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11-23 08:05

11年考12个证书的农民工:我是一个反面典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天下实验室 (ID:vistaedulab),作者:陈丽媛,原文标题:《11年考12个证书的农民工:学习有什么用?》,头图来源:受访者供图


“然后呢?实现阶层跨越了吗?你月薪几万呢?”


深夜11点,看着手机屏幕里连着的三个问号,40岁的张淑宝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他在青岛市即墨区蓝村镇工业园区里工作。两个半小时前,他刚关掉轰鸣的机器,打扫完车间,骑上电动车回到胶带工厂附近的平房。


往常这个时候,妻子和孩子都睡下了,张淑宝是要开始看书学习的,但这两周,他应邀在一个新闻平台分享自己11年考了12个证书的经验。


今年,“考证热”仍在升温。教育部披露,2022年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高达1144.2万人。而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为1193万人,一个资格证考试的热度已经接近高考。《2022职场人考证调查报告》显示,96%的职场人都有过考证的想法,其首要目的是应对“职场危机”。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成为考证先锋,张淑宝在平台开设的专栏很快引来关注。他睡前的一小时,被暂时挪来回答网友的提问。白天操作笨重铁器的手指此刻快速地在手机屏幕上移动。一位网友问:“那么(考证)最终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知识都是为人服务的,最终成事才最重要。”


张淑宝回复:“平心而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经历的事情多了,见识的人也多了,心态大多时候是平和的,但有时候偶尔也会出现‘脆弱而敏感’的时候,比如您的这个‘到底’一词,就像一根针一样,尖锐地刺了我一下。”


40岁的张淑宝本想在平台上和年轻人分享自己终身学习的经验,却迎来一片对他学习和考证的质疑:有了学历和证书,为什么还在工厂打工?考证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没用,为什么还要学?


张淑宝的各项证书。(受访者 供图)


网友们期待看到“学以致用”的命运弧光,但张淑宝的经历让他们失望了。


“一个反面典型”


张淑宝觉得自己被嘲笑了。


2017年底,张淑宝第一次被媒体报道时,被称为“励志哥”。从16岁初中毕业,因家庭贫困放弃升学后,他就一直辗转于工地和工厂,但他没有放弃学习,得空就自学看书。29岁,他开启了考证生涯,先后通过自考取得了大专学历、本科学历。2017年,他参加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考试,失利后在青岛市当地新闻媒体网站留言分享自学经历,引起媒体关注。


现在,他有6本学历学位证书、1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证书、两本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1本心理咨询师(高级)证书、1本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证书和1本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证书,但这一系列证书并没给他的生活带来实质性变化。他依然是一名普通的硫化车间工人,每天像蒸馒头一样蒸橡胶,没升职,没加薪,也没获得什么荣誉称号。


社交媒体上,考证价值的营销点在于变现能力——“打工人涨薪必考证书”、“搞钱必考证书”、“超高含金量证书”几乎成为高点击量内容的必备标题。


张淑宝在工厂干活。(受访者 供图)


张淑宝拥有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书,都在考证达人推荐的红榜名单里。可它们都失灵了,这几年来,张淑宝还是领着一个月六七千元的工资。


“有用吗?有用吗?有用吗???”张淑宝被手机屏幕另一端发来的三个问句叩问着。


他一下子想不通很多事情,比如农民工令人可怜,怎么爱学习和考证的农民工就变得可笑了?毕竟拥有这样的爱好,总比赌博、喝酒、抽烟要好吧?


他不接受那些网友只用“改变命运”来衡量学习的价值,只用收入和阶层来定义成功。


在这一层面上,他从不觉得自己成功,相反,他自认是个“反面典型”。


“有这么一个反面典型,就说他叫张淑宝,他一辈子做事都不成功。但就是因为他一辈子做事都不成功,他所有的走过的点你们不要走了,你直接绕过就行了,这不就是你能够吸收到的成功经验吗?”


