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11-16 21:38
只有停刊公告出来时,你才会想起这些旧杂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E别的 (ID:biede_),作者:sojulee,编辑:冬甩,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小时候,你对新年的期待,除了旺旺大礼包,那就是厚度比肩电话黄页的《邮政发行报刊简明目录》。 


有钱的杂志或报纸会独占一整张彩页宣传,没钱的只好夹在枯燥的白纸黑字列表中。而无论哪一种都是平等的 —— 它们都有一串邮发代号。


2013 年的江苏《邮发报刊简明目录》。可以看出占据封面封底的《第一财经日报》和《幼儿故事大王》很有钱


2021 年的《目录》,风格简洁了许多|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对大量材料进行编排的编目被形容为一种“欲望的引擎”,它让我们对未来拥有物进行想象与体验,启动一种期待导向。[1] 每年年底被放到我面前的《目录》即是一场博览会的大门,承载各类不同主题的杂志在这里铺开一条条展会里的通道,A 道:文学、小说,B 道:计算机知识,C 道:人文地理……仿佛只要能拥有所有杂志,我就能观察全世界。


但很抱歉,爸爸妈妈只让你订阅四五本杂志。但即使只能订四五本,你也是当时学校里的杂志富翁。


第一轮海选:在草稿纸上列完十余项邮发代号。再经历第二轮淘汰:舍弃只是稍稍感兴趣但没那么想要的。最终的决赛当然是由负责掏钱的家长来做决定。不过如果没钱整年订阅的杂志,也可以在校门口或家楼下的报刊亭购买。 


几年后,上了初中或高中,成为寄宿生的你离开了家,且学习繁忙。无暇于阅读杂志的你在每年末的报刊订阅上开始只订阅数学报、作文素材。不过好在学校的图书馆订阅了一些你喜欢的杂志,你偶尔在晚自习前去阅览。


再过了几年,你升入了大学,已丢失了订阅杂志的习惯,只会偶尔在对选题感兴趣或封面是你偶像时购买,《目录》不再是新年的期待,在城市里找到一个报刊亭如此困难,你只有在咖啡馆里等咖啡时才会翻开架子上贴着“请勿带走”贴纸的时装或 lifestyle 期刊,或者是去学校图书馆翻阅学术期刊。


环绕四周,你发现比你小十岁、十余岁的小学生们似乎不再对杂志怀有你当年的狂热。也是,纸媒死亡的警钟敲响了那么多年,没死的不过也是在残喘最后几口气,信息滞后的它们似乎终归要被快速信息流取代。谁还会看菜谱杂志、只为了学一道菜?TikTok 能在二十秒里教会你一道家常菜,在长视频里也有大厨教你如何效仿炮制佳肴。 


《美食》杂志|图源:杂志铺


现在,我们只有在停刊公告出来时才会想起一本曾经爱过的杂志。有趣的是,我们的第一想法总是“它竟然还活着”(虽然或许很快也要死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杂志曾经构筑了那个没有手机、电脑的你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地塑形了我们。


本期 BBS 便要讨论我们小时候喜爱的那些杂志。我们征集了各位网友的童年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惊喜地找到了一些“小众”杂志的同好(比如男科医院的狗血宣传刊),也惊喜地(或许?)发现一些杂志仍在发行着。 


来看看这里有没有你的童年回忆。


1. 青少年文学杂志


代表成员:《男生女生》《最小说》《花火》《爱格》《天使.COM》


没有谁的青春期可以逃得过它们 —— 那些目标客户群为青少年、专注于呈现“青春伤痛的101种样式”的疼痛文学杂志。


即使现在想起曾经喜欢这些遍布“你若是糖,甜到哀伤”“你是我未完的歌”的忧伤 QQ 签名式短句的杂志,你会羞耻至死,反复质问自己当年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动不动就堕胎和开煤气自杀(说的就是你,《悲伤逆流成河》)的疼痛故事,但也无法回避过往你真的爱过的事实。甚至当年的你会将一期不落收集好的《最小说》成排放在书架最顶端,甚至你会购入《小时代》123 或《爵迹》的高价限量版。(不是本人。)


