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叶橙子,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知乎上曾经火过一种小说流派,以“一觉醒来,我xxxx”为开头。
故事内容荒唐的不得了,比如“一觉醒来,我的男朋友变女人了”“一觉醒来,我变成世界首富”等等。
事实证明,现实或许不如小说的脑洞大,但永远比小说更惊险刺激。
就像今天,一则恐怖故事正在全中国范围内、约2.5亿人的身上上演——
“一觉醒来,我突然被确诊高血压了。”
网页截图
事情是这样,原本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是140/90mmHg。
但昨天发布的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把这个标准下调为了130/80mmHg。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下调标准后国内的高血压人群很可能从目前的2.5亿人翻番至近5亿。
其中,也包括很多年轻人。
没听错,就是在你记忆中原本年纪大了才找上门的高血压,现在已经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显示,18~24 岁、25~34岁的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达到了4.0%、6.1%。
且不仅是它,另外三位“好兄弟”——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也在年轻人身上越发常见。
社交媒体截图
很多人原本还能对着体检单上接近临界值的数字暗自侥幸:
“还好还好,差一点。”
可昨天的《指南》一出、标准一调整,一夜之间,自己的身份就变成了“高血压人群”。
别以为“高血压人群”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名号。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拥有了它就像拥有了一个需要常年背负的诅咒:
人还活着,但生活却没了盼头。
这次下调标准的虽然只是高血压,但不少人看到新闻后心里也开始犯嘀咕:
成年人了,体检报告上多少都有几项接近临界值的危险数字。
会不会有一天被告知,那其实已经算病了呢?
“这些数值标准的调整,到底有没有依据啊?别是平白让人更焦虑、担惊受怕。”
实际上,这次高血压的数据下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谋划已久。
历史上中国调整过一次高血压诊断标准,最早是1977年提出的160/95mmHg,1997年时调整为了140/90mmHg。
再到昨天刚刚调整的130/80mmHg,标准不断下调。
下调的原因,很可能与近些年的一些医学研究进展相关:
比如2015年一项“收缩期血压干预试验”( SPRINT)的研究结果显示:
对年龄较大、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但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把血压控制在120以下,比控制在140以下更好。
降压到<120 mmHg的患者全因死亡率降低25%。
心梗、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及心血管死亡等发生率降低30%。
这就像是你去减肥,医生原本觉得减个10斤就行。
但研究了一些最新进展后觉得,如果能减掉20斤,身体更健康、收益更大,所以调整了标准。
其实2017年底,美国心脏协会就提出把血压标准下调为130/80的数值。
2020年时,国际高血压学会也在更新的指南里,把65岁以下成年人的最佳降压目标值定为130/80。
现在中国根据自身情况也下调了这一指标,同时与国际接轨。
很多被诊断出有慢性病或者数值危险的年轻人,脑子里第一反应害怕的还不是死亡。
而是担心,自己的快乐生活会就此停滞。
“四高”、慢性胃炎、慢性咽炎等常见的慢性疾病都有着相似的问题:
“死暂时死不了,但在生活中又使人各种膈应。”
正常情况下、无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它们就像是潜伏的地雷,毫无动静。
可让人害怕的就是,这些慢性疾病一旦加重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积重难返。
比如高血压、高血脂,众所周知地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又或是尿酸高,有可能最后引发疼痛难忍的痛风。
有数据表明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为1.1%,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谢性疾病。
综艺中痛风发作的郭麒麟
因此你不得不对这些慢性疾病充满了警惕、行动起来,同时还不知道,为这些病要受的苦要持续多久、忍多久。
它不像牙痛蛀牙后拔牙、感冒后喝冲剂,能够立刻对症下药地处理。
常见的治疗流程,是先通过生活调节、控制数值,不行再药物治疗。
大多数时候,面对那些症状轻、影响不大的年轻患者时,医生能给出的最有效的建议就是:健康饮食,调整作息。
但也就是这一点,让慢性病变得磨人又烦人。
甭管一个人此前多么粗心大意,被诊出慢性疾病、并被医生警告必须调整生活作息的那天,就是Ta蜕变的时刻。
社交媒体截图
许多年轻人过去只是经受过父母辈的步步为营:
比如母亲查出血压、血脂偏高后生活极其自律,早餐不再是路边摊买回来的烧饼煎包,换成了油、酱油都不肯放的荞麦面。
又或是家里老人被查出高血糖后,哪怕是过年,茶几上也不会出现沙琪玛、奶糖这些年货,连红烧肉都不再放糖。
现在,这一切轮到了年轻人自己去实践。
社交媒体截图
我的朋友老吴,曾经无知地对小区门口稻香村店里,那些排队买木糖醇糕点的大爷们嗤之以鼻。
他当时仗着自己2字打头的年龄,自负地说:
“都得三高了干脆别吃啊,差这一口吗?”