人一定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这是张淑宝得到的深刻教训。他在16岁时放弃追求的学历,在30岁后取得,已经不能同日而语。


但这些年张淑宝错过的,不仅仅是16岁时的升学机会。


错过


张淑宝在2016年9月拥有过梦境般的一天——为准备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在报名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三年半后,他终于第一次踏进大学校园。


为了这一天,张淑宝凌晨2点就在青岛坐上火车,花了4个多小时抵达济南。在济南城里坐上公交车后,天色慢慢亮了起来,张淑宝走进了一个和硫化操作车间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没有深黑色的巨大铁制器具,没有持续轰鸣的噪音,没有刺鼻的胶皮味。走在青砖搭建的古色建筑群里,张淑宝身心都感受到一种特别舒适的安静,接电话时,他都不好意思大声说话。


这是该属于他,但又不属于他的,遥远的校园生活。


1998年夏天,张淑宝收到了泰安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随信附上的是三年总计10980元的收费单。全家人都懵了,没人想过上中专要这么多钱,也没人想到时代的浪头就这样拍打下来。


山东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就是从1998年秋季开始招生并轨改革的。90年代初期,中专招生实行“双轨制”,既有国家任务计划,又有调节性计划。国家任务计划部分,学生上学所需费用基本由政府承担,毕业后工作也包分配。对当时的山东农村学生而言,考上中专就等于走出农门,端上了“铁饭碗”,改变了人生。但随着市场化席卷全国,1998年中专改革后,学生都要自费上学,毕业后也要自谋出路。


张淑宝错过了中专红利的末班车。他初中读了4年,在1997年也参加过中考,当时差几分,没考上。“97年那一年考试竞争非常激烈。”班里40名学生,考上中专的只有三四个。张淑宝当时没有注意到政策,不知道别人挤破头上的班车就这样驶入历史。


1998年的中专录取通知书突然就变轻了,中专没那么值钱了。但它也突然变沉重了,一年的学费就会压垮他当农民的父母,当时全家一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


他舍不得,决定这趟车也不上了,以后就靠自己的力气养家糊口。


既然下了决心,张淑宝就再也没有想过与学历相关的事,他投身工地和工厂,只认力气。被拖欠的工资、父亲的医药费,也根本不给他想其他未来的空间。在江西赣州高速公路工地干活时,张淑宝白天工作12个小时后,晚上还会申请加班,和工友们卸40多吨水泥,一天能多赚20块钱。


唯一和身边工友不同的是,他的爱好是看书。就像工友的麻将和扑克牌,那一堆构成书的纸,是他消磨时光的第一选择。一天的工钱有40元,张淑宝会花17元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放在工地大通铺的床头,每天早上起来和晚上睡前抽一个小时看看。


换的工地和工厂越来越多,张淑宝随身带的书也越来越多,最后要用一个小木箱才能装下。工友们笑话他这时候看书有什么用?他只在乎自己看书时得到休闲和安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和《百年孤独》这三本书,他自己也已记不清翻了多少遍,在书中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对他来说既是安慰也是激励。


直到他自2004年在即墨郊区的一家韩资胶带工厂安顿下来。在那儿工作的第四年,他在厂房通道宣传栏上看到了一则公司内部招聘的通知,有一个坐办公室的管理岗空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可以申请。


这个突然出现的机会让他措手不及。工友们说张淑宝谈什么都头头是道,他什么都懂,就是没学历。


既然书都看了,为什么不拿一个学历?


张淑宝每天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八点半下班,他在早晚各抽出一个小时坚持学习,花了快两年时间考过了十几门课程,2012年12月,取得了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的自考专科毕业证。


但类似的内部招聘通知,再也没有出现在通道的宣传栏上。


等待,希望


12本证书交叠铺放,会构成深浅不一、明暗有别的红绿色块,这些证书组合在一起的照片是张淑宝在社交媒体上的头像。


但它们,尤其是其中的职业资格证书,却从未给他一个对应的职场。


网友们对张淑宝的质疑,正在于这些被束之高阁的证书。考上了,然后呢?