《最小说》2009 年的情人节特刊,封面上印的都是参与特刊的作者名,足足六行半。另外这本特刊还是双封面。谁还记得封面画的是谁吗?该死的,我记得啊……|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十余年前是这些青春文学杂志的最好时代:当时的中国作家富豪榜上“青春文学作家”的身影频现;《男生女生》开设金版银版月末版、各版本拥有不同的选题走向;《花火》每月都会推出数本长篇单行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只担心读者钱不够;《最小说》曾以半月刊模式运营,下半月的《最映刻INK》提供比主刊更偏视觉的内容,举办了三届“THE NEXT 文学之新”比赛(有买杂志剪掉末页为他们投票的朋友吗?),旗下作者落落还推出了主打 lifestyle 轻量内容的《文艺风象》;市场更下沉、故事倾向傻白甜的《天使.COM》也推出了多版本;或许你不知道的是“疼痛文学”标杆式作家饶雪漫也几度尝试推出青春文学杂志,如《漫 girl》、《最女生》、《17SEVENTEEN》。 


饶雪漫主编的《17SEVENTEEN》创刊号,瘦长的开本是我对它最深刻的记忆


老实说,《天使.COM》上的故事我一个也没看懂过


如今《男生女生》已停刊;《最小说》曾尝试由杂志转为 MOOK(magazine + book),但出了数期后也已停刊;《天使.COM》早不知去到了哪个角落;不过……《花火》还在,而且仿佛被时间凝固一般维持着十几年前的审美。


小红书上有大量《花火》供稿、被拒稿的经验分享,其中一个拒稿原因是有高中早恋情节。 


但是,等下,以前的《花火》不都是中学恋爱“早恋”故事吗?!(我们本想紧急购入一本《花火》来看看,但来不及了。) 


所以现在还有小学生或中学生在读这些青春疼痛文学杂志吗?


2. 更“高级”的文学


代表作:《萌芽》《儿童文学》 


口味更挑剔的中小学生当然不屑阅读《最小说》《花火》之流,而是《儿童文学》与《萌芽》。然后他们会投稿参加《萌芽》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回想起来以前真是纸媒上的作者人均新概念获奖者的年代),在成名以后会创办自己的文学品牌,招揽新一批仰慕他们的写作者。比如郭敬明。 


《萌芽》


再更“高级”的朋友会阅读《十月》、《收获》、《上海文学》等严肃文学期刊。文学素养不深的我自然是在尝试买了几期、每次都读不到一半后遂放弃。 


但无论怎么说,大家都会知道笛安在 19 还是 20 岁时便在《收获》上发表了中篇小说《姐姐的丛林》,都会熟悉《萌芽》柔软的微黄纸张,以及每次在上海经过巨鹿路时想到的不是158,而是“我知道你,你是《萌芽》编辑部的所在地”。


大家都在这儿呢|图源:凤凰文化


在征集大伙的杂志回忆时,我们看到了一句特别有趣的话:“看《萌芽》和《儿童文学》的后来都成为了 INFP。”


似乎……是的。


3. 向应试作文低头


代表成员:《作文大王》《新作文》《作文素材》《读者》《青年文摘》


纯文学杂志或许离中小学生的真实生活还有点远。虽然每次语文考试最后的作文题要求是“800字左右,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但你知道真实情况是不仅写诗歌会得零分,写小说肯定也会。所以你当然不能把 120 分钟的语文考试当作新概念赛场,纵使心持文学梦,但被分数把持着的你还是要写死板的应试作文。 


这时你得暂时抛弃文学梦,抛弃文学素材,投身于应试文学的场域。


《作文大王》低年级版|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一篇好的应试作文的精髓是什么?


第一,遵循“凤头、猪肚、豹尾”结构,即以吸睛的开头开场,中间是丰厚的内容,最终以简洁有力的结尾收场,一系列作文杂志便以此六字为宗旨,期期围绕此教你写出完全遵循此结构的作文。


第二,有好的事例,且引经据典。周X人说过:“一篇好的作文至少要包含三四句名人名言。即使是胡编的也没关系。”于是便出现了诸如《作文素材》的专攻搜索作文素材、名人名言的作文杂志。此外,《读者》《青年文摘》等厕所读物在这时也成为了高分法宝。 


《作文素材》初中版


总之,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曾有一本作文杂志。就算你不想要,老师和家长也会提示你。在年末的报刊订阅清单里,爸爸妈妈总会问:“作文杂志呢?不订啦?”