但今年被查出被查出高血糖、高血脂后,他默默地排在了大爷大妈们的身后,就连过生日,也只是买了巴掌大的蛋糕简单庆祝。
大家劝他干脆别吃蛋糕,吃传统长寿面算了,老吴的脸更苦了:
“挂面是精致淀粉,也得少吃。”
而办公室里一位查出胃病的同事,甭管大家讨论团建时要尝试怎样的山珍海味,他都只有一句话可以说:
社交媒体截图
他曾经也敢酒桌上豪饮白酒,饭桌上来者不拒。
但一次体检后,医生皱着眉头对他说:“你这病很麻烦,没有什么特效药可以开,但再不注意的话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
这位同事也就变成了吃口小零食、都得仔细看看有没有反式脂肪酸的精细人。
社交媒体截图
《孤独的美食家》里主角曾有句台词:“这样大口吃着油炸食品,就是叔健康的证明。”
这句话的凡尔赛之处,大约就是得了慢性病后各种忌口、各种注意事项的人最懂了。
《孤独的美食家》
而比得了一项慢性病、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更惨的,大约只有得了两项乃至多项慢性病,且它们之间的调整方式还存在冲突的人。
比如有不少身材挺瘦的网友,在查出贫血、低血糖等疾病的同时,竟然还有可能查出高血脂。
社交媒体截图
这是因为高脂饮食、缺少运动、遗传、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血脂升高。
两病并存的情况下,想拯救自己都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是该多吃还是少吃?多运动还是少运动呢?
社交媒体截图
上海外服发布的《2020上海职场白领健康指数报告》显示:
2014年~2019年间,上海职场白领体检异常率继续呈上升态势,所有体检项目全部正常的人数已不足0.5%。
也就是说99%的职场白领体检都有异常。
而许多常见疾病背后的原因大家心理也都有数:
无节制的奶茶烧烤火锅、高油高盐的外卖、过大的工作压力、过晚的下班时间、熬夜晚睡等等。
或许今后完全健康才是少数,默默对抗着自己的小毛病,才是年轻人的常态。
但也不用过度焦虑。
很多人担心自己确诊这些慢性病后会立刻变成药罐子,每天都得依赖着药过活,倒不用如此恐慌。
以高血压为例,国际血压协会给出的《指南》把高血压的危险等级分为了三种。
如果你没有其他疾病或危险因素,血压并未超过140/90mmHg的旧标准,那只属于低危。
往往是先调整饮食作息降血压,实在降不下来、医生判断存在一定危险因素,才会开具降压药。
大多数年轻人,都处于薛定谔的怕死状态。
实践那些令人快乐但并不健康的生活陋习时,总会自我麻痹“就一杯、就一口没关系”。
工作加班很累的时候还把“想死”挂在嘴边,可要是真有哪里不舒服,又会想要往医院跑。
很多人都只是心虚地在等一个最终宣判、一个契机。
可能是医生的一次“必须健康生活”的命令,可能是看到体检单上那个明晃晃的异常疾病的名称。
才有可能真正下定决心,走上委屈自己的脱胎换骨道路。
很多之前做不到的事,也在慢性病的威压之下慢慢做成了。
网友晒出的健康饮食,via@大胖腿er
最常见的例子,是过去从来没能减肥成功的网友们,在为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等等疾病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后,瘦身成功。
曾经饿肚子觉得太委屈自己,出门运动又觉得太累,忙完工作只想躺着,以“心疼自己”的理由默默放纵了太久。
到最后被确认慢性病,才开始亡羊补牢、补救一二。
好在一切都没有太晚,回归健康还来得及。
也有曾经做销售工作的网友,在体检发现尿酸高后几经波折与心理挣扎,最后还是离开了经常需要应酬饮酒的销售岗位。
远离了酒精,也远离了海鲜等高嘌呤食品。
她不想人至中年后被痛风折磨,但也提及,她的许多同事无法轻易跳槽、辞掉工作,于是只能依旧小心翼翼地照看着自己的尿酸数值。
但疾病终究不会与人商量着来,不会等着打拼奋斗、功成名就后才出现。
年轻人们也只能像走钢索一般,背负着隐雷般的慢性病们,颤颤巍巍地继续走下去。
希望辛苦工作的大家,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顾好自己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叶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