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11-14 16:01
得物回应“删视频”:“权限”能保护我们的隐私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 (ID:Qingshangye666),作者:嘴嘴,原文标题:《得物App陷入删照门,我们有多大可能在互联网上“裸奔”?》,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们可以容忍人工智能有多智能?可以允许手机这“第二个自己”自主做多少决定?


11月12日,网友曝光表示,“双十一”期间在购物软件得物上买的东西出现了问题,便拍摄了视频上传平台反馈,随后,他的华为手机收到了提醒“得物调用手机权限删除投诉视频”。


该网友认为,得物擅自调用自己的手机权限,删除了其录下的关于收到货物有问题的视频证据,“删了两条视频,其中一条是开箱确定商品是有问题的,一条是去专柜做对比的。”


对此,11月13日,得物官方微博账号就此前网友称其调用手机权限删投诉视频一事发布公开声明,随后话题#得物#登上微博热搜。


此事经舆论发酵后,用户个人信息的隐私问题再次被关注。关于得物事件,是谁之错?除了得物,用户还需要注意“谁”?用户的隐私还受到了什么侵犯?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


得物最新回应


对于网友的质疑,得物配图发文回应事件调查结果,主要重点有三:


微博@得物App


其一,得物“没错”。


得物称,“完全没有任何动力去做删除用户相册等不合规的行为;同时,对于用户的海量视频内容,得物没有相应技术能力进行批量识别,甚至定向删除。”


其二,被删的是“临时缓存文件”。


得物表示,经核实,得物 App 并未删除该用户手机相册中的原视频,用户在 App 中编辑、处理、上传视频过程中,系统生成临时缓存文件,上传成功后清除缓存。该用户手机系统检测到得物临时缓存文件的处理,触发了系统拦截通知。


得物指出,该方案也是行业各大知名 App 进行视频处理的通用方案。目前,得物  App 已第一时间研究优化该体验避免误会。


其三,临时缓存文件是如何产生的?


据介绍,在该类方案中,将用户添加的文字、音乐、贴纸等功能和原视频合并,并且采用视频分段处理方式加速写进临时缓存文件生成新的视频文件上传,在新视频文件上传成功后会将临时缓存文件清理。


拼多多也曾陷入“删照风波”


据了解,类似的情况曾发生在拼多多身上。


2021年,有网友发帖称,拼多多 App 远程删除其手机相册中的图片,而后用户手机系统检测发送了信息提示,拼多多因而陷入“删照风波”。


对此,拼多多官方回复称,删除的是缓存照片,并不是入侵用户手机系统;同时其提到将对产品做改进,并联系其他手机厂商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优化该体验。


美剧《黑镜》第三季截图


对于这类现象,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许多 App 与用户之间的权利实际是不对等的,它们在使用时都需要用户授权拍照、相册、定位、通讯录等功能,这就导致这些 App 会获取相对应的权限,可能存在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执行某一项产品功能。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App 的权限使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得物VS华为,谁之过?


根据本事件的网友指出,其使用的手机为华为。因此,也有网友指出问题出在华为的系统上。所以到底是得物自主删除了文件,还是手机系统的误判?


据了解,这不是华为第一次“拦截”手机软件的删除行为。


2020年5月,就曾有 QQ 用户反馈自动删除图片被华为手机拦截,当时腾讯给出的回应是“QQ 在保存文件时,在某些安卓机型中会先创建临时空文件,用于测试当前系统是否正常。真正保存图片时,会把刚才的临时空文件删掉,再写入真正的图片,华为拦截的是删除这个临时空文件的行为。”


对此,华为手机副总裁李小龙的回应是,华为会对手机软件的删除进行拦截是因为,“从EMUI 9.0开始增加了图片视频删除保护功能”,只要有三方应用删除了常用图库目录下的照片或视频,就会在通知栏提醒用户,并且能在图库回收站内恢复刚删除的内容。


对于此次的得物事件,华为还没有给出正面回应。但是得物认为,“手机系统会将其判定为异常行为,并出现类似的误报”,即这是华为的问题。


得物表示,根据公开报道信息,新浪、广州日报等媒体曾对多家国内知名 App  遇到的类似情况进行报道说明,从事后相关公司和手机厂商公开披露信息看,当 App 对产生的缓存文件进行管理操作时,手机系统会将其判定为异常行为,并出现类似的误报。


对于华为的质疑,也有知乎用户直接指出来这是华为手机系统的 BUG ,被拦截过的手机软件几乎包括现有的各大 App,如微信、豆瓣、小红书等等。


图源来自知乎问题“如何看待得物App未经用户允许调用权限后台删除手机视频?”下匿名用户的回答


而拦截手机软件删除的手机系统,除了华为,还有VIVO、OPPO,OPPO旗下 realme 在内测后出现相关问题后,官方曾发布声明,解除了 BUG。


侵犯隐私了吗?


得物的行为是否侵犯隐私主要在于,用户有没有进行授权。


中国新闻网引用指出,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曾表示,某些应用的确会自动删除手机上的图片。他解释,这不一定是恶意行为,很多应用会自动清除过期图片。手机品牌官方客服也曾表示,如果用户允许对应的权限,该软件就可以获取对应的信息。换句话说,这样的现象并不属于侵犯用户的隐私。


美剧《人生切割术》截图


但是如果没有得到用户同意呢?


湖北好律律师事务所陈亮律师表示,若 App 未取得用户同意,删除其手机里的视频等文件资料的情况属实,则明显属于侵权行为,应立即停止并承担赔偿责任。


关于手机上的隐私问题,我们还担心什么?


害怕被监听。


刚刚和朋友讨论某品牌新出的口红系列,打开小红书就看到了相关试色;前脚和闺蜜在微信上说想要考研,马上就有考研机构的从业者打来电话询问是否需要学历提升,以及朋友圈信息流广告中见缝插针地“推荐X高校的非全项目”。


但光明日报指出,“监听”投广告,可能只是错觉,普通用户凭自身也很难找到直接的监听证据。


美剧《黑镜》第一季截图


在本次的得物事件中,手机系统资深从业人员石先生也表示:有网友说与朋友聊一个东西后平台会相应推荐这个东西,于是怀疑被“监听”了,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平台能精准推送广告,是因为每个人的手机都有唯一标识,并且这个标识是全网通的,这样广告平台才有可能认出(用户)习惯与喜好。


同时,也有多项研究指出,手机软件通过技术手段监听用户录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此前,苹果就承认其语音助手Siri偷偷上传保留用户语音,引发用户反对后,苹果公司最终取消了这一功能。


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


这些年,关于规范互联网算法、保护用户权益的法律法规已出台了不少,不论是《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是四部委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都明确提到了对互联网算法的限制与用户个人的权益保护。


随着技术热潮开始逐渐减弱,市场和学界对“技术恶论”的反思越来越多,正如一句有关算法的“民间戏言”:你可能不够了解自己,但算法一定更加了解你。如果把购物、外卖、听歌、社交等常用软件中,后台有关你的数据拼在一起,一定是更加“真实”的你。


但诉诸新闻报道,关于算法侵犯个人隐私、大数据杀熟的纠纷,对信息茧房的“控诉”,仍不鲜见。正如光明日报指出,看似严密的法规体系,并没能彻底遏制住算法平台侵犯用户权益的冲动。对于这类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治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 (ID:Qingshangye666),作者:嘴嘴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