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1-14 22:35
2022年吴晨的五十书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晨读书局(ID:SeasonFire),作者:吴晨,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是我连续第四年推荐过去一年推荐的50本书。晒书单,并不是秀自己的书架子,更多是一种紧迫感。乌卡(VUCA)时代(我今年撰写了一本新书《超越乌卡》),变化汹涌而来,却也是全球思想市场超级活跃,新思维爆棚的时代。如何成为思想市场中的参与者,如何从重大趋势性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获益,是我阅读的出发点。


如果说今年书单有什么特点,基本涵盖在我最新的一本书《潜流》之中,无论是对历史的梳理、对商业和管理的复盘还是对新思维的审视,背后都充满了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对全球化方向的迷茫,对技术带来的变革的“羡慕嫉妒恨”,以及对历史大周期的思考。终身学习,需要持续的阅读。应对变化,需要全球的视野。


全球化


全球化的前景如何?未来的方向是逆全球化,去全球化还是慢全球化?这九本书给出了多维度的视角。有的认为全球化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有的则放长周期谈全球化的历史和起伏;当然还有全球化所带来的利与弊,比如贸易的变革、航运业的变化、大英帝国衰落后的“转型”、全球范围内贫富差距的拉大和全球精英与普通人到底有多脱节。


《The End of the World is just the Beginning》(世界末日才刚刚开始)


Peter Zeihan(彼得-泽汗)的这本新书描绘了全世界灰暗的前景,一种对逆全球化世界的情境分析,也揭示了在三重压力——加速工业化所导致的全球老龄化、加速城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少子化加速了人口结构的崩塌、美国治世(美国治下的和平)的终结所带来的可能的全球化秩序崩塌——之下,全球未来面临的困境。如果跨长时间段来看,二战之后的77年,冷战结束之后的33年应该说是全球发展以来最好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这是需要全世界所有人都警惕的。本书的另一重要贡献是让我们深刻去理解工业革命、人口增长、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背后的逻辑关联。


《原则II-应对变化中的全球秩序》


达利欧在《原则II中》转换成更为宏大的叙事,希望从财富(创造、抱持、破坏)与权力(建立、巩固、碰撞)的视角,放长500年的时间刻度,去分析国家兴衰背后是否有恒定的规律。就他自己经常引述《星球大战》中的那句话“May the force of Evolution be with you!”,他坚信进化的力量,尤其是知识/思想的进化(The Force)


用进化论的视角去看待人类组织的变化——家庭、公司、政府等等——不难发现,谁都逃不出生老病死新陈代谢的规律,有生机勃勃的新进者,有如日中天的霸主,也有日暮西山的衰败者。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能够少犯些错误,不走弯路,做好预案,同时不做无谓的挣扎,意义非凡。


《Unlocking the World》(解锁世界)


1830年开启的蒸汽推动全球化百年历史。航海、蒸汽动力、全球化拓张和殖民,1830到1930是黄金时代,当然也因为一战而遭到巨大的冲击,因为二战而彻底改变方向,形成开放和闭塞之间的争斗,而不是之前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和纠缠。自由贸易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信仰。这种信仰强调,只要有自由贸易,就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就能带来进步,就能制造出一个相对巨大的中产阶层,成为社会的柱石。这当然是按照英国的影子来想象世界,有理想的层面,也有并不明说的一面。


《Slouching towards Utopia》(无精打采走向乌托邦)


这是一本讲述全球化历史的书,尤其将1870到2010年称之为“超长的二十世纪”,用一个全新的框架去审视全球化、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商业颠覆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之下正在发生更大影响力的潜流。这本书的书名比较形象地描述了我们所处的状态,当稀缺不再是问题,富足还在远方的时候(也就是经济学家们常说的“中等收入陷阱”),迈向下一个目标的道路变得并不是那么清晰和确定了。


《Dead in the Water》(死在水中)