拿到大专学历证书后,张淑宝没有迈出改变的步子。


尽管他很努力,但这始终只是一个自考的大专学历。


身边没有合适的换岗机会,他也没有去找别的可能,而是继续报名了这所学校的本科自考,那年他31岁。


张淑宝想,顺利的话,在35岁前拿下本科学历,就能去考公务员,这样生活才算有大的改变。2016年,34岁的张淑宝拿到了本科学历,离公务员考试有半年的时间。可到这时,他又退缩了。


“公务员对我来说,有点高不可攀的感觉,也就没有去往这方面用力。”


长跑最后100米的冲刺,可能比之前的几千米都难。张淑宝没有冲刺,他陷在长跑里。


过了35岁,“这就业不就业的,就无所谓了。”张淑宝索性又报了两个自考本科专业,一个是新闻学,一个是广告学。然后把心思都扑到下一轮学习上。


“就像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我现在什么都做不了,那么意味着我现在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张淑宝的爱好还是学习,但和此前不同的是,只要他有的能力,他都要把它外化成一个学历或是一本证书,这本证书不一定要马上有用。期间他考心理咨询师的证书,主要是出于他个人的兴趣。张淑宝以前内向,但在阅读小说和心理学的书籍后,慢慢打开了自己。


学习是会上瘾的。就像之前用五六张盖着红戳的考试合格证换自考毕业证书一样,对张淑宝来说,考证也有点像收集卡片的感觉,“如果说你收集了10张之后,你觉得12张会比较圆满,那么再凑两张也无妨,但是不能为凑而凑。”


有时候,考证还是一种对焦虑的缓解或是逃避。


张淑宝的各项证书。(受访者 供图)


张淑宝常常劝网友,如果感到焦虑,你就不要去想这件事情,直接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当心思放在另外一件事情上,焦虑就会减轻。


张淑宝总在等待一个不确定的机会。35岁前,他因为学历门槛错过了很多眼前的晋升机会,现在他能做的,就是时刻准备着,同时让证书也时刻准备着。


我总有这么一个期望,肯定会有人关注到我,肯定有人会用我的。可能在这个公司,人家不把我当回事,那么可能未来的某一天或者某一个机会,有的人会觉得我有价值。”


有人注意到过他。在他2017年底被媒体报道后。一家企业想请他做应酬工作,因为他有知名度。但张淑宝拒绝了,他不是在期待这种被看到。张淑宝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因为读了这么多年书,他骨子里住了一个清高的“文人”。陪人唱歌喝酒,在“文人”眼里,不算是一份理想的工作。


也有机会出现过,他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证书,就是因为工厂里一名负责人事管理的同事离职了。张淑宝想让自己的能力被看见,他认为能证明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一纸证书。但当考到证书后,张淑宝才知道领导已经选择了一个“有门路”的人,那个人甚至没有人力资源管理证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张淑宝苦涩地说。


前进


张淑宝今年40岁。他特别骄傲的是,别的工友已老态毕现,而他连一根白头发都没有,他把这个现象归结于他比年轻人还要有冲劲,他时刻在激励自己往前走。


只是张淑宝也知道自己的体力吃不消了,难以长期在车间工作。这几年来,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35岁之后,有个念头在我内心里一点一点地燃烧起来。我特别想把我的经历传递出去,把我人生的经验和教训传递出去。”


这两年,张淑宝考了两个高中教师资格证,一个是历史,一个是语文,他想成为一名老师。


比这两个证书更重要的是,他是媒体报道中的“励志哥”。近两年来,张淑宝会利用周末时间在当地一些辅导机构做励志演讲。


但如何把兼职发展成主业,目前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难题。在疫情和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周末的兼职越来越少。为了未来经营培训机构的计划,张淑宝曾让妻子先去培训机构找一份工作熟悉熟悉,但她已经3个月没领到薪水了。


“所以,我的工作是最后的保障,也是基本的保障。”工厂近年来的离职率也不低,但张淑宝不敢轻易辞去这份工作。


张淑宝所在的韩资胶带工厂,一位想学汉语的韩国同事爱和他聊天,因为张淑宝的普通话比较好懂。他在考教资证书前,拿到了普通话二甲证书。


韩国同事告诉张淑宝,10年前韩国工人的工资就比办公室文职工资高一倍了,但是大学毕业生们还是更爱去办公室。张淑宝发现现在自己厂子里也是这样,刚进厂的大学生还没他挣得多。


农民工和大学生好像换了个个儿,十年前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大学生紧俏,现在是大学生难找工作,农民工紧俏了。


这十年来,张淑宝从农民工变成了大学生,一直在工厂工作在别人眼中,他走了十年,似乎却在原地踏步。


但他自己从未质疑过一路考取学历和证书的价值,他看上去的原地踏步是因为社会在发展。而他持续的学习和考证,是不想再被丢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天下实验室 (ID:vistaedulab),作者:陈丽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