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1-13 12:27
每个新冠逝者身后,都会留下一个“无法告别”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头图来自:《爱》


“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他们曾经就是我们。”——这是疫情爆发之初,《纽约时报》用头版加内页共四个整版刊发 1000 名死于新冠肺炎者的讣告悼词。


“这是一份长长的、肃穆的名单。一座严酷的里程碑”,纽时编辑说,“希望人们在 100 年后回顾它时,可以理解我们现在所经受的沉重代价”。


仅 2022 年,新冠大流行已在全球造成至少 671 万人死亡。


同样的,这不是 671 万次死亡,而是一个家庭的破碎发生了 671 万次。


数据来源:Our World in Data。RAW DATA: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中心(CSSE)


最近陆续听到有人“没能熬过这个冬天”的消息。临近年关,感到有一层雾笼在心里。


一个用户匿名留言说,自己是呼吸科医生,失去了至亲,却不能回家奔丧。有人自责为什么没能力抢到医疗资源;还有人说,养老院仍限制探视,甚至殡仪馆火化也需要等位。


你可能会对医生护士感到怨恨,想象亲人临终时多么孤独,也可能内疚自己“原本可以做点什么”来避免感染。


更进一步说,与亲人逝世有关的哀伤,不仅仅是关于“依恋的断绝”,而且关于一个人“世界观的粉碎”。


研究丧失的 Darcy Harris 博士表示,每个人都有一个假想的世界,对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以及他们在其中的位置有一个“核心信念”:世界基本上是仁慈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自我是有价值的。死亡,特别是创伤性死亡,会破坏这些核心信念。


即便你没有在新冠中丧亲,也可能遭遇其他类型的哀伤。比如,无法和伴侣共度时光,丢掉工作,产生替代性创伤。对卡特里娜飓风 3000 名幸存者的调查发现,一半长期悲伤的人并未丧亲,而是失去了家或财产等有形物品。近 1/4 长期悲伤者认为,他们失去了无形的东西,比如安全感或生活方式。


与新冠相关的死亡,可能带来独特的创伤


1. 孤独、混乱、无助的临终体验


与长期慢性病相比,新冠肺炎患者可能会迅速失去代偿能力。这意味着家人几乎没有时间处理即将到来的死亡,甚至可能“需要在几个小时内做出生死抉择”。


康奈尔医学院研究丧亲的 Holly Prigerson 博士就经历了这种情况。她的母亲在转入 ICU 后不久就去世了,整个过程都没能跟她说上话。“从心理上讲,我被这些记忆所困扰……就像一场噩梦,缺乏沟通,缺乏参与其中的能力。这引发了一种无力、无助和沮丧的感觉”,Prigerson 说。


另外,新冠可能阻隔家属参与临终关怀。


为了尽力降低院感,Hedieh Matinrad 表示,在大流行期间,自己所在医院只提供“通过一扇小窗户探视亲人”的选择。但探视者将无法在患者的临终时刻拥抱和安慰亲人。对于一些不能来医院的人,只好通过 iPad 视频来告别。


Matinrad 说: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他们一定感到非常非常孤独吧。


2. 幸存者内疚


哀伤是可怕的,但内疚感更糟。


APA 发现,某些与新冠相关的经历增加了哀伤障碍的风险,其中一个风险因素是:反事实地思考死者本可以避免感染的方式。


“如果我 XXX,他/她就不会死了”。他们忍不住地觉得亲人去世与自己应对能力较差有关——尽管这不是事实。


3. 无法好好处理尸体 & 无法参与追悼会的悲痛


疫情可能会推迟追悼会或举行线上葬礼,某些家庭成员可能因为感染阳性而无法参与追悼仪式。


更痛心的部分是对遗体的安置。不仅仅是丧亲家庭,许多与老年人或临终问题相关的专业人员都可能不堪重负。殡仪馆可能不得不租用冷藏车来存放尸体,殡葬业工作人员高负荷加班。而目睹这些场景的家庭,悲痛溢于言表。


4. 其他类型的损失:“预期性哀伤”


预期性哀伤(anticipatory grief)是指:当情况不确定时,人们对未来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或想象”。


哀伤处理专家 David Kessler 认为,全球大流行中,出现了一种明显的集体悲痛感。这种哀伤通常以“糟糕的死亡想象”为中心,人们在微观和宏观层面都感到失去了安全,想象着自己或亲人死于新冠的可能。比如:


  • 我的父母如果感染,也有一定几率是重症;


  • 年轻的同事因为心肌炎去世了,这样的事也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它是一种非常缓慢的哀伤。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恐惧,在脑海里对死亡的预演,都将增加额外的情感压力。


平均每个新冠逝者身后,都有一个人患“哀伤障碍”


哀伤(grief)是一种普遍、自然的情感经历。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社会学家 Ashton Verdery 的一项调查发现,每例新冠死亡病例中,约有 9 人受到失去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配偶或孩子的影响——不过这个数字可能被严重低估,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朋友、邻居和逝者一生中建立的其他积极关系。 


Kessler 认为,哀伤是非常私人的过程。不存在精确时间线,但可模糊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 急性期(自由落体期)。可能持续数月。几个月后,悲痛欲绝的你才会刚刚感觉可以喘口气了;