全球航运是理解全球经济和全球化最重要的抓手。航运业本身在石油的广泛使用与全球化推动供应链/价值链全球分布之后,也发生了巨变,船只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航运业又是一个全球化去监管的样本。去监管最终希望的是资本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系列隐藏成本:船只的所有权非常不透明,通过壳公司套壳公司的方式注册在免税天堂,尽可能不交税;船员的工资也尽可能压低。英国虽然已经沦为二流国家,但英国构建的一整套全球海事体系的规则,无论是海上运行的规则,还是为航运业提供保障的保险业,仍然保持巨大的影响力。问题是,海上保险还停留在前数字时代,让串通海盗伪造事故赚取保险成为火爆的勾当。


《中国出口之谜》


全球贸易的转变让传统统计和分析贸易的框架已经变得跟不上时代。计算商品贸易的旧制度无法跟上涵盖了有形的制造和无形资产在内的全新贸易形态的一种差距;另一方面,需要从贸易的主导者,更明确的说是从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他们的主导行为,他们在价值链受益(尤其是无形资产溢价的超额受益)中的分配,以及这种分配在不同国家之间产生的效益,这三者做分析,才能更好地去探明当下的贸易格局到底谁受益,受益的程度有多少。


《Butler to the World》(世界的管家)


帝国、历史、优雅的做派、礼节、教养,这一切都变成了对外展示的装饰,一种表演。英国需要找到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一种通过“成就他人而成就自己”的商业模式,对于未来如何塑造世界英国不再有能力也不再有兴趣,180度大转弯之后,英国变成了全球财富的“英式管家”,有钱就能够驱使,帮助新富——不管钱的来源如何,是贪腐还是政商勾结——搭建进入全球精英阶层的阶梯,洗钱,解决任何可能的法律问题,当然从中也能赚取自己的那一份酬劳。


《The Davos Men》(达沃斯人)


和此前的镀金时代不同,达沃斯名流希望把自己装扮成为改变世界的聪明人,在高层政商交流的过程之中游刃有余,达沃斯是政要想从过密的私密交流地,而他们整体的思路就是如何推动政府能够更大幅度减税,自肥的动机很明显。


这本书提出一组重要的问题:对于大资本家通过像世界经济论坛这样的平台把自己装扮成为思想家、慈善家、社会改革活动家等光鲜角色的时候,我们又应该怎么去看待他们自肥,以及让他们自肥的整个体制和机制?如何理解收入和财富日益不平等的事实,这种不平等到底是个人努力和市场经济运作的成果,还是少数人精英俱乐部幕后运作的结果?少数人是否会为了把持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而不断强化这种不平等的制度?


《Superyacht Captain》(超级游艇船长)


从船长的视角掀开超级游艇的一角。超级游艇是超级富豪的小宇宙相互勾兑的机会,一艘价值2.5亿欧元的游艇,一年1300万欧元的运营费用,只要达成一笔交易,就赚到了。在这种超级关系社会,如果悉心安排对方的孩子和家人度过一个完美的假期,为什么无法达成交易呢?超级游艇也是顶级的社交圈。奥巴马下台之后就登上媒体大亨David Geffen的游艇,与好莱坞明星交往,听F1冠军小汉讲故事。这种近距离几天到一周的交往,让富豪、政客和明星可以亲密接触,而不用担心记者或者狗仔队的追踪,给人一种放松和安全感,也能勾兑出一番不为人知的“密室交易”。


商业与管理


商业和管理领域推荐十本书,中西合璧,有华为的思考,有大企业的兴衰,有方法论,也有对企业家精神的诠释,还有传承与发展的永恒命题。


《华为组织力》


领导者的谦逊、开放,真诚、拥抱失败,非常重要。一个领导者没有自我批评和自省的能力,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什么都懂,那只会在身边聚拢更多的马屁精。一个好的领导者自带“外部视角”。华为的任期制带来外部视角,因为每个人做事的方法都不同;自带外部视角的领导者更重要的是在身边聚拢能够给他提意见的人:甚至组织有创造性的不同意见,高管团队就是因为有不同的声音,有碰撞,而不是完全赞同,才能成长。


《纵深》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纵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一个企业在自己的产业和生态中需要构建纵深的优势。纵深涵盖四个方面,客户与市场、产品与服务、技术与资源、产业与生态。正向推演,客户与市场是企业进入一个领域最直观的切入点,产品与服务是企业的交付,技术与资源确保这些交付的质量,产业与生态则是在一个更高维度去审视企业的战略和方向。反过来看,产业与生态是大前提,技术与资源是能力,产品与服务是展示物,而客户与市场则是机会点。


