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11-24 22:39

如何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 (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让我们思考一下: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什么样的?


他可能非常积极乐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退缩和逃避;


他可能会有清晰的目标,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能够为之付出努力;


他可能意志非常坚定,不容易受到情绪的摆布和干扰;


他可能充满行动力,总是能够饱含激情,想做什么就立刻去行动……


我想,这些应该都是许多朋友想要拥有的品质。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呢?这种内心强大的品质,它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可以用许多个类似的词语去描述它,比如自信,坚毅,勇气……但如果要找到一个最贴切的词,来理解“内心强大”,我会选择这个词:


主动性。


我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什么呢?是外在环境跟我们内心的相互拉扯。外在的环境不断给我们制造各种各样的场景和境况,让我们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这些事件有些是对我们有利的,但更多的可能充满着不确定性,抑或存在威胁。于是,它们会唤起我们的种种抵抗:焦虑、烦恼、恐惧、担忧……


如果一个人缺乏主动性,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感受:我的生活是被外界所决定、所控制的。为了让我的生活保持正轨,我要尽量避开各种各样的风险。


这就会导致:他会一直疲于奔命,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对他来说,这些问题都是不必要的、无谓的,它们的存在只是扰乱了他的生活轨迹,让他耗费精力去解决。


成功解决了,他也不会感到开心,因为只是回归到生活的常态;而暂时解决不了的,则会一直留在脑海中,堆积起来,形成压力……


反过来,一个对生活具备较高主动性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呢?他会坚定地相信这一点:


我能够控制和决定我的生活。外在的种种因素,都只是“条件”;但我自己的想法、决定和行动,永远都是由我自己操控和做出的。


那么,他会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外在的种种问题,把它们视为一种挑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看作一种成就,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和乐趣。


对他来说,生活的常态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他不是从“没有问题”中寻找稳定感,而是从“解决问题”中寻找愉悦感。



这其实也是许多人容易陷入的误区。


许多人会根深蒂固地认为:我必须先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我现在内心不够强大,是因为我的能力还不够。所以,我必须先培养能力,再让内心变得强大。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事实上,如我在《这些不当的信念,正在压垮你》所说,真正对我们造成伤害的,往往不是外在世界里真实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内心深处对这些事情的解读。我们只是用幻想作为砖瓦,把自己囚禁在了名为恐惧的牢笼里面。


因此,改变自己对种种事物的看法,其实才是让自己发生改变的基础。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我相信自己能应对问题,所以我才有能力解决它。


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时候,使得我们感受到威胁和压力的,很多时候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所固有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令我们不断地把它极端化、灾难化,故而,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总是会高估外在的威胁。


而反过来,不确定性最大的天敌是什么?就是行动。你每迈出一步,不确定性就会被削减,从而对你的威胁和压力也会减轻。你会很容易地发现:原来它也不过如此嘛。


这就是两个不同的循环回路:第一种情况:你感到压力,不敢前进,于是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产生慢性压力,于是你更加感到恐惧,更加不敢前进……


第二种情况:你迈出一步,减轻了不确定性,于是你发现也不过如此,从而获得反馈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支撑你继续迈出下一步,继续削减不确定性。于是,最终把问题解决,抵达新的终点。


这两者最核心的差距在哪一步呢?其实就是你的主动性。


你认为你能否主动地“决定”自己的生活,能否影响周围的人和事物,从本质上,就决定了你应对外在种种问题和挑战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强有力的主动性,让我们用更加正面的姿态去面对生活呢?


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因素,分别是:安全感、影响力和生命力。


首先来看第一个因素:安全感。


相信自己的主动性,最基本的前提,是认为自己是安全的,是有能力不被问题所击倒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它。


反之,如果不具备足够的安全感,我们的认知资源就容易被不确定性占满,从而无暇去思考如何应对问题,只能一直被问题追着走。


如何培养安全感呢?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许多人会习惯性地采用消极的自我对话。比如:


  • 自我否定:我不擅长这个领域,所以我最好回避,别去碰它;


  • 自我质疑:这个问题好像很麻烦,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 自我批评:我刚才的言行举止真是太糟了,我怎么会表现这么差?


这些消极的自我对话看起来并不严重,但当你日复一日地在脑海中反刍它们的时候,你实际上相当于什么呢?在不断地强化它们。而大脑有一个特性,就是会相信重复的事物。


于是,久而久之,大脑就会相信它们,从而调低对自己的评价,让自己真的变成自己所反刍和念叨的样子 —— 也就是说:你用负面的想象和消极的自我对话束缚住了自己,把自己关在由你一手制造出来的牢笼之中。


因此,要产生改变,最首要的一步,就是把消极对话变成积极的自我对话。比如:


  • 我不擅长这个领域,所以我最好回避,别去碰它 → 我又有机会可以增长经验了。


  • 这个问题好像很麻烦,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我是不是变得更厉害了呢?不如拿这个问题来试一试吧。


  • 我刚才的言行举止真是太糟了,我怎么会表现这么差?→ 我已经比以前有进步了,也许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


这里要特别注意:很多书籍可能会教你“自我暗示”,比如不断告诉自己“我很棒”“我很强大”“我很厉害”—— 但是,这是错的。


为什么呢?研究发现:过于空泛、不够具体的自我暗示,以及大脑本身不相信的自我暗示,不仅是无效的,反而会造成反效果。它反而会把问题凸显出来,让原本没那么严重的问题显得更严重。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当你面临一个难题时,不是空泛地告诉自己“我很棒,我一定能解决它”,而是从自己过往的经验中找到相似的成功经验,来为自己提供支撑和证据,告诉自己:


“我曾经解决过跟它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不用害怕这个问题。”


这也是我建议大家平时多做“成就感记录”的原因之一。只有平时多积累自己“做对了的事”“做得好的事”,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及时提取出来。



第二个因素,是影响力。


许多被动的人,在生活中会有一个习惯,就是被外界推着走。经常不得不去完成外界交给自己的任务,被迫占用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有时候不得不去“讨好”外界 —— 长此以往,是很难建立起强大的内心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一个原因在于:许多人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我必须讨别人的喜欢,否则我就是失败的,是不够好的。为了讨别人喜欢,我就必须完成别人的要求,不能跟别人产生冲突。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总是想得到别人的肯定,总是不由自主地揣摩“别人希望我怎么样”,按照别人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用大家熟悉的话来讲,就是总在不自觉地“取悦”和“讨好”别人。


尤其是对于内向、敏感的人来说,更容易这样。


所以,一个建议就是,要明白一件事情: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影响”和“被影响”。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被影响的人,就要想办法努力去影响别人。


这里的影响,不是说你要去主导别人、指挥别人,而是发出你的声音,延伸你的触角,让你能够接触到的外部世界,尽量按照你的期望去运作。比如:


  • 发表你的观点,让别人听到你、理解你、接受你,帮助更多的人解决他们的困惑;


  • 跟身边的人沟通你的喜好、习惯和思维方式,让彼此之间更加透明,不用再压抑自己迎合别人;


  • 扩大自己的圈子和接触面,了解到更多不同的人和生活方式,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可能性。


……


简而言之,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个体,而应该看作一系列关系的集合。是我们跟其他所有人的关系,定义了我们的边界,而不是我们这个人本身。


这个关系的集合越庞大,你能够去尝试的事情就越多;越稳定,你能够得到的反馈就越多;越主动,你就更加不需要去“取悦”和“讨好”别人。


一个简单的建议是:试着在生活中去做一些能够影响别人的事情,不要担心,不要停留在内耗中。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你干预不了,也不需要干预。你只需要做好自己能做的就行了。


比如:


  • 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告诉他你的底线和原则;


  • 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主动伸出援手,给他举手之劳的协助;


  • 面对一些争议议题主动发声,用自己的思考给别人启发;


  • 多跟别人合作,实现双赢的同时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 把有共同兴趣和需求的人拉群,让同频的人聚集起来;


……


一旦你习惯这种做法,你会发现,你跟以前那个“画地为牢”的自己,已经完全不是同一个人了。



最后一个因素,是生命力。


什么意思呢?我把它定义为让生命保持激情的活力。简单来说,就是对生活保持热情,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永远不放弃对其他可能性的探索。


很多人容易存在一种现象: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容易陷入在自己日常的生活模式中,两点一线,没有意外,也没有惊喜。这样避免了一切风险,却也令激情和幸福随之缺席。


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切,你的生命里除了工作、没有别的东西,那你自然对工作会有极高的期望。万一你在工作中受到挫折,那么你很容易感受到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因为你没有别的“退路”了。


甚至,你会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因为你会把确认价值的方式全都放在工作上。一旦工作受挫,你的自信和自尊也就必然会受到冲击,很容易导致沮丧和抑郁。


但反过来,如果你除了工作之外,还有一些日常的兴趣爱好,有做得很棒的特长,有获得过肯定的作品,有一帮知心的朋友,甚至,你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的 —— 那么,这些东西,就能够承载你的价值和存在感,支撑起你的安全感。


同样,当你遭受压力、焦虑和烦恼时,如果你有一处能够供自己休憩、获取能量的“心灵花园”,你就没有那么容易被困难击倒。当你身处这片“心灵花园”时,你会清楚地知道:这是我自己的领地,我有喜欢的事情,有能够关心的事物,我能够做到我想做的。


那么,如何找到能够为自己提供生命力的能量来源呢?


一个简单有效的建议就是: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没有变化和刺激,那么不妨试着去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的目标,让自己去做一些难一点的事情。


我把它比喻为自己人生的“支线任务”。它可以给我们适当的挑战和刺激,提供一定的奖励和反馈,同时又不会让我们去冒太大的风险,让人生偏离原本的方向。


这些“支线任务”不需要很大、很复杂,只要满足三个条件就行:


  • 你感兴趣,或者至少并不讨厌;


  • 难度适中,需要花脑子和力气,但不至于竭尽全力;


  • 较为稳定,可以平摊到每天的生活里,不需要对原有的生活做出太大改变。


进一步,当完成了一定的支线任务之后,还可能会怎么样呢?触发“隐藏剧情”,获得意料之外的反馈和奖励。  


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前几年创业开了一家公司,他的合伙人是怎么找到的呢?一起玩密室认识的。再比如:另一位朋友,写了好几年的影视编剧,一直不太快乐,前两年剧本杀爆火,玩了一阵子,结果就开启了一条全新的职业道路。


甚至,随着你在这个支线任务上面的浸淫越来越久,你还可能把它转变为“主线任务”,找到人生的目标和事业方向 —— 这些,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即使我们不考虑得这么长远,单单只是关注当下,这种“支线任务”的心态,也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足够的成就、惊喜和愉悦感,让我们永远感到“明天是值得期盼的”。


在这种心态之下,没有什么困难能把我们打倒。因为我们永远会觉得,尽管可能遭遇风霜,但生命仍旧是美好的。


这就是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而刚强的最好方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 (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