4. 聊聊视觉的事


代表成员:《知音漫客》《绘心》《漫画大王》《漫友》


谈多了文字,现在该谈谈视觉了。小说和漫画,你的青春期里总得有其中一样。


《知音漫客》是班里热度最高的杂志,订阅它的同学也是人气第一。毕竟《知音漫客》在顶峰时期以周刊方式发行,一月四期,能订阅这个的同学真是 young and rich 啊。


《知音漫客》|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后来《知音漫客》还推出了专注绘本内容的《绘心》,号称国内第一本绘本杂志,创刊号就阵容豪华。 


《绘心》创刊号 


惊喜的是,我们发现《绘心》仍在发行着。(是在它转了我们的微博后我们才发现的。) 


社交网站截图


同时期著名的漫画杂志还有:《漫画大王》《幽默大师》《漫画 party》(在上面连载的《阿衰》你肯定看过吧)《飒漫画》《漫画世界》……以及不能不提到的《漫友》。 


隐隐记得在《漫客》和《漫友》这两个当年最火的漫画杂志里曾存在这样的鄙视链:《漫客》不如《漫友》。现在想来似乎也是。至少当年《漫友》凭借一页一格的豪华做法在我心中已可以称王,而同期的其他杂志还是四格一页。


《艳势番》算是当时的热门漫画了! 


提到《漫友》就必须要提到当年同公司推出的小说杂志《新蕾》。但《新蕾》早已停刊,《漫友》也是。 


《新蕾STORY101》|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现在的学生们主要到哪儿看漫画呢?


5. 游戏和动漫的世界


代表成员:《动感新势力》《UCG游戏机实用技术》《菠萝志》《Co-co!》


聊到二次元,绕不开《动感新势力》。每个曾沉迷于二次元文化的朋友必买过一本。它的标志应该是装着 DVD/CD/VCD 的硬皮封面折页: 


封面还是《黑执事》|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不知为什么,总隐隐觉得《动感新势力》的读者群和《UCG游戏机实用技术》的是重叠的。


《UCG游戏机实用技术》 


6. 赠品丰富的美系杂志


代表成员:《米老鼠》《小公主》《芭比》 


别忘了美漫杂志《米老鼠》。回想起来,《米老鼠》上的漫画我基本看不懂,但还是经常购买它。或许是被杂志的赠品吸引了。 


《米老鼠》|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当年人气较高的美国儿童杂志还有 24/7 讲述迪士尼公主故事的《童趣·小公主》(这个杂志仍在发行),全彩印刷、时常附送赠品(虽然长大后知道了赠品的成本很低),这两点使它成为了儿童杂志中奢侈品级别的存在。


这期的赠品是“爱心挂件”呢


如果公主梦过于梦幻,那就做都市女郎梦。同样由童趣引进发行的《童趣·芭比》和《小公主》内容大致相当,只不过是《小公主》的摩登都市版本。 


《芭比》(其实真的很好看耶)


值得一说的是, 13 年前,由《芭比》杂志我得知了上海芭比旗舰店开业的消息(就是淮海中路 550 号那幢楼),这是全球第一家芭比旗舰店。能走进这座上下共六层的粉红都市城堡是当年幼小的我的梦想之一。


曾经淮海中路上的芭比旗舰店|图源:ArchDaily


但 2011 年,这家店就倒闭了。


7. 神秘的未来世界酷小孩


代表成员:《奥秘》《科幻世界》


但是上小学时,我心中最酷的是看《奥秘》的人。相比《科幻世界》《我们爱科学》《好奇号》等科普或科幻杂志的读者,《奥秘》的读者在(当时的)我眼里更“亚”,因为他们关注的是更边缘的内容,而且气质更阴郁(……)


……虽然不知道其中一部分后来是不是成为了阴谋论者…… 


《奥秘》



好消息是,《奥秘》现在还在发行,而且它们仍然很关注 XX 之谜:



8. 时尚启蒙的鄙视链


代表成员:《昕薇》《瑞丽》《米娜》《伊周》《红秀》《VOGUE》《ELLE》


当年你或你朋友或你妈妈的书架上一定有一本《瑞丽》《昕薇》《米娜》。我对日式穿搭风格、日本青年女性服装品牌、日本模特等日本文化的早期了解基本源自这三本日本时尚杂志。噢,别忘了滨崎步在《昕薇》上的连载,那也是精华。