《管理政策》


黄卫伟的《管理政策》是一本野心很大的书,囊括企业从创业、成长到衰落不同阶段需要去关注的要点,也对海外管理思维做了一套系统的梳理,穿插华为的管理实践,中西合璧,发人深省。其核心思想是管理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需要去权衡,需要保留灰度,不可能非黑即白地去看管理。


书中也梳理了一系列矛盾的议题: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短期与长期;分权与集权;管控与自发(组织);客户为中心vs产品为中心;聚焦与多元化;无限的抱负与有限的能力;制定计划和随机应变;规模与定制;利用与探索(打破路径依赖)等等,怎么平衡,怎么取舍,怎么相互作用,都很值得探讨。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首先,企业家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企业家在做决定的时候不是满足约束条件下求解,即常说的“抄作业”,而是会力图改变约束条件,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其次,企业家有超越利润的目标。第三,企业家与管理者的不同:管理者使用工具,企业家创造工具;管理者实现目标,企业家创造目标。


《亚马逊逆向工作法》


亚马逊用六页备忘录的方式,而不是传统PPT的方式来探讨重要复杂问题,是在贯彻第一性原则。开会时,贝佐斯阅读备忘录通常是最认真,也是常常是最后一位读完的人,他也通常能问出最犀利的问题,本身就是逆向思考的典范:假设读到的每一个句子都是错的,反向思考,直到找到反例来证明。


《卡地亚家族传》


卡地亚家族,堪称珠宝界的罗斯查尔德家族。这本书详述了卡地亚家族历四代越百年,经营巴黎、纽约、伦敦的黄金网络,堪称财富全球化的剪影。卡地亚作为奢侈品牌,能够经历战乱、萧条、财富的大起大落而百年不倒,基于其对潮流变化敏锐的嗅觉、从工艺材质到可穿戴时尚的创新,以及借势皇室光环勾兑新市场的精明。卡地亚商业上的成功也有三条重要的经验:与时俱进甚至开风气之先的设计感、结交旧贵新富不断编织的关系网、勇于开拓又洞察富贵人心的营销术。


《创造》(Build,中文版已出)


iPod和Nest的创造者法德尔在新书《创造》中如此诠释“厚积薄发”: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一夜成名!这应该是本书的核心看点,我们到底应该有怎样的积累,才能奠定未来创业的成功,或者保证创业的未来成功。这本书也是作者创业厚积薄发的产物,提供了一份非常好的职场操作手册,无论是想在大厂里做一番作为,还是创业不同阶段需要关注的关节点,无论是在职场中如何与各色混蛋打交道,还是成为CEO之后需要怎么去不断提升格局(产品、迭代、团队、投资人、董事会),都有详细的描述和基于亲身体会思考后给出的建议。


《After Steve》(乔布斯之后)


企业的新陈代谢不可避免,但2011年乔布斯英年早逝,苹果何去何从后人并不清楚。本书恰恰叙述了乔布斯去世之后十年苹果的发展故事。乔布斯手下的哼哈二将——连接苹果作为强大的规模化生产的机器的库克和超强的创意/工业设计机器的艾维爵士——在之后的十年演绎出非同凡响的故事。库克给苹果带来的改变是把苹果从一个青春少年,不断拥抱新事物的懵懂少年,转变成一家成熟企业,可以持续产出业绩的企业。相比之下,设计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弱,在苹果从产品向服务的转型中,艾维的设计感变得暗淡无光。


《发明》


戴森有自己宽阔的视野,却也有明显的短板。宽阔的视野是对设计的执著,理解设计师、工程师、企业家三合一的重要性。设计师需要了解制造的全过程,工程师需要理解销售的全流程,有着设计师能力和工程师思维的企业家需要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反馈,来设计新产品。当然也不是盲目听取用户的反馈,因为很多时候用户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尤其是在技术有可能迭代的时刻。戴森有自己的路径依赖。设计、工程、创业的结合,让他倾向于在制造流程中坚持垂直整合,对复杂供应链的配合,以及借势重要供应商,缺乏经验,在造车时,这种短板就体现出来了。


