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朱晓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提到假证,你会想到什么?是电线杆上贴着的横七竖八的小广告?还是一个个粗制滥造的红本本?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多个网络平台、社交平台上,有商家打着“图文定制”“车牌框架”的幌子售卖假身份证和假车牌,费用为200元至700元不等。从卖家提供的样图可以看到,这些假身份证、假车牌和真证几乎一模一样,肉眼难以辨别真伪。
虽然这种假证不带磁,但卖家称“平时用于进厂、找工作都没问题,甚至上户口都能过”。260元一张假证做到如此以假乱真的程度,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是真品的防伪做的太差,还是赝品的仿真工艺太好?亦或是我们的监管渠道是否存有疏漏?
就拿一张假的英语四级证书来说,是不能在网上查询到的。但真的证书在半年后也不能在网上查询到了,人事部门在查验证书的时候也鲜有追根究底查验真实性的,正因为有这样的漏洞,所以只要假证的“做工”足够精良,等于可以管一辈子。这也就不难理解,会有买家表示:“两三百块钱,两天就能做好,并快递到手中,何乐不为呢?”
从以前楼道上的小广告,到现在网络上明目张胆地贩卖,假证似乎有“愈演愈烈”的势头。要知道,买卖居民身份证件罪是对合犯罪,即法律不仅惩罚出卖者,也惩罚购买者。同时,这样的假身份证并非“万能”的,买票、转账等需要刷证的场合依然无法取代真证,为何假证的市场依然这么大?
探求背后的“需求群体”不难看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选择办证的原因也令人唏嘘:有为了让自己找工作时显得年轻一些而修改年龄的,有为了让限号日能够继续跑运输而办理临时车证的,有因为找不到出生证明无法证明自己是自己而无奈办证的,还有买家是为了迎合职场的“证书迷信”。
便宜的制作成本、广阔的应用市场,再加上一些出于无奈的因素,这些无一不在刺激着制假售假的需求——不但吸引了大批制假者的加入,为假证买单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无论是什么原因,假证横行都是社会诚信的一种缺失。
有关制售假证的新闻并不新鲜,打假也始终未曾停止。而面对日新月异的制假手段,我们需要思考的更多:制发证件的部门是否应当定期升级防伪标识,开通便捷的防伪核验渠道;相关部门需要实现在审核文件、材料时的信息共享互通;面对伪造证件的犯罪行为,处罚力度是否应当更重一点等等。
这些现象的治理,除了加大监管力度之外,也要从源头入手,消除职场歧视,多一些证明工作能力的机会,或者缩短货车司机相关车牌的审核周期等等。或许,解决了这些生计的问题,假证也会失去它的市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朱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