不过《瑞丽》和《昕薇》早已经结束和日本原刊的版权合作。


封面就是著名的 Vivi 模特藤井莉娜 


欧美方向这边,以周刊形式发行的《伊周》和《红秀》凭着低价优势(一个 2 元一本,一个 5 元一本)而流于穷苦学生的手中。其实我们爱看的不是上面的服装、美妆品推荐、画报,而是欧美娱乐八卦。据不靠谱的记忆,《红秀》的八卦花边新闻内容比《伊周》的更丰富精彩。 


有好多八卦与新闻报道的《红秀》


当然,有钱的朋友就看 20 块一本的《VOGUE》、《ELLE》、《时尚芭莎》。钻得再深一点就看《Numero》(当时似乎还没有中文版)。当年还不是需要依靠艺人封面来维持纸媒销量的年代,封面还主要由专业模特把持(啊,那个大家喜欢讨论 models.com TOP 50 的时代!)。记得我曾把 Karlie Kloss 的《VOGUE》中文版封面拍下来发到 IG 并 @ 了她,后来还收到了她的点赞。呜呜。


是这期,呜呜


9. 小镇青年的文艺通道


代表成员:《看电影》《银幕世界》《轻音乐》《YES!》


对于没有现实机会直接感受演唱会与电影节的小镇青年而言,在网络资讯暂未发达的年代,电影、音乐杂志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主要通道。


《看电影》|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那时的我们顺着每期《看电影》(特别是午夜场)在笔记本上写下待看清单,顺着《轻音乐》查看英美日音乐榜单与乐评、往 MP3 和 MP4(有钱的用 iPod 或 Walkman)里下载歌曲。 


《HIT轻音乐》|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而现在,似乎连下载音乐这一步都跳过了。我们习惯了流媒。


10. 两性情感纠缠


代表成员:男科杂志、《婚姻与家庭》《知音》《家庭医生》 


但文艺抵不过情欲。我最喜欢的,还是《知音》,以及有人在街头派发的男科推广小杂志。 


这类杂志上标题骇人的狗血男女情感故事吸引了年少的我的好奇心与猎奇心,我总等到家人不在时偷偷翻开他们拿回来当作桌垫的这类劲爆读物。等我终于长大了,家里已经没有人订阅《知音》和《婚姻与家庭》了,我还想在书店或报刊亭买一本找乐子。但我从没有勇气。


小时候,我发现有个常发男科杂志的医院就在我家后面。每次路过那儿,我总是抬头瞻仰,“哇,这么破的楼里竟然有那么先进的男科妇科手术技术,还经常出那种精彩丰富的小杂志诶,好厉害……”


但长大后我才发现自己的真心被骗了。(我是真的相信过上面的“读者来信”。)


因为这些男科杂志似乎不是原创的,而是有模版可下载。 


2021 年,因工作需要,我要购入能快速买到的时尚杂志。印象中书店里总有一墙留给杂志,但我跑遍自己身边的书店,都被告知不再售卖。最终我寻觅到坐落于 K11、香港广场附近著名的东方报刊亭,也只买到了三本,其中两本还是过刊。翻开内页,也会发现它们的内容不再是我十年前看到的那般、每个字都充满着渴望与你分享消息的喜悦心情,而是仿佛知道自己不再被重视和需要的平静。


很难说清曾经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杂志,直到现在,在怀念它时也很喜欢(在这里我们说的绝不是《032c》这样的杂志,而是更生活化、低价的)。因为,与书相比,它的快速、综合、广泛、即时等性质认定了它没有太多的收藏与重复阅读价值。至少,大部分如此。它们会成为看过即堆在角落的积灰地带,会在你搬家时被视为负担,会被送往废纸回收,或是若干年后在二手市场上转卖、渴望能找到这本杂志的新粉丝来收藏 —— 但往往没有。有的或许只是一个要写旧杂志选题的编辑因工作需求而购入。 


但也许我们就是需要它的快速、即时、折射当下时刻的性质,是这些性质赋予了它区别与书的魅力。 


从时装杂志里华美的铜版纸折页广告,到廉价的灵异故事小刊封底页上的“个性签名设计”“热曲来电彩铃设置”“手机游戏下载”广告;从这些杂志及时吸收的、在它那个“当下”发生的内容,再到内容被表达出来时的语言风格,还有与文字并行的设计风格……这些都是一个时代、一段时间、一个月、一个周的一份“软化石”记录。而它从辉煌变为落寞 —— 这本身就已是一份对变化的“记录”。


注:

[1] 《纸还有未来吗?:一部印刷文化史》,组论小组,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E别的 (ID:biede_),作者:sojulee,编辑:冬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