《Collision Course》(撞车)


戈恩曾经是日本的大红人,解救日产汽车于倒悬的人,却身陷囹圄,又好莱坞情节般地逃脱。这本书首先讲述的是是恋栈和贪财的故事。戈恩在日产呆的时间太久了——19年——身边围绕着一群自己亲自选拔的人,在自己的圈层之中,对外部的信息惘然,也自然对日产的“宫廷政变”懵懂无知。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的第二曲线。领导者提前规划退休后的生活既有助于保持自己的身后名,又可以提拔后辈,确保企业的基业长青。恋栈者的结局,无论对自己还是自己曾经执掌的事业,都可能带来负资产。


我的2022新作


2022年算是我自己的出版大年,三月出版了《超越乌卡》、九月推出了《商业场景》、十二月推出了《潜流》。《超越乌卡》和《潜流》延续了一年一本书对过去的梳理和未来的展望,《商业场景》则是一本宏大的构建,希望为未来商业的变化和领导者的转变做出一些推演。


《超越乌卡》


乌卡(VUCA)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超越乌卡》应该是国内第一本全面分析乌卡时代的挑战和机会的一本书。不确定性是这个大转型时代的主题,如何应对不确定,同时在大潮转换过程中抓住全新涌现出来的机会,这本书值得一读。


《商业场景》


延续乌卡时代的思维,既然变化成为常态,商业和管理又需要作出什么样的改变?商业场景在中文语境中的含义过窄,会被认为是B2C行业中商业模式的变化。在《商业场景》中,我的思路更多着眼分析变化的主要推手,思考企业的管理者在组织、管理、战略和领导力这一系列领域需要如何改变,才能驾驭变化,推陈出新。


《潜流》


作为一本前瞻2023年的新书,《潜流》将2022年涌现出来的潜在趋势汇总了一下。三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其一是地缘政治暗潮汹涌;其二是全球经济晦暗不明,高通胀与衰退改变了对未来的预期;第三是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依然在加速,下一个重大创新(NBT)就在转角处。三大趋势如何相互影响,会形成什么样的大潮,推荐《潜流》。


领导力与新思维


领导力和新思维推荐十本书。其实破题领导力,有两方面的重点:一个是常识,也就是一系列积累下来的普世的经验;另一个是新思维,如何在剧变的时代有宽广的视角、开放的心态、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新陈代谢的能力。


《Leadership》(基辛格论领导力)


年逾百岁仍然笔耕不辍的基辛格,这本《Leadership》(领导力)可以算作其政治与管理智慧的集大成者。书中列举了六位二十世纪的政治伟人,有远观,有近距离接触,有深入地沟通和交流。百年周期,让基辛格更清楚历史的要义,一方面长周期可以观察到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借历史的智慧解决当下棘手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展望未来,应对“未知的未知”,如何反思历史,增加判断力,在不确定的未来做出决策,兼具勇气和责任感。


《Talent》(人才)


到底什么是人才?很多人说是智商高,是聪明,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用一元来评判人才的方式。真正的领导者很清楚,人才是多元的(有不同的成长模式),而且人才的评价也需要多元,不仅仅是聪明(意味着有更多开创性)还需要有整个package(打包),整体上涵盖:工作的态度,努力和认真;个性,是否容易与人相处,是否足够谦逊,还是十分骄傲;韧性与抗打击的能力,遭遇挫折之后的反弹/恢复力;最后还有一点被很多人忽略,就是drive,也就是有没有冲劲,有没有活力stamina(川普之语)。能够整合这一系列元素的人,堪称人才。


《拼凑真相》


《拼凑真相》尝试回答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面对数字化转型,我们每个人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样的?哈福德对大数据的解读:不是石油,而是望远镜和显微镜,也符合他在书中一直强调的俯瞰视角与虫虫视角的解读。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能把握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整体感,同时又需要保持对真实世界的直观而具体的联系。


《Command》(统帅)