  • 早期哀伤。大概会持续两年,我们时不时地回到哀伤里面,但也会时不时地离开;


  • 成熟哀伤。比起哀伤,我们会找到更多的爱。我们并没有忘记逝者,而是在余生中不断找到意义。


然而,过度的哀伤可能进展为一种疾病。


2020 年,“长哀伤障碍”纳入 DSM-5-TR,定义为:丧亲后 12 个月后,仍然持续悲痛、过度怀念逝者,无法回忆起与逝者相关的积极方面,感到日常生活困难、麻木和无意义的情况。


APA 的一篇文章认为,如果这个数字适用于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数,那么“长期悲伤障碍”的影响可能会很大——按照 10% 的发生率预估,仅今年就有超 600 万新冠丧亲者符合长期或复杂哀伤的诊断。


治愈悲伤,我们需要充分但有序地悲伤


在针对癌症临终患者的研究中,Elisabeth Kübler-Ross 曾提出知名的“哀伤五阶段”理论。


她认为,面对重大丧失,人们可能会经历以下五个阶段的感情:


  • 否认(denial):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 愤怒(anger):为什么会发生?一定有谁做错了。


  • 讨价还价(bargaining):我愿意用……交换,让它不要发生。


  • 抑郁(depression):好悲伤,我不想做任何事。


  • 接受(accpetance):我知道,它发生了。


一些刚刚经历丧失的人,甚至对该理论模型感到愤怒。因为它似乎建立在一种可怕的假设之上:“我们最终要把亡者放下”。


《身为人母》


值得强调的是:哀伤不一定会线性发展,人的感情并不会按照某种既定的顺序展开,你也不一定会经历全部的五个阶段。它只是帮助认识情绪的一种工具。


以下是帮助哀伤的几个方法。


1. 摆脱哀伤,你需要首先经历哀伤


有人曾对 Kessler 提问:如果要对一个读过很多心理科普,依然感到哀伤的人说一句建议,你会说什么?


Kessler 说:请继续悲伤下去。让悲伤有序地发生。


社会总会告诉我们,“要克服负面情绪,人总要向前看的,生者总要活下去的”,甚至你也这么自言自语。


所以现实情况是,很多人不能允许自己充分地悲伤。


Kessler 认为,摆脱哀伤的唯一方法,是经历哀伤。将内心涌动的感情命名为“悲痛”会展现它强大的力量。比如“告诉同事我过得很艰难”“我昨晚哭了”“我需要五分钟走走”。不管别人感觉如何,当你承认它存在的时候,情绪会在你的身体上流动。当我们对抗悲伤时,它就永远不会消失。如果我们允许悲伤发生,它们将以“有序的方式”发生。


2. 不要比较“哀伤”


我们都希望被看见,而不是被比较。


哀悼是我们向外表现的仪式;哀伤是内心的经历,它是不被看见的,也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情感体验。不是说,谁在葬礼上哭得更响,谁就更悲伤;或者谁与逝者的血缘越近,谁就应该更悲伤。


哀伤处理专家 David Kessler 


Kessler 说了一个故事:“我的孩子去世了,我研究哀伤心理学。在一次演讲结束后,有个观众跑来找我嚎啕大哭,她说,自己的婚礼因为疫情而取消了”。


周围有人感到荒谬:“可 Kessler 失去的是一个孩子啊”!


他说,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没有真正理解哀伤。因为在哀伤中,我们讨论的是 broken heart(破碎的情感) 而不是 broken head(破碎的理智)。哀伤需要的是“被看见”,而不是被比较。


3. 保持与逝者的联结感,发展自己的哀悼方式


放下一段关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让人非常痛苦。用“告别”应对丧失,似乎鼓励哀伤者尽快回到过去的个人状态中,放弃与逝者关系所产生的“自我感”。


但心理学教授 Lorraine Hedtke 认为,你可以保持关系的连续性。发展自己独特的哀悼方式,甚至与逝者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


比如,使用一种叫“回塑对话(re-membering)”的方法。通过不断打磨、润色关系当中仍然存在于生者记忆中的一些细节,来帮助缓解丧亲之苦(Hedike&Winslade,2004)


但请注意,不要独自哀伤(Valentine,2006)。你可以找到丧亲支持团体或有类似经历的人,互相分享情绪和故事。当你感到哀伤持续六个月或一年以上,严重程度已吞噬了你的生活,记得及时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


《星际穿越》


有时,时间不会治愈一切,它只是让我们找到意义。


然而,有意义不等于它值得经历,也不等于它值得付出那些代价。死亡不是一个教训,也不是一种考验,更不是一种以苦难为名的礼物。


但是,既然它发生了,我愿意把它保存为珍贵的烙痛。承认、记住、确认,让这些名字在集体记忆里得到哀悼。


参考文献:

APA:Helping patients cope with COVID-19 grief

Worden, J. W. (2018). 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 (5th ed.). New York, NY: Springer Publishing. ISBN: 978-0-8261-3474-5.

[美]刘新宪,《哀伤疗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

[美] 戴维·凯斯勒,刘颖、孟宪妮 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中信出版社,2021年5月

[美]罗琳·海德克、约翰·温斯雷德,吴限亮、何丽、刘禹强 译,《哀伤的艺术:用美的方式重构丧失体验》,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11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