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们创新精神和追求个性的物质载体。
(大户人家的“纸箱宠物”,来自小红书@急急急)
与此同时,大学生们对于“神奇动物”的喜爱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现实缺憾的补偿心理。迫于经济条件、家庭因素等现实问题,很多年轻人对于养宠物这件事情处于一个有心无力的状态。
谁没有想象过在辛苦一天后,回到家摸一摸自家的“毛孩子”,看着他们慵懒而可爱的姿态,整个人也得到了治愈。
(“纸箱猫猫”在线吃饭,来自小红书@吴恙)
如今纸箱宠物提供给了贫穷大学生们一条新的出路:通过自己的双手就可以获得一只“白嫖”的宠物,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也可能是一堆宠物。
而且他们对于“神奇动物”的喜爱并非只停留在玩物的层面。他们会给这些宠物精心准备用具,例如喂粮盆、宠物厕所等等。这些无言的孩子被赋予人性和生命的意义,他们被关爱、被记住、被同样倾注感情,成为了一种拟人化的新选择。
二、“互视”的回应——“社交的决心”
事实上,大学生们并不仅仅把这些纸箱宠物当作自己私人收藏。当囿于现实条件无法接触更多活生生的毛孩子时,他们将原本对于活物的情感转移到这些创造之中,他们通过和“狗”打交道,寻找出新的娱乐方式,并由此衍生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于是乎,在操场上成群结队地遛狗,为自己的纸狗在线征婚,比拼谁的宠物更加可爱,这些共同拼凑成了一种群体性的社交共识和文化参与,大家心照不宣地认同这种虽然傻里傻气但可爱即王道的方式,创造出一个不被打扰的自由空间。
(操场上正在遛“纸狗”的同学们 微博@中国青年报)
当然也有不少的人惊呼:“很难不怀疑大学生们的精神状况”。同当下流行的“发疯文学”类似,年轻人在面对现实困境和焦虑情绪时,有趣的回应既是我们这一代独特的文化特征,也是苦中作乐的情绪表达。
在遛纸箱小狗的过程中,我们渴望多一点与朋友的真实接触,试图填补源于现实的孤独。
当下不少年轻人囹圄于渴求社交、害怕孤独、焦虑现状的困境之中,就像周国平所说:"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
通过纸箱宠物这个中介,我们突破了“做网友”的不真实感,获得面对面的社交机会,在爱和友谊中发泄我们憋闷的情绪。
所以,在看似荒诞的遛狗、联姻中,看似是人类给予了宠物社交的机会,但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当下对“社交的决心”呢?
我们将自己的情绪转移到这些“纸孩子”上,使得它成为我们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在略显幼稚的方式中,与很多不安和无奈暂时握手言和。
我亲爱的纸箱小狗不仅仅是一个人造的玩物,更是自我表达的一块碎片。
化用《分手的决心》中一句台词:“成为一个人最佳方式就是借用他的一部分,然后交流在这个世界上。”
小时候我们对玩具的情感寄托,青春期对日记的特殊情感,都是我们生活的一湖倒影。在某些无可言说的时刻,他们无声的陪伴仿佛在说:“我可以做你的掩护,当你是个逃兵。”
儿时我们会采用互换玩具或交换秘密的方式,获得结识新朋友的机会。如今纸箱小狗也成为我们新型社交关系下的中间人,一头连接我们孤独的灵魂,另一头连接着世界的回应。
三、“灵魂”共鸣——“爱,生命,机器人”
创造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制造实体,更在于赋予主体意义。
神话中,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反映了人类对于能力的渴望,同时也在宗教意义上锚定了人存在的合理性;早期社会中,人类对生育能力的崇拜,衍生出存续千年的血缘情感纽带;再来到工业社会,人们的“创造力”开始疯狂膨胀,我们不断制造新的产物,延伸人的价值。
如今的纸箱小狗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创造,不同于器械的冰冷,也不同于人工智能的抽象,它与我们的双手直接相关,与我们的社交同频共振,更在我们创造的过程中,慢慢梳顺我们的“炸毛”。
(《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选段)
面对信息爆炸和技术膨胀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满足。人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奇迹,却又在速变的赛博景观和缺失的现实交流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自我怀疑。
之前人们对“电子宠物”疯狂追捧,试图在虚拟电子中寻求一剂可以抚慰孤独的赛博良药,但现实是,这种“非实物”的体验终究只是黄粱一梦,无法满足我们的真正所需。
面对这个如同“滚筒洗衣机”一般的加速时代,或许一只沉默的小狗也是我们不错的选择。
“人对爱和永远,应该有幻觉。”
类似于电影《Her》中男主人公西奥多对人工智能伴侣萨曼莎的情感,人类试图通过先进的技术获得长久的关系,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跨越符号和想象的虚拟之上。
但很快,西奥多发现这种事实接触的情感是非常危险的,缺乏客体的情绪会在不知不觉中发酵,最终让人陷入虚无的情感空洞。
而纸箱小狗不同,他不是由高端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完美陪伴”;他可能不够好看,更别提智能和反馈,但在我们创造的过程中,他们就与我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羁绊,仿佛他们也成为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在瞬息万变的成人世界里,稳定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小王子》中写到:“你要永远为你驯化的东西负责,你要为你的玫瑰负责。”大学生将流动的情感转移到这些可爱的“永恒宠物”上,试图为情绪的稳定画上一个别致的句号。
《爱,死亡,机器人》中有一句:“沙砾之中,亦有宇宙。”尽管我们永远逃离不了孤独的事实,但总能在创造之中寻觅到一支短暂弥补灵魂罅隙的粘合剂。
(《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选段)
这一次没有“死亡”,而是对“生命”可能性的不断探寻。尽管爱和创造的互动关系永远在流动,也许纸箱宠物也不能成为我们永恒的情感依托,但人类在抚慰孤独灵魂的过程中走出了形形色色的道路。
养花养草,养猫养狗,或是近未来为我们所构画的元宇宙,都是人类丰盈精神世界的尝试。
所以,可爱又荒诞的纸箱小狗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玩物。
我们放一片追求自由的灵魂在他的心头,等他成型后再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宇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驯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