优秀的统帅,最重要的特点并不是战略战术上的远见卓识——他应该有足够的参谋资源帮助他处理战略战术问题——除了组织力和沟通力之外,他还需要拥有专业的知识、有效调动资源的能力、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道德上的感召力、强大的责任感和对属下(当然也包括对治下)的关心、坚韧的意志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


《The Crux》(肯綮)


战略就是打破日常的工作习惯,集中资源去做非常的事情,并在这一过程中将员工的焦点聚焦在新问题上。战略的核心需要找到肯綮,即关键节点,那个阻挡在我们面前最大的挡路石、卡脖子因素,阻塞点。要形成战略,需要三个重要的步骤:搜集(对面临各种问题的研究和梳理)、分类和筛选。只有将我们面临的问题搜集清楚、分门别类,再筛选按照重要性和可行性排序,才能找到肯綮。肯綮在重要性和可行性的焦点上。


《框架思维》


真实世界中,许多问题都找不到理论框架或既定方法处理,我们需要的是“调整思考方向”,或者说调换思维的框架。思维框架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心智模型,一种根据过去的经验快速判断新环境,做出反应的做事方式。思维框架意味着会对关注和考虑的事实做出选择。调换思维的框架,体现在三方面:对因果关系的梳理;有想象力,可以想象另类的可能性,会做思维实验;知道局限在哪里。提出好问题和新问题是调换框架的关键,梳理假设和限制同样重要。


《泰山经济学》


泰山穿行在雨林中的姿势是转型的绝佳想象。想象泰山一样在丛林中的藤蔓中畅行无阻的话,就必须知道何时放手(过去的经验及成功)以及何时该抓住未知的新事物。转型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坚持习惯的做法会让事情更糟,进而能放弃既有做法。伸手抓向新藤蔓必须面对黑暗和未知的恐惧,需要用于放弃的自信。说服人们接受转型,需要告诉他们更多不愿面对的真相。要借助破坏性创新来转型,就必须挑战根深蒂固的规则和假设。


《他人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Other)


面对挑战,领导者要敢于寻求帮助,而不是身边只聚拢着谄媚者、应声虫,歌功颂德者,怂恿着自己“无知者无畏”,或者躲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屏蔽了坏消息,做鸵鸟。敢于向他人求助的领导者成就最高、做得最好、克服的难题也最大。当然,求助的第一步是身边有耿直之士,能够提出建设性且实事求是的反馈,而领导者首先就要学会倾听这种反馈。面对现实可能很痛苦、很艰难,但不面对现实的后果永远比这糟地多。


《纳瓦尔宝典》


这个世界人与人的区别不是穷与富的区别。首先是是否会加杠杆的区别。投资和创业,加杠杆是取得成功的助力器。数字经济时代,更多人可以加上平台给予的影响力杠杆。当然任何时候,给自己的判断力加杠杆同样重要,需要用99%的时间思考三个人生大问题:在哪里生活、与谁共度一生、选择什么专注的领域。其次是是否有阅读习惯的区别,虽然99%的阅读所得都是“无用的知识”,但只有坚持广泛的阅读,才能找到真正1%你最想要也最需要精通的领域。


《问题即答案》


在剧变的时代,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提出好问题很重要,跳出需要解决事项来看问题很重要,重新塑造提问题的框架很重要,理解“未知的未知”很重要。一方面鼓励大家与问题共存,不要急于找到答案;另一方面又强调,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你越来越知道问题的价值。重大问题是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提出问题(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发现的过程。


历史与人物


历史是个人的偏爱,但在乌卡时代,读历史又有了一层复盘的深意,放长百年周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冲突和变化总是披上这样那样的马甲重新出现,而破解复杂问题的姿势其实是可以传承的。推荐九本书。


《The Chacellor》(总理——默克尔的神奇奥德赛)


默克尔平民总理的形象,没有任何雕琢和修饰,就好像她本人执政16年的经历一样,没有一桩丑闻,没有任何夸耀的言行,甚至没有一场让人铭记的演讲。与大多数大国领导人不同,默克尔本人是战后德国立国之本的象征:让德国重新正常,而默克尔就是以正常人的面目示人。可惜的是,过去一年的俄乌战争让默克尔的遗产大为缩水。她或许是最懂得普京的西方领导人,不仅因为俩人可以用德文或俄文直接沟通(普京驻德三年,默克尔是东德俄语奥林匹克冠军),有着共通的成长环境,但在默克尔治下对俄国油气的依赖在短期来说给当下的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文明的逻辑》


陈志武教授的新书《文明的逻辑》是从群体互动演化出各种不同共担风险的制度的视角去分析中西各种不同文明发展的脉络,梳理婚姻、宗族、宗教、金融机构等一系列制度建立背后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竞争与部分互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也是一本计量历史学的大作。计量历史学是经济学家力图利用历史的数据来研究更长尺度发展动因的问题。历史是知兴替的学说,经济学则是讲发展的学说。兴替侧重于政治层面,需要增加经济发展、制度建设、科技推动、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这是本书着力的所在。


《上班记》


《上班记》是《上学记》的姐妹篇,被何兆武先生要求身后出版。对比这两本书,不难发现,《上学记》是正向向上的,展现了在艰苦环境中谋求成长的努力,《上班记》则是荒诞的,记录了荒诞时代的点点滴滴。在《上学记》里,何兆武展现出的是朝气蓬勃,在对现实的批判过程中充满了希望;在《上班记》里,何先生变成了一个作壁上观的冷眼旁观者,旁观者的角色让自己尽可能不卷入任何纷扰的漩涡中,不违心去说话,当然也让他对那个时代的人抱有了一定的同情,更增加了时代批判的深刻度。


《复盘甲午》


这本反思甲午战争的历史书,带来两方面的思考。首先是海洋思维与大陆思维的不同。大陆思维是棋盘思维,中心和边缘,有边界意识,可以从边缘入主中原,也就是日本的“上洛”,中国的问鼎。但大航海时代改变了这一切,不仅仅是地球是球形,不再有中心,环绕中心的海洋/海疆也不再是藩篱,而是通路。


怎么理解中国的“以史为鉴”和李鸿章所强调的“千年之大变局”?我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怎么走出道德判断评价的一元,走出农耕思维的路径依赖,拥抱多元,拥抱科学方法。不再奢求一元的突进,无论这样的一元是清官、贤相、还是良将,而是要系统地去理解复杂的社会,理解多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带来的变化,拥抱系统思维。


《戴维营三天》


《戴维营三日》还原了重要的历史现场——51年前的“尼克松冲击”——详细记述了二战之后所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即锚定黄金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固定汇率体系,是如何在1971年八月由尼克松政府在戴维营的一个周末被推倒。


美国认为自己已经为全球金融体系、全球安全体系承受了过多的压力,为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复苏乃至蓬勃成长付出了过多的代价,需要全面调整,让西欧和日本承担更多安全和金融责任,推动西欧和日本乃至其他国家的市场更加开放。三天闭门决策的结果是单边霸权行为,赤裸裸从美国利益出发,逼迫西欧和日本就范。但事后看来,这种单边倒逼的做法也的确收到了推动整个体制从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从黄金锚定向法币信用支撑的全新全球金融格局,推动了国际金融体系打破路径依赖主动寻求变革。


《The Master》(大师,费德勒传)


理解费德勒现象(或者梅西现象),其背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是,为什么他们不仅是伟大的运动员,而且能够将自己的运动生命维持那么久。许多运动员30岁出头退役是常态——无论是网球明星还是足球明星——但费德勒今年41岁才宣布退役,梅西35岁还在赛场上老当益壮?


首先,他们有自驱力,持续努力,绝不自满,高度计划性和自律,持续进化,懂得“不进则退”的道理;其次他们在人生的大学里持续进修,不断更换新的学习榜样;第三、他们充满好奇心,对他人的世界感兴趣,反而让自己充满乐趣。


《The Contrarian》(逆向思考者,中信即将出版)


《从零到一》让我们认识到了彼得·蒂尔,硅谷很有特点的投资人,曾经在背后向马斯克捅刀子的Paypal帮大佬之一(在马斯克蜜月期间发起宫廷政变,将马斯克从Paypal的CEO宝座上赶下来)。这本《The Contrarian》作为蒂尔的非正式传记,让我们能更清晰理解他作为矛盾共同体是如何影响到硅谷的创业者乃至美国的政治。他可能是最贴近新镀金时代“强盗大亨”的人,而他所坚持的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将科技乌托邦、小政府与反政治正确等一系列观念杂糅了起来,形成截然不同的光谱。


《Last Kings of Shanghai》(最后的上海王)


为什么巴格达的犹太人在孟买攫取了第一桶金之后竟然能成为推动上海开埠发展的大商人?犹太人?英国治下全球化所涌现出来的机会?对信息的掌控?在20世纪初,孟买、上海和香港组成了全球化商人的三城记。沙逊家第三代维克多曾经选择从孟买撤资all-in上海,而另一大家族嘉道理家族则选择在二战之后经营香港。不能用事后诸葛亮来评价每个人的判断力,但不能不说,放眼百年历史中审视,制度的延续性对商业的持续繁荣是至关重要的。


《风险投资史》


《格林斯潘传》作者马拉比的新书《风险投资史》(The Power Law)是一本硅谷风投六十年的编年史,许多风投造富的创业故事都为人熟识,从早期的苹果到几年前的优步,但站在风投视角的全面梳理却是第一次。


风险投资基于三大定律:推动高科技发展的摩尔定律;发挥网络效应的麦特卡夫定律,以及获得超额收益的幂律(也是本书原版的书名,即投资众多公司,只要收获一两家高速发展的企业,就能承担大多数企业失败的风险)。风险投资家是创业者的伯乐和知音,也是推动高速发展的油料提供商,两者之间的权力动能决定了风投行业不同阶段的潮流涌。高通胀时代时代的到来,高科技企业的低谷,都意味着风投行业将迎来全新的资金纪律约束。


小说


2022年写了两篇小说的书评,一度客串了一下文艺评论者。如果说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的话,如果把这两本书都放在百年全球化的语境中审视,会别开生面。


《莫斯科绅士》


虽然是静默的时间旅行者,时间却在不断加速。剧变来临的时候,每日都有新鲜事,都需要去适应。小说中对俄罗斯文化的症结描述地入木三分:俄国人的文化和民族心理,都伫立着克里姆林宫,它的高墙已经不足以抵挡敌人的进攻,却依然能将整个国家笼罩在其阴影之下。坐落在克里姆林宫旁边的大都会酒店也一直在宫禁的阴影之下,伯爵很理解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基因只有在鲜明对照之下才能突显:他们也会为了纽约的大门是开放还是关闭而感到担忧么?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


小说主人公马克洛尔的漫游有两个不同向度,一个是空间维度上的向前漫游,一个是时间维度上回溯追忆;一个是不断地冒险,甚至将高风险的旅途本身作为目的,不惜经风雨,涉险滩;另一个则是不断累积的记忆,关乎亲情,当然也充满情爱故事,都是再柔软不过的,给人以温暖和快乐。


“瞭望员”马克洛尔是“甲壳动物”。在江湖中行走,需要坚硬的外壳避免伤害,因为“生活劈头盖脸地到来,我们身上最先变迟钝的就是同情心”。但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甲壳动物的特点,他们外表坚强,但如果能够深入内心的话,仍然有着温柔的内心和体贴细致。适应下层甲板的世界需要培养甲壳动物的能力。没有甲壳的人很容易衰亡,只有甲壳的人是最需要提防的——尤其是那些从上层甲板降维打击的人——当然,一起喝酒一起回忆一起讲故事时卸下武装,或者在找到真爱, 找到真情时打开盔甲,那才是人生最美妙的瞬间。


趋势、科技与社会


趋势的七本书,应该说是视角最为多元的七本书,有聚焦当下的芯片战争,有关注数字化转型对传统行业的改变,有对中国制造未来的展望,也有对全球唯增长论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当然还有对趋势大潮的梳理和对未来社会韧性的强调。剧变时代,只有具备多面的思考,才能韧性和创新。


《Chip War》(芯片战争)


芯片是全球竞争的缩影。过去六十年芯片行业的发展是全球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由美国国防需求催生,著名的DARPA(国防部研究局)推动创新,在七十年代成为日、韩和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外包发展的重要赛道,也成为跨国公司推动的专业化分工的结果。


在八十年代日本挑战美国全球经济老大地位的时间点,催生了美国扶植荷兰阿斯麦制造顶级光刻机的举动,算是美国政府与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的合谋,而台积电更是中国台湾产业政策与海外华人合作的成功案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看中美芯片战争,则突显了芯片这一全球紧密关联企业相互依赖被武器化的现实。突破卡脖子,也需要清晰理解芯片制造行业开放式创新的核心,理解问题导向转向攻关与保持开放合作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进化论》(A Hunter-Gatherer's Guide to the 21st Century)


剧变的时代,破旧立新,人定胜天,科技万能主义者成为主流的思潮,《21世纪进化论》的两位作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方面他们强调人类的文化和基因在过去二十万年的共同进化中所封装的智慧,或许在现代人看来不合时宜,却具备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系统时所需的“隐喻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也呼吁我们正视工业革命所开启的250年剧变,警惕丰饶假象人造景观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局限和盲点,回归自然,与自然互动,培养成长所需要的勇气和好奇心,培养对意外事件和未知事物的开放态度,在自由探索中不断创新。


《疯狗浪》


在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快速迭代的商业大潮中,多元趋势以不可预测的方式汇聚而成的风险被形象地比喻成“疯狗浪”。面对扑面而来的大浪,组织不仅需要懂得如何规避,更需要理解怎样顺势而为。逆向思考,疯狗浪也是让猪能飞起来的大风口,弄潮儿是那些能够预判风口并做好准备的组织。如果说在相对平稳的世界,效率带来的渐进改变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能,在剧变的时代,指数级增长则是成功企业需要拥抱的主线,借势成了关键。疯狗浪恰恰蕴含着巨大的势能,如何借势,书中给出了一套有效的思维框架和方法。


《韧性社会》


韧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遭遇重创时的抗打击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走出逆境的恢复力。在后疫情时代,当全球开始大踏步走出疫情的时候,考验的恰恰是恢复力,即反弹的速度和力度。有韧性的社会契约必须给特立独行者、不同意见者留下空间,这些人有可能给意料之外的冲击找到意料之外的解决方案。


《齿轮与怪兽》


《齿轮与怪物》是一本很好的打破现有经济学框架,提出重要变革问题之书。对过往经济学的梳理,作者强调市场作为一种价值的来源和衡量标准和市场视为一种协调经济行为的过程的区别,强调经济学对公共政策的核心贡献是机会成本和成本收益分析。


步入数字时代,经济学需要有哪些改变,哪些假设需要重新思考?经济学应该对变化做出反应,同时需要思考:如何重新定义进步?如何衡量数字经济、知识经济、无形经济?齿轮和怪物也是非常好的一组比喻。齿轮是把宏观经济形象理解为一个庞大机器之后对人的界定,即经济人、理性人、机械地把人看作机器系统内的螺丝钉的定义;怪物则描述了一种现象,当用旧的框架看待无法理解的新事物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划出一片区域,然后说这里有怪物出没。


《Expected Goals》(预期进球)


和其他不少描写足球/体育行业的书籍,比如《The Club》(英超联盟)和讲述巴塞罗那球队的《Barcelona Complex》类似,《Expected Goals》再次将足球作为全球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样本来分析。没有互联网的普及和传输的快捷,就不可能有全球布局的“人肉机器人”来帮助咨询机构做竞赛数据分析;没有足球作为第一大球在全球的吸引力,也不可能有更全面的转播,豪门也不可能花钱去做数据分析(相比转会费,其实是九牛一毛);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激烈的竞争环境,就不可能有数据分析的军备竞赛,因为哪怕数据分析能让球队获得少许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也可能在赛场上改变输赢的格局。


《智造中国》


《智制中国》提出了工程师思维。重新定位工程师,即连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翻译”,动手能力强的科学家,非常重要。虚拟世界让设计和制造分离,给了中国制造的机会,但从长远来讲,科学家、设计师、工程师怎么相互配合和影响,一起磨练产品,推动中国制造的升级,和制造的制造(即重要的机械装备)的发展。面对卡脖子技术,需要理解复杂工程需要的是持续的开放和构建多元的产业生态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晨读书局(ID:SeasonFire),作者:吴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